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下载】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上册全册课件(共17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打包下载】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上册全册课件(共17份)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23 20:42:45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

民族心理
张同道
一般
特殊
任何一种艺术样式都以其特定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契合
作为一种审美范式,古老的诗歌往往是一个民族审美心理的凝聚
那么,新诗是否完成了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的契合呢?
提出问题引出下文
对照
中国诗歌的基本规律:体制起自民间,兴于文士,最后成为一种主要审美范式。
诞生不是本体演进,而是文学革命的结果。它不是古典诗歌的自然延伸,而是受西方诗歌影响发展起来的一种诗歌形式。
中国古典诗歌……
新诗不是由民间到文士,而是由知识分子率先发起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诗歌体制
转折
先天不足?
然而,新诗是个例外。



“然而危机也正发生在这里:一种新的审美范式是否契合民族心理?”(P.78)
胡适第一个尝试者
代表人物
源头—外国诗
自由体
白话诗
“并非欧化得一统天下” (P.78)
特点
刘半农、刘大白
句意理解
另一种选择
郭沫若开阔新气象
四次大规模的理论讨论与创作实验
(一-7)
围绕着 问题
诗歌体制
20年代 –关于格律诗
(二)
50年代-关于新格律诗体
40年代-关于民族形式
(三-8、9、10、11)
30年代-关于大众化
(三-3、4、5、6、7)
陆志苇 / 闻一多、徐志摩
李季阮章竞 / 戴望舒、艾青
穆旦等 / 冯至、卞之琳
词语(一)
范式 契合 凝聚 积淀 结晶 延伸 断裂 错位 汇融 质疑 束缚 欢愉 困扰 先天不足 不容置疑 风靡一时 货真价实 无的放矢 灿若群星 一统天下 为人诟病
词语(二)
把捉 抟造 启迪 侵蚀 衷情 交融 泛滥 畸形 呆滞 愚劣 昭示 雕琢 熟视 热衷 粗糙 简陋
削足适履 名噪一时 一脉相承 涂脂抹粉
刘半农《十四行集》之二十
  有多少面容,有多少语声 有多少面容,有多少语声 在我们梦里是这般真切, 不管是亲密的还是陌生: 是我自己的生命的分裂, 可是融合了许多的生命, 在融合后开了花,结了果? 谁能把自己的生命把定 对着这茫茫如水的夜色,
谁能让他的语声和面容 只在些亲密的梦里萦回? 我们不知已经有多少回 被映在一个辽远的天空, 给船夫或沙漠里的行人 添了些新鲜的梦的养分。
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镣铐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P.79)
仅仅是“旧瓶装新酒”而已(P.80)
比较聪明一点的人选择较合脚的鞋子,智者却为自己制最合自己脚的鞋子.(P.81)
它的思维依然在古典或民间的花园散步.(P.80)
体会下列比喻句的含义,用平实的话表达出来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在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共56张PPT)
作者介绍
蒲松龄,山东淄川(今淄博市)蒲家 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
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夭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蒲松龄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作品介绍:
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载奇闻怪事。其中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
《聊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借前朝的故事,来揭露当时的社会的黑暗社会现实。批露的锋芒直指当朝最高统治者——天子。
艺术特色,则诚如鲁迅先生说的:“用传奇之法,而以志怪之状,如在目前”。情节委婉曲折,布局巧妙,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善于叙事。
故事情节
1、序幕:交代故事背景 朝廷 征 促织
2、开端: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
3、发展:成妻卜促织 成名按图索促织
4、高潮:成子毙促织 化促织 斗促织
5、结局:成名献促织
6、尾声:作者评促织
促织
宫中
征虫受刑

神卜得虫
儿毙促织
魂化促织



写作目的
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黑暗现实,批判的针芒直指天子。
本文是《聊斋志异》中深刻揭露黑暗现实的篇章之一。
作品是以斗促织的宫廷嬉戏作为引线,通过曲折变化的情
节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
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迂讷 裨益
爇香 翕辟
掭 不啻
抢呼欲绝 惙然
蹄躈 龁
觇视 俾入邑庠


ruò

tiàn
chì
qiāng
chuò
qiào

chān
bǐ xiáng
第一段: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崇尚斗蟋蟀的游戏,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有个华阴县的县官,想巴结上司,把一只蟋蟀献上去,上司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级于是责令他经常供应。县官就把供应的差事派给各乡的里正。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一样等待高价出售。乡里的差役们狡猾刁诈,借这个机会(向)老百姓摊派费用,每摊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
第二段: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未考中秀才。做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他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已去寻找,希望有万分之一的收获。”成名认为这些话很对。就早出晚归,提着竹筒丝笼,在破墙脚下。荒草丛里,挖石头,打开大洞,没有办法没用尽,终究没有找到。即使捉到二、三只,也是又弱又小,不合规格。县官定了限期,严厉追逼,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并且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来复去只想自杀。
第三段: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香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跃舞。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
这时,村里来了个驼背巫婆,(她)能借鬼神预卜凶吉。成名的妻子准备了礼钱去求神。只见红颜的少女和白发的老婆婆挤满门口。成名的妻子走进巫婆的屋里,只看见暗室拉着帘子,帘外摆着香案。求神的人在香炉上上香,拜了又拜。巫婆在旁边望着空中替他们褥告,嘴唇一张一合,不知在说些什么。大家都肃敬地站着听。一会儿,室内丢一张纸条出来,那上面就写着求神的人心中所想问的事情,没有丝毫差错。成名的妻子把钱放在案上,象前边的人一样烧香跪拜。约一顿饭的工夫,帘子动了,一片纸抛落下来了。拾起一看,并不是字,而是一幅画,当中绘着殿阁,就象寺院一样;(殿阁)后面的山脚下,横着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长着一丛丛荆棘,一只青麻头蟋蟀伏在那里;旁边有一只癞哈蟆,就好象要跳起来的样子。她展开看了一阵,不懂什么意思。但是看到上面画着蟋蟀,正跟自己的心事暗合,就把纸片折叠好装起来,回家后交给成名看。
第四段: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成名反复思索,莫非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吗?细看图上面的景物,和村东的大佛阁很想象。于是他就忍痛爬起来,扶着杖,拿着图来到寺庙的后面,(看到)有一座古坟高高隆起。成名沿着古坟向前走,只见一块块石头,好象鱼鳞似的排列着,真象画中的一样。他于是在野草中一面侧耳细听一面慢走,好象在找一根针和一粒小芥菜子似的;然而心力、视力、耳力都用尽了,结果还是一点蟋蟀的踪迹响声都没有。他正用心探索着,突然一只癞哈蟆跳过去了。成名更加惊奇了,急忙去追它,癞蛤蟆(已经)跳入草中。他便跟着蛤蟆的踪迹,分开丛草去寻找,只见一只蟋蟀叭在棘根下面,他急忙扑过去捉它,蟋蟀跳进了石洞。他用细草撩拨,蟋蟀不出来;又用竹筒取水灌进石洞里,蟋蟀才出来,形状极其俊美健壮。他便追赶着抓住了它。仔细一看,只见蟋蟀个儿大,尾巴长,青色的脖项,金黄色的翅膀。成名特别高兴,用笼子装上提回家,全家庆贺,即使价值连城的宝玉也比不上它,装在盆子里并且用蟹肉栗子粉喂它,爱护得周到极了,只等到了期限,拿它送到县里去缴差。
第五段: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
成名有个儿子,年九岁,看到父亲不在(家),偷偷打开盆子来看。蟋蟀一下子跳出来了,快得来不及捕捉。等抓到手后,(蟋蟀)的腿已掉了,肚子也破了,一会儿就死了。孩子害怕了,就哭着告诉母亲,母亲听了,(吓得)面色灰白,大惊说:“祸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孩子哭着跑了。
第六段: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不多时,成名回来了,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象盖上冰雪一样。怒气冲冲地去找儿子,儿子无影无踪不知到哪里去了。后来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于是怒气立刻化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夫妻二人对着墙角流泪哭泣,茅屋里没有炊烟,面对面坐着不说一句话,不再有一点生趣。直到傍晚时,才拿上草席准备把孩子埋葬。夫妻走近一摸,还有一丝微弱的气息。他们高兴地把他放在床上,半夜里孩子又苏醒过来。夫妻二人心里稍稍宽慰一些,但是孩子神气呆呆的,气息微弱,只想睡觉。成名回头看到蟋蟀笼空着,就急得气也吐不出,话也说不上来,也不再把儿子放在心上了,从晚上到天明,连眼睛也没合一下。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还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发愁。
他忽然听到门外有蟋蟀的叫声,吃惊地起来细看时,那只蟋蟀仿佛还在。他高兴得动手捉它,那蟋蟀叫一声一跳就跑了,跳得非常快。他用手掌去罩住它,手心空荡荡地好象没有什么东西;手刚举起,却又远远地跳开了。成名急忙追它,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他东张西望,四下寻找,才看见蟋蟀趴在墙壁上。成名仔细看它,个儿短小,黑红色,立刻觉得它不象先前那只。成名因它个儿小,看不上它。(成名)仍不住地来回寻找,找他所追捕的那只。(这时)墙壁上的那只小蟋蟀,忽然跳到他的衣袖上了。再仔细看它,形状象土狗子,梅花翅膀,方头长腿,觉得好象还不错。高兴地收养了它,准备献给官府,但是心里还很不踏实,怕不合县官的心意,他想先试着让它斗一下,看它怎么样。
第七段: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少年,养着一只蟋蟀,自已给它取名叫“蟹壳青”,(他)每日跟其他少年斗(蟋蟀)没有一次不胜的。他想留着它居为奇货来牟取暴利,便抬高价格,但是也没有人买。(有一天)少年直接上门来找成名,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只是掩着口笑,接着取出自己的蟋蟀,放进比试蟋蟀的笼子里。成名一看对方那只蟋蟀又长又大,自己越发羞愧,不敢拿自己的小蟋蟀跟少年的“蟹壳青”较量。少年坚持要斗,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不如让它斗一斗,换得一笑了事。因而把两个蟋蟀放在一个斗盆里。小蟋蟀趴着不动,呆呆地象个木鸡,少年又大笑
。(接着)试着用猪鬃撩拨小蟋蟀的触须,小蟋蟀仍然不动,少年又大笑了。撩拨了它好几次,小蟋蟀突然大怒,直往前冲,于是互相斗起来,腾身举足,彼此相扑,振翅叫唤。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跳起来,张开尾,竖起须,一口直咬着对方的脖颈。少年大惊,急忙分开,使它们停止扑斗。小蟋蟀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象给主人报捷一样。成名大喜,(两人正在观赏)突然来了一只鸡,直向小蟋蟀啄去。成名吓得(站在那里)惊叫起来,幸喜没有啄中,小蟋蟀一跳有一尺多远。鸡又大步地追逼过去,小蟋蟀已被压在鸡爪下了。成名吓得惊慌失措,不知怎么救它,急得直跺脚,脸色都变了。忽然又见鸡伸长脖子扭摆着头,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小蟋蟀已蹲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成名越发惊喜,捉下放在笼中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见它小,怒斥成名。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信。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都被斗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于是就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特别喜欢,用金笼装着献给皇帝,并且上了奏本,仔细地叙述了它的本领。到了宫里后,凡是全国贡献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及各种稀有的蟋蟀,都与(小蟋蟀)斗过了,没有一只能占它的上风。它每逢听到琴瑟的声音,都能按照节拍跳舞,(大家)越发觉得出奇。皇帝更加喜欢,便下诏赏给巡抚好马和锦缎。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因为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了。他说他变成一只蟋蟀,轻快而善于搏斗。现在才苏醒过来。巡抚也重赏了成名。不到几年,成名就有一百多顷田地,很多高楼大厦,还有成百上千的牛羊;每次出门,身穿轻裘,骑上高头骏马,比官宦人家还阔气。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异史氏说:“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下面执行的人就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惯例。加上因为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抵押妻子卖掉孩子,还是没完没了。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只有成名这人因为官吏的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扬扬。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老天要用这酬报那些老实忠厚的人,就连抚臣、县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听说‘一人得道成仙,连鸡狗都可以上天。’这话真是一点不假啊!”
“异史氏曰”一段文字是蒲松龄对故事所作的评论,这也是笔记体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段评论主要有三点:
1、从官贪吏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乎人命不可忽也”,寄予讽谏之旨。
2、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
3、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了“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地表明了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的苦难上的,在此作者抒发了愤懑不平之感。
离奇、虚幻的情节
成名夫妻由求神问卜而得佳品——这个情节提炼了现实生活,旧时人们陷入绝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但神图那么灵验却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虚幻情节,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妇实际上已无生路,读者读了,自会想到这点。
成名九岁的儿子魂化蟋蟀而且轻捷善斗——这个情节也有现实因素,在旧时代,孩子惹祸自杀,是常有的事。魂化蟋蟀则不可能。但这个虚幻情节却有着强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试想,一个九岁孩子,经历着多么大的肉体和精神折磨,这比成名夫妻的身陷绝境,更使读者感到心情沉重。
结尾的的喜剧结局——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摆脱厄运,裘马扬扬也就纯属幻想。但这个情节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性,读者读了,自会联系当时官场的黑暗现象。
表现手法




