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六国论
诗海探珠
孤山寺端上人①房写望
林 逋
底处凭阑思渺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②。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注】 ①端上人:名端的和尚。②葑上田:古代的一种水田,状如木格。
【赏析】 诗人于孤山寺端上人房凭阑远眺:青山隐隐,绿树丛中露出几所禅院古寺。夕阳西下,农人们荷月带锄回,水面上零零星星飘荡着几块架田,宛如从棋盘上割下的方格。极目天宇,寥廓秋空中,偶尔飞过一只小鸟。秋深时分,地面上升起袅袅炊烟,也带着丝丝寒意。
古寺、架田、独鸟、寒烟构成四幅空旷幽邃的风景画,色彩古朴简淡,展现出高僧端上人日日仙居之清雅空寂的生活环境,这恰恰与诗人断绝尘想、潇洒物外的恬静心境、闲逸情致相吻合。诗人留连忘返,依依不舍,决定等冬日雪花漫天时,再来观赏这与其庐舍相近的佛门圣地。此诗写景精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思考】 全诗围绕“望”字展开,诗人“望”到了怎样的画面?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课堂互动探究
写作素材积累
六国论
基础自主学案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基础自主学案
二、词语释义
①互丧:__________________
②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斩荆棘:________________
④理固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赵尝五战于秦: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胜负之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或未易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并力西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积威: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为国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继灭亡。
先,对去世的尊长敬称。
祖父,泛指祖辈和父辈。
披荆斩棘。
按道理讲本来应该这样。
赵国曾五次与秦作战。
胜败的命运。
或许未可轻易判定。
指六国合力西向抗秦。
积累起来的威势。
治理国家的人。
“暴”通“曝”,暴露。
“厌”通“餍”,满足。
“当”通“倘”,如果。
“无”通“勿”,不要。
名词,兵器、武器
名词,战争
名词,军队
形容词,旧
连词,所以,因此
副词,故意
形容词,凶暴的,凶恶残酷的
动词,暴露
动词,欺凌,损害
副词,终于
动词,用到底,坚持到底
终了,结束
动词,前者意
为“治理”;介词,后者意为“被”
动词,作为
动词,成为
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名词作动词,坚守大义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大的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名词用作动词,礼遇
表示由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那实际情况。
祖辈和父辈。
智谋和力量。
先例,旧事。
七、特殊句式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_______
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__________
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__________
④洎牧以谗诛 ___________
⑤赵尝五战于秦 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
判断句
被动句
被动句
状语后置句
八、名句默写
①六国破灭,___________,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________________。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非兵不利
不赂者以赂者丧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九、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苏洵,字明允,自号____,眉州眉山人,____著名散文家。宋仁宗嘉祐元年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文章22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祐五年,授职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参与修纂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老泉
北宋
2.资料链接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苏洵的《六国论》和______的《过秦论》等。
贾谊
十、整体预知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是如何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论题的?
【提示】 第三段以齐、赵、燕的事实为例,深化并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作者把不赂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和秦交好的,如齐;一种是反抗秦国的,如燕、赵。先以齐为例,指出它“与嬴而不助五国”,所以“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再以不赂反而抗秦的燕、赵为例,把它们的“用兵之效”与用武而不终相对比,说明它们的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而是它们处于“革灭殆尽之际”,陷于“智力孤危”的境地,以致“战败而亡”。这样就把灭亡的罪责归到赂者的身上。燕、赵之亡,固然由于自身策略失误所导致,但是根本的因素,在于外部大环境的恶化。最后用了假设推理,设想齐人不依附于秦,燕国不用荆轲刺秦王的计策,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秦与六国谁胜谁负,谁存谁亡,恐怕都是一个未知数。
2.第四段在全文结构和论述上起什么作用?
【提示】 第四段先指出全文的结论。“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提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看法。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言下之意是宋王朝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不要为契丹、西夏“积威之所劫”,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应该奋起御侮。
3.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 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是在警告北宋当局不要对敌人用纳银输绢的办法换取和平,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从这篇文章的题目和内容来看,写到第四段是可以结束的,可是作者又添了最后一段这两句话。这两句话是在论述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发出来的感慨。从文章的结构来说,这是中心论点的引申,好像没有也可以;从写作的目的来说,这恰恰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
4.如何理解“呜呼!以赂秦之地……是又在六国下矣”这几句话的含意?
