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冀教版三年级下册五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统计和平均数(说课稿、评课稿、授课教案、授课课件)4份文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冀教版三年级下册五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统计和平均数(说课稿、评课稿、授课教案、授课课件)4份文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1-13 15:49:57

文档简介

专家评价意见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小学数学里,它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也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因此,本节课是基于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上,通过对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感性支撑。同时,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数值,可用来进行几组数据之间的比较,以判断他们的差别这一功能,对后继的统计知识的学习也打下了基础。
为了体现这些目标的达成,王老师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营造了愉悦和谐的氛围
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心理安全、自由,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能说出心里话,有利于形成真实有效的课堂。在课的导入中,教者以故事激趣;在新知的教学中,以问
题激疑;在巩固练习中,题型新颖,让学生亲近数学。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和教学语言都讲究艺术,营造种愉悦和谐的氛围,努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求知欲,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构建了互动交流的方式
教者在课堂上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多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常通过启发性的语言,如“你知道吗”“你有不一样的方法吗”“你有什么心里话要说”等,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增强参与的主动性,不断地去思考、探索、讨论、交流,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不断休验成功的快乐,在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下,学得积极主动,形成一个真实有效的课堂。
三、设计了丰实有效的练习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仅靠新课的教学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有效的练习,才能把新知识同原有知识结构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并贮存下来,从而使所形成的认识结构更加充实完善。教者把平均数和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有层次的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丰富了对平均数内涵的深刻理解,既让学生学得扎实灵活,又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让他们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王老师如果在原来的一组数中,增加一个数,或减少一个数,或改变一个数,让学生再去算平均数,学生在计算后会发现,其中的一个数变了,平均数都会变,这样会更好。
恒州镇中心学校
2019年7月24日《统计和平均数》说课稿
恒州镇三赵邱小学
王凤兰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求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为此,我选取了一些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进行教学。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多种方法。
情感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说理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价值目标: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我按照三个步骤铺设教学过程:
一、课刚开始,通过废旧电池的危害和正确的处理方法导入新课,一方面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无处不在,一方面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二、在新课部分,我安排了四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让学生读条形统计图,找出统计图隐含的信息,引导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
第二个活动提出“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枚?”使学生产生困惑,掀起学生积极思维的高潮,通过激烈的讨论,初步了解平均数。体验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从而学会求平均数,为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做铺垫。然后让学生根据例题自己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
第三个活动是让学生交流个性化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寻求不同的求平均数的策略。
第四个活动中,我准备了一些练习题,目的是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平均数是一个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的数值,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三、总结部分。
出示生活中的平均数,把平均数带到生活中,让学生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实现数学教育的实际价值。
课堂上,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关注学习过程,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解题,激励孩子学习数学的信心。但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和教学水平的有限,本节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恳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共17张PPT)
统计和平均数
恒州镇三赵邱小学
王凤兰
统计和平均数
算一算: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枚?
(11+19+16+18+16)÷5
=
80
÷5
=
16(枚)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6枚.
李强
20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张红云
马波
王小娟
李云萍
(枚)
 三(2)班第四组同学收集废电池统计图
11
19
16
18
16
0
2
4
6
李强
8
10
12
14
16
18
20
张红云
马波
王小娟
李云萍
(枚)
 三(2)班第四组同学收集废电池统计图
11
19
16
18
16
李强
20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张红云
马波
王小娟
李云萍
李强
20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张红云
马波
王小娟
李云萍
李强
20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张红云
马波
王小娟
李云萍
平均数16
李强
20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张红云
马波
王小娟
李云萍
11
19
16
18
16
李强
20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张红云
马波
王小娟
李云萍
李强
20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张红云
马波
王小娟
李云萍
(枚)
 三(2)班第四组同学收集废电池统计图
11
19
16
18
16
平均数
议一议
收集最多的比平均数多几枚,
收集最少的比平均数少几枚?
小丽有下面这样的三条丝带。
14cm
24cm
16cm
估计: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在(
)cm---(
)cm之间。
计算: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14
24
(1)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10厘米,小强身高120厘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一定安全。(

(2)向阳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3)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4)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
×
×
×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数值,
它比一组数据中最大的数要小,比最小的数要大,
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
平均数有什么特点?
1.春节期间丽江旅游人数平均每天为3万人。
2.丽江旅游收入平均每天为500万元。
3.丽江今年三月份平均每天气温是15摄氏度。
4.我校三年级学生平均年龄是9岁。
5.我校三(1)班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6.王老师家2008年平均每月用电85千瓦时。
7.西部最缺水的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只有3千克。
在我们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
请你读一读下面的话:
课后请你找一找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数?
谢谢!
再见!统计和平均数
教学内容:
统计和平均数。(课本第56页至57页例题。)
教学目标:
1、经历读条形统计图并根据图中的数据求平均数的过程。
2、能读懂条形统计图,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3、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1、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家的废旧电池是怎么处理的?
师:废旧电视是危害我们环境的一大杀手。以小小的纽扣电池为例,一粒纽扣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而我国每年消耗这样的电池70亿枚。怎样才能减少废旧电池给我们的环境带来的危害呢?最好的办法是把废旧电池收集起来统一回收利用。在这方面,三年级(2)班的学生做得非常好,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
探索新知
出示课本56页例题教学情境图。
1、理解图意。
师:读这幅条形统计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
2、提出问题。
师:你能算一算: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枚吗?
3、解决问题。
(1)自主探索。
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2)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4、还有其他办法吗?
(1)师: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用不一样的方法求出“平均没人收集了多少枚?”
引导学生找出两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分小组谈论,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2)师:我们一起观察平均数16枚,看看它在这组数据的什么位置?引导学生观察平均数,明白平均数在这组数据的中间,比最大的数大,比最小的数小。
5、议一议,进一步了解平均数。
师:关于这个条形统计图,大家还有没有其他问题?学生提问,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
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交流想法,合作完成。
4、
全课小结
学生总结平均数的特点,教师归纳整理。
5、
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找一找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