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2.诗两首
篇头寄语
绵绵的细雨,幽幽的小巷;芬芳的丁香,丁香样的姑娘;缠绵的音节、悠悠的乐章;“雨巷”成就了戴望舒,戴望舒成就了雨巷。这雨巷,这丁香,这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的心境,是诗人的追求,是诗人的理想。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处在穷地的戴望舒却仍在追寻着自己前进的方向。一个人啊,在成长的路上,难免有风雨,难免有波浪;难免经挫折,难免起忧伤;但一定啊,要心中有勇敢,要心中有信念,要心中有“幽幽雨巷中的,那丁香一样的姑娘”。
代赠二首(其一)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①休②,玉梯横绝③月如钩。
芭蕉不展④丁香结⑤,同向春风各自愁。
注释:①欲望:想去望望看看。②休:停止,罢休。③玉梯横绝:南朝诗人江淹《倡妇自悲赋》写汉宫佳人失宠独居,有“青苔积兮银阁涩,网罗生兮玉梯虚”之句。玉梯虚是说玉梯虚设,无人来登。此诗的“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情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④芭蕉不展:指芭蕉的蕉心未展开。⑤丁香结:指丁香缄结不开的花蕾。
赏析:此诗以一女子的口吻,写她不能与情人相会的愁思。诗中所写的时间是春日的黄昏。诗人用以景托情的手法,从诗的主人公所见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中,衬托出她的思想感情。残缺的月亮、不展的芭蕉、未开的丁香,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哀愁无限。这既是女子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物之愁兴起,加深人之愁,是“兴”;物之愁,亦即人之愁,又是“比”。景与情,物与人融为一体,“比”与“兴”融为一体,本诗精心结撰又毫无雕琢之迹。
徐志摩、戴望舒名句
1.由于我们过去习惯在别人面前戴面具,因此最后导致在自己面前伪装自己。
——徐志摩
2.爱,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徐志摩
3.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徐志摩
4.人生就是一次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徐志摩
5.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
——戴望舒
6.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戴望舒
7.他踌躇着怕那微风,吹它到缥缈的长空。
——戴望舒
答案:攸|悠 唉|哀 筹|愁 摩|摹 阴|荫 辉|晖 斑|班 墨|默
1.走出喧嚣的城市,漫步在纯净而( )的田野,无边的翠绿扑入你的眼帘,无限的愉悦会在你胸中荡漾。(寂寥、寂寞)
辨析:寂寥:寂静、空旷,多用于书面语。寂寞:孤单、冷清。
2.书法,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它( )着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传统。让书法教育走进课堂,让书法融入基础教育,这不仅为中小学素质教育所需,更关乎传统文化的弘扬。(沉淀、积淀)
辨析:沉淀:比喻凝聚、积累。积淀:积累、沉淀,多用于思想文化。
3.中国第一部国际动画大片《熊猫总动员》已于2011年寒假期间在全球公映,看这部大片,你可以( )在以四川山水为主调的中国山水画长廊中,领略以熊猫潘迪为代表的众多熊猫身上所体现的中国人的传统性格和美好情操。(徬徨、徜徉)
辨析:徬徨:在一个地方来回走,不知哪里去;犹豫不决。徜徉:悠闲自在地走。
4.那低回、浑厚、婉转( )的马头琴声,仿佛把我带到了那阔远、苍茫、无际无涯的大草原上,自身也便与这琴声与这草原融合在了一起。(悠长、悠远)
辨析:悠长:遥远,长久,多用来形容乐声或岁月。悠远:(距离)遥远或(时间)久远。
5.当你迷醉于歌星、影星、舞星时,请你切莫忘记,我们生活中那些默默无闻的科技之星、劳动之星才最为( ),他们才是我们生活的支撑者,才是我们时代的催进者。(斑斓、璀璨)
辨析:斑斓:灿烂多彩。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答案:1.寂寥 2.积淀 3.徜徉 4.悠长 5.璀璨
1.五彩斑斓:形容色彩,且光艳照人。
2.光怪陆离:形容形象奇特,色彩斑斓。
3.光彩照人:形容人光艳美丽或事物色彩鲜明。
4.光彩夺目:形容光泽色彩鲜明耀眼;也形容人或事物十分美好,引人注目。
一、感知文本
(一)相关链接
1.作家作品
(1)戴望舒(1905—1950),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中国“工联”成员。浙江杭县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法文,开始接近法国象征派诗歌。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代表作品为《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因《雨巷》获“雨巷诗人”的称号。
(2)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浙江海宁人。1921年春入伦敦剑桥大学,开始创作新诗。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并任北京大学教授。
作品主要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2.背景资料
(1)《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时期,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就是这种心情的表现。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2)《再别康桥》的写作有两种说法。一种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此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写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洲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上。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象,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赶着去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在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挥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3.理顺结构
4.归纳主旨
(1)《雨巷》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通过写“我”在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中,孤独地彳亍,希望找到一个像“丁香一样”的姑娘。全诗运用了象征的抒情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与追求,也寄寓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失望和痛苦的情绪。
(2)《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熟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从而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二)诗词朗诵
二、难点探究
1.怎样理解《雨巷》中“雨巷”的意象?