【提示】 本文二、三两段已运用确凿的论据对中心论点作了严密的论证,使论点、论据、论证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但作者并没有就此辍笔,而是在第四段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以此同史实相比照,形成矛盾,使人们在鲜明的对比中,认清孰是孰非。这是对中心论点的加深和补充,具有“豹尾”之妙。末段,作者又巧妙地运用类比论证,借古讽今,透露出这篇史论的本意。
宋王朝的软弱屈辱政策,虽可苟安一时,但实际上却加速了它走向灭亡的进程。作者是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借六国赂秦来批评北宋王朝赂辽、西夏的苟安政策的。所以,最后一段才是作者写这篇史论的主旨所在。作者这样篇末点题,犹如画龙点睛,使主题得到了升华,使这篇史论具有了强烈的战斗力量和现实意义。
5.《六国论》一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它们的关系如何?
【名师点拨】 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起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
6.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
【名师点拨】 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议论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如: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的描述,引古人“薪不尽,火不灭”之言形象说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而且文章恰当地运用“呜呼”“悲夫”等感叹词,在夹叙夹议之中,流露出深沉的感情。这就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再加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错落有致的长短句,使文章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细剖·深析]
[楼主]
有一段史实,很受关注;有一现象,众说纷纭。关于秦灭六国的原因,有许多代表性的意见。除课文外,你知道的有哪几种?
[沙发]
苏辙认为“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
[板凳]
李祯认为,当时其他六国也和秦国一样,想称霸天下,只不过实力都不及秦国,于是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以致纵散约败。
[三楼]
王安石认为是由于六国没有像秦国一样变法革新。
写作素材积累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苏洵的《六国论》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论点鲜明,论证严密,条理鲜明。全文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特别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随堂练笔
以“个性”为话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要求观点鲜明,逻辑严密,100字左右。
技法借鉴
1.课内素材开发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苏洵)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可用于“换个角度思维,你将获得对事物崭新的认识”“奋力以赴方能无往不胜”、“失败的路往往是自己铺就的”等有关话题或材料作文中。
素材积累
2.鲜活素材速递
“最美姐姐”张颖
看着弟弟躺在床上几近瘫痪带来的痛苦,看着父母拼命干活却无能为力的焦虑,贵州镇宁的乡村女孩张颖毅然决定放弃学业,外出打工。13载寒来暑往,她从少女变成母亲。对于重病的弟弟,喂饭、揉腿、讲故事、擦身体、换衣物,她毫无怨言。她从没用过电脑,也不知道什么是网络,面对无数网友给她“中国最美姐姐”的美誉,她却说这只是一种人间最平凡的亲情。
[适用话题]
这则有关张颖的材料可用于“爱心”、“平平淡淡才是真”、“甘于平凡”等有关命题或材料作文写作中。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雪野里的精灵
李存葆
东坡居士面对邈远天昊,苍茫坤舆,曾浩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真正体会出这两句话的奥义,是在多次晋谒了一棵巨树之后。
那是莒县城西定林寺中的银杏树。它苍劲葱郁,主枝周逸旁出,状若硕大无朋的莲花。我第一次站在它下面时,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所征服,所溶解。它那腾游时空的气魄,吐纳古今的恢宏,剪裁春秋的博大,抽黄谢绿的顽强,都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
后来,我又多次拜谒它,每每都会对苏轼的话产生新的感悟。它的前句喻生命的短暂如蜉蝣,后句指生命渺小如沧海一粟。人类虽然可以嘲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但站在这棵古树前,仰望着无涯无际的时空,我们便会感到:在宇宙间,地球仅是一粒微尘,人生更如蜉蝣、朝菌,只不过俄尓一瞬,稍纵即逝。
博大与渺小,久远与短暂,都是相对而言的。定林寺里的古银杏树无疑是一支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所见,则又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
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观察哨所采访。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我与哨长扶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这时,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
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
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谕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篷帆轻易降落。