详略安排
文笔变化
虚幻情状
详写捉虫曲折过程
略写献虫层层受惠
粗笔勾勒故事开端
(饱含同情)
工笔描述发展高潮
(饱含同情)
粗笔勾勒故事结局
(辛辣讽刺)
心理描写,细腻合理
情景描写,逼近生活
情节曲折
波澜起伏
跌宕多姿
写成名:
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
捕“虫”时“愕” ——捕“虫”后“大喜”——丧“虫”后“被冰雪” 、“怒”——儿死后“化怒为悲”、“欲绝”
——儿有“气息”后 “喜置榻上”——儿“神气痴木”
——“不复以儿为念”——“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时“惊起”、“喜而捕之”——“喜而收之”——“惴惴”
作者以神来之笔刻划了成名的内心变化,写得错落有致,其时悲时怒时喜时愁。人物的心理刻划与其悲欢离合的命运紧密相联系——区区小虫系着成名一家之祸福争危,得之则化祸为福,失之则大难临头,给人以更加真实的感觉,使人物的形象也更加丰满。
从侧面深刻而有力地揭露了当时官府之暴虐,社会之黑暗,人民所受灾难之深重。
写促织:
夸张与细节描写
“伏”——“暴怒”——“奔”——“跃”——“张”、“伸”
——“ ”——“矜”——“叮”
显示了小虫的神奇的本领。小虫是由成名的儿子变化而来,作者运用夸张和细节描写,形象地描绘出当时的统治阶级造成虫命为贵、人命为贱的社会病态心理,对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细读课文,点击心理
阅读课文第6、7小节,找出体现成名心理活动变化的单音词,依次填入空格处。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蟋蟀则(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见儿子气息然则转为( ),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 ),忽而闻门外虫鸣则既( )且( ),忽见蟋蟀短小则认为它( );视之,意似良,则又转为(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 )。









可见一只小小的蟋蟀竟然搅动(或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或把持着)主人公的命运。这细致入微、曲折变化 的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熔于一炉,有力地揭示了皇帝荒淫 ,官贪 吏虐,致使百姓家败人亡的罪恶现实。 
4、语言精练,词汇丰富,句式多样化。无论是叙述故事,描写场面,还是人的对话,作者所调遣的语言,都能曲尽其妙,恰到好处。
艺术特色鲜明
1、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整个故事情节由“征虫—捉虫—得虫—化虫”一条主线贯穿。
2、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比如写成名捕捉蟋蟀时,根据具体情况作了有区别的描述,情节细腻,心理真切。
3、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成名儿子死后“复活”,且化为蟋蟀,本属子虚乌有的事,但在作者笔下却演绎得绘声绘色。
全文特点概括
3、借古讽今的手法
借明朝讽喻清朝
(讽刺贪官虐吏)
1、细腻的心理描写
2、跌宕起伏、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
蒲 松龄
1、令以责之里正 10、不终岁,薄产累尽
2、成妻具资诣问 11、成然之
3、蹑迹披求 12、斯须就毙
4、既而得其尸于井 13、成以其小,劣之
5、自增惭怍 14、无出右者
6、细疏其能
7、抚军亦厚赉成
8、独是成氏子以蠹贫
9、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连,就)
(准备)
(追随、拨开)
(不久)
(惭愧)
(陈述)
(赏赐)
(侵耗,因侵耗而贫穷)
(俾,使。庠,学校)
(亏累)
(认为~~对)
(不久)
(认为不好)
(以右为尊)
疑难字句解析
蒲 松龄
疑难字句解析
(15)径造庐访成
(到某处去)
(16)唇吻翕辟
(翕,合;辟,开 )
(17)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该不是 ,莫非)
(18)闻妻言,如被冰雪
(蒙受,遭受 )
(19)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差错)
岁:
1、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
2、岁征民间
3、成有子九岁。
4、不终岁,薄产累尽
(一年)
每年
(年龄)
(年)
顾:
1、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2、相如顾召赵御史书
3、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4、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但)
(回头)
(顾念)
(顾念、顾惜)
文言实词
报:
1、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2、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
4、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1、维扬帅下逐客之令
2、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
3、便言多令才
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报告)
(报复)
(报答)
(报仇)
(命令)
(时令)
(美好的)
(命令)
文言实词
A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
B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A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B靡计不施,迄无济
C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D生之者少而靡之者甚多
E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A因出己虫,纳比笼中
B至通州,几以不纳死
C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
D谘诹善道,察纳雅言
(旧时县的别称)
(古代与都城对称的县镇)
(败退)
(无,没有)
(不)
(浪费)
(倒下)
(放进)
(接纳)
(交纳)
(采纳)
实词练习
①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
②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③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

要求
索取
责罚
①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有万一之得。”成然之
②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
③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

认为对,认为是这样
然而
形容词尾, “……的样子”
①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
②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

开掘、挖开
打开
①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②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

适合(dàng )
在…时候
①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②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③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

