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5张PPT)
(一)
(150分钟 15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矜育(jīn) 譬如(pì) 窸窸窣窣(sū)
B.喋血(dié) 熨帖(yùn) 一筹莫展(chóu)
C.坍圮(qǐ) 先妣(bǐ) 亘古不变(ɡèn)
D.缧绁(léi) 隽永(jùn) 摧枯拉朽(cuī)
【解析】选A。B项“熨”应读yù;C项“圮”应读pǐ;D项“隽”应读juàn。
﹒
﹒
﹒
﹒
﹒
﹒
﹒
﹒
﹒
﹒
﹒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前扑后继 百年沧桑 栩栩如生
B.殒身不恤 蜿蜒曲折 觥筹交错
C.日薄西山 气息淹淹 皇天后土
D.感慨万千 古色古香 渊远流长
【解析】选B。A项,扑—赴;C项,淹淹—奄奄;D项,渊—源。
3.(2010·山东卷)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浦东国际机场边检大厅,有这样一位服务标兵,她无论出现在哪里,脸上始终挂着一抹微笑,真诚、甜美、亲切,
让人难以释怀。
B.这六位老人,年纪最小的也已82岁,都是参加过抗战的老
兵。如今,虽已是古稀之年,但他们都还精神矍铄,思路清
晰,回忆起当年,感慨万千。
﹒
﹒
﹒
﹒
C.虽然面临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很多,但是,作为这项改革实验的始作俑者,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项工作进行下去,并且做得越来越好。
D.地震异地安置区首批“农家乐”开业,灾区民房重建基本完成,学生提前搬入新校园……纷至沓来的重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重生。
﹒
﹒
﹒
﹒
﹒
﹒
﹒
﹒
【解析】选D。本题将实词和成语综合进行考查。A.“释怀”:①抒发情怀。②放心,无牵挂。文中应用“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B.“古稀”指人七十岁,源于杜甫《曲江》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最小的82岁,应用“耄耋”,或者改为“已过古稀之年”。C.始作俑者: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D.纷至沓来:纷,众多,杂乱;沓,多,重复。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国水墨画的主要成分是墨,加以清水,在宣纸上浸染,互渗,通过不同浓淡反映不同审美趣味,被国人称为“墨宝”。
B.一名韩国官员透露,有关成员国已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建立该项基金,以防止1997年那样的金融危机不要再次发生。
C.由于环境污染,常继发厌氧细菌的严重感染,极易发生破伤风,致使在当地或运送外地途中救治不及而死亡。
D.中央新疆工会座谈会在京召开,决定举全国之力建设新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
【解析】选D。A项句子开头部分的主语是“我国水墨画的主要成分”,而句子结尾部分“被国人称为‘墨宝’”的主语应是“水墨画”,前后主语不一致,属结构混乱类错误。B项“防止”与“不要再次”搭配使用,不合逻辑。C项缺少主语。
5.填入下面文段中横线上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____________。
①去呆想 ②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
③去默坐 ④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A.②④①③ B.③①②④
C.②③①④ D.③②④①
【解析】选B。③和①之间存在着先后关系,②和④也存在先后关系。③①和②④存在顺序上和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6.对“但是,这一切也许只能在梦中了”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切动手的技艺、工艺、才艺正在消失,自己动手做后现代“牛皮纸本”只能是梦想。
B.公务繁忙,没有时间,自己动手做后现代“牛皮纸本”只能在梦中。
C.现在什么样的商品都能买到,没必要亲自动手做后现代“牛皮纸本”,那只能存留在梦中。
D.动手做一切事情的时代已经过去、亲自动手做后现代“牛皮纸本”只能存留在梦中。
【解析】选A。B项,“公务繁忙,没有时间”于文无据;C项,文中第三段是从否定的角度说现在“大商店很多,商品也很多。但卖的都是工业产品,大规模、雷同化”;D项,文中没有提到“动手做一切事情的时代已经过去”。
7.根据文意,下列有关手工制品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手工制品价格昂贵,但有个性、有创意、有艺术味。
B.手工制品是自己耗费时间亲自动手做出的手工产品。
C.手工制品是指用来代替雷同化的工业产品的手工产品。
D.手工制品只在法国、意大利、英国的城市手工作坊或者在农村地区才能找到。
【解析】选B。A项文中只是说欧洲有些奢侈品是手工制作的,价格昂贵;C项文中并没有说“手工制品”是用来代替“工业产品”的;D项文中说在这些地方能找到手工制品,但不是说只有在这些地方才有手工制品。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插页用毛主席‘老三篇’中的警句”等句说明,作者跟不上时代潮流,沉迷于对过去的怀念。
B.“法国、意大利或者英国的城市里,还能找到手工业的作坊”表明了“手工精神”的复活。
C.人类积累的一切动手的技艺、工艺、才艺正在消失,“手工精神”的复活迫在眉睫。
D.砸烂“扼杀”了我们灵巧的双手的机器就可以解决就业困难的问题。
【解析】选C。A项,第二段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手工精神”的渴望;B项,“手工精神”复活是作者的一种期望,不是现实;D项,文中只是说“‘手工精神’的复活”将使就业问题有“新的解答方式”,并没有提到砸烂机器。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著作郎,不就 就:赴任
