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同步课件(共13张PPT)+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3.1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同步课件(共13张PPT)+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13 12:00:35

文档简介

杭州慕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www.moocun.com)
新编人教版语文高中上3.1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判断题:
1.下列词人按豪放派和婉约派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李煜
②柳永
③苏轼
④秦观
⑤李清照
⑥辛弃疾
⑦姜夔
A.①③⑥⑦/②④⑤
B.③④⑥⑦/①②⑤
C.③⑥⑦/①②④⑤
D.③⑥/①②④⑤⑦
下列不是以号为名的作家集著是(

A.《淮海集》
B.《白石道人歌集》
C.《稼轩长短句》
D.《白氏长庆集》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最后用了一个典故,写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样写法的作用是什么?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B.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C.表示今天再也找不到象廉颇这样的大将的痛惜心情。
D.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4.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两位作者都是宋代词坛上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B.两首都是怀古之作,苏词是怀古伤己,辛词则是怀古伤今。
C.辛词中的“舞榭歌台,风流”是指代繁华和英雄业迹,通过慨叹它“总被雨打风吹去”,表达了“英雄无觅”的愤激之情;“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则表达了赶快建功立业的愿望。
D.两首词都借景抒情,以议论入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
5.对该词的上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古”两句既有写实,又有怀古,是即景生情的联想。
B.“舞榭”两句用语双关,揭示了历史规律,充满了沧桑厚重感。
C.“斜阳”三句用对偶手法写眼前景象,怀古中有对当下的感慨。
D.“想当年”三句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
判断题: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表明辛弃疾对四十三年前的抗金业绩引以为荣。(

7.词的上阕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可堪回首”词句一语千钧,不但使后两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也表达出了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情感。(

词的结尾处,作者以廉颇自况,既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也表现了作者有心杀敌报国却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10.全词用典虽多,却都与时事紧密相联,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及解析:
1.D
解析:考查对宋代著名词人词风的整体把握,了解即可。
2.D
解析:白居易的诗文集《白氏长庆集》是以作品集成的时代来命名的。
3.B
解析: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B项说法最准确贴切。
4.D
解析:《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没有借景抒情的手法。
5.C
解析:这一句不涉及对偶的修辞手法。
6.F
解析:结合背景可知这句词反映了作者一直怀着忧国忧民的心态,始终存有抗击侵略者的决心。
7.T
解析:考查对该词艺术特色的把握,说法正确。
8.T
解析:考查对该词艺术特色的把握,说法正确。
9.F
解析:“力不从心”不当。
10.T
解析:考查对该词艺术特色的把握,说法正确。(共13张PPT)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授课:古语老师
[慕联教育同步课程]
课程编号:TS2007010301RB10319HRX


学习目标
知人论世。

走近文本。
探究本词的写作特色。
知人论世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为史上词人中的爱国名将。他幼时目睹沦陷区景象,立下建功报国、恢复失地的大志。曾在21岁时,组织义军率50余众踏入金营,活捉叛徒。由于他坚持抗金救国主张,遭到朝中投降派的迫害,多次被贬,一生不得志。
作者简介
辛弃疾是南宋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其词无论数量或质量,皆冠两宋,人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风格悲壮、激越奔放,以文为词,与北宋苏轼同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有《稼轩长短句》。
创作背景
创作该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他从42岁到60岁期间因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宋仁宗嘉泰三年(1203年),64岁的他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胄所起用。次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他只想对金用兵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并非像辛弃疾一样致力于收复。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到任后的辛弃疾认为伐金一定要做充分的准备,否则便会重蹈历史的覆辙。在这样的背景下,1205年当他来到北固山上的北固亭游览,面对江山胜地,联想到自己恢复中原的壮志和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现状,不由追忆起历史上曾在此建功立业的几个英雄人物,抒发了自己年事已高、壮志难酬的感慨。
走近文本
整体感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上片写了孙权和刘裕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英雄人物的事迹暗讽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爱国情怀。
→1.诗人登高远眺,看到了什么景、想到了什么人?
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了吴国都城,且打败了曹操的军队;刘裕出身低微,却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人物,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3.找出最能表现诗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句,他由此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与向往。由此寄托了他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愿,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屈辱求和。
整体感知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以史为鉴,告诫韩侂胄及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借以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以廉颇自比,暗含自己虽有远大抱负却不得重用,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
→由回忆转入现实,表达自己对百姓安于异族统治的隐忧以及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以史上刘义隆的仓促北伐、北魏反击刘宋和廉颇为奸佞所耽的典故,明自己报效祖国之志,抒自己报国无门的忧愤之情。
→追忆自己当年参与抗金作战时,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及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表达自己因南宋朝廷的无能而无用武之地。
探究本词的写作特色
用典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对比:以古代英雄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腐朽;以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是历史上的英主与庸才之比,警示当下要以史为鉴;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是在抒发忧国忧民的愤慨;用廉颇的遭谗而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门前冷落相比,以抒报国无门之怨。这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为丰富曲折,感情更含蓄而又强烈,形象愈鲜明生动。
词作特色
(1)用典:纵观全词,用典虽多,然抒情的脉络清晰,所用除末尾廉颇一事外,皆为有关镇江的史实,与篇题紧密相扣,也和词的思想情感相联。怀古伤今、借古讽今且形式上的言简意赅,正是该词最大的特色。
主题归纳
该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孙权、刘裕之赞扬,实则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刘义隆的讽刺,正是对韩胄草率冒进的警告;佛狸祠下的叹息,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终以廉颇自比,不失为一位报国无门的英雄内心的泣血独白。故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伤今之篇。
学习小结
知人论世。


探究本词的写作特色。

走近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