这些美的萌芽,是春的启明星,正在呼唤着春蕊的艳丽,春树的繁茂,春蚕的吐丝……
前年元宵节前夕,我应长白山林场友人之邀,曾到雪国一游。一日下午,我和友人在莽莽的安睡的一片杉林里漫游。蓦地,有几点蓝色的彩光在雪地里闪动,一下跃入我的眼帘,燃亮了我的双瞳。我趋前蹲下细瞧,竟是几朵蓝色的小花。这蓝色的小生命,由纤纤的细茎挑着,那吹弹得破的花萼,显得那样稚嫩和孱弱。
这雪国中的蓝色小生命,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的妩媚,日的明丽。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它们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灵!友人告诉我,这蓝色的小花名叫“白头翁”。
定林寺里的银杏树,崂山雪地里的小花小草,还有这雪国中的“白头翁”,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
人们惯常喜爱吟咏参天的大树,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但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浩歌是夏的宣言与旗帜,寂寞则是春的预告和序曲。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对憧憬着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众多的小花小草,谁也没有权利去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它们。
【赏评】 这篇文章用生动的语言写出了生命力的顽强,从构思来说,最主要的手法是对比反衬:以巍峨峥嵘的大生命对比反衬纤弱但坚韧的小生命,突出了“纤弱但坚韧的小生命也是生命奇观,也不容践踏”的主旨。从人文性来说,本文体现了当今社会尊重每一个生命、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4张PPT)
单元导语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六国论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在总结秦亡的教训时,后人总爱在秦的暴政上做文章,而忽视了秦能以少胜多,以小胜大的原因,《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篇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
伶官传序 祭十二郎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唐宋之间曾经有数个小王朝在历史长河中交替出现,如同昙花一现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它们本如流星一般在夜空划过,再也不见踪迹,但事隔多年后,人们又将这些尘封的往事昭然于天下,试图从中寻出历史兴替的无尽况味……
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悲欢离合。
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古人颇得竹的灵气,酒醉竹林,其意也融融。几枝劲竹,势冲霄汉,傲立风霜,似恬隐君子、逍遥书生。一丛竹,婀娜多姿,清丽映日,也像风雨丽人、江南才女。植竹、赏竹、写竹、画竹,竹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竹也被画家画得生气勃勃。
狱中杂记 陶庵梦忆序
如果以时间为纵轴,地域为横轴,构成一幅中国历史的坐标,那么《狱中杂记》之事,不过是已被标明的一个点而已。但这么一个小小的点,却暴露了整个封建王朝的黑暗与罪恶。而《陶庵梦忆序》,忧愤于家国破亡,则是记不更替之际没落士子心路历程的一个奇点。(共50张PPT)
狱中杂记
陶庵梦忆序
诗海探珠
移居东村作
王庭珪
避地东村深几许?
青山窟里起炊烟。
敢嫌茅屋绝低小,
净扫土床堪醉眠。
鸟不住啼天更静,
花多晚发地应偏。
遥看翠竹娟娟好,
犹隔西泉数亩田。
【赏析】 全诗描绘了东村极其幽静的境界,抒发了对僻远幽静的移居之地的由衷喜悦之情,含蓄曲折,耐人寻味。诗人为了表现出幽静来,首先从东村远离城镇写起。用一个“深”字和一个“窟”字,就可看出东村之“幽”,再加上“依依墟里烟”,这就描出大体的轮廓。其次用绝低小的茅屋和土床,营造了远离市镇的生活环境,以说明其极其幽僻。第三用“花多晚发”。第四用隔着翠竹和数亩田的西泉寺故址。
古人云“天下名山等占尽”,寺庙多远离人居,乃偏中之偏。这样层层推进,多角度,多侧面地将村“幽”非常全面,非常深入地表现了出来。在这“幽”当中,自然也就隐含着“静”,但还不够,诗人又用了反衬法,以“春山一路鸟空啼”式的写法把“静”更彻底地表现出来。全诗只用描写,不用赞叹,任何赞叹都是苍白无力的。
【思考】 诗人通过描写“东村”环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课堂互动探究
写作素材积累
狱中杂记
基础自主学案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
二、词语释义
①钩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导以取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罹其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拔本塞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质其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痼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不羁晷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口呿舌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钩取,即逮捕。
诱导犯人花钱保释。
遭受其毒害。
拔除弊端的根本,堵塞弊端的源头。
用人头作抵押来勒索。
不治之疾,残废。
一刻也不停留。晷刻,时刻。
张口结舌。呿,张口。
舌挢,翘起舌头。形容惊讶的样子。
