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明水中学
朱丹丹
找
一
找
质子数 中子数
碳原子 6 6
碳原子 6 7
碳原子 6 8
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怪现象”?
碳原子的质子数一样都为6,中子数不同
我们将质子数是6的一类原子叫碳元素
找
一
找
质子数 中子数
氧原子 8 8
氧原子 8 9
氧原子 8 10
从表格中你还会发现了什么“怪现象”?
氧原子的质子数都是8,中子数不同
我们将质子数是8的一类原子叫做氧元素
我们将质子数是6的一类原子叫碳元素
我们将质子数是8的一类原子叫做氧元素
什么是元素呢?
想
一
想
碳元素 质子数 中子数
碳原子 6 6
碳原子 6 7
碳原子 6 8
氧元素 质子数 中子数
氧原子 8 8
氧原子 8 9
氧原子 8 10
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 )
通过元素概念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元素和原子联系很紧密,那么有哪些区别呢?
宏观概念,用组成表示
原子既讲种类 又讲个数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微观概念,用构成表示
CO2
二氧化碳由 和 组成;
1个二氧化碳分子由 和 构成
试一试,看看你的能耐是不是有长进了?
碳元素
氧元素
2个氧原子
1个碳原子
用C、H、O三种元素中
的一种或几种可以组成多少种
你知道的物质?
素
元
地 壳 中
氧 闺 女 铁
氧 探 亲
氮 氧
学 生 了 解
生物 中
空 气 中
用元素符号表示初中化学的“化学之最”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__________;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__________;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__;
(4)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__________.
思维创新
氮元素
氧元素
氧元素
铝元素
元素
物质
原子
分子
构成
构成
构成
组成
物质、 元素、分子、原子间的术语关系如何表达呢?
一类原子的总称
宏观组成: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微观构成:
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通电
O
H
H
O
H
H
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种类、原子的个数是否发生变化?
O
H
H
O
H
H
水分子
氧分子
氢分子
+
我来归纳: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而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一支蜡烛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什么?
利用本节课所学,你能知道蜡烛中一定含有哪些元素吗?
1、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
A 质子数 B 中子数
C 电子数 D 原子质量
2、据报道“目前世界上患有缺铁性贫血的人约有20亿之多” 这里的“铁”是指( )
A 钢铁 B 铁元素
C 四氧化三铁 D三氧化二铁
A
B
1、元素是具有__________的一类_______的总称
2、二氧化硫是由_______ 元素和 ___元 素 组成的。
3、 一个水分子是由__________ 和________ 构成的。
相同质子数
原子
氧
硫
两个氢原子
一个氧原子
再见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题2 元素教学设计
明水中学
朱丹丹
课题2 元素(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其中对元素这一概念的形成,元素的表示方法,元素的规律性认识作为教学的主线一直贯穿在教材中。本节课教学担负着帮助学生把微观和宏观分析联系起来,建立元素概念的重要衔接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在第三单元中已经初步认识到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了解了原子的概念,但是要从定义出发,理解元素,并利用元素的定义建立从微观到宏观的概念仍然是一个难点。而且学生对元素在生活和生产中应用的概念还没有完成,本节课通过对地壳等物质中元素的含量的学习可使他们更加感知元素的存在,理解消化元素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让学生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2.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
过程方法: 通过微观想像、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改变。
情感态度: 使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教学重点: 元素的概念
教学难点: 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教学策略:本课题的教学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过渡,体现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通过分组讨论,改变教师的角色,教师不仅是教学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变抽象为形象。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 元素 第二课时 元素符号 元素周期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探索新知反馈练习总结提高布置作业 无数优美的乐章是由1234567组成的;成千上万个英语单词是由26个英语字母组成的,那么大千世界中的物质,比如我们的身体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些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在第三章我们学过水是由什么组成?那么什么是元素,元素又如何分类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一、认识元素,理解涵义【投影展示】 质子数6,中子数7碳原子 质子数6,中子数6 质子数6,中子数8 质子数8,中子数8质子数8,中子数9;质子数8,中子数10 提出问题它们有何共同点?【投影展示】这些碳原子都属于碳元素,这些氧原子都属于氧元素。提问:根据以上内容,你们能试着说说什么叫元素吗 分析元素的定义:1.找到元素定义的主干2.明确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反馈提问:结合定义,如何区分氧元素与碳元素?元素的种类由什么决定?投影展示: 质子数6,中子数7碳原子 质子数6,中子数6 质子数6,中子数8 质子数8,中子数8质子数8,中子数9;质子数8,中子数103.分析定义,推出元素的特点4.讨论: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反馈练习:见课件过渡: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积木,用几块积木就可以组成很多形状的玩具,同样我们周围成千上万种的物质也只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可见很少的元素就可以组成很多物质,比如最常见的碳氢氧三种可组成多少物质?二.元素的存在和分类1、元素的分类提出问题: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目前知道110多种元素,但是中国的汉字非常的形象化,从这些汉字中我们可以将元素分类,那么元素是如何分类的呢 请打开化学书的最后一页,观察元素分为几类,分别是什么?小结:元素的分类,并举例。 2.元素的存在提出问题:元素在自然界是怎样存在的?各种元素含量如何?【展示图片】元素在地壳中,生物体中,空气中的含量【归纳小结】地壳中各元素按质量计,由多到少的顺序为:养闺女贴心,生物体中:氧探亲【展示图片】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标签证明元素的存在。提出问题:我们本节课主要学习的是元素,那么它和物质和分子及原子间有什么关系呢?3.元素、物质、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投影:四者之间的关系,并以氧气为例,说明四者间的联系我们学习了元素的定义,分类和在一些物质中的含量,那么元素在化学变化中又如何呢?大家一起完成73页讨论题。播放水电解的微观示意图小结:在化学变化中变化的粒子和不变的有哪些拓展与延伸:蜡烛燃烧会生成什么?可推得蜡烛中一定含有什么元素?见课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者是你还有哪些疑惑的地方?课后习题第一题 回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观察两组原子。回答:每组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倾听,观看屏幕。 交流,试着说出元素的定义。理解记忆元素的概念。观看表格并思考如何区分不同元素小组讨论,并汇报成果。反馈练习,二氧化碳的组成与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构成说出学过的碳氢氧元素组成的物质查看元素周期表找到元素的分类,观察偏旁与它们组成的单质种类状态之间的联系,并尝试列举一些教师提出的元素观看图片,说出地壳中,生物体中和空气中元素的含量。【思维创新】练习元素在物质中的含量练习以氢气为例说明四者的关系分组讨论73页习题观看微观图像思考,练习完成习题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或者是还有什么不懂得地方? 从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出发,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问题的提出既让学生复习了知识,也为新授内容作铺垫。培养观察力,分析能力。在对比中让学生感悟元素的特点。让学生在琢磨中加深理解。通过举例可将理论难度降低,使学生真正掌握其内涵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学习。建立正确的理论观。既有利于旧知识的复习又可以强化元素是组成物质的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生动、形象的归纳有助于学生的记忆。既复习了旧的知识,又可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微观与宏观的区别。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利用微观图像,使微观转化为宏观,便于学生理解。通过练习检验学习成果,查漏补缺。
板 书设计 课题2元素1.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元素的分类:元 金属元素:钅(除汞和金外) 素 稀有气体元素3、几种物质中的元素含量: 地壳中:氧、硅、铝、铁 生物体中:氧、碳、氢 空气中:氮、氧
教学反思
氧原子
氧原子
固态:石
液态:氵
气态:气
非金属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