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诗词的魅力
古诗词篇幅短小而魁力无穷,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
过二三分钟。”篇幅不长、宇数不多的古诗词曾备受读者钟爱,被读者视如分’平均不
地
林语堂说过,有一个漫长的年代“中国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意谓那时候笃
郎/6基督教或天主教的西方人依靠宗教信仰帮助自已去恶从善,而中国人则依靠诗歌教化
帮助自己去恶从善。
K
西方人主张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进入神圣的状态,而中国人竭力追求的却是诗意的生
巡活。在中国人的人生理想中,诗意的人生比庸俗的铜臭的人生,甚至比遁入空门的人生
/更加高尚。
西方人从小背诵圣经,中国人则从小背诵唐诗。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诗教确实曾
经类似宗教,或者说具有宗教般的力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诗歌的教化作用通
睿不必借助强制的力量来实现,人们大都情不自禁地被诗歌的魅力吸引,自觉去运用记诵
的诗句来指导自己方方面面的生活。
古诗词的魅力主要源自其精辟的内容,它实际上成了历朝历代许许多多具有高超智
慧的人体察到的人生哲理。老一辈人读古诗词,首先会被作品开诚相见的态度吸引,他们
读着“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古诗十九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
思》)以及“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阳关曲》等等,对这些内心的剖白
总是反复咀嚼,长久难忘,他们被作者的真情实感打动,如同听到知心朋友说话即使对方
彻夜长谈,依然听得津津有味。
大量优秀的古诗词作品不但跟人们推心置腹地说话,而且拥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善于
凭借生动的形象去表情达意,让人爱不忍释,终致潜移默化
冇的是通过典型细节达到形象生动的。如“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
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作者仅仅借助一只飞入人家的燕子,去
反映世事盛衰的变化,深沉的感慨便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蕴含
著沧海桑田的感慨。
高二语文第1页(共10页)(2020.11)
回回
有的是通过贴切比喻达到形生动的。如《采桑子·江楼月》的作者渴望与妻相伴
所以埋怨¨人不似川¨随已闯荡;作者不愿与妻分别,所以恼恨“人竟似刀”不能长圆。爱得
深,于是"似”也恨,“不似”也恨,比喻出人意料,又都合乎情理
有的是通过巧妙拟人达到形氵生动的。如“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
愁,更菩风和雨。无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
子·咏悔》)读者从《咏梅》中看到的虽饱受摧残,仍孤芳自赏、变粉犹香的梅花,正是陆游
自身的写照。
捕捉典型细节,运用比喻、拟人,部需要善于联想,需要很强的想象力,而古诗词中不
少艺术形象更是发挥不同寻常的想力创造出来的。
1.对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诗教确实曾经类似宗教,具有宗教般的力量,所以,中国人从小
背诵唐诗,西方人则从小背前圣经。
B.大量优秀的古诗词作品让人爱不忍释,终致潜移默化,是因为它们拥有高超的艺术
技巧,善于凭借生动的形象去表情达意
C.“西方人依靠宗教信仰帮助自心去恶从善”,“中国人依靠诗歌教化帮助自已去恶从
善”,这仅是林语堂的看法,不代表作者的观点
1).中国人与西方人在人生理想的追求方而是不同的,西方人主张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进
人神圣状态,而中国人则崇尚诗意生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中外对比,突出了古诗词在中国人生活教化中的
重要作用。
B.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提出主要观点后,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证,各角度之间是并列
关系。
文章引述钱钟书谈中国古诗词的话,形象地揭示了古诗词魅力无穷,被读者视如珍
宝的特点
D.作者举《静夜思》《阳关曲》作例子,是为了证明这些古诗词精辟的内容含有直至内心
的人生哲理。
3.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一辈人读古诗词,首先会被作品开诚布公的态度吸引,之后又会被作者的真情实
感打动,从中体察到人生的哲理
B.西方宗教和中国诗歌都可以帮助人们去恶从善,在中国人的人生理想中,诗意的人
生比遁入空门的人生更加高尚
C.许多古诗词善于借助生动的形象来表情达意,如细节典型的《卜算予·咏梅》,如拟
人巧妙的《乌衣巷》,都让人爱不忍释。
D.古代诗人们利用捕捉细节,运用比喻、拟人等高超的艺术技巧,发挥不同寻常的想象
力,创造出大量生动的形象
高二语文第2页(共10页)(2020.1)
回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