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_____ 总集。
内容:
形式:
手法:
收入 时期的诗歌 。
汉以前被称为 或 。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 的源头。
从西周到春秋
《诗》
《 诗三百》
风 雅 颂
赋 比 兴
四言为主,重章反复
现实主义
诗经六义
诗歌
认
识
诗
经
民间乐歌
宫廷乐歌
宗庙乐歌和舞歌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风
雅
颂
赋
比
兴
文学常识
·
诗经六义
《芣苢》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内文,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
芣 苢
即车前草,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全体光滑或稍有短毛。根茎短而肥厚,着生多数须根。
荒地或路旁常见,分布几遍全国。嫩叶可食,有些地区用作饲料;全草与种子都可入药,能利尿、清热、止咳。有种说法,先民们认为芣苢主子,采芣苢可以满足妇女们多子多孙的愿望。
这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子时所唱的歌谣,展现了农人劳作忙碌而欢乐的场景。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朗读诗歌
芣
苢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繁茂鲜艳的芣苡呀,我们赶紧圈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苡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苡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把握大意
芣 苢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
合作探究
1、《芣苢》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重章叠唱的手法,通过“采、有、掇、捋、袺、襭”这几个动作,细腻地描写了妇女们采集芣苢的勤劳,刻画出一幅欢乐的画面。
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2、 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1)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
?
(2)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生动地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3《芣苢》一诗在形式上有什么鲜明的特点?有什么艺术效果?
妇女们在田野里边采集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通过(铺叙)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4、前人读《芣苢》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这种景象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5、扬之水说:“此篇(《芣苢》)作者不添一事,读者不添一言,斯得之矣”,是抉得此诗之神。每一章中更换的几个字,虽为趁韵,却非凑韵,倒是因此而使诗有了姿态,有了流动之感。请你分析这种论断的合理性。
所谓“作者不添一事”,其实就是说此篇的自然。也就是说,作者直接从客观世界中取材,不添加任何自己的个人素材进诗。使读者读来,自然而然,毫不感觉有任何添加成分。当然,如此简洁的诗歌,能够唤起我们的美感,绝不仅仅是因为“作者不添一事,读者不添一言”的纯粹客观世界的自然美。而是因为诗里面非常巧妙地隐含了创作者的“情”。
默写指导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之。采采芣苢,薄言()之。
采采芣苢,薄言()之。采采芣苢,薄言()之。
采采芣苢,薄言()之。采采芣苢,薄言()之。
作业
1、默写这首诗。
2、完成《固学案》练习。
3、预习《文氏外孙入村收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