⑨矜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枉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援赦减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状求在狱: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爽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雕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慧业文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其情可悯,其事可疑的案件。
使百姓蒙受冤屈。
根据大赦条例减刑。
呈文请求留在狱中。
指明亮干燥的房子。
雕刻虫书,比喻小技巧。这里指写作。
能运用智力、写作文章的人。
“少”通“稍”,稍微。
“傥”通“倘”,倘若。
“政”,通“正”,恰。
形容词,神情激动
动词,发作
动词,站起
动词,劳作
介词,在
介词,被
介词,对于
介词,从
形容词,重要
动词,要挟
动词,通“邀”,邀请
动词,相约
介词,因为
副词,于是
依靠,凭借
动词,以为
名词,情趣
动词,意料
意动用法,以……为席
意动用法,以……为利
名词作动词,开一个窗洞
名词作动词,呈报
名词作状语,当面
名词作状语,按照法律
使动用法,使……活下去
形容词作名词,老朋友
……的原因。
活的可能。
表分数,十分之六七。
样子。
温暖柔软。
应当用。
七、特殊句式
①富者就其戚属,贫则面语之 _______
②众言同,于是乎书 _________
③予我千金,吾生若 _________
④行刑者先俟于门外 _________________
⑤或叩以往事 __________________
⑥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___________
⑦因思昔日生长王谢 ____________
省略句
省略句
省略句
介宾结构后置
介宾结构后置
判断句
省略句
八、名句默写
①苟入狱,________________,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官与吏剖分焉.(《狱中杂记》)
②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___________,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序》)
不问罪之有无
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
繁华靡丽
九、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1)方苞,字凤九,号灵皋,又号望溪。安徽桐城人。______著名散文家。长于散文,提倡“义法”。推崇《左传》、《史记》和唐宋八大家。因戴名世《南山集》案牵连被捕,著《狱中杂记》.乾隆年间,升礼部侍郎。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代
方望溪先生全集
(2)张岱,________文学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公认最伟大的明代文学家,著有《_________》、《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喜欢游山逛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既懂音乐,又谙弹琴制曲;善品茗,喜欢收藏,又精通戏曲,编导评论都要求至善至美。
明末清初
陶庵梦忆
2.资料链接
桐城派,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戴名世、______、刘大櫆、______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故名。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其作家多、播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文学史所罕见。“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是清朝乾隆年间世人对桐城文章的赞誉。
方苞
姚鼐
十、整体预知
1.《狱中杂记》
2.《陶庵梦忆序》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狱中杂记》第1自然段是如何揭露封建官吏的罪恶行径的?
【提示】 文章的第一段主要记述刑部狱中瘟疫流行的情况和原因。作品开头从作者所见狱中每日有死亡的囚犯由洞中拖出的惨状写起,引出瘟疫流行的事实,通过“余”的发问和杜君的回答,交代了瘟疫流行的原因。
除设备条件的极度恶劣和管理制度的不合理外,主要是狱中系囚过多,官吏借此榨取钱财,造成许多无辜者被械系入狱以致死亡,从而揭示了封建官吏狼狈为奸、敲诈勒索的罪恶行为。
2.《狱中杂记》中第2、3自然段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官贪吏虐的?
【提示】 第二段记述皂隶勒索钱财,虐待犯人的罪恶行径。作者通过行刑者、主缚者、主梏扑者在执行极刑、绞缢、大辟、捆缚、梏扑时勒索钱财虐待犯人的险恶用心和酷毒手段的记述,进一步揭发了封建刑狱的残酷和黑暗。第三段记述奸吏贪赃枉法,营私舞弊的罪恶行为。前一半部分,着重揭露老胥私改文书,以案末从犯偷换主犯的罪行;后一半部分,侧重揭发恶吏巧法作弊,使杀人惯犯减刑等释放逍遥法外的丑闻。作者不仅谴责了枉法受贿的“恶吏”,而且也指斥了不问真情的“良吏”。
3.如何理解“又可怪者,大盗积贼……皆轻系及牵连佐证法所不及者”这段话的含意?
【提示】 到了夜间,死了的和活着的人脚碰头而躺着,无法转动,这样一来,越传染越多。犯案多次的大盗贼、杀人重囚,生力旺盛,很难被传染。那些接踵并肩死亡的,“皆轻系及牵连佐证法所不及者”,都是因轻罪被囚的以及被牵连、被捉来当证人的那些没有犯法的人。被牵连、被捉来当证人的人是冤屈的,又加之担心家里的亲人,精神已经崩溃,免疫力快速下降,发生瘟疫,最容易被感染;那些大盗贼、杀人重囚不是冤案,因有心理准备,心态平衡,免疫力没有下降,一般不被传染。
4.《陶庵梦忆序》主要写了哪些梦?
【提示】 《陶庵梦忆》是作者入清后所作,全以追忆笔调,零散叙写在明末所经历见闻诸般人事、名胜景物,简约清新,蕴含“靡丽繁华,过眼皆空”的怀旧情绪。从文中看,作者主要写了以下几个梦:(1)忠君爱明梦。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2)仁人义士梦。披发入山……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3)生平梦。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4)痴人梦。偶拈一则,……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5)名根梦。叹慧业文人……以流传后世。
5.《狱中杂记》这篇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有何特点?
