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秦的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时间、地点、领导人、口号、建立政权的名称、结果、意义以及与此事相关的成语。楚汉之争的交战双方、战争目的、战争结果。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楚汉之争中项羽失败刘邦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秦的暴政导致秦朝灭亡的史实和楚汉之争中项羽失败刘邦胜利的原因,让学生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主宰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难点: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策略
史料教学法;自主学习与小组交流相结合;讲授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查找有关“秦朝灭亡”的相关史料、秦的暴政的文字资料。
学生准备:通过查找资料或上网的形式,收集陈胜、吴广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他希望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秦朝只存在了_?????????_15年就灭亡了并没有传至千世万世,秦朝的灭亡为什么如此迅速呢?秦朝是怎么灭亡的呢?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探其究竟,请同学们看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师:自学提示: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50页—51页第1自然段,在课本上标注出秦的暴政的表现。
生:快速阅读课本,并从中提取秦暴政的表现信息。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教材,从教材中提取信息,先让学生秦的暴政的表现,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师:学生看完课本完成要求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各自所找到的信息,并鼓励学生大胆回答。
师:哪位学生能够回答一条秦的暴政的表现?提问题,鼓励大家踊跃举手。
生:赋税沉重
设计意图:这里可以多找几个同学回答自己的想法,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就应给予一定的鼓励。
师:展示第一张图片秦始皇陵的图片,并让学生齐读文字材料,让学生感受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工期之长,用工之多,考虑农民的负担之重。展示第二张图片阿房宫图片,同样让学生感受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工期之长,用工之多,考虑农民的负担之重。展示第三张图片长城,老师给学生提示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并给学生强调征用民工之多。
(此时教师可适当地加以强调和点拨,提问第二个秦暴政的表现)
师:哪位同学愿意起来说一这两副图片所反应的秦暴政的表现。
生:徭役兵役繁重(多个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多找几个小组的同学起来展示,并及时地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学生说的答案的基础上引导继续思考下一个表现。
师:请同学们抬头看大屏幕,根据刚才的学习,看一下这几则材料分别体现了秦暴政的哪个方面?
PPT依次展示以下几则材料。
材料一:秦朝,在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材料二:走在街上你会看到有的人脸上刺有字,有的人没有鼻子,一人犯法邻里都要受到牵连。
生:回答出残酷的刑法。
师:展示PPT秦二世的图片和相关史实:下令将秦始皇无子嫔妃全部陪葬;将大量宫女殉葬,把修骊山陵墓的工匠全部活埋;杀死自己的兄弟姐妹22人;杀蒙恬等大臣不计其数;不断增加赋税和徭役。这说明了什么?
生:秦二世更加残暴
师:面对如此残暴的统治,当时的人民苦不堪言,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一次特殊的情况下,终于暴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PPT展示以下内容)
师:自学提示:请同学们阅读课本51页第2自然段和52页
第1、2自然段的相关史实,在课本上标注出以下知识点并写在学案上相应的位置。
(学生快速阅读课本,并从中找取所需信息,不会的可以展开讨论)
师:提问大泽乡起义的直接原因、时间、地点、领导人、口号、成语、政权、结果、意义。
生:讨论后积极展示
师: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PPT展示: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雨,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生:小组交流讨论,展示小组的交流成果。
师:历史是真实的,秦末农民大起义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因为秦的暴政,秦末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只有推翻秦的统治才是唯一的希望与出路。而“遇雨误期”只是一个“偶然”,为他们起义提供了一个“机会”而已。所以说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是必然的。通过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看到,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就是──秦的暴政,而“遇雨误期”则是直接原因。总结起义的根本原因。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有更多的“陈胜、吴广”站了起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项羽和刘邦率领的起义军。他们把秦末农民大起义推向了高潮。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2页第3自然段和53页“知识拓展
完成下列练习题。(PPT展示:以下问题。)
1、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 )和( )
领导农民军分别对秦军作战。
2、( )在( )之战中歼灭了秦军的主力 ,
成语 ( )表明他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 )抓住时机攻入咸阳,秦朝的统治者向他投
降,威名显赫的秦朝灭亡了。
3、楚汉之争的双方是( )和( ),战争进行了( )年,双方进行战争是为了争夺( ),
( )取得了胜利。
生:学生快速展示以上问题答案。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明确知识点。通过学生自学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体现自主学习的新课改理念。
师:楚汉之争中项败刘胜的原因是什么呢?小组展开讨论。
PPT展示:材料研读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后来,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
生:根据提示,讨论结束后,完成表格,由几个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
师:对,楚汉之争反应的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深刻道理。
【拓展提升】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尤其是强大的秦朝因暴政而亡,楚汉之争项羽败刘邦胜这两件事,我们可以得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那我们看以下材料,请你回答。PPT展示: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得( ),她始终代表( )的利益。
生:齐声回答“民心”“人民”,
【课堂小结】
师:以上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哪位同学能简单地把本课的主体知识说一下。展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快速记忆本课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