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3.大堰河——我的保姆
篇头寄语
彻人心房,感人肺腑,好一首《大堰河——我的保姆》。这是诗歌韵律的感召,更是诗人情感的宣啸,一颗感恩的心于此狂烈的搏跳。他感恩养他的保姆,他感恩育他的大众;他感恩社会对他成长的培养,他感恩党对他发展的引导。他要用他所有的爱来加以回报。我们要谨记,感恩是爱,感恩是对爱的追求;感恩是善,感恩是对善的坚守。感恩是对生命的尊重,感恩是对责任的执著,感恩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开眼看看,抚抚胸口,我们身边有多少“大堰河”在做着我们的保姆,我当何以待他们,我当何以报他们?请把感恩之心牢牢地记住。
礁石①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他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望着海洋
注释:①《礁石》:是艾青1954年7月在南美旅行时写的一首短诗。
赏析:礁石屹立在海上,受到的是海浪无休止的袭击。因此诗人笔下的礁石成了受迫害又敢于斗争的形象:为了求得生存,它顽强同海浪进行搏斗,尽管伤痕累累,但仍巍然屹立,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诚如诗人所说:“作为一个民族,作为一个要求生存权利的人,遇到连续的迫害该怎么办?可见礁石是一切被压迫民族,一切被压迫人民抗击旧世界旧势力的力量象征。”
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手法,不仅使礁石人格化,而且赋予礁石“弦外之音”和“象外之旨”,大大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全诗语言精练,生动形象,含蓄蕴藉,寓意深刻。
艾青经典名句
1.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
2.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
3.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
4.风格就是人品。
5.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即使我们死后的尸骨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
课文相关名句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
3.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谁氏子》
4.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王冕《墨萱图》
5.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清·蒋士铨《岁末到家》
答案:母|姆 压|押 碳|炭 钮|纽 幡|番 蓝|篮 煽|扇 文|纹
1.环境( )文化,地域环境的差异性造就了文化的多元性,而正是文化的多元性,才使得这个世界如此的丰富多彩。(养育、孕育)
辨析:养育:抚养、教育或培育。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新事物。
2.在刚刚结束的这场2011年人才招聘会上,( )一项专门技术的人才成了抢手的资源,各公司开出的工薪待遇远远高出了一般人才。(熟识、熟习)
辨析:熟识:对某人认识得比较久或对某事物了解得比较深。熟习:(对某种技术或学习)学习得很熟练或认识得很深刻。
3.晚风习习,杨柳飘摇;月光悠悠,箫声( );此情此景叫人生出不尽的愁怨;可是,为何而愁,为何而怨,又真真叫人难以说出个由缘。(凄婉、凄苦)
辨析:凄婉:(声音)哀伤而婉转。凄苦:凄凉痛苦。
4.词语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人们之所以对新出现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词语不感到( ),正是因为它们形象地反映了2010年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生活的某个侧面。(陌生、生疏)
辨析:陌生:生疏、不熟悉。对象多是没见过的人或物。生疏:①指没有接触或很少接触。②长期不用而不熟练或疏远。
5.大学毕业后,他就成了“漂族”,他曾“南漂”,而今又是“北漂”,( )似乎成了他生活的主旋律;他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漂”到何时。(飘泊、飘零)
辨析:飘泊:喻生活不安定、四处奔走,居无定所。飘零:①(花叶)等坠落、飘落。②比喻失去生活依靠、生活不安定。
答案:1.孕育 2.熟习 3.凄婉 4.陌生 5.飘泊
1.天伦之乐:家人团聚的欢乐。
2.满目凄凉:充满视野的全是凄惨冷落的景象。
3.家徒四壁:室内空无一物。形容贫穷。
4.身无长物:身上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
一、感知文本
(一)相关链接
1.作家作品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8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1949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到黑龙江、新疆等地劳动。“文革”中一再遭到批判。1976年10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入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黎明的通知》等。
2.背景资料
艾青的母亲生他时难产,算卦先生说他会克死爹娘,于是艾青一生下来就成了这个家庭里不受欢迎的人。因此,艾青被送到大堰河家,成了她的乳儿。在保姆家里,艾青生活了难忘的五年,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跟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由于艾青积极参加一些爱国运动,在1932年被捕入狱。1933年1月的一天,天空飘着雪花,诗人站在铁窗前,思绪波动,不禁想起了曾经给予他母爱的农民保姆大堰河。于是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
3.理顺结构
结构 大堰河形象 诗人情感 主要修辞 抒情方式
一、大堰河与“我” 悲苦低微的身世 怀念与痛悼 反复 间接抒情
二、大堰河勤劳、悲苦、善良的一生 勤劳善良 眷恋与感激 反复、
排比 通过记事抒情
三、大堰河死后的悲凉和一家的不幸 命运悲惨 同情与控诉 反复、
排比 边叙事边抒情
四、对大堰河的怀念与礼赞 千万劳动妇女的化身 讴歌与赞美 呼告、
排比 直接抒情
4.归纳主旨
诗人以真挚的感情抒写了对哺育他长大的保姆“大堰河”的怀念,揭示了一个勤劳的农村妇女的善良灵魂,通过对她痛苦而悲惨的一生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追忆,对劳动人民品质的赞美,控诉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诗人把爱和恨、赞美和诅咒交织在一起,表达了他对当时罪恶社会的愤慨和不平。
(二)诗词朗诵
二、难点探究
1.这首诗有着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说说为什么?