【名师点拨】 本文材料丰富,条理清楚,真实性强。这篇散文取材于作者的狱中见闻,内容十分丰富具体。作者能够紧紧围绕暴露狱中黑暗这一主题,以记述官吏敲诈勒索贪赃枉法的罪恶行径为中心,先取事例,组织材料,安排结构,名曰“杂记”,实际则是条理分明,层次清楚。
作者叙事的特点是先一般的叙述,然后做具体描写;先概括地提出问题,然后举典型事例加以说明;提出问题时从纵的方面加以引申,说明问题时从横的方面加以印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真实感。就每个段落和章节的安排来看,作者一般是先揭示出问题,然后举出典型事例加以证明。如第一段写同一案件“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以致“往往致死”之后,又以朱翁、余生等的遭遇作为例证。
6.从作者的自序来看,《陶庵梦忆》一书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有何成就?
【名师点拨】 《陶庵梦忆》是张岱传世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其中所记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杂事,将种种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如茶楼酒肆、说书演戏、斗鸡养鸟、放灯迎神以及山水风景、工艺书画等,构成了明代社会生活的一幅风俗画卷,尤其可以说是江浙一带一幅绝妙的“清明上河图”。其中虽有贵族子弟的闲情逸致、浪漫生活,但更多的是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的反映。
[细剖·深析]
[楼主]
最能体现张岱小品风格的莫过于他的《陶梦庵忆》和《西湖梦寻》。他何以用“梦”作书名?这显然不仅仅是对他自己曾经繁华侈靡的家庭生活的一种怀念。
[沙发]
张岱前期是在一个大厦将倾、梁木崩坏的时代。明亡以后,张岱看透世相、望断炎凉。他的晚景并不仅仅是令人伤怀,甚至也能使人体会到他有几分思想家的不羁、深邃与狡黠。
[板凳]
明朝的灭亡,使张岱的生活像一出舞台剧一样,来到了它的高潮。浪子张岱深邃的情感世界终于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喷射点,失去了生活最容易成为回忆的资料。
[三楼]
明朝的灭亡是他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陪伴他度过了多梦而忧戚的余生。因此哪怕是嬉笑为文,也是胸中猿啼,伤怀不能自禁。
写作素材积累
准确精练地选用词语
在文章写作或言语交际中,词语的选择和使用,应该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恰切地表达思想感情。方苞在《狱中杂记》中对斩首者“无可要”,仍“质其首”,这两处词语的选用精确传神,把受刑者的头颅据为己有来牟利,可见其贪婪已到了敲骨吸髓,毫无人性的地步。
技法借鉴
●随堂练笔
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宋祁的《玉楼春》时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请从通感的角度说一说“闹”字的妙处。
1.课内素材开发
方苞十岁显文才
方苞,是清代散文名家,桐城派的创始人。著作有《周官集注》、《礼记析疑》、《春秋通论》、《望溪先生文集》等。
素材积累
方苞少年时家贫,一天只吃一餐饭。穷苦的生活,即成了他刻苦读书的动力。他10岁时,就能把《易》、《诗》、《书》、《礼》、《左传》全部背诵下来,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古文大家万季野读了他写的文章,非常惊奇,认为方苞这样小的年纪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真是不可思议。古文家姜西溟看了他的文章,赞不绝口,对众人说:“方苞真是后起之秀啊!”
[适用话题]
这则有关方苞的材料可用于“立志”、“刻苦”、“博学多才”等话题或材料作文中。
2.鲜活素材速递
“水果男孩”朱鸿磊
他父母不归,祖父病重,家徒四壁;家庭责任劈头压来,求学梦想难以割舍,重庆彭水大山里的10岁男孩朱鸿磊将之一肩挑起。每日往返5小时、且不时塌方的求学和卖果路上,他坚定地行走。凌晨烧柴做饭的袅袅炊烟,卖果求学路上的氤氲薄雾,夜间温习功课的如豆灯火,映衬出一个贫困大山里最坚强的背影,感动了亿万网友。他们呼吁,把更多的爱给予“水果男孩”,给予农村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群体,让他们的人生之路不再艰辛。
[适用话题]
这则有关朱鸿磊的材料可用于“责任”、“担当”、“爱心”等有关命题或材料作文中。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思念是人生的彩虹
从维熙
思念是一种享受。比如,在冬日里思念起小花萌芽的早春,在春日里思念起十月的枫红,闷热如煮的夏日里,忆起冬日飞舞的雪片,或是在冰河封冻的严冬,突然记起百花争艳的春天,都会给人的精神上带来一丝慰藉。如果把春夏秋冬比作人生四季,那么思念是人生四季精神上的彩虹。
思念有个前提:那就是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电子时代的到来,人类逐渐无所不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可以载人登上月球,一台笔记本电脑,任你访问世界的名山大川,天与地之间距离浓缩到方寸之间,固然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意外的惊喜,但是将其放在感情的天平上去衡量,却也会发现这些现代化的东西,对人类精神上的思念形成了一种撕裂。
不久前,友人从美国打来电话说:“你在电脑上安上一个出像设备,我们通话时就可以面对面地看见彼此的形影了。”我说:“别,还是让我留下点想象和思念的空间吧!”之所以这么回答,因为我不想让电子光波破坏了思念的情怀。如果,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他的肖像,那固然有瞬间面对面的快乐,但是思念与想象之苦与乐,便会随之化为泡影。人类生活——包括亲情在内,是需要一点距离的,假如溶解了这种距离,感情的天平永远在平衡点上,会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化,更有甚者,会使感情霉变而生菌,继而发生病变。更何况,我刚回来探亲不久,朋友们的音容笑貌,还鲜亮地活在我的记忆库中呢?!