估计,推测\\神态样子
心意
料想
3
无毫发爽
毛发
1.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
(有才能,这里指勇敢善斗。名词用作动词 )
2.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3.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用笼子 ,名做状)
(装在笼子里 ,名做动)
4.成以其小,劣之
以(之)为劣,意动用法
5.益奇之
以(之)为奇。意动用法
6.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
(每日,名词作状语 )
7.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成仙。名词作动词 )
词类活用
指出下列句中的时间词:
1.俄见小虫跃起
2.斯须就毙
3.少间,帘内掷出一纸
4.旋见鸡伸颈摆扑
5.未几,成归
6.无何,宰以卓异闻
7.食顷,帘动,片纸抛落
8.既而得其尸于井
9.遽扑之
10.成仓猝莫知所救
11.一癞头蟆猝然跃去
1.俄。
2.斯须。
3.少间。
4.旋。
5.未几。
6.无何。
7.顷。
8.既而。
9.遽。
10.仓猝。
11.猝然。
1.少间
表时间短暂的副词
解释:一会儿,吃一顿饭的工夫。
例句:食顷,帘动,片纸抛落
2.食顷
解释:一会儿
例句: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
3.斯须
解释:没多一会儿。
例句: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4.未几
解释:一会儿,片刻之间。
例句: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5.既而
解释:不久,随后。
例句: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
6.无何
解释:不久,没多久。
例句:无何,宰以卓异闻
7.俄
解释:紧接着,随即。
例句: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
8. 旋
解释:片刻,只一会儿。
例句: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
9.顿
例句: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
解释:立刻,一时间。
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有个华阴县的县官,想巴结上司,把一只蟋蟀献上去,上司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级于是责令他经常供应。
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县官又把供应的差事派给各乡的里正。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一样等待高价出售。
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乡里的差役们狡猾刁诈,借这个机会向老百姓摊派费用,每摊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
操童子业,久不售。
是个念书人,长期未考中秀才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
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
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
于败堵丛草处,探古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
在破墙脚下。荒草丛里,挖石头,掏大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一直没有找到
宰严限追比
县官定了限期,严厉追逼
成妻具资诣问
唇吻翕辟,不知何词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一会儿,室内丢一张纸条出来,那上面就写着求神的人心中所想问的事情,没有丝毫差错。
中绘殿阁,类兰若
怪石乱卧,针针丛荆,青麻头伏焉
横着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长着一丛丛荆棘,一只青麻头蟋蟀伏在那里
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
她展开看了一阵,不懂什么意思。但是看到上面画着蟋蟀,正跟自己的心事暗合
成名的妻子准备了礼钱去求神
嘴唇一张一合,不知在说些什么
就象寺院一样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成名反复思索,莫非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吗?
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
于是他就忍痛爬起来,扶着杖,拿着图来到寺庙的后面,(看到)有一座古坟高高隆起。成名沿着古坟向前走,只见一块块石头,好象鱼鳞似的排列着,真象画中的一样。
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
他正用心探索着,突然一只癞哈蟆跳过去了。成名更加惊奇了,急忙去追它,癞蛤蟆(已经)跳入草中。他便跟着蛤蟆的踪迹,分开丛草去寻找,只见一只蟋蟀叭在棘根下面
窃发盆
偷偷打开盆子来看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
“祸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孩子哭着跑了。
如被冰雪
全身好象盖上冰雪一样
遂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顶金翅
他急忙扑过去捉它,蟋蟀跳进了石洞。他用细草撩拨,蟋蟀不出来;又用竹筒取水灌进石洞里,蟋蟀才出来,形状极其俊美健壮。他便追赶着抓住了它。仔细一看,只见蟋蟀个儿大,尾巴长,青色的脖项,金黄色的翅膀。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成名特别高兴,用笼子装上提回家,全家庆贺,把它看得比价值连城的宝玉还珍贵,装在盆子里并且用蟹肉栗子粉喂它,爱护得周到极了,只等到了期限,拿它送到县里去缴差。
一、正确翻译下列句子,注意画线的词语的落实
1.岁征民间
2.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3.辄倾数家之产
4.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
5.成然之 6.旬余,杖至百
7.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
8.巫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听。
9. 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10.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
二、补足下列句中的主语:
(1)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
(2)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
(3)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
(4)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
(5)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共15张PPT)
1.
沈从文
(1902-1988)
沈从文
摄于一九三五年
设计:
湘钢一中杨
沈从文
故居
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
沈从文
设计:
湘钢一中杨
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
沈从文
设计:
湘钢一中杨
设计:
湘钢一中杨
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沈从文
设计:
湘钢一中杨
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
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沈从文
设计:
湘钢一中杨
沈从文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设计:
湘钢一中杨
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但也可以有散文一样的美的语言和意境。今天我们来学习沈从文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一篇小说《边城》
设计:
湘钢一中杨
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情节,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
2.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
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设计:
湘钢一中杨
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了解小说的情节,概括选文三个部分的内容;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设计:
湘钢一中杨
我们知道,学习小说首先要了解它的情节,其次要根据情节和环境,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设计:
湘钢一中杨
迅速浏览课文,结合课后注释,复述小说情节,并笔头概括文章三个部分的内容
设计:
湘钢一中杨
翠翠情窦初开,爷爷为翠翠讲父母的故事;
  翠翠梦中听歌,爷爷为翠翠打听婚事;
  爷爷和翠翠谈傩送的心意,翠翠和爷爷在月光下、高崖边谈未来。
课文三个部分的内容概括:(共22张PPT)
史 铁 生
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转回北京,1971-1981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代表作 知青题材短篇小说: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 哲理性长篇小说 : 《务虚笔记》 散文: 《我与地坛》
……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选自史铁生 《我与地坛》
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合欢树的来历以及母亲悉心培育它的过程?它有什么象征意义?
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 合欢树=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象征意)
密林探幽
能回忆怀念母亲的物品想必有很多,史铁生这篇文章为什么选择合欢树来悼念母亲?
《游子吟》孟郊
艺术手法:以小见大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母爱生而为一棵树
在季节轮回中固守家园
撑一树浓荫一生为子女
默默付出
  ――希望树
子女生而为一棵树
在母爱的哺育下茁壮成长
蓦然回首中
承载了多少母爱的温暖
  ――理解树
母亲---子女
生而为一棵树
血脉相连、不离不弃
是人生风景中最为坚强的守候。
―――亲情树……
缘文驰想
Q:史铁生回忆了母亲生前与自己相处的几个片断,他在回忆时的心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你能体会一下吗?
片断1: 10岁少年时
顽皮的,并不理解母亲对自己才能的肯定
片断2: 20岁双腿残废时
自暴自弃,一心只想写小说来填补空虚,忽略了母亲痛苦心焦如焚,以及承受着的加倍痛苦
片断3: 30岁获奖成名后
虽小说获奖,母亲却已永远“离去”
子欲侍亲亲不待
保加利亚作家海托夫的文章:《趁双亲还在》。
直到中学毕业,我才意识到父亲为我所做的一切,对他充满感激和惋惜之情。因此,我下定决心,只要拿到我挣来的第一笔钱,我就给他买些苹果。因为他需要这样的营养品,在我家居住的巴尔干山村是买不到苹果的。我今天推到明天,明天推到后天,终于在一个春日,得知了父亲于夜间逝世的噩耗……直到现在,在我父亲逝世二十多年以后,那些未买的苹果依然如鲠在喉。
面对至爱自己和自己至爱的亲人,你想说什么想做什么,要趁早。
世界上一切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爱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
——印度.普列姆昌德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  
——意大利.但丁(共29张PPT)
小说的定义:
  文学体裁的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的三要素
小 说 的 三 要 素
生动的人物形象: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和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完整的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和尾声
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漳州一中 黄安娜
  中国古代小说,经过漫长的道路,直到唐代才真正地具备了小说要素。
  1、先秦两汉——古代小说的萌芽时期。
