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书愤》_陆游_课件(2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书愤》_陆游_课件(21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13 23:4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他出身书香门第,爷爷是王安石的弟子,父亲陆宰是经学家和藏书家。他自己也是神童。十二岁能写好诗文。
他从小也刻苦习武,擅长骑马射箭。
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三败考场
16岁科考失败
19岁:喜论恢复,语触秦桧
29岁:喜论恢复,殿试失利
34岁:第一次踏上仕途
38岁:奏请宋高宗罢黜杨存中,因此被贬放
宋孝宗赐进士出身
40岁:因弹劾曾觌、龙大渊再遭贬官
42岁:因“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 被罢免
45岁:夔州通判







48岁:被招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下,开始了他在南郑的军旅生活。八个月后,王炎被宋朝廷召回,陆游改任。
52岁时:因“燕饮颓放”被罢官
……
84岁:因支持韩佗胄北伐,被去除一切职务和俸禄
85岁: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春游
沈家园里花如锦,
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
不堪幽梦太匆匆!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宋孝宗淳熙13年春,陆游家居山阴,已经61岁。时诗人被黜在野,想山河破碎中原未复,感小人误国世事多艰。郁愤之情喷薄而出,遂作《书愤》。陆游曾说:“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英雄而无用武之地,陆游开篇直抒胸臆,把自己沉浸在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引出如山的壮志豪情。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颔联写两件战事。宋高宗绍兴31年冬,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击溃金兵。第2年,宋军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大散关。诗中,“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的意象,两两相合,构成两幅意气豪迈的战争画卷。诗人以曾经的辉煌战例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现实,形成鲜明对照,细细品味,包含了壮志难酬的愤激和辛酸。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诗人用“塞上长城”典故明志。南朝宋文帝听信谗言杀名将檀道济,檀道济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年轻时就立下了征战沙场、收复山河的远大志向,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很有舍我其谁的劲头。现实是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一个“空”字,几乎是一生奋斗无成的写照。揽镜自照,却是两鬓先白,时日不多。身世之感,国家之痛,不由人不悲从中来。
尾联用诸葛亮坚持北伐故事。诸葛亮上表出师,忠心为主,是何等慷慨。虽然最终“未捷身死”,但名满天下。千载以来,有谁可与之相提并论?诗人实际是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以诸葛亮自况,意在斥责朝廷上下碌碌奸人苟安主降,也表明自己并未消沉的英雄气概,恢复中原的决心至死不渝。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出路,转而将渺茫的希望寄托在古贤身上,真是万般无奈。




比较阅读《书愤》和《蜀相》
情感:
《蜀相》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不得重用的痛苦。
《书愤》则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




比较阅读《书愤》和《蜀相》
表现手法:
《蜀相》借乐景抒哀情
《书愤》用典、白描、对比




比较阅读《书愤》和《蜀相》
歌颂诸葛亮功绩:
杜甫表达的是对于诸葛亮命运的慨叹,一代将才最终功亏一篑,抱憾离世,留下的是昔人已逝,风采不再的旷古悲凉。
陆游作为一个失意的老者,在诗中表达了对于诸葛亮的钦佩和羡慕。钦佩诸葛亮的将才;羡慕诸葛亮遇到明主,得以大展宏图,成就事业。




《临安春雨初霁》写于陆游62岁时,在山阴赋闲五年后,诗人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前,到临安觐见皇帝。在客栈听候召见,百无聊赖中,写下这首诗。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