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 课堂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 课堂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14 07:1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堂作业
选择题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
A.中华民国的建立
B.《中华民国约法》的颁布
C.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D.鲁迅《狂人日记》的发表
2.胡适在1923年写给友人的信中这样描述:“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以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民报》,一是《新青年》。”其中《新青年》所创造的“时代”指的是(
)
A.君主立宪时代
B.民主共和时代
C.民主科学时代
D.尊孔复古时代
3、蔡元培“兼容并包”教育方针的实质是(
)
A
、让具有各种思想的诸多学者担任北大教授
B、
听任各种思想的发展
C
、倡导传播资产阶级文化
D
、鼓励学术研究,缓和政治派系矛盾
4.1926年胡适在英国进行了三次演讲。英方为胡适做广告时使用了“中国文艺复兴之父”来推介。英方所称的“中国文艺复兴”是指(
)
A.洋务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三大改造
5.末代皇帝溥仪(
1906—1967年
)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头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站在院中唱歌。”和文言文相比,这种平易通俗的文风直接受益于(
)
A.反对旧道德
B.提倡民主与科学
C.文学革命
D.反对专制与愚昧
6.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在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认真思考后,把思想解放视为“救国之要道”。于是他们(
 )
A.开展维新变法运动
B.创办《申报》
C.掀起新文化运动
D.掀起洋务运动
7、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
)
A、民主与科学  B、反专制反特权的共和思想
C、反对迷信蒙昧 D、提倡新道德
8.陈独秀、李大钊等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下列对于新文化运动作用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B.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C.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了促进作用
D.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9.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该运动之所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主要是因为(
)
A.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B.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C.《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D.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礼教
10.陈炯明发动广州兵变,欲置孙中山于死地。胡适从另一个侧面评论此事:陈派军人这一次赶走孙文的行动,也许有可以攻击的地方;但我们反对那些人抬出“悖主”“犯上”“叛逆”等来做攻击陈炯明的武器。说明胡适(
)
A.被陈炯明收买
B.反对旧道德
C.否定三民主义
D.提倡白话文
11、最早在《新青年》上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文学革命的先声的是(
)
A、鲁迅的《狂人日记》
B、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C、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D、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
12.把科学和民主结合起来,作为衡量一切社会现象的价值原则,合之者则接受、信仰,反之者则摒弃、批判。在近代中国首先倡导这一“原则”的代表人物是(
)
A.魏源
B.严复
C.孙中山
D.陈独秀
13.有一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说:“凡道理、智识、文学,样样都该学外国人,才能生存于20世纪,做一个文明人。”这反映新文化运动(
)
A.孕育了维新变法思想
B.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C.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D.存在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倾向
14.有学者撰文指出,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一个始而言技(学技术),继而言政(学制度),进而言教(学思想)的过程。这一系列学习活动的共同目的是(
 )
A.救亡图存
B.巩固清朝统治
C.向西方学习
D.发展资本主义
二、非选择题
15.国家贫弱的根源在于封建传统。要振兴民族,就必须首先刷新国民的观念,重铸国魂。20世纪初,在中国布满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了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毁灭——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材料一 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平等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倒行逆施。这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结合材料一说明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拯救——新文化运动的历程】
材料二
材料二中的人物分别是谁?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历程分别谈谈他们在运动中的作用。
【觉醒——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更加迫切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开拓了前进的道路。
——毛泽东
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6年,陈独秀发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指出:“中国欲求生存,必须抛弃官僚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他号召人们积极干预政治,认为要真正实现民主政治,必须依靠全国大多数人民的政治觉悟,自居于国家主人的地位,不要把实现民主共和的希望寄托在“善良政府、贤人政治”上面。
材料二 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对文学改革从形式到内容提出了许多意见,主张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同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把反对文言文和封建文学同政治革命联系起来,竖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
(1)那些年陈独秀、胡适发表的文章会刊登在哪一本杂志中?据所学知识,指出这本杂志创办的背景。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陈独秀、胡适发表的文章与哪一历史事件密切相关,并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出该历史事件的内容。
(3)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青年》喊出的最响亮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民主”和“科学”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民主的对立物是专制,科学的对立物是愚昧和迷信,这正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恶果。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
材料二
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中西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偏向。如常常把中西的问题视作是非的问题,甚至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旧观念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但他们代表了那个时候最进步的认识。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其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这场运动有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3)综合以上材料,你觉得应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
1-5CCCBC
6-10CAABB
11-14BDDA
(1)不对。理由:①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②陈独秀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正是全国人民反封建斗争意志的集中体现。 
图1:陈独秀;图2:胡适。陈独秀:①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②新文化运动时期,进步知识分子以陈独秀为首,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胡适: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大力倡导文学革命。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因此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16、(1)《新青年》(《青年杂志》)。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后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
(3)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17、(1)历史事件:新文化运动。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影响: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宣传了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在社会上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2)局限性:对东西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3)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成分,也有一些不好的方面,我们不应采取极端的态度进行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而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