提示:要理解戴望舒的“雨巷”,首先要从他早年生活中去寻觅印象。戴望舒自幼在杭州生活,小学和中学时代都在杭州城内几条悠长绵延的小巷内度过。朝朝暮暮,来来去去,在江南小巷内穿梭,因而“雨巷”这个意象非常自然地从诗人的生活中被摄取出来。
写此诗时,戴望舒22岁,那时他加入共青团并以很大的热情参加革命,意想不到的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大批共产党人遭杀戮,他本人也被通缉,暂隐居在朋友家的小楼上从事著译。《雨巷》的问世就在此时。从时代背景和个人心境来说,“雨巷”这个意象浓缩了诗人在革命低潮时期忧愁而苦痛的复杂情感。
2.怎样理解《雨巷》中“丁香”的意象?
提示: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丁香”这个意象显然可以从大量古典诗词中找到来历,同时它象征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丁香这种植物,花色常见紫色,外形单薄细弱,在古诗词里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戴望舒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于是不难理解,丁香象征了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3.《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提示:《雨巷》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成“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彩。全诗每节第三、六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4.怎样理解《再别康桥》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提示: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是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了一种寂然无声的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脱俗之感。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应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入自然。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与认同,与大自然达成了和谐。
5.《再别康桥》一诗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这首诗体现了“新月派”提倡的“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音乐美,表现为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上由两至三个音调构成,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上为六七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做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
如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以抽刀断水喻举杯销愁,真是贴切精当,妙语惊人。
又如蒋捷的《梅花引荆溪阻雪》:“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状愁情之冷清孤独犹如夜雪中梅,耐人品味。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生在世悲欢离合的事理同自然界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相比,发人深省,给人启迪,使人旷达。
例如汉代无名氏的《古绝句四首》其三:“菟丝从长风,根茎无断绝。无情尚不离,有情安可脱?”(其意为:菟丝本是无情的草木,其根茎尚能相依不离;而人是有情的,怎能轻别离呢?)诗中先对无情的菟丝(一种蔓生的植物)作肯定,从而对本应有情的人却轻别离作否定。尽管人非草木,而今人却还不如草木!激愤之情以反喻出之,更见入木三分。
例如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即以两种状态与动作,博喻愁绪纷乱、难以排遣。
再如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以博喻状“闲愁”漫无边际、纷乱杂沓、绵绵不绝。
徐再思的“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蟾宫曲《春情》),后三句博喻少女病态又似见其人,如摄其魂,惟妙惟肖。
例如曹操的名句:“老骥伏枥(马棚),志在千里;烈士(积极于建功立业的志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就是将老马闲置马棚与志士处于暮年这两件事情先后讲出,让人们自己去体会其间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
又如汉代无名氏的《古歌》:“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将小麦不宜种在高田,用以比况人不宜久居他乡,让读者体会两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
【经典例题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
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本诗突出特点是连用几个比喻写未展芭蕉,请任选一个分析其意蕴及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析] 本题考查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鉴赏比喻修辞。诗中四句四个比喻,一句比成蜡烛,说其“绿”“冷”;二句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说其“怯春寒”;三、四句比成“未拆封”的书札,说其“东风会拆看”,抓住比喻特点分析其意境和效果即可。
[答案] 将未展芭蕉比作蜡烛。比喻非常新颖,蜡烛通常给人的感觉是红亮、温暖,这里却说“绿”、“冷”,“绿”给人以翠脂凝绿的美丽联想;“冷”则使人感到那紧紧卷缩的蜡烛上面似乎笼罩着一层早春的寒意。
或: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在料峭春寒中卷缩着“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寒意袭人的环境的束缚,只能暂时把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心底。
