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件 (45张PPT)+教案+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件 (45张PPT)+教案+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13 22:54:0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课题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2.通过阅读史料和地图,概括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3.通过本课的学习,说出张骞精神和丝路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进行学习和传承。
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难点
丝绸之路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阅读材料
用材料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西域;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过程和结果;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和影响。
阅读教材,找出所列问题,标记疑难问题。
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二)老师一边提问一边点拨:1.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和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从广义上讲西域包括葱岭以西更远的地方。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口很少,人口最多的乌孙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过程和结果目的: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过程: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随从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在途中北匈奴捉住,威武不屈,不忘使命。10多年后逃脱继续西行,无功而返,又被匈奴捉住,1年多后逃脱回到长安。结果: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和影响: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率领使团,带着万头牛羊,以及金币、丝绸等财物,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影响:西域各国也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学生一边回答一边记忆,认真听讲,记笔记,可以提问。
通过师生互动,夯实基础,解决疑难,精讲点拨。
(三)合作探究1

张骞出使西域,前往大月氏,这是一条前人未走过的路,要穿越茫茫沙漠,要翻越皑皑雪山。根据示意图,结合当时的情况,你能想象张骞西行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1)经过匈奴控制区;(2)受到当时战争的影响,会有生命危险;(3)沙漠区;(4)饥饿;(5)风沙;(6)缺水;(7)交通工具简陋;(8)语言不通;(9)疾病的威胁.....合作探究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皇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逐渐密切起来。汉武帝每年派往西域的使者,多则十几次少则五六次,每次多达百余人甚至数百人。
——《大国崛起:把握中国四大王朝的历史脉象》材料二:没有张骞出使西域,就不会有丝绸之路的开辟。没有丝绸之路的开辟,也就不会有汉朝和西域以及和欧洲文化的交流,所以,通西域的意义十分重大。
——张岂之(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1)张骞的“凿空”之功有什么意义?(2)张骞在第一次出使西域漫长而艰险的历程中,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10多年,但他仍然坚持完成使命。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1)促进了西汉与西域间的相互往来,密切了汉与西域的联系。为开辟丝绸之路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2)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勇于探索进取的精神,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坚定信念不辱使命合作探究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凿”即“开”,“空”即“孔”,意思就是开辟孔道。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西域这堵墙,打破了西域与汉朝之间的隔绝状态,沟通了西域与中原的往来,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开通打下了基础,从此,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张骞对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
阅读教材,探究问题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复习教材内容,夯实基础,深化理解,提升能力.
二、丝绸之路(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概括下列问题:1.丝绸之路形成原因;2.丝绸之路的路线;3.丝绸之路运输的物品;4.丝绸之路的意义;5.海上丝绸之路。
阅读教材,找出所列问题,标记疑难问题。
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二)老师一边提问一边点拨:1.丝绸之路形成原因;:(1)张骞通西域,使中国同西亚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开辟了中外交通新纪元(2)匈奴威胁的解除,为丝绸之路开通创造条件(3)西汉大统一局面出现,社会较为稳定,国力强盛,经济发展,特别是丝绸业的发展2.
丝绸之路的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大秦(欧洲)3.丝绸之路运输的物品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以及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相继传人中原。此后,佛教和佛教文化也经此传人东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4.丝绸之路的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5.海上丝绸之路:(1)从山东沿岸出发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2)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斯里兰卡)。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学生一边看图片一边回答一边记忆,认真听讲,记笔记,可以提问。
通过师生互动,夯实基础,解决疑难,精讲点拨。
(三)合作探究:近几十年来,在我国的新疆发现许多汉代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都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从这些地方考古发掘汉代的丝织品、钱币和陶器,不仅证实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
阅读教材,探究问题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复习教材内容,夯实基础,深化理解,提升能力.