古代诗词中的“长相思”,来自于“久离别”。余光中一首《乡愁》的诗章,所以那么撕裂肝肠,就是因为“久离别”而后孕生出来的“长相思”。当然作为民族统一大业来讲,没有人会希望民族长期分割,但是这种《乡愁》点燃起的思念之火,将是海峡上架起飞虹的力量。不是吗?民族情愫如此,亲情与爱情的真谛,又何尝不是如此?
中国民谚中“久别胜新婚”的成语,不就是对思念的最好诠注吗!常常见到一些时尚中的人,像蜜蜂巢居那般形影不离,殊不知没有空间没有思念,没有彼此守望的情感田园,感情田园中的绿阴会褪色的,没有精神空间的人生厮守,久而久之是会变质变味的——虽然伊人仍旧,但实质上是无色无味的白开水了。
古人说的“大爱无形”与“挚爱无声”,不是空对空地坐而论道。而是实对实的感情界定。记得,中国作家出访宝岛台湾,王安忆在回答读者提问如何面对纷繁的时尚表演时,她的回答是“我向往古典”。此话出口后,立刻获得满堂喝彩声,之所以如此,全然在于时尚中人,太少了曲径通幽之美,什么都像阿拉伯数字中的“1”那么快捷,但却没有了九曲通幽之享受。
人类感情世界的精神数码有含金量,是难以跟随手指在电脑键盘上的动作翩翩起舞的。凡是把感情变为时尚的脂粉和唇膏者,多为轻浮浪子感情的装点或死了的灵魂的泼皮游戏。如果将此延伸到文化领域,快捷的“读图时代”和“娱乐致死”之风,都意味着将中华含蓄而深邃的文化,引向“肥皂剧”那般的精神墓场。
当然,电子时代给予我们许许多多前人无法想象的方便,因而我们常为生在这世纪而庆幸,天上的飞机,地下的地铁,一直到笔记本电脑和无所不能的飞机,给了我们生活“直达车”的快捷,但这些生活载体的飞跃进步,不仅无法取代人间感情的价值定位——正好相反,越是飞船上天人们更要警觉人类的真情坠地。因为太多的方便和直达,致使将真情的思念与肝肠寸断的牵挂,化为宇宙间之乌有。看看春运时人头攒动的车站吧,那是思念井喷的绝妙写照,如果人间死了这种思念,还会有这种精致的画面吗?
保留一点思念与想象的空间吧!那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所独有的精神彩虹。
【赏评】 全文以“思念”起,以“思念”终,其旨不仅有对思念的感叹,更有对现代社会人们精神生活的反思。文章开头,作者通过对四季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美好景物的“思念”,体悟的思念是一种享受。文中写王安忆访台一事,表现出作者崇尚含蓄而深邃的古典之美,自然引出下文对当今人类感情的议论,为深化主题奠定基础。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57张PPT)
伶官传序
祭十二郎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诗海探珠
精 卫①
顾炎武②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
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注】 ①精卫:古代神话中记载的一种鸟。②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昆山抗清义军。
【赏析】 顾炎武从27岁起开始编纂两部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这首诗是顾炎武在36岁时根据《山海经》关于精卫鸟的故事写成的。诗中刻画了鹊、燕等众鸟来去纷扰,衔木筑巢,甘于平庸,只为私利的形象,与不畏艰难,立志填海的精卫形象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反衬出精卫的伟大,表达了作者意志坚决,坚毅不拔,为理想勇于献身的追求。
顾炎武把自己比喻为精卫鸟,决心以精卫鸟填海的精神,实现自己抗清复明和编写巨著的大业。精卫诗表达了他坚持气节,不向清王朝屈服的决心。在历经三十年后,巨著终于完成。顾炎武为了探索经国济民之道,跋山涉水,调查研究,作了大量笔录,孜孜以求,直到“死而后已”。
【思考】 这首诗结尾处刻画了鹊、燕等众鸟的形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课堂互动探究
写作素材积累
伶官传序
基础自主学案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基础自主学案
二、词语释义
①意气: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衔哀: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致诚:___________________
④取其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不果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无涯之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纯明:_______________
⑧惟其所愿:_________________
⑨何尤:_______________
⑩尚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势,指骄傲之气。
心中含着悲哀。
表达诚意。
把家眷接来。孥,妻子和儿女的统称。
结果没有来。果,成为事实,实现。
无穷的忧伤。涯,边。戚,忧伤。
纯正明智。
才算了却心愿。
怨恨谁。
古代祭文结语用词,意为希望死者的灵魂享用祭品.
