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作业含答案(4份打包)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作业含答案(4份打包)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13 22:48:40

文档简介

《论语》十二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湖、太湖、洞庭湖、洱海……这些名湖,都是人们所熟悉的。它们有的妩媚,__①__,有的浓妆,有的淡抹。唯独镜泊湖却另具一番情调,它妩媚、雄奇都谈不上,而是充满了古朴的野趣。坐在镜泊湖旁那种有着尖顶、回廊的木头房子里,推窗也可以看到一角的山色湖光。这个遥望不见一座塔、一道拱桥、一个亭台楼阁的巨大湖泊,自有一番“妙趣天然未夺真”的景象,它所具有的是一种粗犷的美、朴素的美。打个比方吧,她是在水乡浣纱时代的西子,而不是宫禁里“云鬓花颜金步摇”的杨妃。
镜泊潮的湖水很清,湖面煞像大自然创造的一面巨镜。船在上面航行,上端是山色云彩,下面也是山色云彩,船头冲破了画图,涟漪潋滟,波光摇曳。船腹下的图景又愈合起来。两岸山峦绵亘,比较靠近山崖的时候,似乎有点三峡气派。更奇特的,是这个湖曲折蜿蜒,实际上是由七面大湖连串而成。__②__,所以人们常常能发现惊喜。小船航行着,航行着,看来前头是岸了,谁知转一个弯,又是一面大湖。湖中有一个地方,又是放流木排的场地,巨木成筏,在湖面上载浮载沉。这样的景象,在其他人工修饰很多的名湖,也是难得一见的。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C )
A.比拟  比喻  夸张
B.对偶  借代  排比
C.比拟  比喻  排比
D.对偶  借代  夸张
解析:“唯独镜泊湖却另具一番情调,它妩媚、雄奇都谈不上,而是充满了古朴的野趣”是比拟,“湖面煞像大自然创造的一面巨镜”是比喻,“有的妩媚,有的浓妆,有的淡抹”是排比。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船在湖面上航行,上下都是山色云彩,船头前方是涟漪潋滟、波光摇曳的水面。”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原文两次强调“山色云彩”并单独成句,突出了水天一色的美丽景象,照应前面的“巨镜”。将“涟漪澈滟”“波光摇曳”等词语单独成句,突出其颜色变化流动的特点,增强画面感和节奏感。原句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更好地展现了镜泊湖平静、美丽的特点。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①有的雄奇
②因为这个原因/因为湖曲折蜿蜒/因为湖形成原因特殊(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B.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C.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D.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解析:注意“今楚,大国也”是判断句式,一般中间要断开,“用事大夫”是“主事的大夫”的意思,不要分开。故选B。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拜”可指授给官职,“拜官”为旧时常用语。
B.弦歌,以琴瑟伴奏而歌诵。古人讲究音乐的教化作用,故而也以“弦歌”指代礼乐教化。大学中常用“弦歌不辍”来表达保持教化育人的精神。
C.《诗》,指《诗经》,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源头;《书》即《尚书》;《春秋》也叫《左氏春秋》,相传为战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们与《礼》《易》合称“五经”。
D.王子,是个姓氏。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时期,属于以先祖称号为氏。最早的王子氏,是“子姓朝歌王氏”的后裔,出自第一代始祖王子比干,即商末纣王之王叔。
解析:C项,左丘明是春秋时期的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D )
A.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解析:D项,后半句是对原文“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的误解,其中“使”是“假使”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愿给你当管家”。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译文: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
(2)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译文: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
解析:注意重点词语“道”“虽然”“容”和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的翻译。
参考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怒气发作。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的。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全部学说。”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也许我们还不够仁吧?人们不能相信我们。也许我们还不够有智慧吧?人们不肯去推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被饿死)?假如智者就必定能推行学说,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被剖心)?”
子路出去,子贡进入见面。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了!”