三、对西域的管理(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概括下列问题:1.西域都护的设置;2.班超经营西域。
阅读教材,找出所列问题,标记疑难问题。
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二)老师一边提问一边点拨:1.西域都护的设置:目的: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经营。时间:公元前60年。范围: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是我国领土。2.班超经营西域:(1)背景: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2)时间:东汉明帝时;(3)目的:恢复中原与西域的交往;(4)成果:①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得到西域各国的信任,长期留守西域。②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在他死后,他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
学生一边看图片一边回答一边记忆,认真听讲,记笔记,可以提问。
通过师生互动,夯实基础,解决疑难,精讲点拨。
(三)合作探究:两汉与匈奴之间的关系:两汉与匈奴的关系分为三个阶段:①西汉初年:和亲;②汉武帝时期:反击;③东汉明帝时期:出击,并派班超出使西域。
阅读教材,探究问题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复习教材内容,夯实基础,深化理解,提升能力.
请同学们画出本课的知识树或者知识网络图
画出本课的知识树或者知识网络图
通过这一环节,是同学们对本课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5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导入新课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
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
2.通过阅读史料和地图,概括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
3.通过本课的学习,说出张骞精神和丝路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进行学习和传承。
学习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习难点:
丝绸之路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张骞通西域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西域;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过程和结果;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和影响。
玉门关
阳关
葱  岭
西   域
北   山
南  山
西域的地理概念
1.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和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从广义上讲西域包括葱岭以西更远的地方。
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口很少,人口最多的乌孙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过程和结果
目的: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过程: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随从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在途中北匈奴捉住,威武不屈,不忘使命。10多年后逃脱继续西行,无功而返,又被匈奴捉住,1年多后逃脱回到长安。
结果: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匈奴
匈奴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在河套地带繁衍生息,游牧于大漠南北,即今内蒙古及其以北地区。匈奴族原先分布在蒙古草原上,他们逐水草而迁徙,以游牧为业,兼营狩猎;住毡帐,食畜肉,是强壮凶悍的马背民族。匈奴族战国时建立奴隶制政权,活跃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舞台。匈奴杰出的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的兴起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作出了贡献。
不过,现在草原上的蒙古族并不是匈奴人的后裔,而远在欧洲东部的匈牙利人却同历史上的匈奴人有着某种血缘关系。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
汉武帝
张骞
张骞,陕西城固人,生活在汉景帝和汉武帝时代,著名探险家、外交家。因为屡立奇功,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和影响: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率领使团,带着万头牛羊,以及金币、丝绸等财物,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
影响:西域各国也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张骞通西域比较
次数项目
第一次
第二次
出发时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目的
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
加强汉与西域的联系
结果
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二)合作探究1

张骞出使西域,前往大月氏,这是一条前人未走过的路,要穿越茫茫沙漠,要翻越皑皑雪山。根据示意图,结合当时的情况,你能想象张骞西行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1)经过匈奴控制区;(2)受到当时战争的影响,会有生命危险;(3)沙漠区;(4)饥饿;(5)风沙;(6)缺水;(7)交通工具简陋;(8)语言不通;(9)疾病的威胁.....
张骞出使西域图
(二)合作探究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皇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逐渐密切起来。汉武帝每年派往西域的使者,多则十几次少则五六次,每次多达百余人甚至数百人。
——《大国崛起:把握中国四大王朝的历史脉象》
材料二:没有张骞出使西域,就不会有丝绸之路的开辟。没有丝绸之路的开辟,也就不会有汉朝和西域以及和欧洲文化的交流,所以,通西域的意义十分重大。
——张岂之(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1)张骞的“凿空”之功有什么意义?
(2)张骞在第一次出使西域漫长而艰险的历程中,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10多年,但他仍然坚持完成使命。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促进了西汉与西域间的相互往来,密切了汉与西域的联系。
为开辟丝绸之路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勇于探索进取的精神,
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坚定信念不辱使命
(二)合作探究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
“凿”即“开”,“空”即“孔”,意思就是开辟孔道。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西域这堵墙,打破了西域与汉朝之间的隔绝状态,沟通了西域与中原的往来,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开通打下了基础,从此,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张骞对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丝绸之路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概括下列问题:
1.丝绸之路形成原因;2.丝绸之路的路线;
3.丝绸之路运输的物品;4.丝绸之路的意义;
5.海上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形成原因;:
(1)张骞通西域,使中国同西亚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开辟了中外交通新纪元
(2)匈奴威胁的解除,为丝绸之路开通创造条件
(3)西汉大统一局面出现,社会较为稳定,国力强盛,经济发展,特别是丝绸业的发展
西域
中亚
西亚
欧洲
2.
