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距今5000年的龙山文化处于原始父系氏族社会晚期,众多考古发现证明该时期已出现了权贵阶层和明显的阶级分化,材料中所示的宫殿、天文等建筑和礼器等表明,龙山文化时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的发展已从部落逐步发展到国家的趋势,故选D项。A、B、C都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
2【答案】D
【解析】①指的是分封分制,②指的是宗法制,③指的是礼乐制,④指的是井田制。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故选择D。
3【答案】A
【解析】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说明华夷之辨的意识已经形成,以华夏和蛮夷之间的区别来强化华夏族的种族和文化认同感,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出国家统一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是华夏族内部问题,不是民族冲突,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血缘纽带作用,故D项不符合题意。
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的政治思想,道家思想家们还主张“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故选C。
【答案】C
5【解析】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可以看出封国人口和辖郡都超过中央,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此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
6【答案】B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并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是因为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的发展,故C正确;A、B不是最主要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D错误。
8【答案】D
【解析】拓跋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神化自身,强化其统治的正统性。北魏政权统治着多个少数民族,而各民族都认可黄帝的权威,拓跋宏称自己是黄帝的后裔,有利于缓解激烈的民族矛盾,增强各民族对北魏政权的认同感。也为他的汉化改革提供了合理的历史依据,减少鲜卑族内部对改革的阻力。传说中的黄帝部落在今天陕西一带,拓跋氏部族在东北一带,不在同一活动区域。
9【答案】B
【解析】这是左思《咏史八首》之二。既是咏史组诗,其题旨不外借古讽今,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左思虽有“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之才,“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之志,以十载之构思,写成《三都赋》,博得“洛阳纸贵”的籍籍声誉,被征为秘书郎。但终以生长在门阀森严的晋代而出身寒门,未得升迁。他的抑郁愤懑之情发之于诗,这是不难设想的。这首诗语出自然,文无雕饰,借用金日磾、张汤、冯唐三个古人(《汉书》皆有传)的故事,鞭挞当时极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10【答案】A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唐朝科举出身人数占当朝宰相总人数比例逐渐增加,说明科举制在唐朝人才选拔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宰相出身,不是读书入仕,故B项错误;C、D两项在表格信息中无法得出,排除。
11【答案】A
【解析】图甲是秦朝三公九卿制度,丞相掌握行政大权,图乙反映的是汉朝的中朝制度,通过重用近臣加强了君主权力,削弱宰相权力。
12【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等信息可得出国家允许人口流动,说明国家放松了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故B项正确;两税法遭到各方面的反对,实行不久就停止了,并没有大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A项排除;两税法只征收地税和户税,使税制得以简化,而不是更加繁复,故C项排除;两税法是在土地兼并、均田制瓦解的情况下推行的税法,因而并不能巩固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故D项排除。
13【答案】B
【解析】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14【答案】B
【解析】王安石认为改革的关键在于“民不益赋而国用饶”,意思是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生产少则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该主张提倡大力发展生产力来实现民富国强,故选B项。
15【答案】D
【解析】由“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等信息,可判断该诗描述了南宋统治者满足现状,偏安江南一隅的现象,这一现象出现在南宋与金对峙局面形成之后,故选D项。
16【答案】共12分
(1)西周的分封制度。(2分)本质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2分)
(2)图B反映的是郡县制度。(2分)
区别:图A分封制实行“世卿世禄制”(世官制),图B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2分)
意义: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每答1点记2分,任答2点记4分,其它正确结论酌情给分)
17【答案】共19分
(1)秦朝军事措施: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移民屯垦;南平百越,开凿灵渠,统一岭南,设三郡;征西南夷(今云贵一带)(4分,任答二点即可)
汉朝新特点:设置专门机构;尊重民族传统,因俗而治;军政与安抚结合,治理体系日益完备;注重维护中央权威。(每答1点记2分,任答2点即可得2分)
(2)方式: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3分,任答三点即可)
影响:推动了与边疆民族的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巩固了国家统一;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的拓展。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4分,任答2点即可)
(3)内容:辽和西夏经常对宋朝边境的侵扰。(2分)
态度:宋高宗(君),偏安求和;岳飞(臣),坚决抗金。(2分)
评价:主观上是签订屈辱性条约,给南宋人民带来沉重负担;客观上,使宋金之间保持了一定时期的和平,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2分)
18【答案】共12分
示例:论题:多方努力促成唐太宗统治年间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封建盛世。(2分)
阐述:面对唐初的灾荒,唐太宗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负担,由此,百姓对政府有信心,流亡在外的农民回乡努力发展生产,安分守己,促进社会的恢复和发展。贞观年间,政治清明,上下一体,同心同德,唐太宗任用贤臣,善于纳谏,注意严明吏治,惩治贪赃枉法者,重用异己,促进政治局面和社会稳定。于是,社会风气有了根本好转,犯罪率低,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社会经济根本好转,促进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固。(8分)
总之,唐太宗“存百姓”的为君之道促成贞观君臣治国方略的成熟,最终迎来治世局面。(2分)
(示例仅作参考,不是唯一答案。其他答案只要符合理论亦可)
19【答案】共12分
示例一:赞成第一种观点,孝文帝改革应予以充分肯定。(2分)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建立制度、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这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8分)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以某一少数民族和国家的“衰亡”论道。(2分)
示例二:赞成第二种观点,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不值得完全肯定。(2分)
孝文帝通过建立制度、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改革虽然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加强了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但孝文帝改革搞全盘汉化,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融入其他民族,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抛弃了他们民族原来的特长,有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8分)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不应该完全肯定,移入门阀制度,使鲜卑族迅速腐化堕落等。(2分)
示例三:两种观点综合: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建立制度、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融入其他民族,也有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12分)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分裂割据时
期,多民族国家政权并立更替频繁,以下对如图朝
代填写正确的是
东魏北
A.①东晋②前秦③梁④北周
十六国
B.①西晋②北魏③梁④北周
C.①东晋②北魏③吴④北汉
D.①西晋②前秦③吴④北周
7《宋书)记载:“至于元嘉(南朝宋文帝的年号)末……k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en),则数郡忘饥
…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
南朝
(代指森林)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据此可知南朝南方地区得到了开发,其
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重农业政策
B.各族人民共同劳动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8.《资治通鉴》卷140概括记述了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措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
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黃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
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在这里,拓跋氏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了黄帝,并把拓跋
氏改姓元。关于其主要用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神化自身,强化其统治的正统性质
B.缓解矛盾,增强各民族对北魏认同
C.为他汉化改革提供了合理的历史依据减少改革的阻力
D.传说中的黄帝部落和鲜卑族拓跋氏都在同一活动区域
9.“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止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
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这是左思《咏史八首》之二
这首诗语出自然,文无雕饰借用金日磾、张汤冯唐三个古人(《汉书》皆有传)的故事鞭挞当时
极不合理的
A.察举制度
B.门阀制度
C.科举制度
D.恩荫制度
10.下表是唐代宰相科举出身人数及所占宰相总人数的比重。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科举出身人数
占当朝宰相总人数比例
唐太宗
3.4%
唐高宗
31%
匚唐宪宗
58%
唐懿宗17
81%
A.在人才选拔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B.已成为读书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C.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人才来源
D.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集权
1l古代皇帝集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启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组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
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图乙反映的集权措施属于
皇帝
三公
皇帝
御史
大夫
相
中朝(决策
外朝(执行)
九卿
治粟内史
大
图甲
图乙
A.前者
B.两者兼有
C.后者
D.两者皆无
【高一历史试题·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