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楚昭王兴师动众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什么是仁?孔子并没有给“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他总是根据不同的对象,对“仁”进行不同角度的阐述。孔子很重视周礼,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动荡局势下,他希望社会和个体都能以“礼”为根本。①而“仁”的实现,正有赖于对“礼”的实行。在《颜渊》篇中,他提出“克己复礼为仁”。②至于什么是“克己复礼”,他也有明确的说明,那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只有不断反省,循礼而行,③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2019年12月17日,波音公司发布关于737MAX生产的声明,从2020年1月开始暂时停止737飞机的生产。在此期间,受影响的员工将继续开展737的相关工作或临时分派到其他团队。2018年10月和2019年3月,印尼狮航和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的波音737MAX客机接连发生空难事故,共造成346人死亡。此后,737MAX机型被全球停飞。
此前,波音曾寻求将在2019年12月份恢复737MAX机型的交付,并在2020年1月恢复该机型的商业服务。不过美国联邦航空局2019年9月份表示,737MAX飞机复飞尚无时间表。从目前波音的最新声明来看,737MAX尚未得到美国联邦航空局(FAA)和全球各监管机构的安全认证和恢复运营决定。
作为美国最大的制造业出口商以及最大的私营雇主之一,波音公司停飞737MAX的举措预计将会对美国经济造成一定影响。
答:波音737MAX飞机因接连发生空难被全球停飞,波音公司将于2020年1月暂停该型号飞机的生产,这一举措将会对美国经济造成一定影响。
PAGE
5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育不仅要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更要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换句话说,不仅教育要传递给学生专业知识,更要树立学生的品德修养,培育学生的价值追求,学生精神品格的塑造。“德者,才之帅也”,专业知识往往具有工具理性的一面,如果一个人不能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知识的运用,则可能适得其反。爱因斯坦说过,(    ),还要使学生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没有这种道德上的辨别力,就可能对他人缺少关怀,也可能越出行为的边界。现实中,论文抄袭等现象________,
这固然有各方面的原因,但只说品德修养欠缺、道德辨别力弱化________。事实上,真与善、知识与道德、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________,
一个人只有成人才能成材。
然而,对于有思想、有个性、有见识的当代青年,德育决不能________,
而是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古人的道德实践路径,是从修身、齐家而治国、平天下。今天,同样需要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起步,通过落细、落小、落实的无声教育,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以品德润身、有公德善心、用大德铸魂。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不仅教育要传递给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培育学生的品德修养,树立学生的价值追求,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
B.教育不仅要传递给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培育学生的品德修养,树立学生的价值追求,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
C.教育不仅要传递给学生专业知识,更要树立学生的品德修养,培育学生的价值追求,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
D.教育不仅要传递给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培育学生的品德修养,树立学生的价值追求。
解析:A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前后分句主语相同,关联词放在主语“教育”后面;C项,搭配不当,应是“培育学生的品德修养,树立学生的价值追求”;D项,语序不当,要对应前句的“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有品德修养”才有内在灵魂,“有价值追求”的人才有生命力,“精神品格好”才能成为全新的人。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教育人用专业知识是不行的
B.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行的
C.教育人用专业知识是不够的
D.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解析:首先从后一句中的“还”来看,不能用“不行的”,排除A项与B项;从语法角度看,后一句省略了主语“我们”,C项的主语是“教育人”,显然前后句主语不一致。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C )
A.屡禁不止 难辞其咎 缺一不可 空中楼阁
B.数见不鲜 责无旁贷 缺一不可 凌空蹈虚
C.屡禁不止 难辞其咎 不可偏废 凌空蹈虚
D.数见不鲜 责无旁贷 不可偏废 空中楼阁
解析:屡禁不止:多次发布禁止做某件事情的命令却没有达到目的,这种事情仍继续发生,没有停止。数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从前后文语境来看,表达的是对“论文抄袭等现象”的批评,而不是是否“新奇”。难辞其咎:难以推脱其过失。贬义,符合语境。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中性词,不符合语境。缺一不可:少一样也不行。不可偏废:两方面都应同样重视,不能片面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强调不能偏,此处使用正确,因为此文段就是在强调不仅要传播知识,也不要偏废道德教育。凌空蹈虚:在空虚的地方舞蹈,形容不切合实际,极度危险。动词,此处使用正确。空中楼阁: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名词,此处使用不符合语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
A.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B.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C.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D.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解析: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俎豆”,指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