丝绸之路的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大秦(欧洲)
丝绸是这条路上,中国输出的货物中最多、最具有代表性的商品,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将它称为“丝绸之路”。
3.丝绸之路运输的物品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以及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相继传人中原。此后,佛教和佛教文化也经此传人东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西去
东来
苜蓿mùxu
佛教
良种马
葡萄
石榴
核桃
胡琴
舞蹈
丝绸
铁器
凿井技术
造纸术
漆器
铁器
4.丝绸之路的意义: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5.海上丝绸之路:(1)从山东沿岸出发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
(2)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斯里兰卡)。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二)合作探究
:近几十年来,在我国的新疆发现许多汉代丝
织品,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都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
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处
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从这些地方考古发掘汉代的丝织品、
钱币和陶器,不仅证实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
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
一、张骞通西域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构想。
一带一路
三、对西域的管理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概括下列问题:
1.西域都护的设置;
2.班超经营西域。
1.西域都护的设置:
目的: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经营。
时间:公元前60年。
范围: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
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新疆及
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是我国领土。
2.班超经营西域:(1)背景: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
(2)时间:东汉明帝时;
(3)目的:恢复中原与西域的交往;
(4)成果:①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得到西域各国的信任,长期留守西域。
②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在他死后,他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
班超出使
西域路线
甘英出使
波斯路线
东汉与西域的关系
班超,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公元32年生。他的父亲班彪、哥哥班固、妹妹班昭,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他能言善辩,阅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班超年少时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投笔从戎”的成语说的就是班超。
班超投笔从戎
长安
河西走廊
敦煌莫高窟
壁画
玉门关


火焰山
险峻的雪山
(二)合作探究:两汉与匈奴之间的关系:
两汉与匈奴的关系分为三个阶段:①西汉初年:和亲;②汉武帝时期:反击;③东汉明帝时期:出击,并派班超出使西域。
霍去病反击匈奴
1.《新全球史》载,在古典时代,一些个人也完成了长途旅行,张骞历尽艰险从长安到达了遥远的西方。
张骞第一次“长途旅行”的主要目的是(
)
A.打击匈奴
B.开拓疆域
C.管理西域
D.开通商路
2.西汉时开辟的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
给世界留下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遗产。这条“丝路”从东向西的走向是(
)
A.长安─河西走廊─
今新疆地区─
葱岭─安息─大秦
B.长安─今新疆地区─
河西走廊─
葱岭─西亚─
大秦
C.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
安息─大秦
D.长安─玉门关、阳关─河西走廊─葱岭─西亚一欧洲
A
课堂达标检测
A
3.唐朝诗人王翰写诗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葡萄传入中原最早是在(  )
A.西汉 
B.春秋 C.战国 
D.商朝
4.新疆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管辖,成为我国领土组成部分的标志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丝绸之路的开辟
A
C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学案(附答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
2.通过阅读史料和地图,概括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
3.通过本课的学习,说出张骞精神和丝路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进行学习和传承。
学习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习难点:
丝绸之路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习过程
一、张骞通西域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西域;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过程和结果;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和影响。
(二)合作探究1

张骞出使西域,前往大月氏,这是一条前人未走过的路,要穿越茫茫沙漠,要翻越皑皑雪山。根据示意图,结合当时的情况,你能想象张骞西行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合作探究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皇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逐渐密切起来。汉武帝每年派往西域的使者,多则十几次少则五六次,每次多达百余人甚至数百人。
——《大国崛起:把握中国四大王朝的历史脉象》
材料二:没有张骞出使西域,就不会有丝绸之路的开辟。没有丝绸之路的开辟,也就不会有汉朝和西域以及和欧洲文化的交流,所以,通西域的意义十分重大。
——张岂之(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张骞的“凿空”之功有什么意义?
