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教案
一、教学目的:
1、 知识技能目标
(1) 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
(2) 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 思想教育目标
(1) 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2) 利用“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 利用板块运动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3、 非智力因素目标
利用新课的导入、设疑、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运动两部分内容。第二部分的“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运动”理论性较强、内容较抽象、概括,是学习的难点,也是学习的重点,教学时采用课件的动画演示,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印象,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概括,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注意考虑课文的具体情况和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心理及习惯,重在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 贯穿知识能力的培养。所以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利用电脑的多功能,将众多的学习资料展现于课堂,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达到学习的目的。
四、教材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证。
2、教学难点? 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和质疑的思维品质。
五、教学过程:
引言:今天我们先来看看世界地图。
请同学们观察非洲与南美洲相对的边缘轮廓有何特点?
学生:可拼合在一块
播放非洲与南美洲可拼合在一块的课件
说明:由此我们可以推测非洲和南美洲在古代可能是连在一起的,七大洲在古代是一个整体,后来才分裂开来。
布置课下活动:课本108页剪图、拼图
介绍:其实早在1910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就提出了和同学们一样的设想,这就是19世纪非常有名的“大陆漂移假说”。
这个学说一提出来,大家都觉得无法接受,你能帮魏格纳找找证据吗?
学生活动:寻找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1、非洲与南美洲相对的边缘轮廓可以拼合。
2、非洲和南美洲对应的地层是连续的。
3、在大西洋两侧即非洲西岸和南美洲东岸都分布有海牛、鸵鸟(海牛、鸵鸟没有游过大洋的能力)
4、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煤是树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树是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说明南极大陆以前不在这里,而是在一个温暖多雨的地方,后来才漂移到这里的。(第4个证据可由教师介绍)
讲解:我们找了很多证据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
出示大陆漂移课件:它的基本观点是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布局。
但也有一些人提出了反对意见,比如大陆漂移的动力是什么?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在当时并没有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为了进一步寻找证据,魏格纳只身前往格陵兰岛探险考察,在他5O岁生日那天不幸遇难。魏格纳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和为钻研问题不畏艰辛的精神,这是很多人所缺乏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直到魏格纳逝世,他的观点依然还是一个假说,并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魏格纳逝世后,大陆漂移说一度被人们遗忘,转机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新的证据。
介绍:⑴海底有平原、山岭、海沟。
⑵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都有海底山岭。
⑶海底山岭的两侧大洋地壳正在缓慢地向大陆方向移动。
学生活动:地壳运动的简单类比P108
提问:板块间相互挤压后会出现什么地貌?
回答:临近大陆的海洋板块会出现深深的海沟和一系列岛屿;
大陆板块上会出现高原和山脉。
转承:这一新证据出现后,大陆漂移说又复活了。很多科学家开始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终于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了板块学说
介绍: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是由一些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共有六大板块。教师指图,学生读图(说出六大板块名称)
⑵ 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上
⑶ 板块运动的动力来自软流圈物质的对流。(以沸水进行类比)
提问:P109图中这些箭头表示什么意思呢?
回答:板块在发生运动
介绍:事实是不是这样呢?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数据表明,大西洋以平均每年1.5厘米的速度扩张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与美洲大陆之间,在以平均每年 5.1厘米的速度靠近。
有的板块相背运动,原来拼接在一起的地壳板块就会(张裂 拿两个粉笔盒演示 ),使地表发生断裂,形成裂谷、海洋。读图: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是相背运动,从而在它们的交界地带形成了红海。
根据板构造块学说,大洋也也像人的生命一样从小到大,有生有灭;大洋的发展可分为胚胎期(如东非大裂谷)、幼年期(如红海)、成年期(如大西洋)、衰退期(如太平洋)与终了期(如地中海)。这是一种情况:两个板块向背运动,地壳板块发生张裂。(也可不作介绍)
有的板块相对运动,从而造成板块之间的碰撞。(以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为例讲解。)
有同学感觉P111上的红线位置似曾相识,是的。(叫学生对照P111红线和P106火山、地震分布图)
学生: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恰恰是火山地震最集中的地带。
复习: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 1.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最剧烈的地带 2.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举例: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日本位于太平洋西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两个板块在此处碰撞挤压,地壳活跃。
课堂小结:今天主要是介绍了科学家的两种基本学说(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