B.“六艺”,指的是六种经书,包括《易》《书》《诗》《礼》《乐》《春秋》。也可指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C.“妾”主要指一夫一妻多妾制结构中,地位低于正妻的女性配偶。也可作为女子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男人自称的“仆”。
D.“姑母”,旧时妻称夫的母亲为“姑”或“姥”,夫之父母合称“翁姑”“舅姑”“公姥”。选文中“姑母之道”指的应是“婆婆与儿媳母亲的相处之道”。
解析:“姑母之道”指的应是“婆婆与儿媳的相处之道”。
6.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C )
A.孟母两次迁徙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孟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B.孟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打比方来劝告孟子学不可废,否则后患无穷。
C.孟子因为自己的妻子在家里穿衣不够严整,所以非常不高兴,于是他就离家出走了。
D.孟母对孟子讲明道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
解析:不是在家里,而是在内室,孟子也不是离家外出,只是没有进入内室。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
译文:孟母见了说道:“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领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集市的近旁。
(2)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译文: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她(他)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是实词和句式。“非……也”,判断句;去,离开;舍,动词,住;“傍”同“旁”;“所食”,生活的技艺,指纺织等;“不为……则为……”,不是……就是……。
参考译文:
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特别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道:“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领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集市的近旁。孟子又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就再次把家迁到一个学校的旁边。孟子嬉戏玩耍的,才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孟母说道:“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把家安在了这里。等孟子长大成人,学了《易》《书》《诗》《礼》《乐》《春秋》六艺(的学问),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赠送给你呢?”说的就是这件事啊。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多问才能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她(他)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孟子听后害怕,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作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君子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向你禀告呢?”说的就是这件事啊。
孟子娶妻以后,有一次刚进入内室,他的妻子裸着身体在屋里,孟子不高兴,于是离开不再进去。他的妻子向孟子的母亲告别要求离去,说:“我听说夫妇之间的规矩,在自己的房里可以不遵守。现在我在卧室偷懒,而丈夫见到我勃然大怒,是把我当成客人了。做女人的规矩,有不住在别人家里(的说法),请让我回到父母家中。”于是孟母叫来孟子对他说:“从礼节说,将要进入大门,要问一下谁在里边,这是表示尊敬;将要进入厅堂,声音一定要响亮,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将要进入屋子,眼睛一定要向下看,表示担心撞上别人的尴尬的时候。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用礼节责怪别人,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于是孟子道歉,挽留他的妻子。君子说孟母懂得礼节而且清楚如何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__①__。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__②__。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__③__。
答:①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 ②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 ③可以转变风气
9.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论语·述而》)
②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之,乐取于人以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要想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必须勤奋学习,多闻多见,掌握丰富的知识。
B.儒家认为,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且要对批评者心怀感激。
C.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迹,目的就是劝诫人们要勇于检讨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
D.历史上一些有识之士,不仅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且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
解析:D项,“而且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无中生有,于文无据。故选D。
(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
答:我们要谦虚好学,择善从之,完善自己,乐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来修养自己的品德。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大概有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吧,我没有这样的毛病。多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学习;多看,全记在心里。这样的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