  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宗教故事等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露出小说童年时期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的端倪。
  神话: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
  史传:《史记》
  2、魏晋南北朝——古代小说的童年期。
  此时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笔记小说。这一时期,我国小说初具规模。
  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
  干宝《搜神记》(志怪)
  这些小说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只是“粗陈梗概” 。
  魏武有一妓,声最清高,而情性酷恶。欲杀则爱才,欲置则不堪。于是选百人,一时俱教。少时,还有一人声及之,便杀恶性者。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出。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瞋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你拟王,王头随坠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坠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辨。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
  3、唐代——古代小说的成熟期。
  唐代出现了唐传奇。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从鬼神灵异、奇闻逸事走向现实生活,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提高。 
  著名的唐传奇有:陈鸿《长恨歌传》 、元稹《莺莺传》、李朝威《柳毅传》。
  天宝末,兄国忠盗丞相位,愚弄国柄。及安禄山引兵向阙,以讨杨氏为词。潼关不守,翠华南幸,出咸阳,道次马嵬亭。六军徘徊,持戟不进。从官郎吏伏上马前,请诛晁错以谢天下。国忠奉牦缨盘水,死于道周。左右之意未快。上问之。当时敢言者,请以贵妃塞天下怨。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牵之而去。仓皇展转,竟就死于尺组之下。
  既而玄宗狩成都,肃宗受禅灵武。明年大赦改元,大驾还都。尊玄宗为太上皇,就养南官,自南宫迁于西内,时移事去,乐尽悲来。每至春之日,冬之夜,池莲夏开,宫槐秋落。梨园弟子,玉琯发音,闻《霓裳羽衣》一声,则天颜不怡,左右欷歔。三载一意,其念不衰。求之梦魂,杳不能得。
  4、宋代——话本产生。
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也称“话本小说”。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从文言到白话,既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又扩大了读者面,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功能,奠定了白话短篇和长篇的基础。
  代表作有《大宋宣和遗事》(内有水浒故事)
《三国志平话》(后演进为《三国演义》)
  5、明代——白话小说蓬勃发展。明代出现了“拟话本”。
  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体制、形式创作的小说。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
  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明清出现了“章回体小说”。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常取一个或两个中心事件为一回,每回篇幅大致相等,情节前后衔接,开头、结尾常用“话说”“且听下回分解”等口头语,中间穿插诗词韵文,结尾故设悬念吸引读者。
  《三国演义》(罗贯中)和《水浒传》(施耐庵)的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代“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罗贯中)是小说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历史小说的典范;
《水浒传》(施耐庵)既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作品,也是一部英雄传奇的典范;
《西游记》(吴承恩)既是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也是一部神魔小说的典范;
《金瓶梅》既是第一部写世情的小说,也是第一部由文人独力创作的小说。
  张爱玲在《红楼梦魇·自序》中谈到自己读《红楼梦》和《金瓶梅》的一些感想,进而写道:“这两部书在我是一切的源泉”……胡兰成的《民国女子》。该文写道:有一回,作者想要形容一下张爱玲的行坐走路,总是找不到好句。这时,张爱玲代他道:“《金瓶梅》里写孟玉楼,行走时香风细细,坐下时淹然百媚。”
  明代后期,统治阶级腐朽堕落,社会道德极端败坏,社会上出现了一批暴露现实的腐朽和黑暗的小说,《金瓶梅》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
  它的题材由《水浒传》“武松杀嫂”一段故事演化而来。全书以土豪恶霸西门庆发迹暴亡为中心情节线,多方面地描绘了上自封建最高统治机构,下至市井无赖所构成的一个鬼蜮世界。西门庆原有一妻二妾,又先后谋取孟玉楼、潘金莲、李瓶儿为妾,并和婢女春梅等发生淫乱关系。作者还描写了他与宰相蔡京、和太尉、巡抚等大臣串通一气,鱼肉人民的种种勾当,增强了作品批判的深刻性。
  另外,在艺术上,作者比较成功地塑造了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如“害死人还要看出殡”的狠毒恶霸西门庆,淫荡泼辣的潘金莲,都描写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小说的结构颇为讲究,作者把复杂的故事情节,组织得严整有序。地方风土人情描写也很生动,具有一定的民俗学价值。语言酣畅明快、活泼生动。这些都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能。
  不过,小说中淫秽描写太多,使其美学价值受到严重损伤,并对后世的淫秽小说创作开了不良的先例。
  清末文龙认为作者倾全力要描写的,是通过西门庆一生、一家的罪恶史,解剖一代社会的横断面,认为书中反映的是一个“混沌世界”,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暴露这个世界。这个基本观点也得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等几位文史大家的赞同。
  学者郑振铎认为:《金瓶梅》较《水浒》《三国》《封神演义》尤为伟大,不写神与魔的斗争,不写英雄的历险,也不写武士的出身,写的是民间社会的日常的故事,是一部名不愧实的最合于现代意义的小说。
  毛泽东对《金瓶梅》颇有研究,曾说:“《金瓶梅》是《红楼梦》的祖宗,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从小说发展史的角度,充分肯定了《金瓶梅》的文学价值。
  《金瓶梅》的世界,不过“人”的世界
  “我以为金瓶梅里面的男男女女是存在于任何时代的,不必一定穿着明朝或宋朝的衣服……我们的生活中,原本不缺少西门庆、蔡太师、应伯爵、李瓶儿、庞春梅、潘金莲。他们鲜衣亮衫地活跃在中国的土地上,出没于香港与纽约的豪华酒店。我曾经亲眼见到过他们。”
  《金瓶梅》就是一个红尘世界,在在深溺欲海而挣扎无涯的痴男怨女,他们乐也恋,苦也要恋,拼了命活着如那扑火的飞蛾,匆忙潦草,满眼的昼梦,殊不知,人生光景也不过风前灯火,如梦幻泡影,如电复如露。翻读的人,偶尔轻笑文中男女的贪、嗔、妒、痴,笑也无妨,却总会微微感到这却是实在的人情,没有一个人具备非人的完美,即便是最堕落不堪的角色,也会让人心生一种深深的悲哀。《金瓶梅》是令众生不安的一本书,其中赤裸裸的性爱描写令人错愕,这就是一个“人”的世界,人人沉沦于欲望的苦海,明明就要沉溺于死亡的漩涡,却还在斤斤计较眼前的利害,既看不清楚自己的处境,也对其他的沉沦者毫无同情,只有相互猜疑和仇恨。
   6、清代——长篇小说创作的高潮。
清代的《儒林外史》(吴敬梓)和《红楼梦》(曹雪芹)的问世,把长篇小说的创作再一次推向高潮。此时的文言短篇小说著名的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红楼梦》之后,著名的有“晚清四大小说家”: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太原王生早行,遇一女郎,抱幞独奔,甚艰于步,急走趁之,乃二八姝丽。心相爱乐,问:“何夙夜踽踽独行?”女曰:“行道之人,不能解愁忧,何劳相问。”生曰:“卿何愁忧?或可效力不辞也。”女黯然曰:“父母贪赂,鬻妾朱门。嫡妒甚,朝詈而夕楚辱之,所弗堪也,将远遁耳。”问:“何之?”曰:“在亡之人,乌有定所。”生言:“敝庐不远,即烦枉顾。”女喜从之。生代携幞物,导与同归。女顾室无人,问:“君何无家口?”答云:“斋耳。”女曰:“此所良佳。如怜妾而活之,须秘密勿泄。”生诺之。乃与寝合。使匿密室,过数日而人不知也。生微告妻。妻陈,疑为大家媵妾,劝遣之,生不听。偶适市,遇一道士,顾生而愕。问:“何所遇?”答言:“无之。”道士曰:“君身邪气萦绕,何言无?”生又力白。道士乃去,曰:“惑哉!”世固有死将临而不悟者!”生以其言异,颇疑女。转思明明丽人,何至为妖,意道士借魇禳以猎食者。无何,至斋门,门内杜不得入,心疑所作,乃逾垝坦,则室门已闭。蹑足而窗窥之,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巉巉如锯,铺人皮于榻上,执彩笔而绘之。已而掷笔,举皮如振衣状,披于身,遂化为女子。睹此状,大惧,兽伏而出。
  急追道士,不知所往。遍迹之,遇于野,长跪求救,请遣除之。道士曰:“此物亦良苦,甫能觅代者,予亦不忍伤其生。”乃以蝇拂授生,令挂寝门。临别约会于青帝庙。生归,不敢入斋,乃寝内室,悬拂焉。一更许,闻门外戢戢有声,自不敢窥,使妻窥之。但见女子来,望拂子不敢进,立而切齿,良久乃去。少时复来,骂曰:“道士吓我,终不然,宁入口而吐之耶!”取拂碎之,坏寝门而入,径登生床,裂生腹,掬生心而去。妻号。婢入烛之,生已死,腔血狼藉。陈骇涕不敢声。
  明日使弟二郎奔告道士。道士怒曰:“我固怜之,鬼子乃敢尔!”即从生弟来。女子已失所在。既而仰首四望,曰:“幸遁未远。”问:“南院谁家?”二郎曰:“小生所舍也。”道士曰:“现在君所。”二郎愕然,以为未有。道士问曰:“曾否有不识者一人来?”答曰:“仆早赴青帝庙,良不知,当归问之。”去少顷而返,曰:“果有之,晨间一妪来,欲佣为仆家操作,室人止之,尚在也。”道士曰:“即是物矣。”遂与俱往。仗木剑立庭心,呼曰:“孽鬼!偿我拂子来!”妪在室,惶遽无色,出门欲遁,道士逐击之。妪仆,人皮划然而脱,化为厉鬼,卧嗥如猪。道士以木剑枭其首。身变作浓烟,匝地作堆。道士出一葫芦,拔其塞,置烟中,飗飗然如口吸气,瞬息烟尽。道士塞口入囊。共视人皮,眉目手足,无不备具。道士卷之,如卷画轴声,亦囊之,乃别欲去。
  陈氏拜迎于门,哭求回生之法。道士谢不能。陈益悲,伏地不起。道士沉思曰:“我术浅,诚不能起死。我指一人或能之。”问:“何人?”曰:“市上有疯者,时卧粪土中,试叩而哀之。倘狂辱夫人,夫人勿怒也。”二郎亦习知之,乃别道士,与嫂俱往。见乞人颠歌道上,鼻涕三尺,秽不可近。陈膝行而前。乞人笑曰:“佳人爱我乎?”陈告以故。又大笑曰:“人尽夫也,活之何为!”陈固哀之。乃曰:“异哉!人死而乞活于我,我阎罗耶?”怒以杖击陈,陈忍痛受之。市人渐集如堵。乞人咯痰唾盈把,举向陈吻曰:“食之!”陈红涨于面,有难色;既思道士之嘱,遂强啖焉。觉入喉中,硬如团絮,格格而下,停结胸间。乞人大笑曰:“佳人爱我哉!”遂起,行已不顾。尾之,入于庙中。迫而求之,不知所在,前后冥搜,殊无端兆,惭恨而归。既悼夫亡之惨,又悔食唾之羞,俯仰哀啼,但愿即死。方欲展血敛尸,家人伫望,无敢近者。陈抱尸收肠,且理且哭。哭极声嘶,顿欲呕,觉鬲中结物,突奔而出,不及回首,已落腔中。惊而视之,乃人心也,在腔中突突犹跃,热气腾蒸如烟然。大异之。急以两手合腔,极力抱挤。少懈,则气氤氲自缝中出,乃裂绺帛急束之。以手抚尸,渐温,覆以衾裯。中夜启视,有鼻息矣。天明竟活。为言:“恍惚若梦,但觉腹隐痛耳。”视破处,痂结如钱,寻愈。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来到集上,见范进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 ”一个嘴巴打将去。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心里到底还是怕的,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到第二下。范进因这一个嘴巴,却也打晕了,昏倒于地。众邻居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众人扶起,借庙门口一个外科郎中的板凳上坐着。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连忙问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概况一览
(魏晋南北朝)
志人小说(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志怪小说(干宝的《搜神记》)
(唐代时期)
李朝威的《柳毅传》 元稹的《莺莺传》
蒋防的《霍小玉传》
(宋代时期)
笔记小说
传奇小说
话本小说
拟话本小说
冯梦龙的“三言”
凌蒙初的“二拍”
(明代时期)
长篇小说
(明、清时期)
明:《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 《金瓶梅》、《封神演义》等
清:《儒林外史》、《红楼梦》、《老残游记》 《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
明、清短篇小说集有《“三言”》《“二拍”》(明)和《聊斋志异》(清)
注意“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和“我国古典四大名著”这两个常识概念
白行简《李娃传》
起源