或:将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像是深藏着美好情愫的密封的少女书札,严守着内心的秘密。“会被东风暗拆看”,既准确地表达出大自然的微妙变化和不易察觉,又惟妙惟肖地写出了少女娇羞的情态,形神兼备,意味无穷。
【经典例题2】 阅读下面的这首金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牧牛图①
田锡
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②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
注:①这是一首题画诗。②挽粟车,送军粮的牛车。
第二句诗中的“似水流”值得玩味,请结合全诗试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析] 本题实质上在考查表达技巧,把“似水流”放入句中,不难发现“挽粟车行似水流”首先是一个比喻句,再结合全诗看其表现了什么即可。
[答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送军粮的牛车之多,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表达了对战乱现实的厌恶之情。
徐志摩的追求
徐志摩一生都在追求爱与美,追求性灵的表现,他是一位理想的追寻者、更是实践者;他惊世骇俗地挑战了中国传统的旧社会,放肆率性的追寻人性的自由与自我理想的实践。和一切浪漫主义的诗人一样,他一生的情爱史不只轰轰烈烈、并且悖礼违俗,至今仍受争议;他和媒妁之言的妻子的离婚,成为当时报纸的头条新闻,被称作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桩“西式”离婚;他的离婚宣言发表成了文章,宣示了中国青年追求恋爱自由的新世纪的到来;他的第二次婚姻,娶的是朋友的妻子,婚礼上证婚人给的不是祝词,而是咒骂。
而他一生中一直念念不忘的却是另一个女人,甚至因为赶赴她的演讲而撞机身亡,……他的一生毁誉参半,然而至今中国人还是喜爱他,不只是因为他的诗、他在文坛上的贡献和地位,更因为他在一个古老历史的国度里展现了执著信仰、追求真爱的年轻生命。
把“美”卖到城里去
湖南长沙打工妹李淑英,偶然间发现城里的孩子几乎都不认识最普通的野花野草,甚至不知道庄稼是怎么长出来的。于是她就萌发了卖野生的自然花草,把大自然的美带到城里去的想法。没想到一试就灵,她花两天时间在田间地头挖来的野花野草,一天就被那些只在童话书里知道蒲公英、车前子、星星草等名字的小学生抢购一空。她又开发了“学会种庄稼”系列盆栽,在花盆上写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将白菜籽、玉米种、稻种与花盆泥土搭配来卖,很快又掀起一场抢购热潮。
小学生们细心地照顾着小庄稼,照顾着野花野草,潜移默化中,他们形成了热爱自然、钻研科学、珍惜劳动成果的优秀品质。靠着这种有创意的经营,李淑英也获得了不菲的经济收入。
悟言:李淑英卖的不只是野草野花,更是大自然的美丽,她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正是她的善于发现,她才将大自然的美带到了城市,带进了那些渴望追求美的小学生的视野中。因此,只要善于发现,心存一份美丽,任何奇迹都会发生,任何事物都会带来收益。一、基础测试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支撑(zhǎnɡ) 下载(zài)
颓圮(tuí) 怨天尤人(yóu)
B.结怨(jiē) 漫溯(sù)
散落(sǎn) 服从召唤(zhào)
C.浮藻(zǎo) 寻思(xún)
拘泥(nì) 悄无声息(qiǎo)
D.荡漾(yànɡ) 寥落(liǎo)
迷茫(mánɡ) 间不容发(jiān)
解析:A项,支撑chēnɡ ;B项结怨jié;散落sàn;D项,寥落liáo。
答案: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悠长 悠静 按摩 磨拳擦掌
B.哀怨 愿景 清泉 山青水秀
C.凄婉 宛惜 静默 墨守成规
D.斑斓 谰言 哀愁 唉声叹气
解析:A项磨拳擦掌—摩;B项山青水秀—清;C项宛惜—惋。
答案:D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徐志摩死亡的噩耗传来,海内外石破天惊,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B.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这话的确是一语中的。
C.用丁香结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个心照不宣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D.《雨巷》在艺术上出类拔萃的特色是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使诗的意境深邃、丰富,并具有含蓄美。
解析:A项,石破天惊:多用来形容艺术创造或议论等新奇惊人,不同凡响;C项,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只是不说出来;D项,出类拔萃:超出同类,形容在一般水平之上,多用来形容人才。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含有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B.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C.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D.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解析:D项为拟人修辞,其余为比喻。
答案:D
5.比较《雨巷》和《再别康桥》这两首诗,其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两诗有个共同特点,都是首尾两节大体相似而微有差异。
B.两诗都有很强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C.两诗都是通篇使用重叠和反复的句式,营造一种低回迷茫的氛围。
D.两诗表现的感情很不一样。
解析:C项中,“通篇使用重叠和反复的句式”以及“低回迷茫的氛围”只适用于对《雨巷》的评价。
答案:C
6.下列填入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
(1)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________。
(2)一别两年多了,康桥,谁知我这思乡的隐忧?也不想别的,我只要那________,独自斜倚在软草里,看第一个大星在天边出现。