②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禹,听到善言,就拜谢。伟大的舜又超过了他们,好品德愿和别人共有,抛弃缺点,学人长处,乐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来修养自己的品德。”
PAGE
-
5
-《老子》四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网红”的特点就是借势________。自媒体可以以网红方式上位,而传统媒体做不到。“网红”只要让人记住自己的名字就可以迅速变现,而传统媒体不行,无论如何转型,传统媒体还是得靠自己的核心内容。当一家媒体为赢得用户,不是靠自己生产的新闻内容,不是靠独家新闻、独到评论,而且是一直靠头版的广告效应,靠头版广告的抖机灵、玩噱头,这种影响根本不可持续。因为这样做表面上提升了影响,增加了广告收入,实际上是在透支自己的公信力和广告资源。
“网红”一般都是________没几天,那种撩读者痛点痒点的套路很快就会让人________。头版营销用的无非就是“网红”那套,事件营销的新鲜劲儿过后,读者和市场都不会吃这一套了,广告主会迅速转向新一个热点和兴奋点。
试想,当新闻纸变成了广告纸,报摊上读者一眼看到的是________的广告,而不是新闻,作为报纸脸面的头版只剩下了报名,读者会选择这样的报纸吗?当一家媒体不是努力去提升新闻品质,不是靠高质量的报道吸引用户,还能叫媒体吗?(    
),也没有积累对媒体来说最重要的影响力资源,这并非聪明之举。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D )
A.声名鹊起  各领风骚  不厌其烦  不可名状
B.一夜成名  独占鳌头  不胜其烦  莫名其妙
C.声名鹊起  独占鳌头  不厌其烦  不可名状
D.一夜成名  各领风骚  不胜其烦  莫名其妙
解析:声名鹊起: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是褒义词。一夜成名:形容快速走红。第一处,主要写“网红”的“迅速”产生,用“一夜成名”更能突出其速度之快。各领风骚:各自在自己的领域领先。独占鳌头:泛指占首位或第一名。第二处,因为“网红”有各个行业和领域,分布很广,强调了范围的广度,因此用“各领风骚”。不厌其烦:不嫌烦琐与麻烦,形容有耐心。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第三处,从前面“那种撩读者痛点痒点的套路很快就会让人”可知,此处主语是物,而“不厌其烦”的主语应该是人,所以此处应使用“不胜其烦”。不可名状:一般指声音、色彩、感觉等不能用语言描述出来。莫名其妙:泛指发生的事情很奇怪,说不出解释的道理来。第四处形容的是“广告”,而且强调报纸上新闻少、广告多的滑稽行为,所以该用“莫名其妙”。故选D。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一家媒体为赢得用户,不是靠独家新闻、独到评论,不是靠自己生产的新闻内容,而且是一直靠头版的广告效应,靠头版广告的抖机灵、玩噱头,这种影响根本不可持续。
B.当一家媒体不是靠自己生产的新闻内容,不是靠独家新闻、独到评论赢得用户,而一直靠头版的广告效应,靠头版广告的抖机灵、玩噱头,这种影响根本不可持续。
C.一家媒体为赢得用户,不是靠自己生产的新闻内容,不是靠独家新闻、独到评论,而一直靠头版的广告效应,靠头版广告的抖机灵、玩噱头赢得用户,这种效应根本不可持续。
D.当一家媒体不是靠自己生产的新闻内容,不是靠独家新闻、独到评论,而且是一直靠头版的广告效应,靠头版广告的抖机灵、玩噱头赢得用户,这种影响根本不可持续。
解析:A项,“不是……而且是”关联词搭配不当,“不是靠独家新闻、独到评论,不是靠自己生产的新闻内容”语序不当;C项,“为赢得用户,不是……而一直靠……赢得用户”句式杂糅;D项,“不是……而且是”关联词搭配不当。故选B。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媚了广告主,获得了一时的营销影响,却边缘化了报道,失去了读者
B.媚了广告主,边缘化了报道,失去了读者,却获得了一时的营销影响
C.边缘化了报道,媚了广告主,获得了一时的营销影响,却失去了读者
D.边缘化了报道,失去了读者,媚了广告主,获得了一时的营销影响
解析:后文“也没有”接前面的不良后果,所以排除B和D;比较A、C两项,“媚了广告主,获得了一时的营销影响”是因果关系,与“边缘化了报道,失去了读者”之间是转折关系,C项语序不当。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解析: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守藏室之史:“藏室”是藏书之所。“守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与“守”相同,就是管理周王朝皇家图书的史官。
B.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也泛指短箭。
C.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位高于太师。
D.孝文,是谥号。汉孝文帝是刘恒,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解析:古代三公是太师、太傅、太保。太傅位次于太师。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B.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C.老子写了5
000多字《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然后潇洒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D.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人贬斥老子。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老子的学说只作客观描述,并没有尊老贬孔。
解析:老子的思想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不完全相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译文: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
(2)
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译文: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参考译文: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孝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儿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会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8.针对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分别进行合理的反驳,每处反驳不超过40字。
对方辩友把温饱放到了压倒一切的位置。试问,古往今来,不是有很多社会达不到温饱吗?是否意味着就不谈道德了呢?人有理性,能够谈道德,这正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所在。有衣食之困但仍然坚持其品德修养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是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像对方所坚持的那样,在温饱之前都不去谈道德,那么人类恐怕早就销声匿迹于洪荒蛮陌之中了。