发展




同历史归于一类
成熟




独立的文学
继续发展
宋演
元义
话小
本说
加工创作
顶峰
明清文人
小说
独立创作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
一、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
二、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大。
三、好小说的创作多是立足
于现实,不脱离现实。
中国古典名著诗:
东西三水桃花红,
官场儒林爱金瓶。
三言二拍赞今古,
聊斋史书西厢镜。
这首小诗到底包含了多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呢?其中有哪几部不属于小说?
东:(清)蔡元放《东周列国志》
西:(明)吴承恩《西游记》
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水:(明)施耐庵《水浒传》
桃花:(清)孔尚任《桃花扇》
红:(清)曹雪芹《红楼梦》
官场:(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儒林:(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金瓶:(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三言二拍:(明)冯梦龙、凌蒙初
今古:抱瓮老人辑的明代话本选集《今古传奇》
聊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史书:(西汉)司马迁《史记》
西厢:(元)王实甫《西厢记》
镜:(清)李汝珍《镜花缘》
课堂总结
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一扫六朝空洞华丽的
文风,造就了一批散文大家,散文体得到很大发
展,尤其他们提倡的文以载道的主张,大大增强
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与现实
性,对后世的文学发展有重要影响。而明清小说
的出现更是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其中的优
秀作品,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
文学中的又一瑰宝。(共21张PPT)
跨越百年的美丽
梁衡
居里夫人生平介绍
居里夫人即玛丽居里(Marie Curie),是一位原籍为波兰的法国科学家。她与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都是放射性的早期研究者,他们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o)和镭(Ra),并因此与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Henry Becquerel)分享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居里夫人继续研究了镭在化学和医学上的应用,并且因分离出纯的金属镭而又获得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在婚前姓名为曼娅。斯卡洛多斯卡(波兰文为Manya Sklodowska),于1867年11月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市,当时波兰正在俄国统治之下。曼娅的父母都是教师,在她出生(她是他们的的第五个孩子)后不久他们就失去了教师职位。为了糊口,他们包下了一些学生的伙食。为此,年轻的曼娅也要协助做饭,每天要工作很长时间。然而她仍获得了中学生的优秀奖章。中学毕业后,她当了家庭教师。1891年她到巴黎进了巴黎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毕业时成绩名列全班第一。1894年她与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相识,第二年他们结了婚。
从1896年开始,居里夫妇共同研究起了放射性。在此之前,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Roentgen 1845-1923)发现了X-射线(他因此获得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贝克勒尔发现了铀盐发射出类似的射线。居里夫人发现钍(Th)亦具有放射性,并且沥青铀矿的放射性比任何含量的铀和钍能够解释的要强。居里夫妇于是努力寻找,终于在1898年宣布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他们最终从8吨废沥青铀矿中制得1克纯净的氯化镭,还提出了-射线(现在已知它是由电子组成的)是带负电荷的微粒的观点。
1906年皮埃尔。居里不幸被马车撞死,但居里夫人前未因此而倒下,她仍然 继续研究,于1910年与德比恩(Andre Debierne,1874-1949年,于1899年从沥青铀矿中发现放射性元素锕Ac)一起分离出纯净的金属镭。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居里夫人用X-射线设备装备了救护车,并将其开到了前线。国际红十字会任命她为放射学救护部门的领导。在她女儿依伦(Irene Curie)和克莱因(Martha Klein)的协助下,居里夫人在镭研究所为部队医院的医生的护理员开了一门课,教他们如何使用X-射线这项新技术。
20世纪20年代末期,居里夫人的健康状况开始走下坡路,长期受放射线的照射使她患上白血病,终于在1934年7月4日不治而亡。在此之前几个月,她的女儿依伦和女婿约里奥-居里(Joliot-Curie)宣布发现人工放射性(他们俩因此而荣获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的大半生都是清贫的,提取镭的艰苦过程是在简陋的条件下完成的。居里夫妇拒绝为他们的任何发现申专利,为的是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利用他们的发现。他们把诺贝尔奖金和其奖金都用到了以后的研究中去了。他们研究工作的杰出应用之一就是应用放射性治疗癌症。
仔细阅读文章,请找出文中描写居里夫人美丽的语句,并说说你的理解。
第2段: 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而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则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她那美丽而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里。
第5段:居里夫人是属于那一类很漂亮的女子,她的肖像如今挂遍世界各国的科研教学机构,我们仍可看到她昔日的风采。
第5段:当时大学里女学生很少,这个高额头,蓝眼睛,身材修长的漂亮的异国女子,很快成了人们议论的中心。
你认为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找出文章当中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1) 别人在海滩上捡到一块贝壳,她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 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追求真理、 治学严谨)
(2)而所谓化验室是一个废弃的、曾停放解剖用尸体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便一人租了间小阁楼一天只吃一顿饭,日夜苦读。晚上冷得睡不着,就拉把椅子压在身上,以取得一点感觉上的温暖。
(艰苦奋斗的作风)
(3)终于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
(持之以恒)
(4)“为了不受漂亮的干扰,她故意把一头金发剪得很短”
(有自治力)
(5)她不但懂得个人的自尊,更懂 得民族的自尊。当时的波兰为沙皇所统治,她每天上学的路上有一座沙皇走狗的雕像,玛丽路过此地,总要狠狠唾上一口,如果那一天和 女伴说话忘记了,就是已走到校门口也要返回来补上。
(热爱祖国)
(6)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 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 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
(淡薄名利)
(7)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科学献身精神)
总结:
居里夫人的美丽即有外表美,更重要的是内在美。
内在美表现在:坚强执著,信念坚定,献身科学,淡泊名利,热爱祖国,超越自我,超凡脱俗,追求真理,治学严谨。
用“跨越百年”来修饰“美丽”好在哪里?
居里夫人的“美丽”已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流传至今,还要继续流传下去 。
本文是赞美居里夫人的,可文中却插入大量别人的言语或事例,这是作者在一个劲地炫耀自己的学识广博么?这是否偏离了主题?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文章当中写了那些事例,找出这些事例并加以概括。看看这些事例分别是从那些角度来进行叙述的。
正面材料:
(1)中国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
(2) 1896年5月,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盐可以使胶片感光,这是天然放射性。
(3) 1852年斯佗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
(4)宋玉说有美女在墙头看他三年而不动心。范仲淹考进士前在一间破庙里读书,晨起煮粥一碗,冷后划作四块,是为一天的口粮。
(5)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刃;毛泽东指挥军民万众,在战火中打出一个新中国, 却不背枪支,不受军衔。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 不逐于力,不持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着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反面材料:
(1)你看有多少女孩子王婆“赏”瓜,顾影自怜 而不知前路。数年前一位母亲对我说她刚上初中的女儿成绩下降。为 什么?答曰:“知道爱美了,上课总用铅笔杆做她的卷卷头。”美对女人人来说是一种附加,就像格律对诗词也是一种附加。律诗难作,美人 难为,做得好惊天动地,做不好就黄花委地。
(2)她可以趁着年轻貌美如现代女孩吃青春饭那样,在钦羡和礼赞中活个轻松,活个痛快。
引用法:
千百年来,漂亮就是一个女人的最高荣誉,最大资本。只要有幸得到这一点,其余便不必再求了。莫泊桑在他的名著《项链》中说: “女人并无社会等级,也无种族差异;她们的姿色、风度和妩媚就是 她们身世和门庭的标志。” (第5段)
哲学家说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西方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 河流。公元1082年东方哲人苏东坡在赤壁望月长叹道:“盖将自其变 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 尽也。” (第7段)
小结:
本文运用联想、引用、类比、 对比等手法,突出了居里夫人的美丽,深化了主题。
讨论:
有人说,居里夫人以自己的美貌和青春乃至生命为代价,追求她的事业,固然令人敬佩,但她不懂得享受人生,品味生活,这样做并不值得;也有人说,居里夫人放弃申请镭的专利,把那么多的奖金捐赠出去,这种做法并不明智,因为如果她能有这些本属于她的财产,既能改善贫困的生活,又能添置实验设备等等,说不定能为科学做出更大的贡献呢!你认为呢?四人为一小组讨论,然后发言。(共13张PPT)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
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遭殃。
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
苦难当奔他方,骨肉离散父母丧。
没齿难忘仇和恨,日夜只想回故乡。
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倭奴逞豪强。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
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
艾青
艾青(1910.3.27—)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艾青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诗人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絮聒 xù guō 后裔yì
垢面 gòu 蓬发péng
暴戾 lì 蜷伏quán
啮啃 nièkěn 饥馑jǐn
憔悴qiáocuì 颤抖chàn 颤栗zhàn 乞援qǐyuán
全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2.那么是怎样来写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的呢?
选取了几类人做描写对象
具体人物形象
中国的农夫
少妇 、年老的母亲 (中国的妇女)
土地的垦殖者 (中国的人民)
压迫
蹂躏
剥削
在诗中,诗人也提到了自己,把诗人表现自我的一段文字找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
把自己和广大农民的苦难命运联系在一起,把这种苦难写的更深刻而真切。
结尾“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赤子情怀。向苦难的祖国奉献了一颗赤子之心。
“没有灯光的晚上”和“温暖”分别指什么?
暗喻旧中国还处在黎明前的黑暗
勇气和力量
听歌曲《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并思考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一共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提示:从情感的表达和篇章结构两个角度)
出现了四次,它是诗歌感情的线索,是悲凉压抑的感受贯穿全诗,同时,这种反复咏叹更加深了悲惋凝重的气氛,读来令人心酸落泪。另外这两句诗也是全诗结构的骨架,多种形象的刻画,都是沿着这两句话展开的。大雪的林间,雪夜的河流,雪夜的草原。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共9张PPT)
一 碗 阳 春 面
[日本]栗良平
第一年 一碗
第二年 一碗
第三年 两碗
十 年
第十四年 三碗
(设悬)
(蓄势)
(解悬)
(间歇)
(高潮)
……唔……阳春面……一碗……可以吗?
……唔……一碗阳春面……可以吗?
……唔……阳春面两碗……可以吗?
唔……三碗阳春面,可以吗?
1、 孩子:崭新的运动服
母亲:不合时令的斜格子的短大衣
2、母亲:不合时令的斜格子的短大衣
3、孩子:中学生的制服;去年哥哥穿的
那件略显大 的旧衣服
母亲:还是那件不合时令的有些褪色
的大衣
4、孩子:西装笔挺,手臂上搭着大衣
母亲:身穿和服
第一年: 一碗
第二年: 一碗
第三年: 两碗
十 年:
第十四年:三碗
线索
阳春面
《一碗阳春面》

母子三人
老板夫妇
母子三人:团结,不屈,向上,奋斗
(内在因素)
店老板夫妇:帮助,温暖,尊重,同情,祝福
(外在因素)
+
《一碗阳春面》
第一年: 一碗
第二年: 一碗
第三年: 两碗
十 年:
第十四年:三碗
线索
阳春面
《一碗阳春面》