B.与从弟球俱诣高祖 诣:拜访
C.乃能屈志戎旅 乃:于是
D.若但如民,门户何寄 但:只是
【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乃,竟然。
﹒
﹒
﹒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选C。C.均为代词,……的人。A项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动词,做/介词,被;D项代词,他的/代词,那些。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昙首“受赏识”和“善治家”的一组是( )
【解析】选B。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要注意题干要求“分别”、“受赏识”和“善治家”这几个关键词。A项第一句是文中对王昙首的评价;C项第一句是王昙首的功劳,第二句表明王昙首的举止严谨;D项第二句表明王昙首不居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昙首是太保王弘之弟,自幼就很优秀,兄弟间分财产,他只拿取图书。从军后随高祖外出,高祖要众人赋诗,昙首先写成。王弘对他评价甚高,高祖也很高兴。
B.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每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
C.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中有功,当时封赏他的诏书已经拟就,但昙首婉拒不受,认为自己虽尽微薄之力,皇上即便偏爱,也无法面对史臣。封赏事于是搁置下来。
D.王昙首看出义康为权力之事心中不快,于是坚持要求调任吴郡。太祖打算重用昙首,未答应他的请求。昙首劝说其兄王弘让出部分兵力,才化解了彼此的矛盾。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家庭融洽”文中没有提到。“遇事咨询昙首”是高祖的交代,但文中没有说太祖照着做。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
戮。(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句中“从”是“参加”的意思,“自”是“自然”的意思。第(2)句中“衅难”是“祸端”的意思,“罪人斯戮”是宾语前置句式,正常语序应为“斯戮罪人”,译为“严惩了罪人”。
答案:(1)既然参加了神明勇武的军队,自然会使怯懦者具有坚强的意志。
(2)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蛩
[唐]郭震
愁杀离家未达人,一声声到枕前闻。
苦吟莫向朱门里,满耳笙歌不听君。
(1)在这首诗中作者是如何表现羁旅之中的思乡之愁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结尾作者对蟋蟀的寄语中,你能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首先直写愁卧不眠及原因,一因“离家”,二因“未达”。再写秋夜闻蛩,更易唤起为生活和前途而离家的游子羁旅之中的思乡之愁、沦落之悲。蛩鸣本无人事,但
情能化境,境能移情,在离家未达之人听来,未免产生愁思,愁上加愁。
(2)他劝告秋蛩不要向朱门苦吟,因为豪门权贵满耳笙
歌,尽情享乐,不会听你的悲鸣。物我相合,蛩由作者所咏
之物已化为作者自己。向蛩劝告其实就是自我警诫,写出了
自己绝不向朱门苦吟乞怜的情怀。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见放。
(司马迁《屈原列传》)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无怨乎?
(司马迁《屈原列传》)
答案:(1)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2)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3)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五、(12分)
16.千山日出美丽而壮观,但夜晚从宾馆前往五佛顶有一定的危险。请你为宾馆拟写两条以提醒游客注意安全为内容的宣传语。(4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要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做到语言得体,以诚感人,以情动人。
答案:(1)走好脚下的路,太阳就会为你升起。
(2)每天都能看到日出才是最重要的。
17.下面是一篇科技论文的摘要,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四个关键词。(4分)
本文针对直接法和二步法合成聚乳酸的共性,从单体纯度、催化剂选择到共沸脱水、微波辅助、超临界流体介质,以及到固相聚合、反应挤出、扩链等各个方面,对近年来聚乳酸合成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各种新方法、新技术的复合应用是提高聚乳酸分子量、降低其成本的关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聚乳酸 合成 新进展 复合应用
18.人生之路,可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坎坷,此时最需要亲朋的安慰。请拟写一条短信鼓励失意的好友从头再来。
要求:(1)适合特定情境;(2)感情真挚;(3)不少于40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编拟手机短信要简洁明快,一般要求用三四十字表情达意,还要构思新颖,想象丰富,做到让人过目不忘,乐于传播,还要运用排比、比喻、双关、对比、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使短信文采斐然。
答案:示例一:你不能改变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选择表情;你不能预支明天,但你必须过好今天!
示例二: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愿你早日走出人生的低谷!