提示:这首诗带有自传性质,是诗人献给自己“母亲”的诗,满溢着赤子之情。在诗中,我们看到,“母亲”是和土地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母亲”的形象时时出现在种种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她是那个苦难的年代里善良而不幸的劳动妇女的代表。诗人把对“母亲”的爱上升到对“大地上一切的大堰河般”的母亲们,也就是对生活在广大土地上的中国农民的同情和敬爱。这样,这首诗就具有了浓郁的抒情气息和强烈的情绪感染力。
2.这首诗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大堰河这个人物,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个形象?
提示:大堰河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农民中的一员。在诗中,诗人用一幅幅画面再现了她短短的一生。她命运悲苦,从小就做了童养媳,“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她一生辛苦劳作,却不能改变贫穷的生活。她朴实善良,在艰难的生活里施与“我”温柔的母爱。这个人物是生活在土地上的、勤劳坚忍的中国劳动妇女的缩影,是诗人心中真正的母亲的形象。
3.这是一首抒情诗,却有大量生活细节的描写。怎样看待诗中抒情与描写的关系?
提示:这首抒情诗中出现的大量生活细节,是作为诗歌的描述性意象出现的。这首诗中多次出现的对真实场景的再现、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它们构成了一幅幅画面,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如,诗的第四节,开头和结尾都是“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这两句之间连用八个“在你……之后”的排比句,每一句都是大堰河日常生活的一种描述,在这些描述里浓浓地浸润着诗人对“母亲”的赤子之情。可以说,这首诗中的描写,也是作者情感抒发的一种方式。
4.简析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提示:在这首诗中,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主题。如诗的第四节和第六节,诗人把两个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描写,虽未作任何评论,但黑暗的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已经明显地显现出来,不能不激起人们对旧世界的愤恨与诅咒。同时,又把在家里的“新客”地位和在大堰河家里所受到的爱抚进行对比,清楚地显示出诗人的亲疏和爱憎。此外,如美丽的梦境和凄惨的死亡、生前的辛勤操劳和死后的凄苦悲凉……这些对比,大大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气氛,有力地揭示了诗歌的思想内容。
诗歌中“铺排”的手法的应用
《沁园春·长沙》中,“看”字领起的七句,“恰”字领起的七句;《大堰河——我的保姆》中,3、4、6、7、8、9、10、12等诗节,读起来,一气贯注,语势强烈,渲染环境气氛、塑造人物形象、抒写诗人感情可谓酣畅淋漓。这种写法,我们称之为“铺排”,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一)景观物象的铺排。即通过多侧面地描绘景观物象,以渲染环境、气氛、情调。如汉代乐府诗《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后面四个铺排句,仅仅换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却富有情韵地反映了男女青年在采莲劳动中互相嬉戏追逐的情态。
(二)事态现象的铺排。在叙事诗中常以排比的句式铺陈其事。如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就有好几处着意铺排渲染。出征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出征中“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归来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通过这些铺排,有力地突出了花木兰保家卫国、居功不傲的劳动妇女的质朴本色。读之,使人感到畅酣达意、痛快淋漓。
(三)人物形象、性格行为的铺排。叙事诗中还有对人物服饰装扮、年龄、言谈举止、个性气质的铺排,有助于多角度地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
1.描写人物的服饰装扮。借此以显示人物的身分和外表。如汉代《陌上桑》中描写秦罗敷的装束:“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意在突显罗敷的端庄和美貌。
2.铺写人物的年龄、教养。借此以显示人物的成长过程。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以突显兰芝的知书达理、聪明能干。
3.铺写人物的性格、行为。以此突出人物的鲜明个性特征,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是至关重要的。如关汉卿作自我画像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节录):“[黄钟尾]我是一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这段曲子以铺排的手法突显作者玩世不恭、放浪形骸的反常举止,寄寓着坚强不屈的反抗精神和执着于文艺事业的决心。
由此可见,铺排与含蓄恰好是完全不同风格的两种艺术手法。铺排的主要美学特征乃是淋漓尽致,畅酣达意。
【经典例题1】 (2010·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②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ɡ):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析] 本题是要求根据诗句描写来概括形象特点。所列四句诗歌在形象描绘上便采用了铺排手法,从“清朝”到“日夕”,从“高鸣”到“延颈”,从不同侧面,不同细节来描写凤凰品性。本题虽然没有考查手法,但理解了这种手法的运用对于概括形象有重要的作用。做题时要紧紧抓住“饮醴泉”“栖山冈”“高鸣”“延颈”等动作细节以及“九州”“八荒”的内涵来考虑,“饮”“栖”两个细节,可见其高洁,可见其脱俗,后两个细节可见其志向。据此,分条列出其品性特点即可。
[答案] ①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②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
