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慕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www.moocun.com)
新编人教版语文高中上7.27.2《故都的秋》
选择题:
?1.散文集《屐痕处处》的作者是
(?
?
)
?A.鲁迅?
?
B.郭沫若?
??
C.郁达夫?
?
D.柔石
?
2.《故都的秋》全文的中心线索是?
(?
?
)
A.饱尝故都的“秋味”?
?
B.饱尝故都的“秋色”
C.品味故都的风土人情?
??
D.故都的秋“色彩浓、回味永”
3.在《故都的秋》中,作者曾提到“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是为了说明(?
?
)
A.北京秋天的“色彩浓”?
?
B.北京秋天的“回味永”
C.南国之秋的“色淡”?
?
?
?
D.南国之秋的“味浅”
?
?
4.五四时期,小说多采用“自叙传”方式和第一人称写法的作家是(?
?
)
A.郭沫若?
?
B.冰心?
??
?C.茅盾?
?
?
?
D.郁达夫
在《故都的秋》中,作者用“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来阐明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这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是(?
?
)
A.比喻和类比?
?
B.比喻和对比?
??
C.借代和类比?
?
D.借代和对比
?
?
6.《故都的秋》中,写北京秋天的“深味”,用的是(?
?
)
A.倒叙方式?
?
B.描写方法?
?
C.议论笔调?
?
D.象征手法
?
7.《故都的秋》中间两大部分内容的不同在于
(?
?
)
?A.前者写北国之秋,后者写南国之秋?
??
?B.前者重在“色彩浓”,后者重在“回味永”
?C.前者主要记游踪,后者主要谈感受?
??
?D.前者用描写方法,后者用议论方式
8.《故都的秋》中,为了突出北京秋天“色彩浓、回味永”的特色,作者两次写到南国之秋的色淡、味浅,这里运用的表现方法是(?
?
)?
?
?
?
?
?
?
?
?
?
?
??
A.对比?
?
B.类比
C.铺垫?
?
D.侧写??
?
9.《故都的秋》的中心旨意是
(?
?
)
?A.记述游览北京的经过?
?
?
?
??
?B.描写北京秋天“色彩浓”
?C.议论北京秋天“回味永”?
?
?
?D.赞美北京秋天“色彩浓、回味永”
?
?
10.下列属于创造社的作家是(?
?
)
?
A.周作人?
?
B.冰心?
??
?
C.郁达夫?
?
D.徐志摩
答案及解析:
C
解析:考查文学常识。
2.D
解析:考查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3.D
解析:考查对细节的定位和判断能力。
4.D
解析:考查文学常识。
5.D
解析:考查对修辞的把握。
6.C
解析:考查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7.D
解析:考查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8.A
解析:考查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9.D
解析:考查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10.C
解析:考查文学常识。(共10张PPT)
故都的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授课:古语老师
[慕联教育同步课程]
课程编号:TS2009010301RB1072702HRX
学习目标
合作探究,鉴赏故都秋景图,归纳写作技巧。
探究要点
回顾概括:哪些段落描写北国的秋?分别找出故都秋景图。
3~11自然段主要描绘了五幅画面:秋晨院落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风秋雨图、秋树奇景图(也可概括为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话秋雨、佳日胜果,也可概括为“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
要点:五幅画面分别写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采用什么方法(从哪些方面或视角)来描写景物?为什么这样写?
鉴赏示例
这幅画面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
①作者选取了哪些平常的景物来写故都的秋?
②作者写了哪些秋色?秋色的特点是什么?
③本段又写了哪些秋声呢?用了什么写法?作者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
④在这样的清冷寂静的声色环境中,作者做了些什么?这是怎样的一种心境?
⑤
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热闹之景也有,作者为何避而不写?
“破屋”、“天色”、“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
碧绿、青天、蓝朵;冷色调;一幅冷色的画面。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以动衬静的手法。
“泡一碗浓茶……”,“细数……”,“静对……”悠闲、惬意,也给人以清、静的感受,还有些许凄冷、孤独、悲凉。
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可以说是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因此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方法要点
自主探究赏析其它四幅画面,掌握方法要点。
主要要点:
⑴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
①本段从哪四个方面的感受写槐树的落蕊?突出了“故都”秋的什么特点?用一个字概括。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静”。
②最后一句通过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绦,给人以清闲、落寞的感觉,突出了“故都”秋的什么特点?用一个字概括。
③“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突出了“故都”秋的什么特点?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
→境的宁静,也是心的悲凉。
→“清”
→“悲凉”
方法要点
写秋蝉──“衰弱”、“残声”。
秋蝉的鸣叫有什么特点?能引起人怎样的感受?
要点: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如《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还是蝉衰弱的残声。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置身此时,其寂寞又要跟何止一个“愁”字了得。
写秋果──“淡绿微黄”
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写出果子成熟的动态变化,由淡而浓,由静至动。
方法要点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景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①作者是怎样评价北国秋雨的整体特点的?
②北国秋雨“奇”在何处?
③秋雨“话凉”,那声音的特点有哪些?
④秋雨秋风图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声音“息列索落”──快、利索、清爽。
声调──缓慢悠闲;内容──渐生凉意。环境──清净。
悠闲、无聊、感伤、悲凉、寂寞。
技巧归纳
选材上:选取典型的景物去体现秋的特点。
角度上:
从声、形、色、境等方面入手;从视、听、味、触等感官入手。
效果上:分别从色、形、声、味、实,来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清”、“静”、“悲凉”,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形”是五幅故都的秋景图,“神”是“清”、“静”、“悲凉”。
合作探究,鉴赏故都秋景图,归纳写作技巧。
学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