19.文章的第①段与第②段同是写蒲公英,二者的写作角度有何不同?这两段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第①段写的是春天的蒲公英,突出其生存空间广,而第②段主要是写秋冬季节的蒲公英,突出其生存时间长,生命力强。(2)第①段主要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第②段主要运用了比喻、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20.联系上下文,从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它们是到城市寻找它们的亲戚的”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句话将蒲公英拟人化,实质上是说蒲公英是被村庄的女人带入到城市里的。(2)文中将那些来自乡村走进城里并生活了多年且对乡村怀有浓烈情感的人喻为蒲公英的亲戚,表达了这些人对故乡难以割舍的思念之情。
2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第⑦、⑧、⑨三段的主要内容,并说一下作者写此内容有哪些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记述了深秋的蒲公英在晾晒后依然开花并变成绒球随风飞走的事。这件事表现了蒲公英顽强的生命力,照应了题目“回家”,又为后面的抒情议论作了铺垫。
22.有人说,去掉文章的第 段,行文更加紧凑,有意味,你对此有何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赞成。在①~⑨段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第⑩段对回家的花朵和辗转离乡的人进行了议论、抒情,连用两个问句,表达了对灵魂回归故土的渴望之情,行文至此戛然而止,意味更加耐人寻味。
示例二:不赞成。第 段是对灵魂必定回归故土的议论、抒情,是对前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深化,照应开头,紧扣题目“回家”二字,所以不能去掉。
19.文章第一段在结构和内容方面各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第一段在结构方面的作用:一是点题(或扣题),二是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引领下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第一段在内容方面的作用:一是高度评价黄福荣的事迹,二是表达对黄福荣的崇敬之情。
20.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一下黄福荣做过哪些义举?(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991年放下工作为华东水灾四处向司机筹款;2002年徒步穿越中国大江南北为中华骨髓库募捐(或:从香港徒步行至北京为中华骨髓库募捐宣传);2008年汶川地震时为救灾和灾后重建而辛勤工作;到青海玉树的慈行喜愿会孤儿院做义工。
21.你认为黄福荣“甘于奉献”的可贵品质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黄福荣可贵品质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家庭的影响——父亲往日的教导及尽力助人的榜样;榜样的影响——隋继国事迹的感召;他自己心底对人的热诚关爱。
22.文中多处引用了他人对阿福的评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给你哪些启发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共有三处引用阿福的好友和被他帮助的人对他的评价,属于侧面描写。通过别人对阿福的评价,更能表现阿福奉献精神的可贵。
启发:(1)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来表现人物效果会更好;(2)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更能体现真实性原则;(3)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和积累,尤其是人物语言方面的。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①自然界;②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③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文章可以描写大自然的优美。记叙在此生活的难忘的一段经历,一段记叙;也可以由对自然意境的描写过渡到对人生社会的议论和感悟。如对自然的人性的赞美,对自然自由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参考例文】
在自然中生活
舒爽清晨,炊烟袅袅,呷一口香茗,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赋闲午后,云气氤氲,啸一曲绵歌,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在自然中生活,让人超然于物外,进入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之境界,我走进自然,来到一个群山环绕、溪水轻流的世外桃源。
走进这片自然,脚踩在片片磐石上,听那溪流潺潺、泉水叮咚;看着溪水与小石共舞,激起阵阵浪花,飞珠溅玉,似玛瑙、如水晶,形成一个恍惚迷离、令人如醉如痴的世界。这水,宁静了我的心,怡悦着我的情,让我“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只美丽的蝴蝶飞过,停在岸边的湿地,静静地吮吸甘露琼浆。我轻轻地靠近她,她飞起、飞去,和我捉起了迷藏。突然间,一群蝴蝶飞来又飞去,飞向花丛。美丽的花儿,邀来了五彩斑斓的小精灵,花的海洋顿时热闹起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花儿和蝶儿嬉戏着,打闹着,撩拨得我不能自已,于是融入其中,与花蝶
共舞。
我摆脱了花蝶的“纠缠”,来到了葱绿的桑树林中,蚕儿正在吐丝,把丝狠狠地缠在自己身上,盼望着化蛹成蝶;一只小蜜蜂撞在八卦形的蜘蛛网上,用力地挣扎着,蜘蛛不慌不忙地想着怎样享受这顿美餐;树上的鸟儿,双双对对,千般媚态,万种柔情,旁若无人地极力向对方展示;又有那岩石上的竹子,负势竞上,挺拔无比,直插云天;还有那些苍松古柏,如耄耋老翁,讲述着远古的传说……
在这样一个大自然的美丽所在,徜徉其中,观感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我醉了,醉心于辛弃疾的“春在溪头荠菜花”的热闹;醉心于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醉心于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超脱。我在想,自然界的万类霜天,热闹也好,静寂也罢;美丽也好,险恶也罢,都以大自然圈定的生存法则存在着,都以自己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生活着。而人类呢,特别是生活在水泥丛林中的人们,追名逐利,勾心斗角,活得够累了。应该走入大自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让自己污染的心灵得以净化。在自然中生活,就是在天然氧吧中呼吸,在原生态世界里徜徉,就能让“鸢飞戾天者,望峰
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走进自然,在自然中生活,是都市中人心灵的不二法门,是人类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