【经典例题2】 阅读下边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画堂春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我撚①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撚:持取,捻弄。
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析] 本诗是通过对景观、物景的铺排来渲染环境、营造气氛,表达人物的心情。
[答案] 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了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艾青的爱国情怀
艾青原名蒋海澄,他在1932年因从事革命活动身陷国民党监狱,在狱中写《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当他将蒋字的“艹”写下后就停了笔,他想起蒋介石背叛革命,共产党人血流成河,他耻于与蒋介石同姓,便信手在“艹”下面打了“?”,而这恰好是“艾”,而“海澄”按他家乡的方言音为“青”,于是艾青就这样成了他的笔名。艾青的诗歌是为时代代言,为民请命。他“高举着我们血染的旗帜”,满怀热忱地投入到抗战的前线,奔波在浸透鲜血的悲苦的土地上。他的诗不仅控诉罪行,揭露黑暗,而且歌颂光明,追求幸福,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诚挚的关心。读着他的诗你会流泪,但还没读完,你就会抹去眼泪,以实际行动去争取自我的也是民族的自由与解放。
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曾播放一期《“神童”的成长》节目,讲述了一位湖南神童魏永康的成长故事。这个“神童”4岁进小学,8岁上中学,13岁读大学,17岁考上中科院的硕博连读,可是,尽管他智力超群,但自理能力特别差,最后不得不从中科院退学回家了。原来,在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母亲眼里,只有学习才是最重要的,母亲给儿子喂饭就一直持续到高三;儿子上大学时,生活问题也都由母亲一手包办,他自己从来没有洗过衣服、袜子。在这位含辛茹苦、对孩子倾注了全部心血的母亲身上,我们看到了母爱的伟大,也看到了溺爱的害处,一个置“成才”于“成人”之上的极端家教理念所带来的直接后果。
魏永康中止学业回家一事,在全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对于今日的魏永康来说,他的悲剧完全归咎于他母亲的教育方式,与其说是孩子的“神童”路,倒不如说是母亲的“神童”梦。魏永康的人生历程,是一幕现代版的《伤仲永》,让人伤感,令人深思。
悟言:当年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有人向他的母亲表示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这位母亲平静地回答:“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这就是“成人”的价值,一种“成功”的教育,体现了以“德”育人的理念。它告诉我们,成长比成才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成事比成名更重要。一、基础测试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干碍 狭隘 耐用 方兴未艾
B.炖肉 混沌 囤积 茅塞顿开
C.甲壳 讥诮 俏皮 山崖峭拔
D.团箕 豆萁 期年 畸轻畸重
解析:A项耐nài,余读ài;B项囤tún,余读dùn;C项全读qiào;D项萁qí,余读jī。
答案:C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典押 压轴线 三番 幡然悔悟
B.保姆 大母指 炭灰 低碳排放
C.堤堰 偃塞湖 雕花 百花凋零
D.蓝球 菜篮子 叱骂 斥咤风云
解析:A项无错字;B项大母指—拇;C项偃塞湖—堰;D项蓝球—篮、斥咤风云—叱。
答案:D
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瓦菲:屋檐上雕刻花草的瓦。
B.但,我是这般忸怩不安
忸怩:不大方或不自在的样子。
C.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悉索:拟声词,这里指切结着冰屑的萝卜发出的声音。
D.我是在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和咒语
咒语:对不公道世界的控诉和批判的话,指这首诗。
解析:A项,“瓦菲”指“生长在瓦缝中的野草”。
答案:A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三年来,经他收治、收养的流浪猫、流浪狗已有100多只,正是有了他的爱心,这些流浪的猫呀狗的,才重新有了家,能够享受到天伦之乐。
B.先生一生爱书,终身以书为伴,走进他的房间,可说家徒四壁,除了满架满架的书,别无一件摆设。
C.新春伊始,我国东部地区便又遭遇了用工荒,一些企业就连身无长物、一无所能的青涩工人都难招到。
D.艾青对他的乳母大堰河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大堰河对他的爱让他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解析:A项天伦之乐:家人团聚的欢乐;B项家徒四壁:室内空无一物。形容贫穷;C项身无长物:身上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艾青的诗,总是能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自己民族和人民的苦难和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鲜明地抒发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
B.大堰河被贫苦的生活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但却剥夺不了她内心世界的美丽丰富。虽然她与乳儿之间存在一种金钱关系,但这丝毫没影响她对乳儿的深切关爱。
C.《大堰河——我的保姆》以真挚的感情沟通了诗人与广大人民的联系,为当时的诗坛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受到茅盾等老一辈作家的推崇。
D.由于《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带有自传的性质,所以诗人选取的情景和细节都十分富有人情味,着力塑造了大堰河这个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是十分感人的。