母子三人
老板夫妇
爱在右,勇气在左,
走在人生路的两旁,
随时撒种,随时开花,
将这一径长途,
点缀得花香弥漫,
使穿枝拂叶的行人,
踏着荆棘,
不觉得痛苦;
有泪可落,
也不是悲凉。
第一年 一碗
第二年 一碗
第三年 两碗
十 年
第十四年 三碗
(设悬)
(蓄势)
(解悬)
(间歇)
(高潮)
幸福(共9张PPT)
地球,我的母亲
郭沫若
四川省乐山县人,原名郭开贞。
1921年,第一部诗集《女神》出版,
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中最早的优秀作
品之一,为新诗歌运动奠定了基础。
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
《虎符》、《高渐离》等,以古喻今,
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发动派的卖国投降
政策,激励了人民的斗志。邓小平同
志曾高度评价道:“郭沫若同志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
人和剧作家。”他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也都有
重要建树。 解放后,郭沫若创作了历史话剧《蔡文姬》和《武
则天》。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病逝于北京。
1、诗人将我和地球的关系想象成谁和谁的关系?
2、地球母亲和我的关系在诗歌丰富的意象中却变得单纯统一,为什么?
讨论
1、诗人强调人是地球之子,是大自然
之子,通过这种关系的描绘,他最终
要在诗歌中表达什么主题?
2、这样的主题和
五四运动的思想
有何关系?
如果从今天
的角度解读这首
诗歌,我们还可
以把它理解成什
么主题?
课后阅读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比较三首诗歌的不同主题。
谢 谢!(共58张PPT)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
萦萦窗下兰,
密密堂前柳。
——陶渊明
奉气桃栽一百根,
春前为送浣花溪。
——杜 甫
柳州柳刺史,
种树柳江边。
一瞎子,一矮子,一驼子,吃酒争座,各曰:“说得大话 的便做头一位”瞎子曰:“我目中无人,该我坐。”矮子曰: “我不比常(音同长)人,该我坐。”驼子曰:“不要争,算来你们都是直背(音同侄辈),自然该让我坐。”
直 背
柳宗元
柳宗元,字_______(73-819年),原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________。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公元815-819年)刺史,也称________。在柳州期间,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他病死柳州之后三年,建有罗池庙祭祀他。
子厚
柳河东
柳柳州
北宋末年,宋末年,宋徽宗追封他为“文惠候”,因而纪念柳宗元的祠堂称为“柳候祠”。“柳候祠”古朴轩昂,塑有柳宗元及其部将的仿铜塑像,陈列有文物,图表,书画,详尽介绍了柳宗元的生平和历史功绩,祠内还有柳宗元书写出的“龙城石刻”和苏轼书写的“荔子碑”等碑刻40余方,脍炙人口。园内有亦有“柳宗元衣冠墓”、“罗池”、“柑香亭”等古迹。
柳侯公园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文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文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
古文运动
“文以明道”
唐宋八大家
《黔之驴》(寓言故事)
黔驴技穷:比喻仅有一点伎俩也用完了
黔驴之技: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小石潭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山水游记)
柳宗元的诗文具佳,就散文说,形式多样化,论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论文八书)、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等)、寓言(《三戒》、《传》、《罴说》等)、山水游记(《永州八记》)都很出色。文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传:文体的一种,即人物传记。
本文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时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杂记文的一种。“寓”是寄托的意思,用假托的故事或比喻拟人来说明某个道理,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大都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与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把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娟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政治上属于对立的派别,韩愈反对“永贞革新”,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并为此一贬再贬。
在古文理论上,韩柳有相同的见解,但侧重点不同。韩愈以一代宗师的身份,振臂高呼,在排斥佛老、复兴儒学、提倡师道方面贡献较大,而柳宗元则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并身体力行地参加社会实践,以改造社会为己任。
一、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译文】
郭橐驼,不知道(他)原来(叫)什么名。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高高突起,弯着腰走路,好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的人给他起个外号叫“驼”。驼听说起外号的事,说:“很好。给我起这个名字本来就很恰当。”于是舍弃他(原来)的名,也自称起“橐驼”了。
第一段:
1、故乡人号之“驼”。
2、名我固当
3、因舍其名:
故:所以 乡人:乡里的人;
名作动 取名 固:本来;当:恰当
因:于是
类橐驼,乡人号之“驼”
“甚善”,亦自谓“橐驼”
思考第一段:
(1)本段写什么?
介绍人物身世
(2)介绍身世侧重介绍名字,“驼”并不雅, 为何驼要自称?
(豁达——身残而自信)
二、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西边。驼以种树为业,凡是长安有钱有势的人(种树)作为观赏游玩的以及卖果的,都争着迎接和雇用(橐驼)。察看驼所种的树,即或移植,没有不活的;而且硕大茂盛,结果早并且多。其他种植的人虽然暗中观察,效仿羡慕,没有能赶得上的。
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
且硕茂,早实以蕃。
他植者虽
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凡长安富人为观游及
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第二段
1、或迁徙,无不活
2、早实以蕃
3、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即或
实(结果,名词做动词)
以 相当于“而” 表递进
其它的种树人 虽然 没有人 能够 比得上
第二段:郭橐驼种树的特殊技能
1、驼种树本领如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A、际遇 争迎取养;
两种人均能满足;
B、高超——不怕“移徙”;
C、他植者莫能如也
2、本段写驼种树本领全面高超,是种树行家,用了什么方法?
侧面描写
三、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以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通“矣”),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有(人)问他(种树的方法),回答说:“橐驼并不是能使树木长寿而且茂盛啊,(而是)能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以使它的本性发展而已。大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它的)土要旧的,(它的)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不要(再)动,不要忧虑,离开后就不再去看。
其莳sh 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而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那)种植(小心得)像对待孩子,(那)放在一边(不管)像抛弃掉了,那么它的天然(品质)保全而它的本性(就)不会丧失了。所以我不妨害它长而已,(并)不是有能使它硕大茂盛的(本领)啊;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而已,(并)不是有能使它早并且多(结果)的(本领)啊。
第三段
1、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尔。
2、凡木之性
3、其莳也若子
以:连词相当于“而”表目的,相当于“来”;
致:尽的意思,使动 使……发挥到尽头。
性:本性
性:方法
也:表停顿语气 子:名作动,抚育子女
5、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而已:罢了, 硕茂:使动,使高大,使茂盛。
6、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早蕃:使动,使……早,使…….结果多; 而,连词,表递进
4、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全:保全 而:表顺接 得:获得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 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其他种植的人则不是这样。(树的)根拳曲而土常换,他给树培土啊,如果不是过多就是不够。假使有能不这样的,则又爱它太情深,忧它太过分。早晨察看,晚上抚摸,已经离开而又回来看。严重的,用指甲划破树皮来检验它的生死,摇晃树干来看它(栽得)是疏松还是密实,而树木的本性一天比一天远去。虽说是爱它,其实是害它;虽说是忧虑它,其实是仇恨它:所以不如我啊。我又能做(别的)什么呢?”
3、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用手指甲抓,名作动,肤:这里指树皮以:表目的,“来”
4、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日:一天天地 名作状
8、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1、其培之也
为……培土
2、忧之太勤
为…..担忧
不若我 为何能 (宾语前置)
(1)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2)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根拳而土易……观其疏密”
(3)本段用了什么方法阐述?
对比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 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殆。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的人说:“把你的(种树)经验,挪到当官治民上,行吗?”橐驼说:“我知道种树(的道理)而已,治理(百姓),不是我的事啊。但我居住在乡间,见做官的好多发政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而最终却给他们带来灾祸。早晚官吏来而喊道:‘官府命令催促你们耕种,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让)你们早早地煮蚕茧抽取蚕丝,早早地纺你们的线,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敲鼓而聚集他们,敲梆bāng子而召唤他们。我们小百姓顾不上吃饭来应酬慰劳差吏,尚且都没有空暇,又靠什么来使我们人口兴旺,生活安定呢?所以穷困并且懈怠。像这样,那么和我所从事的行业难道也有类似吗?”
第四段
(1)“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2)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3)“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祸——呼、鼓、聚、击、召)
重点字词:
1、官: 长(人者):管理。
2、烦:
3、祸:
4、勖:鼓励。遂:
5、聚:
6、飧饔:
7、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8、病:穷困。类:类似。
名做动,做官。
使动,使……繁多。
名做动,造成灾祸。
使动,使之成。
使动,使之聚合。
晚饭、早饭,用做动词,吃饭。
使……繁衍 使……安顿
五、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问的人说:“咦,不是很好吗!我请教养树(的方法),(却)得到了养民的办法。”传播这件事来作为官吏的借鉴。
1、 木之性(理论说明)
2、 种植方法(实践总结)
3、 顺其自然(议论)
4、 他植者违反(反面申述)
5、 种树之术,并不高深
(自谦明理)
对比映衬
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
结构表
总说
分述
译文: 问的人颇有感慨地说道:“这不是说得很好吗?我问养树,却得到了养民的办法。”我记下这件事,把它作为官吏的戒鉴。
第四段:将种树管树之理运用到吏治中去。
(1)“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2)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烦、祸——呼、鼓、聚、击、召
(3)“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
根拳而土易
旦视而暮抚
已去而复顾
爪其肤以验
摇其本以观
虽曰爱之,
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
其实仇之。
促尔耕
勖尔植
督尔获
早缫而绪
早织而缕
字则幼孩
遂而鸡豚
勤虑害树 繁政扰民
第五段
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
(传其事以为官戒)
重点字词:传:记载
写作背景
本文上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并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已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民不聊生。
(一)运用了多重对比:
1.郭橐驼与其他种树者的对比;
2.其他种树者中过于疏懒者与过勤勉者之间的对比;
3.用种树之理与为官之理做对比
名我故当
名,命名.本为名词名字,作动词.
驼业种树
业,名词职业,用作动词,意动,以……为职业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爪,名词,手、指甲的统称,用作动词, 用指甲抓
长人者好烦其令
长,名词官长,用作动词,治理
而卒以祸
祸,名词灾祸,用作动词,造成灾祸
其筑欲密
筑,捣土用的杵,用作动词,捣土
词类活用
非有能硕茂之也
硕茂,使……硕大茂盛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蕃 ,形容词作使动。 使之蕃盛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
蕃,使……繁衍生息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致,使……尽,使……发展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形容词作动词。 保全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名词作状语
一词多义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粟者,政之本务
今存其本不忍废

根本、基础
稿本、版本
病偻
故病且怠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生病
贫穷
毛病

吾不害其长而已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心害其能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妨害
妒忌
灾害,祸害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形容词作动词。 保全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名词作状语
一词多义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粟者,政之本务
今存其本不忍废

根本、基础
稿本、版本
病偻
故病且怠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生病
贫穷
毛病

吾不害其长而已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心害其能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妨害
妒忌
灾害,祸害


故乡人号之“驼”
此物故非西产
君安与项伯有故
累官故不失为州郡
广故数言欲亡
所以
本来
旧交
仍旧
故意地

去不复顾
相如顾诏赵御史
顾吾念之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不复顾利害

只是
拜访
顾及
回头
特殊句式
故不我若也
好烦其令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宾语前置,故不若我也。
省略句,省略谓语,好烦(发)其令。
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
学习目标:
1.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进行口译;
2.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为官治民的道理.
3.掌握“瘘”等18个文言实词,归纳“虽”、“因”、“且”、“焉”等几个文言重点虚词的用法。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作者把一个什么道理寄寓于了个什么故事?
——郭橐驼“顺木之性,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
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大意
1、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
2、转入正题,道出过橐驼史一个种树的行家
3、郭橐驼坛种树经验
4、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5、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做传目的。
总结全文
1、归纳主题:
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治道
2、怎么明理,用了什么方法?
(写作特点归纳)
(1)对比与映衬
(2)婉约而多讽
(3)简洁而生动
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古代中国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委婉含蓄的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繁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证,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总结全文
探究阅读
结合“能顺木之天性以致其性”谈谈儿童教育
树木与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影视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既然规律教育儿童,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认为束缚或戕害儿童身心的发展。教育者只能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顺木之天性以致其性”,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动辄体罚。(共14张PPT)
《双桅船》舒婷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四月的黄昏》《这也是一切》《呵,母亲》《思念》 《也许》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双桅船》
双 桅 船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岸啊,心爱的岸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使我们再分东西 今天你又在这里 不怕天涯海角 明天我们将在 岂在朝朝夕夕 另一个纬度相遇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

“双桅船”象征什么?
诗人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象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
“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