①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②草的青,花的香,星月的光明,流水的殷勤
③晚钟撼动黄昏,田野没遮拦
④晚钟撼动的黄昏,没遮拦的田野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语言的连贯、了解汉语言的对称性。选择时应考虑并列性的语句,应保持结构的一致。
答案:B
二、课内阅读
阅读《再别康桥》,完成7~10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十一月六日,中国海上
7.诗人在离别时,选用了哪些意象来写康桥风光?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油油的青荇、榆阴下的潭水等。
8.“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比喻。“金柳”是夕阳下柳树色彩的生动描绘,它秀美婀娜,随风摇摆,好似一位美艳的新娘。这样写既描绘出了其形态美好,又表达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与眷恋之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通过描绘康桥河畔清新明丽的画面,表达了对康桥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10.有人说“康桥世界”是徐志摩追求的“自由天性”,试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入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桥柔波之中,“做一条水草”。所以,《再别康桥》中对康桥的留恋不舍折射出的是对自然世界的赞美,对自由天性的追求。
三、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1~13题。
我沿着初雪漫步
(俄)叶赛宁
我沿着初雪漫步,/心中的力量勃发像怒放的铃兰,/在我的道路上空,夜晚/把蓝色小蜡烛般的星星点燃。
我不知道那是光明还是黑暗?/密林中是风在唱还是公鸡在啼?/也许田野上并不是冬天,/而是许多天鹅落到了草地。
啊,白色的镜面的大地,你多美!/微微的寒意使我血液沸腾!/多么想让我那炽热的身体,/去紧贴白桦袒露的胸襟。
啊,森林的郁郁葱葱的浑浊!/啊,白雪覆盖的原野的惬意!/多想在柳树的枝杈上,/也嫁接上我的两只手臂。
注:叶赛宁(1895~1925),前苏联著名诗人,他前期的诗作带有浪漫主义情调和神秘主义色彩,擅长抒写农村的风景,其农村风景抒情诗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他曾不无自负地说自己是俄罗斯的最后一位乡村诗人。在其农村风景抒情诗中,《我沿着初雪漫步》是代表作之一。
11.这首诗在意象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阐释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关键是理解作者选取意象的特色。解答时要把握好三方面内容:一是选取了什么意象、营造了什么意境,二是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三是有什么新颖之处。据此思考就可以了。举例子可以不同,但对例子的解说要扣住意象和意境。
答案:这首小诗意象优美、生动而鲜活,很有独创性,如第一小节“夜晚/把蓝色小蜡烛般的星星点燃”,以拟人的手法,新奇而贴切的比喻,营造出宁静、恬淡、充满梦幻色彩的意境,使雪后夜晚的景色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作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结合诗句,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只要能说出诗句蕴含的感情即可。
答案:《我沿着初雪漫步》这首诗,描写了初雪之后俄罗斯原野之夜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对故乡土地的深深热爱和无比炽热的情感。例如,面对初雪后的大自然,诗人陶醉其中,情不自禁地想用自己炽热的身体去拥抱雪后的白桦树,甚至想把自己的手臂也嫁接到柳树的枝杈上!这种看似疯狂的想法,其实是一种真情的自然流露,这是一种渴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真挚情感。
13.本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举例说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是课内知识的延伸拓展,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喻句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关键在如何理解该诗的“生动”——铃兰的怒放、蜡烛的闪烁、公鸡的啼鸣、天鹅的落下,本来沉寂的自然在作者眼中“动”了,“活”了,有生命了,有情感了。
答案:比喻。心中勃发的力量,像怒放的铃兰;夜空的星星,则像蓝色的小蜡烛;林中的风吹过,仿佛是公鸡在啼;初雪的田野,是天鹅落在了草地上。这一系列的比喻,生动而独特,而且使雪后冷寂的大自然充满了动感,变成了有生命有情感的东西。
四、语言表达
14.仿照下面诗歌首节三、四行的句式,在后两节的横线上写出合适的句子。
让我怎样感谢你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
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______(1)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______(2)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原句。原句中有三个仿写内容:“一朵雪花”、“银色的世界”、“亲吻”,前两者必须是自然景物,并且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后者是“我”的动作。仿写时要先寻找这两个自然景物,然后再确定“我”的动作。
答案:(1)我原想掬起一簇浪花 你却给了我湛蓝的大海
(2)我原想采撷一枚红叶 你却给了我燃烧的枫林
15.《再别康桥》中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请将下面提供的词语,扩展成一段话,描绘出一个优美的意境。(不少于50字)
小河 柳树 夕阳 青草 歌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村边,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奏着叮叮咚咚的曲子流向远方,夕阳把一片金辉撒在微波上,也给河边的柳树描出金色的轮廓,柔嫩纤细的柳枝在风中摇曳着,青草丛中的青蛙们也伴着流水的曲子唱起了婉转动听的歌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