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 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gaokao.21cnjy.com/H/13/98/V16468.shtml ( http: / / gaokao.21cnjy.com / H / 13 / 98 / V16468.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马说》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二、题解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
三、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
四、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五、听读课文,感知文意
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重音。
2.学生齐声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六、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七、检测学习效果
1.读准下列字音。
祗zhǐ 骈(pián) 槽枥cáolì 一食或尽粟一石sùdàn 食马者(shí)
其真无马邪(yé)
2.翻译下列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能够跑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完一石谷类。
(2)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所以即使有马,却只能屈辱于低贱人的手中,(和其他的马)一块死在马厩里,不被人称为千里马。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驱使它,不按照正确的(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他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3.文中的通假字有:
“食”通“饲” “见” 通 “现”
“材”通“才” “邪” 通“ 耶”
八、研讨与探究
1.作者对什么事物发表了看法?他们有什么关系?文中哪句话表明这个观点?
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
“世有伯乐,然后又千里马。”
2.那么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5.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惜
(2)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
(3)其真不知马也
……深刻嘲讽
8.讨论:
①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人才(被埋没摧残、怀才不遇明主的人才)
②伯乐指的是什么
赏识人才的人(让人发挥作用的封建统治者)
③食马者指什么?
昏庸的统治者
9.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不是,作者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意。
九、拓展延伸
话题1:假如你是新毕业的大学生— “千里马”,但是没有“伯乐”赏识你,你会怎么做?
话题2:假如你是“伯乐”,你怎么样发现“千里马”?
话题3: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 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gaokao.21cnjy.com/H/13/98/V16468.shtml ( http: / / gaokao.21cnjy.com / H / 13 / 98 / V16468.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马说》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①祗辱( ) ②骈死( ) ③槽枥( )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3、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或尽粟一石 : ②虽有千里之能 :
③才美不外见 : ④且欲与常马 :
3、《马说》是一篇 ,作者 (朝代)
(姓名)。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 手法。
4.按要求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全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千里马”指_________________;“伯乐”指_________________;“食马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不以千里称也( )
(2)故虽有名马 ( )
3、选出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 )
A、① 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 食马者
B、① 虽有千里之能 ② 安求其能千里也
C、① 策之不以其道 ② 执策而临之
D、① 策之不以其道 ② 食之不能尽其材
4、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文中的“伯乐”比喻_______________;
“千里马”比喻______________;
“食马者”比喻_______________。
5、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借此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古典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其中对谈及人才的诗句更是不胜枚举,请写出这样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
1.根据本文内容,从千里马角度谈起,分别以“有志”和“无才”为首词,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有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千里马而言,伯乐自然是他永世的知音,遗憾的是在封建社会里,千里马很少能遇到伯乐。请你联系本文文意,给下面的句子对一个下联。
上联:良马有幸遇伯乐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千里马而言,伯乐自然是他永世的知音,遗憾的是在封建社会里,千里马很少能遇到伯乐。请你联系本文文意,给下面的句子对一个下联。
上联:世上岂无千里马;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往今来,曾有许多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尽的感慨。请写出其中的两人及他们发出的感慨。
参考答案
一、1、略 2、①有时 ②虽然 ③显现 ④尚且
3、杂文 唐朝 韩愈 托物寓意
4.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其真不知马
(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一食或尽粟一石。
(1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二、1、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2、 ① 著称 ② 即使 3、 D_4、慧眼识英才的圣明的君主;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_5、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批判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 6、 如“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等。_
三、1.有志难成千里马;无才可作老黄牛。
2.贤才无辜逢昏君。
3.人间难得九方皋。
4.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1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二课
云南省泸水县民族中学段国春制作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题解
“说”: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
作者简介
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768—824)
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听读课文,感知文意
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重音。
2.学生齐声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1.读准下列字音。
祗( ) 骈 ( ) 槽枥(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
食马者( )
其真无马邪( )
zhǐ
pián
cáo lì
sù
dàn
shí
yé
2.翻译下列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能够跑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完一石谷类。
(2)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好马,却只能屈辱于低贱人的手中,(和其他的马)一块死在马厩里,不被人称为千里马。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驱使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他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3.文中的通假字有:
通 “饲”
通 “现”
通“才”
通“ 耶”
“食”
“见”
“材”
“邪”
研讨与探究
1.作者对什么事物发表了看法?他们有什么关系?文中哪句话表明这个观点?
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
“世有伯乐,然后又千里马。”
2.那么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5. 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 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 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拓展延伸
话题1:
假如你是新毕业的大学生— “千里马”,但是没有“伯乐”赏识你,你会怎么做?
话题2:
假如你是“伯乐”,你怎么样发现“千里马”?
话题3:
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