答:①社会的温饱不等于个人的温饱;物质与精神相互依存,物质是第一性的。
②有衣食之困不能坚持品德修养的也很多;例子不胜枚举,属于不完全归纳,结论不可靠。
9.仿照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例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日之计在于晨,道出了良好开端的重要。
材料:
不积跬步 虚怀若谷 一曝十寒 温故知新
半途而废 亡羊补牢 难至千里 不耻下问
万丈高楼平地起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人行必有我师
答:不积跬步,难至千里,万丈高楼平地起,道出了打好基础的意义。
一曝十寒,半途而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道出了坚持不懈的必要。
温故知新,亡羊补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出了认真复习的价值。
虚怀若谷,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道出了虚心求教的作用。(写出两句即可)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①子适卫,冉有仆。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
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②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老子《道德经》)
(1)孔子和老子对待百姓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对待百姓,孔子主张应先富后教,而老子则主张应让他们无知无欲。
(2)你更赞成谁的主张?请简述理由。
答:示例一:我更赞成孔子的观点。在治理国家上,孔子把教育问题放在了民生问题之后,突出教化的重要性是为了让老百姓各安其分,社会和谐有序。
示例二:我更赞成老子的观点。“无知”是“虚其心”“弱其志”,使百姓们没有盗取利禄之心,没有争强好胜之志;“无欲”也不是要剥夺人们的生存权利,而是要尽可能地“实其腹”“强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温饱,身体健壮可以自保自养。这样就能减轻或者避免社会矛盾,促进社会长治久安。
参考译文:
①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子。孔子说:“人口真是众多啊!”冉有说:“人口已经如此多了,又该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说:“已经富裕了,还该怎么做?”孔子说:“教育他们。”
②因此,圣人治理天下,净化人民的心思,填饱他们的肚子,薄弱他们的志向,强健他们的筋骨,永远令他们无知无贪念,使他们中智慧高强的人不敢胆大妄为,这样天下就永远平安了。
PAGE
-
6
-兼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QQ表情中的基础默认表情“小黄脸”为代表的表情符号,被称作绘文字,龇牙、偷笑、笑哭等________的符号简洁而又形象,极大丰富了聊天时的选择和乐趣。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作为网络主力军后,一些真人在网络上竞相出彩,GIF动画表情的传播也________,这标志着网络表情符号进入自定义创作发展阶段。
(    )。从接受者方面说,解读文字容易对信息发送者的语气、态度产生理解偏差,而图文搭配的表情图像,会让信息的准确度和可接受度更加凸显,使传播效果________。表情符号还使人们在交流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建立欢快轻松的“在场”语境,可以加强交流的互动性。其实人的社会互动也是一场关于“自我呈现”的表演。长期处于表情符号丰富的交流语境中,通过独特的表情符号进行自我表达,发展个性,会________地将“我”塑造为社交所需要的形象。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C )
A.惟妙惟肖  热火朝天  事倍功半  悄无声息
B.栩栩如生  如火如荼  事倍功半  不知不觉
C.惟妙惟肖  如火如荼  事半功倍  不知不觉
D.栩栩如生  热火朝天  事半功倍  悄无声息
解析:惟妙惟肖,指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如火如荼,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热火朝天,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情绪热烈,气氛高涨,就像炽热的火焰燃烧一样。事半功倍,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事倍功半,形容做事的方法不当,费力大,收效小。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现多指未加注意。悄无声息,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轻。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成为网络主力军后,一些真人在网络上竞相出彩
B.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成为网络主力军后,一些真人表情在网络上竞相出彩
C.以90后、00后代表的年轻群体成为网络主力军后,一些真人表情在网络上竞相出彩
D.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作为网络主力军后,一些真人表情在网络上竞相出彩
解析:D项,“作为……后”搭配不当;结合下文,应是“真人表情”竞相出彩,故A项也错。C项,成分残缺。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在日常社交中,文字比网络表情符号有着先天的优势
B.在日常社交中,网络表情符号比文字有着先天的优势
C.在网络社交中,文字比网络表情符号有着先天的优势
D.在网络社交中,网络表情符号比文字有着先天的优势
解析:根据上下文推断,此句话谈的应是在网络社交中网络表情符号与文字的比较,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兼 爱
①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②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③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①。”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②,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③,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④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⑤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④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取材于《墨子·兼爱》,有删节)
