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
-----《渡荆门送别》《月夜忆舍弟》《商山早行》群诗教学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三首诗歌——《渡荆门送别》《月夜忆舍弟》《商山早行》,请同学们先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三首诗整合在一起?
生:这三首诗都表达思乡之情。
生:三首诗中都有写景而且都写到了月,都借景抒情。
生:三首诗都是五言律诗,诗人都是唐代诗人。
师:同学们观察很仔细,有同学从情感中,有同学从内容上,有同学从题材上等不同的角度发现了它们的共同之处,当然它们一定也会有很多的不同。今天就让我们在求同比异中,体会诗歌意境,感悟诗歌情感,提升精神境界。
师:首先我们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三首诗。(三位学生朗读)
师:我们请大家来评价一下。
生:我觉得第二首读得好,读出了沉重悲伤的感情。
生:我觉得第一首读得好,因为声音响亮。
师:我们读诗,要读准字音和节奏,还要感情充沛,注意语速,读慢点,还可以适当地拖音,读出一点古人的味道。我们再齐读三首诗。(生齐读)
二、体会意境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这三首诗中都有写景,但诗中的景象是各不相同的,接着我们走进诗歌,体会三位诗人笔下的景。请大家试着用这样的句式交流。
(屏显) (诗人)笔下的景是 (特点)的,我从 诗句中,看到 的景象。
生:李白笔下的景是雄伟壮阔、气势磅礴的,我从“山随平野尽,月涌大江流。”中,看到连绵起伏的山峦随着广阔的平原出现,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汹涌澎湃的长江水涌入一望无际的平原的景象。
师:我们跟随你生动的描绘也感受到了画面的开阔辽远,气势非凡。好,再请同学说说。
生:温庭筠笔下的景是凄清冷寂的,我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中,看到诗人在茅店里听到鸡叫,声音嘹亮,抬头看见天上还挂着一轮残月,早起赶路,来到木板桥上,看到覆着寒霜的板桥上,已有了更早出行的人的足迹了的景象。
师:诗人在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就早起赶路,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将早行之景表现得生动贴切。
生:李白笔下的景是绚丽灿烂、浪漫奇特的,我从“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中,看到明月映入水中,如同从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的云彩结成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景象。
师:好一幅变幻多姿、浪漫奇特的画面。
生:杜甫笔下的景是凄凉萧瑟的,我从“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中,看到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荒凉的边塞的秋天传来了孤雁的哀鸣声的景象。
生:杜甫笔下的景是寒冷凄凉的,我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看到今天夜晚白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的景象。
师:秋天的夜晚露水充满凉意,不由得让人想到“清辉玉臂寒”,为什么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生: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了。
师:是啊,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诗人偏偏要说自己故乡的月亮最明亮。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总会觉得自己家的东西就是最好的,这样理解的话这种心情应该就能感受了。
生:温庭筠笔下的景是萧条寂静的,我从“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中,看到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野路;白色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墙的景象。
生:温庭筠笔下的景是温馨美好、生机勃勃的,我从“凫雁满回塘”中,看到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曲折的池塘里的景象。
师:通过品读诗中写景文字,我们发现同是表达乡愁,诗人笔下的景象不尽相同,它们有的雄伟壮阔、浪漫奇特,有的沉重凄凉、萧条冷落,有的凄清冷寂中夹杂着温馨美好。让我们齐读三首诗中写景的诗句,注意读出景物特点。(生齐读)
三、感悟乡愁
师:接着让我们再读诗歌,体会乡愁。请你说说从 诗句中,读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生:我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中,读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而表现出自己的思乡深情。
师:很特别的表达情感的方法,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水舍不得自己,一直送我前行,从对面写来,更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深情,言有尽而情无穷。
生:我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中,读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因为战乱,兄弟离散,家已不存,无处问死生,这时的对亲人、对故乡的思念尤为沉重伤心。
生:我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中,读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亲人的思念。思念家人平时寄家书常常不能打到达,更何况战事频仍,更何况是战乱之时,家人四处流散,生死难料,不能知晓家人的情况。
师:这份乡愁让人痛心,在他的绵绵思乡中夹杂着兄弟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
生:我从“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中,读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出行在外的人会特别的思念故乡。
师:“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容易引起人们在情感上的共鸣。对于古时的人们来说更是这样,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原因,人们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
生:我从“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中,读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想起了在梦中出现的故乡的景象:春天来了,凫雁在池塘里嬉戏。
师: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诗人在山路上奔波,路途艰辛,晚上在茅店里歇脚,思念家乡,难以入眠,梦中出现了故乡的情景。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对诗歌情感的体会,我发现刚才品析的诗句多是直抒胸臆,直接抒发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人们常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那刚才我们品读的写景文字能传达出思乡之情来吗?