解析:A项,搭配不当,将“抒发”改为“传达”;B项,语序不当,导致主语残缺,将首句改为“贫困的生活剥夺了大堰河受教育的权利”;D项,句式杂糅,将“着力塑造了”改为“着力塑造的”。
答案:C
6.将语段后的句子填在语段横线上,选出排列正确的一项( )
落叶从空中瑟瑟地落地,________,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悠悠地飘荡,________,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儿女在年迈的父母跟前殷殷地尽孝,________,那是儿女对养育他们的父母的感恩。
①演绎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②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③描绘着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A.③①② B.②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①
解析:据“落叶”“白云”的特点来确定,“云”不可能有声音。据此确定②句和③句。
答案:D
二、课内阅读
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完成7~10题。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
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
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
呈给你吻过我的唇,
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
呈给你养育了我的乳房,
呈给你的儿子们,我的兄弟们,
呈给大地上一切的,
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
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7.根据第一诗节,概括大堰河的性格特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性格特征:勤劳、淳朴、善良、宽厚、乐观。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大堰河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
8.理解诗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紫色是一种冷色,代表着苦难、大地、忧郁等,紫色的灵魂就是痛苦的灵魂;而紫色又是一种高贵的颜色,大堰河勤劳、无私、博爱,其灵魂又因“痛苦”而“高贵”,因承受太多苦难而“尊贵、伟大”。
(2)该句深化主题,使“大堰河”的含义更广泛,她是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化身,是人类的保姆,扩大了诗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热爱所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9.第二诗节主要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通过八个“呈给”,高度概括了大堰河的一生,深情地赞美了大堰河勤劳、善良、淳朴的高贵品质,让读者进一步加深对大堰河的理解,从而深化了中心。运用排比,使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增强了诗歌的建筑美、对称美。
10.第一诗节用了第三人称,而第二诗节用了第二人称,诗人这样变换人称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第三人称“她”是客观交代,便于作者宏观地表现大堰河的品格和对她的同情;用第二人称“你”是作者表达感情的需要,便于作者直抒对大堰河的深情。
三、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1~13题。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1.诗中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具有怎样的象征义?诗人对它们的描写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象征了祖国的苦难,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人民的悲愤和激怒;温柔的黎明象征人民对光明的向往和追求。对这些物象的描写蕴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12.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3.这首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比喻、排比。整首诗将自己比喻为一只鸟来抒发感情,形象而生动。“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运用了排比手法,很有气势地写出了诗人对祖国苦难的关注和由此引发的激愤。
四、语言表达
14.《大堰河——我的保姆》第7节用六个“她含着笑”开头,写了一组排比句,突出了大堰河的勤劳、淳朴、宽厚、善良、本分,也渗透了诗人对她悲苦命运的同情。请用“(父母、老师、亲友、同学等)含着笑”开头仿写一组排比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排比修辞的运用。仿写时围绕选定的对象选取典型细节即可,注意人和事的协调统一以及先后顺序。
答案:(示例)老师含着笑,叫着我们一起上操;老师含着笑,讲着我们不懂的问题;老师含着笑,批改着我们的作业;老师含着笑,和我们促膝谈心;老师含着笑,和我们一起做课外游戏;老师含着笑,掖上同学踢开的被角。
15.下列语句不连贯,请根据提示,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使之文意流畅,结构一致,音韵和谐,表意清楚。
大事难事,逆境顺境,看涵养,看胸襟;是成是败,看坚持;是喜是怒,看智慧;有舍有得,看担当。愿你拥有一切,成就精彩人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题干的要求,要结构一致,音韵和谐,尤其要注意表意清楚,即表达准确符合逻辑。
答案: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胸襟;是喜是怒,看涵养;有舍有得,看智慧;是成是败,看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