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慕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www.moocun.com)
新编人教版语文高中上7.27.3《故都的秋》
选择题:
1.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
对偶
比喻)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
对比
比喻)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
对比
比喻)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
对比
拟人)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千岛湖畔的油茶树,生就了一副怪脾气。________冷寂的秋天在油茶花的映衬下,多了好些妩媚。同在秋天开放的菊花,古往今来,受到多少人的歌吟和追捧。而油茶花却安贫乐道,不慕虚华,更有君子气。
①这花,如秋叶般静美,不慌不忙,从从容容绽放
②放眼望去,像一层薄薄的初雪覆压,又如一场浓霜骤然降临
③她不羡慕春的热闹、夏的灿烂,却选择在落木萧萧的秋,开出甜蜜淡雅的花
④白色的花瓣,黄色的花蕊,你挨我,我挨你,层层缀满枝头
A.③①④②
B.④①②③
C.③④①②
D.④②③①
3.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B.“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C.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D.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4.下列句中的划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切的一项是(
)
①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________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②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________
,萧索的________来的。
A.稀稀落落
严厉
感慨
B.疏疏朗朗
严厉
感触
C.疏疏落落
严厉
感触
D.疏疏落落
严肃
感叹
5.“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这一句分析不妥的一项是(
)
A.蓝色、白色是冷色,能表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景物特点。
B.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切合作者当时那种落寞的情怀。
C.这是一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D.色调的选择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
判断题:
6.《故都的秋》一文中,“故都”指的是南京。(?
?
)
7.郁达夫于1921年10月出版的小说集《沉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集。(?
?
)
8.从《故都的秋》里可以看出作者郁达夫对“悲凉”秋味的钟爱之情。(?
?
)
9.《春风沉醉的晚上》是郁达夫的散文代表作。(?
?
)
10.郁达夫曾与郭沫若在日本发起成立创造社。(?
?
)
答案及解析:
B
解析:A、C项均无比喻,D项无对比。
2.A
解析:四个句子中,①③总括,③句最后的“花”字和①句前面的“这花”相承,所以③①相连。②④是分写,②是远观,④是近看,顺序是由近及远,所以④②相连。针对前句“生就了一副怪脾气”可知,后面应跟油茶树的特点。
3.C
解析:同位的词与词之间应用顿号,“八九分”和“七八月”里不用顿号。
4.C
解析:考查词组搭配,第一空定中搭配,第三空动宾搭配,可锁定C项。
5.D
解析:分析游离原文语境。
判断题:
6.F
解析:“故都”指的是北京。
7.T
解析:考查文学常识,说法正确。
8.T
解析:考查对课文整体思想情感的把握,说法正确。
9.F
解析:《春风沉醉的晚上》是郁达夫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10.T
解析:考查文学常识,说法正确。(共9张PPT)
故都的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授课:古语老师
[慕联教育同步课程]
课程编号:TS2009010301RB1072703HRX
学习目标
体会作者悲凉的情感,理解其成因,感悟“形散”和“神聚”之间的“人”的形象,并由此学会思考。
体会情感
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等方面来分析原因。
作者所写的秋景的“清、静、悲凉”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有三个因素:
首先,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其次,也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体会情感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用生命去置换)这句话假不假,是否说得真诚?
再次,也跟作家个人善感的气质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养成了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之后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具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1921年至1933年这十多年时间里,郁达夫花了大量精力用于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宣传革命和抗日思想。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威胁等原因,他辗转各地,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一种闲散而寂寞的生活。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北平也将遭受践踏,1943年7月,郁达夫来到北平,怀着再看一眼“故都”秋色的沉重心情,重游故地,写下此文。
要点:“若留得住的话”等关键之处,从而理解作者深沉的悲凉之情。
理解成因
颠沛流离的人生况味
时局动荡、民族危亡的时代之悲
忧郁个性、苦闷心理的投射
悲凉
文章总的感情基调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开头“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及最后的“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我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些句子都表达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向往和眷念之情。
感悟形象
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深沉而悲凉的文章呢?再次品读文章,在字里行间寻找作者的身影,感悟“形散”和“神聚”之间的“人”的形象。
多愁善感之人
爱国之人
内心郁结之人
悲凉
具有平民意识的人
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涵养的人
课堂思考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此段文字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不能。本文的中心句正在于第12自然段里“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前一部分内容通过记叙表现,具有自然气息;该段文字则是议论,具有人文气息。二者合二为一,天衣无缝,正契合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体会了作者悲凉的情感,理解了成因,感悟了人的形象,并由此学会了思考。
学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