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设
计
课题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时
2
班别
教
具
时间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
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及运用。
难点
能正确区分物质的变化。
教
学
过
程
内容及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
备注
明
确
目
标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复习提问:
什么是物理变化?
什么是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导入: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3、出示学习目标,同学齐读,理解。
内容及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
备注
实
施
目
标
二、自主预习 梳理新知
自学课本,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所列举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这些性质中哪些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哪些不需要?
(2)归纳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定义,说出二者的区别。
(3)在上一节做过的实验中分别表现出物质的哪些性质?你还能列举的更多吗?
(4)物质的物理性质只有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吗?试举例说明。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目标导学一:物质的性质
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讲解]
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小结]
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例如:(1)
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
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3)
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过渡]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板书](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讲解]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板书]1、熔点:我们知道,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会变成液态的水。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板书]2、沸点: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板书]3、密度:两块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有经验的人只要用手分别“掂量”一下,就可以鉴别出哪是铁,哪是铝。这是由于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它们的质量是不相等的。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内容及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
备注
实
施
目
标
目标导学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关系
提出问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又有何联系呢?
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区别:物质的变化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其中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从描述的字眼上看,让人感觉到一种“现在进行时”的状态。如:纸张燃烧(化学变化)、钢铁生锈(化学变化)、小麦被磨成面粉(物理变化),它们都是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是物质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是静态的。在描述时通常用到“易、会、能、可以”等词语,如:煤能燃烧(化学性质)、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化学性质)、玻璃易被打碎(物理性质)、镁条可以被弯曲(物理性质),这些都是物质的性质。
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体现出性质。
目标导学三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提出问题
物质的性质和之间有怎样关系呢?
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如酒精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石墨质软且呈深灰色,常用于制铅笔芯等。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内容及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
备注
检
测
目
标
1.下列叙述中,与铁的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
铁能传热导电
B.
纯铁是银白色的有金属光泽的金属
C.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生锈
D.
纯铁有良好的延展性
2.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
酒精可作燃料
B.
铜丝可做导线
C.
金钢石制作刀具
D.
钢材制铁轨
3.下列各组物质中,必须利用化学性质的不同才能区别的是()
A.
水和食醋
B.
铜片和铝片
C.
水和澄清石灰水
D.
铁粉和食盐
4.坚硬的金刚石可以加工成钻石,把灼热的金刚石放入液态氧气中,金刚石可以燃烧。在这两种情况中,金刚石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说明金刚石具有什么性质?
板
书
设
计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1.熔点2.沸点3.密度
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关系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教
学
设
计
课题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时
1
班别
教
具
时间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
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及运用。
难点
能正确区分物质的变化。
教
学
过
程
内容及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
备注
明
确
目
标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
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
2、出示学习目标,同学齐读,理解。
内容及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
备注
实
施
目
标
二、自主预习 梳理新知
1.日常生活中水的常见状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2.在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的现象是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水加热会变为水蒸气
、在冰箱中的水会变成冰;铁钉被锤子打弯、钉子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纸张既容易被撕碎也易燃烧等现象。你能否再举一些类似的变化实例呢?并把这些例子进行归类
。
4.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有关知识或者查阅资料尽可能多的描述你所熟悉的的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别有哪些性质和用途。你能将这些性质进行分类吗?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目标导学一:物理变化
[讲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1(2)首先展示胆矾晶体,再把蓝色块状固体研碎成为蓝色粉末。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回答]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小结]教师小结物理变化的概念和特征,并叫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内容及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
备注
实
施
目
标
目标导学二:化学变化
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板书]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知识拓展
(1)物理变化常见的三种形式:状态(固、液、气)的改变,形状的改变(矿石粉碎等),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白炽灯通电发光、放热,电能转化为光能、热能)。凡是状态、形状、某些能量形式改变而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2)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生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但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会产生上述现象,况且具有上述现象的变化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无色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淡蓝色液态氧;给水加热,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以小气泡放出这三个变化都是物理变化。故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即看是否生成了新物质。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哪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做一些练习。
内容及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
备注
检
测
目
标
1.下列物质发生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激凌融化
B.苹果腐烂
C.玻璃打碎
D.海水晒盐
2.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到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3.能用于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A.生成新物质
B.
生成沉淀或气体
C.发生颜色变化
D
.发光发热
4.下列成语描述的变化中,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
C.烛炬成灰
D.滴水成冰
板
书
设
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
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3.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