张骞在第一次出使西域漫长而艰险的历程中,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10多年,但他仍然坚持完成使命。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合作探究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
二、丝绸之路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概括下列问题:
1.丝绸之路形成原因;
2.丝绸之路的路线;
丝绸之路运输的物品;
4.丝绸之路的意义;
5.海上丝绸之路。
(二)合作探究:
近几十年来,在我国的新疆发现许多汉代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都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对西域的管理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概括下列问题:
1.西域都护的设置;
2.班超经营西域。
(二)合作探究:两汉与匈奴之间的关系:
课堂达标检测:
1.《新全球史》载,在古典时代,一些个人也完成了长途旅行,张骞历尽艰险从长安到达了遥远的西方。
张骞第一次“长途旅行”的主要目的是(
)
A.打击匈奴
B.开拓疆域
C.管理西域
D.开通商路
2.西汉时开辟的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
给世界留下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遗产。这条“丝路”从东向西的走向是(
)
A.长安─河西走廊─
今新疆地区─
葱岭─安息─大秦
B.长安─今新疆地区─
河西走廊─
葱岭─西亚─
大秦
C.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
安息─大秦
D.长安─玉门关、阳关─河西走廊─葱岭─西亚一欧洲
3.唐朝诗人王翰写诗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葡萄传入中原最早是在(  )
A.西汉 
B.春秋 C.战国 
D.商朝
4.新疆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管辖,成为我国领土组成部分的标志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丝绸之路的开辟
答案:
一、张骞通西域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和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从广义上讲西域包括葱岭以西更远的地方。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过程和结果
目的: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过程: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随从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在途中北匈奴捉住,威武不屈,不忘使命。10多年后逃脱继续西行,无功而返,又被匈奴捉住,1年多后逃脱回到长安。
结果: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和影响: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率领使团,带着万头牛羊,以及金币、丝绸等财物,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
影响:西域各国也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二)合作探究1
:(1)经过匈奴控制区;(2)受到当时战争的影响,会有生命危险;(3)沙漠区;(4)饥饿;(5)风沙;(6)缺水;(7)交通工具简陋;(8)语言不通;(9)疾病的威胁.....
合作探究2
:(1)促进了西汉与西域间的相互往来,密切了汉与西域的联系。
为开辟丝绸之路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勇于探索进取的精神,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坚定信念不辱使命
合作探究3
:“凿”即“开”,“空”即“孔”,意思就是开辟孔道。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西域这堵墙,打破了西域与汉朝之间的隔绝状态,沟通了西域与中原的往来,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开通打下了基础,从此,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张骞对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丝绸之路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概括下列问题:
1.丝绸之路形成原因;:
(1)张骞通西域,使中国同西亚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开辟了中外交通新纪元
(2)匈奴威胁的解除,为丝绸之路开通创造条件
(3)西汉大统一局面出现,社会较为稳定,国力强盛,经济发展,特别是丝绸业的发展
2.
丝绸之路的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大秦(欧洲)
3.丝绸之路运输的物品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以及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相继传人中原。此后,佛教和佛教文化也经此传人东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4.丝绸之路的意义: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5.海上丝绸之路:(1)从山东沿岸出发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
(2)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斯里兰卡)。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二)合作探究:
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从这些地方考古发掘汉代的丝织品、钱币和陶器,不仅证实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
三、对西域的管理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概括下列问题:
1.西域都护的设置:
目的: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经营。
时间:公元前60年。
范围: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
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是我国领土。
2.班超经营西域:(1)背景: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
(2)时间:东汉明帝时;
(3)目的:恢复中原与西域的交往;
(4)成果:①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得到西域各国的信任,长期留守西域。
②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在他死后,他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
(二)合作探究:
两汉与匈奴之间的关系:
两汉与匈奴的关系分为三个阶段:①西汉初年:和亲;②汉武帝时期:反击;③东汉明帝时期:出击,并派班超出使西域。
课堂达标检测:1A2A3A4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