“无”通“毋”,不要。
“羞”通“馐”,美味食物。
“世”通“逝”。
“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没,通“殁”,死亡。
少,通“稍”,稍微。
形容词,兴旺,兴盛
动词,装,把东西放入容器
形容词,盛大
连词,和
动词,给,给予
介词,和,同,跟
名词作动词,成为孤儿
形容词,孤单
名词,孤儿
动词,继承……的事业
名词,学业
名词,功业
名词,职业
名词,诚意
副词,如果,果真
副词,
确实,实在
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名词作状语,向东
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
名词作动词,考究
使动用法,使……兴盛
使动用法,使……丧亡
名词作状语,向西
名词作动词,客居
动词作名词,视力
使动用法,使……来
使动用法,使……夭亡
形容词作动词,养老
形容词作动词,证实
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觉得……贵重
指人为的原因。
……的原因。
到,到……的结局。
看重。
这样的。
停下,放下。
精神。
安家。
多少日子。
七、特殊句式
①梁,吾仇也 _________
②此三者,吾遗恨也 _________
③为天下笑 ________
④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__________
⑤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_______________
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_________________
⑦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
判断句
被动句
被动句
介宾结构后置句
介宾结构后置句
介宾结构后置句
⑧惟兄嫂是依 ____________
⑨吾实为之,其又何忧 _________________
⑩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______________
从嫂归葬河阳 _____________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___________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______________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
判断句
定语后置句
八、名句默写
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_______________,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_________________,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伶官传序》)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__________________,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③故画竹,_________________,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____________,少纵则逝矣。(《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抑本其成败之迹
忧劳可以兴国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如兔起鹘落
九、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1)欧阳修,字永叔,号_______,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吉水(今江西省吉水)人。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__________》、《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醉翁
新五代史
(2)韩愈,字_____,唐邓州(今河南南阳)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_______________”,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有《马说》《师说》等。
退之
唯陈言之务去
2.资料链接
(1)序作为文章的体裁,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如王羲之的《__________》。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如《_______________》。
兰亭集序
送东阳马生序
(2)祭文是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祗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祭文出现于汉代。古时的祭文在内容上可分四类,哀悼死者,祈求降福,驱除邪魔,祈祷降雨,而多用于哀悼死者。旧时写的好的祭文,感彩比较浓厚,多为亡亲亡友而作的追记、生平,称颂死者,念起来如哭如泣,如咽如诉。如袁枚的《___________》。
祭妹文
十、整体预知
1.《伶官传序》
2.《祭十二郎文》
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如何理解“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这句话?
【提示】 这句话是选择关系的复句,两个问句各是一个选择项,“得之难而失之易”是被否定、被舍弃的一项,“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是被肯定、被选择的一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是反问句,凡反问句都是以疑问的语气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思,
所以这句话与后一个问句连起来看,意思是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语意重点在于强调后一个问句中的“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是说“得失”的“难易”在于“人事”。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这句话放在结尾有何含义?
【提示】 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提醒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岂独伶人也哉”,作者连用“也哉”,用“也”表示极其肯定,用“哉”表示可叹可惜之意,又表示反问,以发人深思,这句话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
3.十二郎远殁它乡,文章却以“汝”“吾”相称,如对谈面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开篇一个“告”字,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
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感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会与作者一起捶胸顿足,恸哭不止的。难怪本文被称为“至情”之作而千古传诵。
4.《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这篇文章为纪念亡友而作,文中是如何表达对文与可的感情的?