请找出诗歌第一节所
描写的“意象”,说说它们的
象征义---------
雾---
风---
岸---
(结合我们自己平时对这些事物的认识)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我们是怎样的关系?
特色:
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舒婷的《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理想爱情---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爱情的双方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保持各自的独立个性,又互相支持,携手并进。
他们的爱情,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她要求“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她是独立的。他们“仿佛永远相依,却又终身相依”,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这组形象的树立,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共33张PPT)
梁衡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作品有《梁衡文集》和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名山大川》,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政论集《继承与超越》等。《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等四篇作品入选中学课本和师范教材。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伟人在社会上在人民群众中的作用已经很大很大了,但这主要是靠他们的伟业、理论。人们接受的是他们的结果,是被舍弃了过程之后的结果,所以往往敬而远之。在许多地方他们与读者并没有沟通。文学就是要把这个结果之前的过程揭示出来,就是要有血有肉,沟通情理,让读者觉得可亲可信,所以我不想再重复那些结果,而是努力‘顺藤摸瓜’,去找那些碧绿的叶子和芬芳的花朵,让读者自己去理解果之初、果之前的样子。
居里夫人简介
居里夫人即玛丽居里(Marie Curie),是一位原籍为波兰的法国科学家。她与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都是放射性的早期研究者,他们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o)和镭(Ra),并因此与法国物理学家亨利 贝克勒尔分享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居里夫人继续研究了镭在化学和医学上的应用,并且因分离出纯的金属镭而又获得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1906年皮埃尔 居里不幸被马车撞死,但居里夫人并未因此而倒下,她仍然继续研究,于1910年与德比恩一起分离出纯净的金属镭。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居里夫人用X-射线设备装备了救护车,并将其开到了前线。
20世纪20年代末期,居里夫人的健康状况开始走下坡路,长期受放射线的照射使她患上白血病,终于在1934年7月4日不治而亡。在此之前几个月,她的女儿依伦和女婿约里奥-居里(Joliot-Curie)宣布发现人工放射性(他们俩因此而荣获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的大半生都是清贫的,提取镭的艰苦过程是在简陋的条件下完成的。居里夫妇拒绝为他们的任何发现申请专利,为的是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利用他们的发现。他们把诺贝尔奖金和其奖金都用到了以后的研究中去了。他们的研究工作的杰出应用之一就是应用放射性治疗癌症。
感知课文 了解大意
朗读全文
思考:
培根说“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可为什么作者却认为居里夫人的美可以跨越百年呢?
1、如何理解居里夫人的“美” ?
她的美不仅仅是外在的美,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美
2、课文是怎样表现居里夫人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的?
品析全文 理解人品
外在美:
正面叙述
侧面描写
正面叙述
漂亮的外貌已足以使她讨得周围所有人的喜欢。
这个高额头,蓝眼睛,身材修长的漂亮的异国女子,很快成了人们议论的中心
侧面描写
男生们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凑上去说几句话,常常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的女友甚至不得不用伞柄赶走这些倾慕者
用反衬的手法突出了居里夫人的美貌
内在美的表现:
(1)治学严谨 积极探索
别人在海滩上捡到一块贝壳,她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2)艰苦奋斗
而所谓的化验室是一个废弃的,曾停放解剖用尸体的破棚子。玛利终日的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法国科学院的讲台
(社会环境恶劣——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歧视)
(3)忘我执着
居里夫人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碴,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
(4)有自制力
为了不受漂亮的干扰,她故意把一头金发剪得很短。
(5)自信
她对哥哥说:‘毫无疑问,我们家里的人有天赋,必须使这种天赋由我们中的一个表现出来。
(6)献身精神
她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无力。
(7)淡泊名利
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
整体理解 全面把握
你如何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呢?
作为外在美而言:美丽之所以可以跨越百年是因为居里夫人在科学上作出的伟大贡献和种种崇高的品格,正是她的品格使居里夫人美丽的容颜在人们的心中定格,在人们心中延续。
作为内在美而言:居里夫人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的典范,被人们永远铭记在心。
第二课时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居里夫人是一位伟人,她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她所取得的科学成果,还包括她那跨越百年的美丽。作者就是想要通过他的文笔,将居里夫人同我们的距离拉进。
请同学们纵览课文,看看作者是主要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法让我们更为全面的认识居里夫人的?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1、如何表现居里夫人的外在美。2、如何表现居里夫人的内在美。
直接的外貌描写
1、漂亮的外貌已足以使她讨得周围所有人的喜欢
2、高额头,蓝眼睛,身材修长的漂亮的异国女子,很快成了人们议论的中心。
侧面描写(衬托)
男生们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凑上去说几句话,常常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的女友甚至不得不用伞柄赶走这些倾慕者
比喻
别人在海滩上捡到一块贝壳,她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将尖端的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浅白、明了,同时说明她治学严禁,积极探索)
引用
1、莫泊桑在他的名著《项链》中说:“女人并无社会等级,也无宗族差异;她们的姿色、风度和妩媚就是她们身世和门庭的标志。”以此作为反面论据,对其作出了反思和议论,指出居里夫人是属于那一类狠漂亮的女子,但是她偏偏没有利用这一点资本。
(自立、自强)
2、公元1082年东方哲人苏东坡赤壁望月长叹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引用哲人的话从变与不变两个角度总结了居里夫人的伟大发现和她这一成就的不朽价值。既增强了文学性,同时也使文章浑然天成。
3、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对道德的高度评价,有说服力。
比较
1、宋玉说有美女在墙头看他三年而不动心;范仲淹考进士前在一间破庙理读书,晨起煮粥一碗,冷后划作四块,是为一天的口粮。而在地球那一边的法国,一个波兰女子也这样心静,这样执着,这样的耐得苦寒。她以25岁的妙龄,面对追求者如潮而不心动。
结合中国人所熟知的著名人物,巧妙地赞美居里夫人,更易引起读者共鸣。
2、 1852年斯佗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比斯佗夫人约晚50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也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革命,科学革命。
以类比的方式给予了居里夫人的发现以高度的评价。
与诸葛亮。毛泽东进行类比。
行为 语言
排比 比喻
思考
作者通过这样多种手法,生动、形象地让我们更为全面地认识了居里夫人的美。那么在这些美中,那种才是作者所要重点颂扬的呢?(内在美)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写其美貌呢?
提示:
说明那么漂亮的女子,不被其美貌所干扰牵制,在艰苦的环境下干大事业是不易的,突出了其内在美,表现了居里夫人不被外在美干扰,专注科学,坚定、刚毅,有远大执着的追求。
拓展延伸
数年前一位母亲对我说她刚上初中的女儿成绩下降,为什么?答曰:“知道爱美了,上课总用铅笔杆做她的卷卷头。”美对人来说是一种附加,就像格律对诗词也是一种附加。
这是针对社会上不少少女青年吃“青春饭”的问题。我们班的女同学们能够坐在这里,都是有着自己远大志向的,我并不担心大家会去走吃青春饭这条路。但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
那么大家如何理解作者“美对人来说是一种附加,就像格律对诗词也是一种附加”这句话呢。或者说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美:(共11张PPT)
2.
联系语境,推断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欹、姿、景、态、此、绳、夭、病、穷、
之、以等。
1.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文意。
3.
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寓意。
时代背景
己亥杂诗
作者介绍
文1
文2
文3
作业
第一节
第二、三节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
美 丑
曲 —— 直
欹 —— 正
疏 —— 密
梅的产地
方法指导
…… 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病梅产生的缘由
方法指导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纵顺毁埋解


誓疗


广






古人行文善用对偶句、排比句等整齐的语句,词与词、句与句形成相互对应的关系,或同义,或反义。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规律来推断、解释某些文言词义。
1.
2.
利用上下文所包含的情节脉络、人情事理,来推断语义.
文2
文1
有人因为写了这类诗句,被治以“含沙射影,攻击朝廷” 罪而处死: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文体。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每部分的写法都有规定。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容也要根据宋·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不许作者自由发挥。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道光十九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夕。当时朝政日非、边事日紧,而举国上下却“人心混混”,用龚自珍自己的话说:朝廷无“才相”,兵营无“才将”,学校无“才士”,田野无“才农”,工场无“才工”,街市无“才商”,甚至连“才偷”、“才盗”也没有。痛感于这种“衰世”之际才乏人庸的情形,胸怀大志而又无地施展的龚自珍只得仰天叹息,向苍天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的呼吁,希望打破这种人材匮乏、“万马齐喑”的局面。
龚自珍
清代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他对清朝严酷的思想统治和腐败的政治深感不满,力主“更法”,废科举,重真才,以求挽救危局。组织宣南诗社,讲求经世致用之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
他的革新思想在当时曾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并对后来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派政治改良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一. 整理字、词、句。
1. 想象作文:孔乙己阅读《病梅馆记》时
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
2. 读后感:《我是一棵病梅吗?》
3. 作文:《访龚自珍纪念馆后记》
二. 以下三篇周记题目,任选其一,
写在周记本上。(共22张PPT)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鲁、商颂)
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诗经》三种表现手法
朱熹的解释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现在的解释
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 ,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 ,皆生于水边。
《秦风》
“芦苇”
蒹 葭
蒹 葭 苍 苍 , 白 露 为 霜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一 方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长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央 。
蒹 葭 凄 凄 , 白 露 未 晞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湄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跻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坻 。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右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沚 。
蒹 葭 苍 苍 ,
白 露 为 霜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一 方 。
溯 洄 从 之 ,
道阻 且 长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央 。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溯洄:逆流而上 洄:上水,逆流
从:追寻
阻:艰险
溯 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蒹 葭 萋 萋 ,
白 露 未 晞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湄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跻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坻 。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
跻:高
坻:水中高地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右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沚 。
采采:茂盛,众多
未 已:还没有完 已:停止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展开联想,再现诗歌意境
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你头脑中的展现的画面。
本文着力写主人公的远望。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好,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
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特点是什么
小组讨论
“所 谓 伊 人 ”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
深入思考:
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然若失的情感,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钱钟书在《管锥篇》中引用陈启源“夫说之必求之,然为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的观点,解说了《蒹葭》的这一艺术情境。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闻一多:
“我们很难确定它究竟是招隐还是怀春,只觉得它百读不厌。”
秦风·蒹葭
全诗三章
一、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
二、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三、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蒹葭》结构内容
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1、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的爱情追求的?
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神魂颠倒,执著专一。
讨论以下问题:
注意景与情的结合。全诗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注意起兴)
2、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描写艺术形象
一、蒹葭、霜露、秋水
二、伊人在水中央
三、上下求索的青年
——凄清的秋景(渲染气氛)
——可望不可及
——执著追求
特点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重章叠句
起兴手法(共13张PPT)
欧·亨利
最后的常春藤叶
常春藤
作者介绍:
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出生于一个乡镇医师家里。他当过牧童、学徒、制图员、会计、出纳等各种工作,遍尝艰辛。1898年他被控挪用银行公款,判刑5年。他在狱中因表现良好,担任药剂师(后来提前2年获释),因而有机会听到犯人讲的各种各样离奇古怪的故事,这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
   欧·亨利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的作品往往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一一出人意料的结局,故事奇特又耐人寻味,情节动人而笔触细腻,这些特点使他的许多作品,尤其像《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一片叶子》等代表作,列入了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林,他本人也为此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美国于1918年开始设立“欧·亨利纪念奖”,专门奖励每年度的最佳短篇小说,并以此永远纪念这位对短篇小说的创作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学巨匠。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俄国
契诃夫
法国
莫泊桑
美国
欧·亨利
问题:小说中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十一月:
一天早晨:
第二天早晨:
第三天天刚蒙蒙亮:
第四天下午:
琼珊病倒
琼珊病重VS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琼珊病危VS贝尔曼生病
琼珊病好转VS贝尔曼送医院
琼珊病好VS贝尔曼去世
小说结构分析:
按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她恢复的机会准能从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开端.故事发生在纽约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主人公苏艾和琼珊是一对志同道合的年轻画家,他们租用同一间画室并在一起生活工作,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第二部分(医生走后--扮作隐居的矿工)发展.尽管好友鼓励,可琼珊就是不理睬,只是痴痴地望着窗外凋零的藤叶.她已放弃主观上求生的努力,而把生命寄予在随风飘零的树叶上,深信当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时,她也该离开人世了.
第三部分(第二天早晨--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高潮.出乎主人公琼珊和读者的意料,正是那最后一片叶子使一切都改变了.叶子仍然在树上,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第四部分(下午,医生来了--结尾)结局.琼珊脱离了危险,最后的常春藤叶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而又几乎失去希望的生命.谜底揭开,是老贝尔曼画上去的.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
分析作品的主题
 本文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事,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
体会主题:
艺术鉴赏
一、语言特色
欧·亨利长于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
比喻、讽刺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
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领悟到内在庄严的思
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二、结尾特点
结尾是欧·享利式的结尾。欧·享利短篇小说
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
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明明朝
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
意,然而那意外的结局一般来说是令人宽慰
的,是带着眼泪的微笑。
布置作业
2、根据《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情节,尝试为小说另写一个结尾。
1、了解文艺评论的写法,为《最后 的常春藤叶》写一篇文章评论。(共32张PPT)
四大古典名著
《水浒传》 —  施耐庵、罗贯中·元末明初
《三国演义》—  罗贯中 ·元末明初
《西游记》 —  吴承恩 · 明代
《红楼梦》 —  曹雪芹 · 清代
罗贯中 ·《三国演义》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传说是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为施耐庵的学生,曾共同从事著作.
  代表作《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长篇历史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全书共120回.
《赤壁之战》北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史书)
《念奴娇·赤壁怀古》北宋· 苏轼(词)
《群英会蒋干中计》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 (第一部章回体小说)
“赤壁之战”处于攻势的一方是曹操.曹操在扫平北方的军事势力后,挥戈南下,打算消灭刘表、刘备、孙权,以便统一全国.这时正好刘表病死,他的小儿子刘琮向曹操投降。曹操便得了荆州,并任命降将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训练水师,准备顺江而下,扫平东吴。
“赤壁之战”处于守势的一方是东吴。东吴的不少官员面对曹操的八十万大军无心应战,力主投降。出使到东吴的诸葛亮舌战群儒驳倒了主降派,使孙权坚定了迎战的决心。孙权任命坚决拒曹的周瑜为都督,率兵抗曹。周瑜认为敌我双方的兵力虽然悬殊很大,但曹操渡江犯了兵家大忌,“素不习水战”是其致命的弱点。周瑜用了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和火攻等计谋最终大败曹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一.基础字、词:
1.字音、字义
2.词义
二: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三:人物形象:
周瑜、蒋干、曹操
1、蒋干是谁?
2、“中计”指中谁的计?
3、“计”指什么计谋?
4、计谋的目的是什么
5、设此计的原因呢?
6、周瑜怎么知道的呢?
7、计谋的结果呢?
1、曹操帐下幕宾。
2、周瑜的计。
3、反间计。
4、杀蔡、张二人。
5、二人 “深得水军之妙”
6、亲往探寨。
7、曹操误杀此二人。
周瑜 曹操(蒋干)
(开端)
定计 说降
(发展)
施计 (高潮) 中计
计成 (结局、尾声) 误杀蔡、张
开端(1-3段):周瑜决定除蔡、张二人。
发展(4-6段):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
迷蒋干。
高潮(7-8段):周瑜假装泄密,蒋干窃书中
计。
结局(9-10段):曹操中计杀蔡、张二人。
尾声(11段): 周瑜闻讯喜庆计成。
⑴可以便宜行事 (biàn﹒yi)不须请示灵活处置。
⑵万弩齐发 (nǔ)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
⑶迤俪前行(yǐlǐ)曲折连绵。
⑷碇石(dìng)系船的石墩。
⑸觥筹交错(gōng)古代用兽脚做的酒器。
⑹谙习水战(ān)熟悉。
⑺一齐轮转橹棹(zhào)船桨。
⑻不胜酒力(shèng)能承担,能承受。
⑼献于麾下(huī)将帅的大旗下。 
.
.
.
.
.
.
.
.
.
.
.
⑴青、徐之兵(青州和徐州,现在的山东省和江苏一带)
⑵二人久居江东(这里指从芜湖,南京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
⑶干到江左(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⑷虽从江北到此(长江以北,这里指曹营。)
⑸鸣鼓呐喊而进(击鼓、古时作战进军的信号。)
⑹遂下令鸣金收住船只(敲锣,古时作战收兵的信号。 )
⑺现为帐下幕宾(指军中参谋。)
⑻经出辕门(军营的门,也指衙署的外门。)
.
.
.
.
.
.
.
.
.
.
.
.
.
.
.
.
  却说周瑜回至寨中,…忽报曹操遣使送书至,瑜唤入。使者呈上书看时,封面上 判云“汉大丞相付周都督开拆。”瑜大怒,更不开看,将书扯碎,掷于地上,喝斩来使。     
肃曰“两国相争,不斩来使。”
  瑜曰:“斩使以示威!”遂斩使者,将首级付从人持回。随令甘宁为先锋,韩当为左翼,蒋钦为右翼,瑜自部领诸将接应,来日四更造饭,五更开船,鸣鼓呐喊而进。
 
