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
第一课时
2020年秋高中语文同步教学课件 ★★
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
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借鉴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正确认识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进一步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目标
壹
贰
叁
韩愈(768-824)
作者简介
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被后人尊为八大散文家之首。韩愈提倡儒家思想,他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传统,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古文的基础。
时代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文体知识
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 ,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说
读文正音
{C083E6E3-FA7D-4D7B-A595-EF9225AFEA82}句读
或不焉
经传
从师
读书
不能
传道
从容
老聃
蟠
苌弘
近谀
作师说以贻之
冉
潘
长幼
须臾
怡
dòu
fǒu
zhuàn
cóng
dú
bù
chuán
cóng
dān
pán
cháng
yú
yí
rǎn
pān
zhǎng
yú
yí
整体感知
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
第1段
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并阐明老师的作用及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第2段
通过对比论证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于学师”。
第3段
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4段
说明写作缘起。
文本研讨:第一段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② ,所以③传道受④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⑤师,其为⑥惑也,终不解矣。生乎⑦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⑧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⑨之。吾师道也,夫庸⑩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①者:辅助性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②者:辅助性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③“用来 ‥‥‥的”;④受:同“授”;⑤动词,跟随,追随;⑥动词,作为,成为;⑦介词,在;⑧意动,“以……为老师”;⑨动词,学习; ⑩副词,表疑问,岂,哪; ?年龄;?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总说老师的职责、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小结
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正面阐述道理
1、从师的原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从师的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文本研讨:第二段
嗟乎!师道①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②人也远③矣,犹且④从师而问⑤焉;今之众人,其下⑥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⑦益圣⑧ ,愚⑨益愚⑩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
①师:动词,从师学习;道:名词,风尚; ②动词,超出;③多,形容词;
④还,副词;⑤请教,动词;⑥低,形容词;⑦圣明的人,名词;⑧动词,圣明;⑨愚昧的人,名词; ⑩动词,愚昧; ?疑问副词,难道;?代词,他的;
?代词,自己;?糊涂,形容词;?句中停顿的语气所在;?前置宾语标志;
文本研讨:第二段
不解,或①师焉,或不焉,小②学而大③遗,吾未见其明④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⑤ ,曰师曰弟子云者⑥ ,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⑦ ,官盛⑧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⑨ ,今其智乃⑩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①肯定性无定代词,有的人; ②小的方面;③大的方面;④明智;⑤类;⑥说,与者合在一起,表示“诸如此类的说法”;⑦可羞愧;⑧地位高;⑨队列,不齿,不以为伍; ⑩却; ?赶得上;?副词表反问,难道;
译文: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有的(句读)向老师
译文:
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小结
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中心
论点
分论点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纵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横比
反面论证
对比论证
结语
韩愈接下来进行了怎样的论述,请同学们自行翻译后两段,理解感悟。
回顾
第1段
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并阐明老师的作用及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第2段
通过对比论证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于学师”。
韩愈
第二课时
文本探讨:第三段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①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② ,其贤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④有专攻⑤ ,如⑥是⑦而已⑧ 。
①以……为师,意动;②类,辈;③道德、学问、才能;④学问和技艺;⑤研究;⑥动词,像;⑦代词,这样子;⑧句末语气词,罢了;
译文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师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孔子问道于老子(来自网络)
小结
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中心
论点
分论点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反面论证
举例论证
文本探讨:第四段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①古文,六艺②经传皆通③习之,不拘于④时,学于余。余嘉⑤其能行⑥古道,作《师说》以贻⑦之。
①喜爱;②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③普遍;④前一个是介词,表被动,被;⑤赞许;⑥做;⑦赠送;
译文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小结
结尾:说明了写作的缘由,紧扣中心。
作者赞扬李的“不拘于时”、“行古道”,也是对士大夫的有力批评。既针砭了时弊,又通过李来倡导了从师。因此结尾虽然简单,但有力地照应了开头,围绕了中心。
知识点回顾
整理总结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重点文言现象。
古之学者
小学而大遗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师道也
吾从而师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总结
通假字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古今异义
学者
泛指求学的人。
古
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今
所以
“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用来……(人、办法、工具、依据等);……的原因(或缘由)。
古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今
总结
古今异义
小学
①小的方面要学习;
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古
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今
众人
一般人、普通人。
古
许多的人。
今
总结
一词多义
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
实词
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指有专门技艺的人
吾师道也
学习
或师焉,或否焉
从师
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
总结
一词多义
郯子之徒
之
虚词
代词,这
(之族、之属、之谋、之伦)
古之学者
助词,的
句读之不知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总结
词类活用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文言句式
圣,师,耻……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师不必贤于弟子
状语后置句
句读之不知
宾语前置句
不拘于时
被动句
文章脉络回顾
壹
总论点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全文总纲
贰
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一个分论点,正反对比论证中心。
论据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士大夫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则耻师焉。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
叁
论点
圣人无常师。
第二个分论点。从正面论证中心
论据
孔子从师的行为。
孔子从师的言论。
难点探究
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学习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关于老师的职能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把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并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
难点探究
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学习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
否定“生而知之”,明确“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上层“士大夫之族 ”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
难点探究
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学习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关于择师原则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
艺术特色
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这段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小结
《师说》是一篇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有着卓越见解的议论文。在本篇议论文中,作者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途径,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推动了乐于从师善于学习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