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备考: “理趣”专题
1·2020全国三卷:苦笋(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徵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略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队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即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湿,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练。
(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
---------------------------------------------------
2·2020全国三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读??史????
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B. 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D. 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2). 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
---------------------------------------------------
---------------------------------------------------
3·2004年青海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
---------------------------------------------------?
4·【江苏卷】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
---------------------------------------------------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西塞山怀古①
刘禹锡
王濬②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④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①唐穆宗长庆年间,藩镇势力又有所抬头。长庆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经过西塞山,有感而发,乃作此诗。②王濬:晋益州刺史。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沿长江而下伐吴。③千寻铁锁:东吴末帝孙皓命人用大铁索横于江面,以拦截晋船,终失败。④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下”“收”两字对举,一方势如破竹,一方闻风丧胆,强弱、高下立判。
B.颔联直写战事及结果,纵有长江天险和千寻铁链,也改变不了东吴灭亡的结局。
C.颈联“人世几回”“山形依旧”对比强烈,人世的悲恨相续衬出山川的冷漠无情。
D.末句写六朝覆灭的遗迹,以破败的故垒和萧瑟的芦苇作结,借景抒情,余味深长。
(2).从全诗看,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有哪些?(6分)
?--------------------------------------------------
---------------------------------------------------
6·(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
------------------------------------------------------------------------------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
---------------------------------------------------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
---------------------------------------------------
7.(10全国)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
---------------------------------------------------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
---------------------------------------------------
8·【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
---------------------------------------------------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
---------------------------------------------------
参考答案:
1·(1)·C
(2)·①品性相似,都正直清高:魏征刚正不阿,直言进谏,而竹笋如同白玉般高洁的品格也是与生俱来的。
②经历相似,备受磨难而后成才:魏征命运多舛,先后侍奉过多个主君,最终才受到唐太宗的赏识,成为国之栋梁。竹笋自小在林间长成,历经风雨吹打,但是仍保持着坚韧的品格。
③价值相似,都各尽其功用。魏征辅佐君王,直言劝谏,奠定了唐朝盛世的基业。苦笋可做食材,被人食用,长成后还能制作成各种竹器为人使用。
④将苦笋与魏征类比,既贴切自然又相得益彰,既是对魏征刚直又充满智慧的才干的赞赏,也是对玉笋清淡苦涩的节操的赞扬。
2·(1)B
(2). 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答案】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3·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4·【答案】10、(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
????????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5·答案:
(1)(3分)C(应为“山川的冷漠无情衬出人世的悲恨相续”。)
(2)(6分)①咏史怀古。作者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借六朝更替的往事,抒发了国家兴亡、物是人非的感叹。②借古鉴今:一是劝诫朝廷居安思危,勤勉于政治,切勿骄奢以亡国,步六朝旧尘,令后人再伤“往事”;二是正告拥兵自重的藩镇,切莫依据山川形势划地为王,否则,终将像历史上划江而守的小朝廷一样归于覆灭。
6·(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7·(1)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8·(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