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师
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授课:古语老师
[慕联教育同步课程]
课程编号:TS2008010301RB1062201HRX
壹
贰
学习目标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知人论世,明确题义。
知人论世,明确题义。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幼年家境贫寒,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任宣武节度使,曾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古文运动而几度遭贬。古文运动,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与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的优秀散文。
作者简介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这与他长期对文章理论的钻研和创作的实践分不开,提出了著名的“务去陈言”、“气盛言宜”、“文从字顺”等散文理论,被后世誉为“文章巨公”、“百代文宗”。同柳宗元并称“韩柳”,另加欧阳修和苏轼而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
题解·背景
本“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体比“论”体外延广泛、内容较随意。“说”,古义为陈述与解说,故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即“说师”,意即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赠予他的学生李蟠,意在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传统道理。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而学习;
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
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疏通文意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
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唉!古代尊师而学习的风尚失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
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请教老师;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远不及圣人,
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
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
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从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童生的老师,
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书中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疏通文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
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
相仿,懂得的道理也相似。以地位低者为师,就足以感到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被认为是近乎谄媚。”
不明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却丢了,
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就由此可知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为君子所不屑,
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疏通文意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
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
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疏通文意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李家的孩子蟠,年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学习了,
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守践行古人的从师之道,特写这篇《师说》赠送给他。
学习小结
知人论世,
明确题义。
壹
初读课文,
疏通文意。
贰杭州慕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www.moocun.com)
新编人教版语文高中上6.22.1《劝学》
选择题:
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郯子(tán)
苌弘(chánɡ)
老聃(dān)?
李蟠(pán)
B.句读(dú)??渎职(dú)
穷兵黩武(dú)??买椟还珠(dú)
C.六艺经传(chuán)?传记(zhuàn)
传说(chuán)?传宗接代(chuán)
D.贻之(yí)?春风骀荡(yí)
心旷神怡(yí)???甘之如饴(yí)
下列加粗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吾从而师之
D.闻道有先后
下列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粗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犹且从师而问焉/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恣其所为不问/朝夕遣人候问武
C.或师焉,或不焉/云霞明灭或可睹/而或长烟一空/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D.其出人也远矣/蜀山兀,阿房出/农不出则乏其食/公拆袄,出珠授之
5.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
A.辍耕之垄上
B.郯子之徒
C.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6.下列选项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择师而教之而耻学于师
C.其皆出于此乎生乎吾前????
D.不拘于时学于余
判断题:
7.《师说》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
8.作者韩愈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
9.《师说》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
10.作者韩愈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
答案及解析:
A
解析:B项“句读”应读dòu;C项“六艺经传”应读zhuàn;D项“春风骀荡”应读dài。
D
解析:A.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众人:古义为一般的人;今义为大家、许多人。C.从而:古义为跟从、并且;今义是连词,表因果关系。
3.C
解析:C均为“学习”之意。A.出:超出/出自。B.惑:疑难问题/糊涂。D.道:道理/风尚。
4.A
解析:A惑:①疑难问题;②糊涂;③疑难问题;④迷惑。B.请教/寻找/询问/问候,C.有的/或许/有时/有的人,D.超出/出现,指建成/出工/拿出。
5.B
解析:B中“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相当于这些,这类;其余皆为动词,到、往。
6.A
解析: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而①表承接关系,不译,②表转折关系,却;C乎①疑问语气词,吧,②相当于介词“于”,在;D于①表被动,当“被”讲,②介词,跟。
7.T
解析:考查对文段主旨的理解,说法正确。
8.F
解析:作者并没否认“童子之师”是老师。
9.T
解析:考查对文段主旨的理解,说法正确。
10.T
解析:考查对文段主旨的理解,说法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