【注】 ①“虽然”句谓:这样虽然好,但却是天下难以办到的事。②牂(zāng)羊之裘:羊皮做的朴素衣服。③要:同“腰”。④胁息:屏气。⑤碎:同“萃”,军队行列。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贵必敖贱
敖:同“傲”,傲视
B.若君说之
说:同“悦”,喜欢
C.朝有黧黑之色
朝:读zhāo,早晨
D.人亦从而恶之
恶:读wù,憎恶
解析:朝:读cháo,朝廷。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B )
A.是以仁者非之 此何难之有焉
B.何以易之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D.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解析:B项,以:用。A项,代词/助词,提宾标志;C项,表原因/……的时候;D项,表修饰/表并列。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子墨子”前一个“子”字,是对墨子的尊称,可译为“先生”。
B.墨家学派在先秦曾盛极一时,其核心学说有“兼爱”“非攻”等。
C.晋文公即《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课文出自《战国策》。
D.“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说的是越王勾践忍辱复国的故事。
解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译文: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缘故。
(2)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译文:现在例如攻城打仗,为了名利牺牲自身,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于做到的事情。
(3)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译文: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之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屏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
参考译文:
天下的人都不相爱,强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贫困的,尊贵的就必然傲视卑贱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骗愚笨的。举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认为它不对。
既已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自己之身。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称赞它。
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这样虽然好,但却是天下难以办到的事。”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缘故。现在例如攻城打仗,为了名利牺牲自身,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于做到的事情。但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羊皮做的朴素衣服,围着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熟绢做的帽子,(这身打扮)进可以参见君上,出可以往来朝廷。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之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屏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等到一年,朝廷之臣都(饥瘦得)面有深黑之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从前越王勾践喜爱士兵勇猛,训练他的臣下时,先把他们集合起来,(然后)放火烧船,考验他的将士说:“越国的财宝全在这船里。”越王亲自擂鼓,让将士前进。将士听到鼓声,(争先恐后),打乱了队伍,蹈火而死的人、近臣达一百人有余。越王于是鸣金让他们退下。
所以墨子说道:像少吃饭、穿坏衣、杀身成名,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于做到的事。假如君主喜欢它,那么士众就能做到。何况兼相爱、交相利是与此不同的(好事)。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损害他。这种兼爱有什么难实行的呢?只是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而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
8.仿照前面画波浪线的句子,在下面横线处,各补写一个句子。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__①__;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李白的杯中酒,__②__;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万国瞩目的《四库全书》……
答:①是皎洁的汉宫秋月
②是曹雪芹的梦中泪
解析:第一空与“是炫目的先秦繁星”的句式相同,内容上要有朝代,喻体应该是秋月、露珠等自然物;第二空与“是李白的杯中酒”的句式相同,内容上必须和某个名家有关,且使暗喻合理。
9.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题目。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庄子·秋水》)
(1)在生活中,如果你轻易地去评价对方对错的时候,先想一想,你没有经历过对方的人生,你怎么知道对方所作这一个决定的对错?大家会有这种想法的依据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答: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欣赏的是谁?
为什么?
答:示例一: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
示例二: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之处,对于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知态度。
解析:(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说明了不要总是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他人,也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味在其中。(2)观点要明确。指出欣赏对象,结合两人的对话说明理由。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参考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儵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