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7.1故都的秋 同步课件(共11张PPT)+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7.27.1故都的秋 同步课件(共11张PPT)+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13 17:14:42

文档简介

杭州慕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www.moocun.com)
新编人教版语文高中上7.27.1《故都的秋》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歧(zhī)韵  
一椽(yuán) 嘶(sī)叫 
耗(hào)子
B.潭柘(zhè)寺 
落蕊(ruǐ) 
橄榄(lǎn) 落寞(mò)
C.普陀(tuó)山 
房檩(lǐn) 
陪衬(chèn)
夹袄(ǎo)
D.廿(niàn)四桥 着(zhuó)衣 混沌(dùn) 椭(tuǒ)圆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姿态 ?赏玩 ?即使 ?黄城人海
B.细腻 ?清闲 ?啼唱 ?尘沙灰土
C.田圆 ?深沉 ?严厉 ?不能自已
D.蓑弱 ?悠闲 ?陶然 ?回味不永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B.“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C.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D.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位于眉山市的“三苏祠”园内廊庑相连,池沼掩映,竹木参天,殿宇轩敞,极具南国流风遗韵。
B.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为了让观众不错过每场比赛的观看时间,首都各大报纸届时将特别登出转播时间表,人们可以按图索骥。
C.迎面一声招呼,回头一个微笑,其实温暖早就在我身边了。只是它像水气一样融入了我的生活,浑然天成而不觉了。
D.“木马”“熊猫烧香”等网络新病毒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威胁着计算机的安全,也考验着你的心理素质。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B.一年一度的CCTV2006年广告招标活动已尘埃落定,宝洁公司以3.49亿元的天价蝉联了央视广告标王的宝座。
C.这些大分子会在肠胃里聚集沉淀,从而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造成脾胃功能失调,出现腹胀、溏便、食欲不振。
D.书写杂乱的药方,连权威专家都看不懂,如果是普通患者,或者是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看起来绝对是天书。
判断题:
《故都的秋》的作者郁达夫是浙江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因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
7.郁达夫是创造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部分小说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并对封建道德作大胆挑战,但带有颓废情绪。(?)
8.《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9.用“故都”而不用“北平”,表明作者对封建王朝怀有眷念之情。(?)
10.“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答案及解析:
1.A
解析:A项“歧”读qí;“椽”读chuán。
2.B
解析:A、黄—皇?C、圆—园?D、蓑—衰。
3.D
解析:D项,“等等”与省略号不能同时并用。
4.B
解析:流风遗韵:指前代流传下来的风俗、韵事。按图索骥:按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谨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应为“浑然一体”。雨后春笋:比喻大量涌现,蓬勃发展的新生事物。
5.A
解析:B搭配不当,“宝座”改为“称号”。C成分残缺,最后加“等症状”。D不合逻辑,“普通患者”包括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
6.T
解析:考查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说法正确。
7.T
解析:考查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说法正确。
8.T
解析:考查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说法正确。
9.F
解析:“对封建王朝怀有眷念之情”说法错误。
10.F
解析:“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一句未涉及比喻的修辞方法。(共11张PPT)
故都的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授课:古语老师
[慕联教育同步课程]
课程编号:TS2009010301RB1072701HRX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文本。
了解相关常识。
了解相关常识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成就以小说和散文闻名。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文风清新、抒情浓烈,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语言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
作者简介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幼年丧父,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留学日本,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亦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的文学。”曾作以下自我评价: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
题解·文眼
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
“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却是拥有数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
?“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
从标题看,文章的落脚点是什么?(秋。本文写于1934年,作者为了摆脱颓废的心态,从青岛转道北平赴秋、寻秋,实际也是寻找他那恬静、清新的心境。)
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特点:清、静、悲凉。悲凉不仅是作者在观赏景物时的悲凉,更是作者的整个人生感受。)
整体感知文本
整体感知
本文描写了北国之秋的哪几幅画面?
在记叙秋景时,是以什么顺序来展开的?
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但这些景物具有了“清、静、悲凉”的共同点,这就是文章的“神聚”。
秋院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清晨静观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风秋雨话秋凉、秋树奇景图)。
整体感知
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总起(1-2)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总——分——总。
→忆秋
→绘秋
→恋秋
文章在表现北国之秋时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对比。
作用:(1)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2)用衬托的手法写江南之秋不比北国之秋,直抒对“故都之秋”的热爱眷念之情。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分写(3-12)
记叙故都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总括(13-14)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整体感知
文章的结尾为何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    
比起北国的秋天,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从浓烈,敦厚,味鲜,规模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直抒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也是再次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学习小结
了解相关常识。


走近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