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 《声声慢》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上册 《声声慢》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13 22:5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声声慢》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李清照婉约词的特点
2.赏析词中的意象及由意象营造的意境
3.体味词中凝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有情感地朗诵诗词;
2.引导学生分析鉴赏诗词中的意象,进而把握诗词的内在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语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让学生回答,然后老师概括性的说一下)。(写下板书:声声慢
李清照)
二、朗读、范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齐读这首词。
2.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自己的积累理解此诗的含义,并把理解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注意轻重音、语气、语速。小组交流后,展示。生一读,生2读,生3读。
三、研读文本教师:好,现在大家脑中也有了一些画面,世人对《声声慢》的评价极高,这首词的绝妙之处很多,接下来我们探讨同学们眼中的《声声慢》。
1.找出这首词直接抒情的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教师:前人对这句话推崇备至,我们来看看他们又是怎么评价的。南宋张端义在《贵耳集》中称赞道: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俱无斧凿痕。后人概括古人的评价说: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可见开篇就来14字叠词且字字含情的就数李清照,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
2.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有何作用?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古诗十九首》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明确:
(1)增强音乐美。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
(2)增强情感。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悲愁苦痛。
(3)为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3.词中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明显的指出了这首词写的就是作者的愁情。这里的“次第”是什么意思?“境况、光景”,这样的境况,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四、合作探究师:显然剩下的词句都是间接抒情。作者选取了一系列的意象,意象就是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意境则是是通过意象的组合营造而成的。
1.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明确:酒、风、雁、黄花、梧桐、雨2.结合具体词句分析此人如何通过这些意象表达自己情感的?思考曾经在哪些诗句中接触过这些意象?如何理解这些具有丰富含义的意象?
(小组交流谈论10分钟,并做好记录,讨论完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①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内心凄苦、心酸。借酒浇愁,却酒淡愁浓,浇不了愁)天气才刚刚回暖,又变得像以前一样冷,天冷了,作者想要喝酒御寒,却怎么样?却敌不过傍晚吹来的急风。李清照的很多词都写到了“酒”,她常常喜欢用“酒”来表达自己的愁
情,有没有同学知道李清照其他写到酒的作品的?比如《如梦令》中(展示ppt.)又如:《蝶恋花》这首词是作者从青州到莱州时,写给留居青州的姐妹,表达的是作者惜别闺中密友的淡淡愁绪。
(1)此外,还学过哪些带酒的诗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2)在《声声慢》这里,作者显然是悲伤的,为何用淡酒?是真的酒淡吗?教师明确: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这昔日可以消愁的酒,如今却显得太淡了些。愁的是亡夫之愁,亡国之愁,孤身在世的愁苦。
(3)这一句中还有“风”这一意象。有没有同学想起写风的诗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唐
李商隐《无题》
结论:风渲染愁情
②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举目望天)抬头看见大雁飞过,正难过着呢,不仅如此,这大雁还是旧时相识。作者看见大雁为什么会难过呢,感叹旧时相识呢?我们先来看看李清照南渡前作的一首词,她写这首词时,他的丈夫还在世。
一剪梅
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这两首词的“雁”有什么异同?(请同学举手回答)
同:都是传递家书的雁异:《一剪梅》中写到“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里的“雁”表达作者期待收到丈夫的来信,这种思念虽有小女儿心态的抱怨忧愁之感,但也有思念心上人的甜蜜。而这里的“雁”却写出了作者浓浓的愁绪,雁还是那个可以传递书信的雁,而那个往日写信给她的人却不在了,词人也没有可写信的对象,这样的情景勾起了词人,与丈夫天人永别的哀伤。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些,眨眼间便物是人非了。此外,大雁可以南来北往,而自己却只滞留在南方不能北归!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一种沦落异地的流浪之感。
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赏菊,无可赏)满院子的菊花,凋零满地,到如今还有谁来为我摘取的呢?这句话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自主回答)我们都说花一样的年纪,花本该是娇美的,象征着一个女性的美丽与青春。这里却凋零了,这让作者不免想到了自己:美丽不再,青春已逝,年华已老,美人迟暮;从而顾影自怜,黯然神伤。
——让学生讲“花”的意象内涵(美丽、青春)。——读出心酸、凄楚之感(花凋零,正如作者已逝的青春年华;没有人摘,正如作者孤身一人,再也没有人怜她、惜她)此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④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好不容易挨到天黑,天黑入眠(在古代,天黑就睡觉了),就可以把烦恼丢下,却偏偏雨打梧桐,搅人心神,愁上加愁,愁不胜愁。环境描写,用以烘托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寞“点点滴滴”去开篇的十四字叠词相呼应,这雨水的点滴声,就像打在作者的心上,密密麻麻的。写出一位孤苦伶仃的人正度日如年的煎熬着。表达了词人孤苦、煎熬之感。
(4)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结论: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教师过渡:从刚才的鉴赏中,咱们知道了这些意象都是愁苦的象征,那么李清照为何如此愁呢?展示写作背景: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出身名门,从小聪慧过人,文学造诣极高。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书画、金石古卷丧失殆尽。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聚心头,无法派遣,于是写下了此词《声声慢》。清照的词以南渡前、南渡后为分。了解完写作背景,相信同学们对李清照的愁情又多了几分理解。
五、拓展延伸李清照创作了许多关于“愁”的词,
试着比较一下《醉花阴》和《声声慢》的情感和意境。
如梦令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薄雾弥漫,浓云笼罩,心有愁思感觉白天太漫长,瑞脑在铜兽香炉中早已烧尽。又到重阳佳节了,洁白的瓷枕,轻薄的纱帐,独自一人,半夜秋凉刚刚透入。独在东篱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莫说不忧愁,秋风卷起珠帘,闺中人比菊花更显清瘦。)明确:同样是写愁,但在早年表达的只是离别相思之愁,而晚年所抒发的则是国破、家亡、夫死后那种浓重的悲痛与哀愁。两首词在意境方面也是不同的。《醉花阴》中呈现的是一种轻烟袅袅、天气初凉和菊花吐蕊时的清新、寂静的意境。而《声声慢》营造的则是一种晚风送寒、秋雨连绵、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的意境。
六、教师小结:这首千古第一悲情词,可以说写尽了李清照一生所有的痛苦与挣扎,但其愁并不停留在一己之愁上,更多的有忧国忧民的成分存在,作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的驰骋沙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的上朝议事,她更没有政界与文坛的朋友可以交往,唯一伴随她的只有跨越时空的孤独。
七、课后作业:查阅唐诗宋词,试找出几个被赋予特定含义的意象,说说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