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念奴娇·赤壁怀古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授课:古语老师
[慕联教育同步课程]
课程编号:TS2007010301RB10318HRX
壹
贰
学习目标
知人论世。
叁
走近文本。
透过本诗探究诗人的诗风。
知人论世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与父苏洵、苏辙合称“三苏”,且同归唐宋八大家之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作者·背景
苏轼生平于政治方面多失意坎坷。北宋元丰五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壁矶时,作此词抒怀。
词发展至北宋中期,仍被称为“小道”。苏轼则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苏轼生活的朝代是北宋危机不断加深的时期,他词作中涌出的豪迈奔放的感情、坦荡开阔的胸怀,构成了他以豪放风格为主导的浪漫主义基调。他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领域。
走近文本
整体感知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对偶等手法,从声音、色彩、姿态、气势等方面描绘赤壁的奇景和长江的气魄,也烘托出下阕赤壁之战的宏大场面和人物英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气概。
上片作者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的战场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地势及对当时众多英雄人物的称颂与缅怀,充满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借此怀古、抒情
→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激情,又由写景过渡到写人,总结上片,引起下片。
→境界开阔、气势恢宏,写景和抒情结合自然,引发读者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整体感知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所忆:周郎英姿勃发、风流潇洒、从容淡定。
→承接上文的自嘲,以更深化自己的感伤,同时呼应首三句。
→所感:自己功业无成,早生华发。
下片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后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功业无成的感慨,使得咏史与抒情自然结合。
细节探究
1.
下阕在描写周瑜形象的同时,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深刻含义在于:
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轻而有作为。
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英雄美人,相得益彰。
三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策之妻,所以周瑜和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以上这些正是作者所没有的,却又正是他十分渴望的。
细节探究
2.
词人为什么只写周瑜?对周瑜形象的刻画,又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通过周瑜少年英雄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大获全胜,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如何不生仰慕之情?苏轼刻画周瑜的“雄姿英发、叱咤风云”正与自己的“
待罪黄州、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表露出自己的壮志未酬,意在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渴望能够建功立业。
细节探究
3.
下片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该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从情感上看具有激昂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词中对壮丽河山的描绘,对英雄人物的尽情赞颂,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奋发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人生如梦”的感慨,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郁闷和忧愤。但从全诗主题来看,苏轼的感伤其实是诗人壮志未酬的无奈情绪的流露,故不能孤立地看成是诗人悲观失望的自白。而从词的意境和语言分析,本首词感情浓烈、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又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怀。
透过本诗体悟诗人的诗风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著名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豪放旷达的诗风
(2)对豪迈之人的刻画。上片将“周郎”与“赤壁”并称,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下片着力写他的才干和功勋,塑造了一个指挥若定而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
诗歌特色
(1)对壮丽之景的描绘。诗人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将江山形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对历史的联想。
(3)对壮志豪情的抒发。全词借称颂周瑜来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和豁达的胸襟。
主题归纳
全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诗风豪放。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苏轼典型的豪壮气概。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叹。更可贵的是,它还留给今天的我们一定的人生启示:人的一生必然遭遇种种磨难,需时时豁达以待。
学习小结
知人论世。
壹
贰
透过本诗体悟诗人的诗风。
叁
走近文本。杭州慕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www.moocun.com)
新编人教版语文高中上3.18《念奴娇·赤壁怀古》
判断题:
“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故国神游”中的“故国”指当年的赤壁战场。(
)
2.“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开头三句是虚写,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样,最后沉淀出历史人物。(
)
4.“卷起千堆雪”的“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出波涛翻卷的动荡之貌,写出浪花激溅之状。(
)
5.“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中的“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写景的总结,“一时多少豪杰”既是对前面“千古风流人物”的照应,也为下阕写周瑜张本。(
)
6.词的下阕通过对周瑜的回想,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但在词的最后,诗人得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不如及时行乐,因而觉得前面的感想是多余的,是自寻烦恼。(
)
7.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境界,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本首词便是明证。(
)
8.苏轼素有抱负,却屡遭贬斥,因而将理想寄托于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这首经典的词作正是他借咏史而抒写出了郁积胸中的块垒。(
)
9.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融合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片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片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
10.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投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向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
答案及解析:
1.T
解析:考查对重点词义的理解,说法正确。
2.F
解析:“樯橹”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3.T
解析:开头三句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叹转到对历史英雄的艳羡和赞叹。
4.F
解析:“卷”未用到拟人的手法。
5.T
解析:考查对本词内容和结构的理解,说法正确。
6.T
解析:诗人最后的感慨实际是出于无可奈何,此处理解欠妥。
7.T
解析:考查文学常识,说法正确。
8.T
解析:考查本词的思想主题,说法正确。
9.T
解析:考查本词的写作特点,说法正确。。
10.F
解析:所提出的这两点不足以总括本词豪放风格的全部,且对“把酒祭江”的评价也有误,它其实有两个含义:一则表达词人壮志难酬的郁闷;二则呼应开篇,表现对古代英雄的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