生:“月是故乡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
师:那“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可以表现思乡吗?这些景象可以表现出在外的人的什么特点?
生:出行之早,早行之苦,旅途的艰辛,奔波劳累,这么辛苦,怎么能让人不想家呢?想起在家中的好呢?
师: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出行很艰辛,正所谓“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
师:这些景与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让思乡之情更加真切。可老师不太能理解“山随平野尽,月涌大江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凫雁满回塘”这样的景象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你们能理解吗?
生:“山随平野尽,月涌大江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写得了雄伟壮观,浪漫奇特,体现了诗人出游的喜悦兴奋,反衬了诗人思乡之情。
生:“凫雁满回塘”温馨美好的景象反衬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师:原来这里是乐景衬哀情,景越美好,感情越深切,同学积累很深厚呀。现在让我们再读三首诗,男生读直抒胸臆的诗句,女生读写景诗句,体会情景交融。
四、比较乡愁
师:同是乡愁,谁的“愁”最重,谁的“愁”最轻?为什么?
生:杜甫的愁最重,诗中不仅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亲人的思念,还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渴望战争早日结束,人们过上安定的生活。
师:是的,诗中不仅仅表现了兄弟因为战乱离散,杳无音信,更是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因此在乡愁中还表达了诗人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的满腔悲愤之情。
生:李白的愁最轻。诗中不仅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还充满着出游的喜悦与兴奋。
师:那温庭筠呢?
生:我觉得温庭筠的乡愁介于两者之间,有旅途的艰辛的痛苦夹杂在思乡之中。
师:原来同是乡愁轻重的原因是他们的经历不同、出行目的不同,那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三首诗歌的创作背景。
(屏显)创作背景:
(一)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二)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三)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师:至此我们就更能理解三位诗人不同的乡愁了。让我们再次朗读三首诗歌,读出感情。
五、延续乡愁
师:在古代,有的诗人,他们或是游历山川,或是战乱频仍,或是宦游在外,或是被贬他家,或是久戍边关,或是探亲访友等种种原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他们常常借助于山、水、月、云、雁等意象,来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
乡愁是游子深情而美丽的恋歌,今天让我们继续将乡愁延续下去。请试以“乡愁是 ”的句式,来说说你眼中的乡愁。
生:乡愁是外公煮的面。我小时候跟着外公在乡下长大,爸爸妈妈在外工作,我特别喜欢吃外公煮的面,尤其是外公做的调料,吃一碗能香气弥漫好久,这面里有我对外公的思念,对家乡的思念。
师:你一定是个善良、有孝心、有感恩之心的孩子,你的这段话触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引领着我们去追寻我们心中的乡愁。
生:乡愁是老家屋后伴我长大的枣子树。每到枣子成熟的时候,我们一群小伙伴都会爬上去去摘果子吃,那味道可真甜啊!
生:乡愁是汤圆的味道。每到过年的时候我们一家人都会去乡下的爷爷奶奶家团圆,奶奶都会给我做汤圆吃,汤圆甜甜的,糯糯的,可好吃了。
师:是啊!人啊!无论你离家有多久,无论你贫穷还是富有,最难割舍的是故乡情,最难忘的是故乡山水,最想吃的是故乡饭菜,最想听的是乡音乡韵,最想做的是能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学们,请记住将来不论你走多久,不论你走多远,永远记住回家的路!永远记住“月是故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