【提示】 作者对亡友的艺术造诣表示钦敬之情,对他的为官清廉、淡泊名利、不图享乐表示称赞,而对他的去世则表示了极大的悲痛。作者的这种感情主要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借助对二人零碎的往事回忆,捕捉往事中二人思想和感情交流过程中发生的心灵相通的点点琐事趣事,在“乐”事的叙述中凸现二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这个“乐”又与失友的“悲”形成了反差,更显其悲,愈见其动人。同时作者还借助典故抒发感情,最后还利用故人遗物来引发哀思,直接抒发感情。
5.《伶官传序》中记叙和议论是如何密切结合的
【名师点拨】 文章篇幅不长,但由于叙事议论配合恰当,行文中又注意了轻重缓急节奏的变化,所以整个文章显得波澜起伏,很有厚度。例如“晋王三矢”的故事叙述相当充分,笔势则比较平缓;等到摆完这个生动事例之后,便立即用繁弦促节把文章推向高潮,用两个长句,一扬一抑,大起大落,这就形成了全文中一个很有声势的大波。再则两个长句分别用“可谓壮哉”“何其衰也”两个分句感叹作结,也是又唱又叹,遥遥相对,使人感到笔墨酣畅,痛快淋漓。
大波过去以后,下文还有小波与之呼应配合,这就是“故方其盛也”至“为天下笑”各句。这样便显得笔有余力,文不单薄。本文的中心论点在于宣扬“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因此对李存勖的扬和抑的对比度越大,便越能证明作者所要宣扬的道理。所以文章中出现的波澜正是为表现中心论点服务的。
6.《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的细节描写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名师点拨】 苏轼总是能用极精练的几个字就形象鲜明地描绘出人的外部动作或内心情感。如写文与可夫妇在谷中“烧笋晚食”时收到了苏轼的来信,当看到苏轼称他为“清贫馋太守”,并夸张地说他能吃掉千亩竹子时,信中假想情景与现实情景的绝妙巧合,竟使得文与可夫妇“失笑喷饭满案”。失笑、喷饭两个动作,既说明了苏轼的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也证实了文与可与苏轼之间思想上的相互理解和情感上的默契。
而在文章的最后,写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时,一见到了文与可的《偃竹图》,便“废卷而哭失声”。只废卷而失声痛哭两个动作,不用言语就充分地传达出了苏轼与文与可的真挚、深厚的情谊。尽情地写往昔两个人从真挚的友情中得到的快乐,正是为了极写现在失去挚友的悲痛。“乐”与“悲”形成的感情反差更强化了那“乐”得醉人,“悲”得痛心。
[细剖·深析]
[楼主]
在《祭十二郎文》中作者的痛惜之情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沙发]
我认为首先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落,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
[板凳]
我认为作者主要为了表达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心理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
[三楼]
文章还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痛。
写作素材积累
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伶官传序》这篇文章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词藻,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枝不蔓,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技法借鉴
●随堂练笔
以“真实的我”为话题,写一段夹叙夹议的文字,要求语言“平易”,不少于80字。
1.课内素材开发
欧阳修阅典籍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铺,将李尧铺带上好学之路。
素材积累
[适用话题]
这则有关欧阳修的材料可用于“立志与刻苦”、“持之以恒”、“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有关话题和材料作文中。
2.鲜活素材速递
“路灯下的芭蕾女孩”姚启凤
出生在成都市一户低保家庭的姚启凤,从小就对舞蹈痴迷并颇有天赋。为坚持舞蹈梦想,一片夜空一片毯,每晚在昏黄的路灯下苦练芭蕾。小启凤坚定顽强的寻梦经历,深深打动了网友。10月底,小启凤从街边路灯下的露天广场“舞”到了中央电视台的舞台,表演了主题为“梦想”的芭蕾舞,圆了她登上真正舞台的梦想。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在艰难环境中生存的人群,坚定寻梦的执着和难能可贵。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可用于“坚强”、“梦想”、“苦境中出人才”、“执着”等有关命题或材料作文中。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读韩愈
梁 衡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就连他写的奏折,也比一般为官者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
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就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有钱人养奴成风。
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当其获罪海隅,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
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江畔沉吟、蜀道叹难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于是,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赏评】 写韩愈的文章不少,但作者善于发掘,写出新意。就同是处于逆境而言,他将韩愈同屈原、李白进行比较。谈到,“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江畔沉吟上,蜀道叹难”。“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进而指出,在韩愈上任之前,面对这些弊端,一任又一任的地方官都做了什么呢?回望历史,面对现实,作者的发问,令人深思,使人警醒!同时,使我们对韩愈的崇高境界不禁肃然起敬。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