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短诗五首
学习导航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学习目标
1. 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 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 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课文梳理
【整体感知】——结构图解
(1)《月夜》诗人以霜风、月光、顶高的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表现了“五四运动”前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追求人格独立的意识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
【整体感知】——文章主旨
(2)《萧红墓畔口占》诗人通过记叙自己到萧红墓前凭吊的情形,表达了对逝去的友人的怀念之情。
(3)《断章》中诗人通过几个简单的意象:人、桥、楼、明月、窗子、梦,表达了世间万物相互联系、平衡相对、彼此依存的哲理。
(4)《风雨吟》所写的暴风骤雨,是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的象征,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异样的心理感觉。
(5)《统一》中作者以叶、花、果为喻,指出“繁多是个谎言”,揭示了万物皆有共性、和谐统一的道理。
【整体感知】——写作特色
《月 夜》
(1)画面感强。“霜风”“月光”“顶高的树”,寥寥几笔就把三个意象勾勒出来,又使诗中的“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月光”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诗歌语言近似白描,用虚词“着”收束四种状态,营造出很强的画面感。
(2)富于韵律之美。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韵律之美。
《萧红墓畔口占》
语淡情浓,含蓄蕴藉。诗歌第二句,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萧红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复杂的感情。结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蕴含的感情最丰富。这里有对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了生命的伤悼,有对萧红因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不能在革命文坛上创造更多更出色的作品的惋惜,还有对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的羡慕。在诗人看来,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断 章》
(1)美学的构图原则。《断章》由两个画面构成。第一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上似乎互不相关,但“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第二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发生了联系。诗人把这些看起来零乱的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了一幅构图匀称的风物素描。这幅画没有明丽的颜色,画面却配置得错落有致,透明清晰,体现了诗人刻意求工的美学态度与追求。
(2)哲学的人生智慧。此诗含蓄蕴藉,但语言却极朴素、平实。以人人能懂的语词,写出人人能悟却不能道尽的哲理与人生智慧。万事万物的区别、分割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联系是内在的、永恒的。而这种联系的灵魂是人。当你谈论别人时,褒也好,贬也好,或许你自己也正被别人或褒或贬。别人可能使你的生活变得美好,你同样可以给别人以阳光。此诗只是诗人刹那间的感想,但内涵却无限丰富。
《风雨吟》
(1)意象突出。无论是第一节中的“风”“雨”席卷而来的动态意象,还是第二节中的“郊原”“房舍”被淹没的静态意象,还是后来出现的敢做“年轻舵手”的“我”的意象,都非常突出。突出的意象,营造了立体的画面,所以无论是风雨肆虐,还是大地被淹没,还是“我”掌舵在风雨之中,都给人非常强烈的画面冲击力。
(2)立意向上。前两节诗极力铺排渲染,突出在风雨肆虐下大地被淹没的景象,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我”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站出来,担负起“舵手”的责任,这是一种怎样的勇气和责任感呢?本诗虽短,但立意积极向上,带给读者鼓舞和力量。
《统 一》
寓理于物,含蓄隽永。作者以叶、花、果为喻,以叶、花的“繁多”喻指万物的个性差异,以果实“并无差异”、树木“无非一棵”喻指万物皆有共性,把深刻的哲理寄寓到普通的事物之中,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1.从哪里能看出这个时期的新诗具有“新中有旧”的特点?结合《月夜》作简要说明。
【解疑释难】
从《月夜》中出现的意象看,如“霜风”“月光”“顶高的树”,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从形式上看,诗一共四行,前两行为七字句,后两行略有变化,但相对来说整体形式较为整齐。从风格上看,诗歌使用的是传统的咏物寄怀的手法。由此能看到旧体诗的影子。
2.谈谈你对《萧红墓畔口占》中“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一句含义的理解。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萧红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复杂的感情。“红山茶”是诗人使用的隐喻,这一隐喻生动地传达出诗人对萧红的赞美与激赏,既寄托着对她的深情悼念,也象征着她红山茶般高洁、朴素的生命。
3.从《断章》一诗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4.如何理解《风雨吟》中人物个体的独立性?
《风雨吟》中具有年轻舵手之心的“我”,撑起了诗歌中独立自主的个体形象。这个形象一方面表现出因处于社会浪潮的领航位置而感到忧惧不安,另一方面又体现出经验不足的“我”关怀社会命运、愿为之做出努力的思想感情。
5.《统一》中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这句话是比喻的说法。世间万物各有各的特点,也就呈现出“繁多”的表象。但在作者看来,所有的叶子和花从本质上又是一样的。所以,繁多只是一个空洞的数量,究其本质,都是同一事物。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等待着,长夜màn màn( )。
(2)明月zhuāng shì( )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3)我有年轻duò shǒu( )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4)走六小时jì mò( )的长途。
达标训练
漫漫
装饰
舵手
【基础过关】
寂寞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B.《萧红墓畔口占》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
C.《断章》中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聊天,“你”指的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D.《风雨吟》中“大地风雨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这个意象使我们知道诗人的人生坐标发生了动摇,其对未来感到茫然。
C
【解析】“你”是一个泛指,可指任何人,不仅仅是读者。
3.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佛山某校开展的“最美校园卫士”“感动你我他”评选活动,发扬了校园正气,倡导了校园新风。(“开展”改为“创办”)
B.为了防止手足口疫情不再大规模扩散,各学校都及时采取了防范措施。(去掉“不再”)
C.出席全国人大会议的广东代表纷纷表示,一定要认真履行好参政议政,为祖国发展建言献策。(在“参政议政”后加“的职责”)
D.我们如果把中国自己的事情不努力搞好,那么在当今世界上就很难有发言权了。(“不”提到“把”的前面)
A
【解析】搭配不当,“发扬”改为“弘扬”。
4. 仿照示例,任选事物,用语言解释其特点并阐发一定的道理。
示例:蜡烛
①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②为不能照亮所有的黑暗而流泪。
仿写:
选取事物: 。
① 。 ② 。
一张智慧的犁,耕耘在黑土上。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粉笔
【能力提升】——课内精读
断 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欣赏风景的主体,有时也会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成为欣赏“风景”的客体。“风景”里有了“人”,才会有灵气、更生动。
B. 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 全诗共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中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 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中,“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但“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显出来。
答案:B
【解析】“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这句话,对原诗作了不恰当的解释,诗人强调的是事物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你”在看风景,“你”也在“看风景人”的视野中成为风景,两者互为风景,又都是观看者。
(2)下列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 这首诗以超然而珍贵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 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 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A
【解析】这首诗告诉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着重要的位置,物与我,我与你,你与他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与影响。每个人都有着自身存在的价值,也可能成为别人的风景。作者并没有流露出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悲哀之情。
【能力提升】——类文阅读
湖 上
沈尹默
水上一个萤火,
水里一个萤火,
平排着,
轻轻地,
打我们的船边飞过。
他们俩儿越飞越近,
渐渐地并作了一个。
这一首《湖上》是1920年的作品,与《月夜》可谓异曲同工。这首新诗用 的句法写诗,用“ ”“ ”“ ”等意象,传达出诗中蕴含的哲理。
散文
湖水
萤火
船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