却说曹操知周瑜毁书斩使,大怒,便唤蔡瑁、张允等一班荆州降将为前部,操自为后军,催督战船到三江口。早见东吴船只,蔽江而来。为首一员大将,坐在船上大呼曰:“吾乃甘宁也!谁敢来与我决 战?蔡瑁令弟蔡 前进。两船将近,甘宁拈弓搭箭,望蔡 射来,应弦而倒。宁遂驱船大进,万弩齐发。曹军不能抵当。右边蒋钦,左边韩当,直冲入曹军队中。曹军大半是青、徐之兵,素不习水战,在江面上,战船一摆,早立脚不住。甘宁等三路战船,纵横水面,周瑜又催船助战。曹军中箭着炮者,不计其数。从巳时直杀至未时,周瑜虽得利,只恐寡不敌众,遂下令鸣金收住船只。曹军败回。操登旱寨,再整军士,唤蔡瑁、张允责之曰:“东吴兵少,反为所败,是汝等不用心耳!”蔡瑁曰:“荆州水军,久不 操练,青、徐之军,又素不习水战,故尔致败。今当先立水寨,令青、徐军在中,荆州军在外,每日教习精熟,方可用之。”操曰:“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于是张、蔡二人自去训练水军。沿江一带分二十四座水门。至晚点上灯火,照得天心水面通红。旱寨三百余里,烟火不绝。
  却说周瑜得胜回寨,犒赏三军,一面差人到吴侯处报捷。当夜,瑜登高观望,只见西边火光接天。左右告曰“此皆北军灯火之光也。”瑜亦心惊。次日,瑜欲亲往探看曹军水寨,乃命收拾楼船一只,带着鼓乐,随行健将数员,各带强弓硬弩,一齐上船迤逦前进。至操寨边,瑜命下了碇石,楼船上鼓乐齐奏。瑜暗窥他水寨,大惊 曰:“此深得水军之妙也!”问:“水军都督是谁?”左右曰:“蔡瑁、张允。”瑜思曰:“二人久居江东,谙习水战,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正窥看间,早有曹军飞报曹操说:“周瑜偷看吾寨。”操命纵船擒捉。瑜见水寨中旗号动,急叫收起碇石,两边四下一齐轮转橹棹,望江面上如飞而去。比及曹寨中船出时,周瑜的楼船已离了数十里远,追之不及,回报曹操。
1、能用几个字概括第一段内容吗?周瑜为什么要这样?  
2、第二段写什么?曹操为什么吃败仗?回去后怎么办? 
3、周瑜得胜后做些什么?他通过探看曹军水寨发现了什么?如何解决?
4、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答 : 毁书斩使 。
曹操来信,封面措辞带有对东吴轻蔑侮辱的感彩,周瑜十分恼火。 ①以此抗议示威; ②表示自己决一死战的态度; ③鼓舞士气 。
答: 写曹操折兵和练兵 。
曹操所以失败,一方面由于“青徐之兵 ,不习水战”,另一方面突出周瑜善于调兵遣将 。
  曹操回去后采纳蔡、张二人意见,让他们操习水军。
答:得胜后犒军、报捷、“亲往探看曹军水寨”。
看到曹军训练井井有条、声势浩大, 悟出要破曹军,先要除掉“深得水军之妙”的蔡、张二人。于是一条反间计就在心中酝酿了。
答:这两个情节与本文中心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
毁书斩使才有三江口之战;由于曹操三江口战败,才有蔡、张训练水军之举;由于这两人训练水军得法才引来周瑜的探寨并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这是周瑜设计的背景。
本文塑造了周瑜、蒋干、曹操三个人物形象:
情节 性格特征
毁书斩使 —— 年轻
挫败曹军 —— 精通战术
暗窥曹寨 —— 有胆有识
1.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题二、三。
2.试归纳文中人物形象。
谢谢!(共13张PPT)
里柯克
母亲节的由来
第一个母亲节于1908年5月10日在西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州举行,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份议案,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作为 法定的母亲节。在这次节日里,康乃磬被选中为献给母亲的花,并以此流传下来。
作者简介
里柯克,加拿大作家、经济学家。是加拿大著名的幽默作家,也是加拿大第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在美国,他被认为是继马克·吐温之后最受欢迎的幽默作家
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力所能及 点缀 兜(dou)游 扫兴漫无目的 硬朗 拽(zhuai)拉 筵席屡次三番 迁就
朗读课文,整体理解
1、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故事情节的?
决定过节——准备过节——意料之外的安排——出现波折——解决波折——游逛钓鱼——晚归盛宴
2、我们全家为报答母亲成年累月的操劳,是怎样准备过母亲节的?
请假、为自己买帽子、领带等。
4、当车上只能坐5人时,我们都找了什么理由说自己留下不合适?你觉得这些理由成立吗?
3、带母亲兜逛的计划为什么发生了变化,是为母亲着想吗
因为父亲想钓鱼,且买了新鱼杆。不是为母亲着想。
父亲说自己三年来一直没有过过一个真正的假日,且留在家里我们知道他一定会闯祸;姐妹俩认为不展示一下新帽子未免太遗憾;我们在准备饭菜上帮不上忙。
5、母亲留下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可以安静的休息;二是准备午饭;三是避免着凉。
6、父亲说,他出去钓鱼主要是让母亲安静的休息,这说明了什么?
他只要在家里,就没有让母亲安静过。
7、母亲为什么说今天是她有生以来最快活的一天,眼里含泪说明什么?
母亲以家人的快乐,为自己最大的快乐。她从没有让家人如此快乐过,所以她很高兴、很激动,因此眼里含了泪水。
8、如何理解“我们大家都觉得,我们所做的一切得到了最大的报偿”这句话?
让母亲快乐,让我们享受节日的美好(玩好、吃好、休息好)。
文章结构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1、我们决定为“母亲节”举行一次特别庆祝。
2、计划出现意外,家人出去钓鱼,母亲在家休息。
3、我们外出游玩的很愉快
4、游玩回来母亲忙着让我们吃饭直到晚上休息。
母亲节,母亲既没有游玩,也没有休息,却是“最快活的一天”,大家都“得到了最大的报偿”。
讽刺意味浓厚
人物的形象
母亲:以亲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甘愿付出,做出牺牲的伟大母亲。
家人:虚伪、自私。
质疑探究
这家人不爱自己的母亲吗,他们的爱表现在哪里,这爱与母亲对家人的爱相比如何?
拓展延伸
1、我们有没有像文中的人物,让自己的母亲过这样的母亲节?
2、我给母亲说的话:
祝福天下母亲
看着母亲一丝一丝的白发/一条一条逐日渐深的皱纹/多年含辛茹苦/哺育我成人的母亲/在这属于您的节日里/请接受我对您最深切得祝愿:节日快乐,永远年轻!
也许我很任性,固执,令您操心,惹您生气;也许我总爱自作主张,自作聪明,把您的话当成罗嗦.但是,在我的心里,妈妈,我其实很爱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