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悦高中2023届高一上期历史期中测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明代洪武元年改宅为祠,祭祀三苏。与三苏祠有关的制度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等级制 D. 世袭制
2、据史料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由此可见,分封对象的主体是
A.功臣 B.王族 C.先代贵族 D.武将
3、在周代,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该规定
A. 体现出各自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B. 说明西周建立了完整集权机制
C. 反映了宗法制的血缘纽带特征 D. 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制的特征
4、秦朝九卿的职能是: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卫尉,主管宫门屯卫;太仆,主管宫廷舆马;少府,主管皇室财政;廷尉,主管司法;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治粟内史,主管国家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九卿的职能体现了
A. 中央集权的特点 B. 君主专制的特点
C. “家国同治”的特点 D. 行政效率高的特点
5、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A. 秦朝郡县制 B.西汉郡国并行制 C.元朝行省制 D.清朝军机处
6、关于下表中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类别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依据
血缘等级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方式
世袭
长官推荐
自由报考
A. 世官制强调祖先贡献 B. 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C. 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D. 选官制阻碍社会发展
7、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称赞科举制时说:“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科举制受推崇是因为它
A.追求公平公正与择优录用 B.体系严密推动社会进步
C.成为资产阶级的斗争武器 D.为政府提供了所有能吏
8、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唐推行三省六部制,明代推行内阁制。它们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巩固国家统一?
C.强化贵族特权 D.加强君主专制
9、秦汉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元代为省、路、府、州县五级。这体现了
A.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中央行政制度日趋完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10、明洪武三十年,科举制度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革。从此明朝的科举录取,不再是“全国统一划线”,相反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式。这表明在明代
A.科举制度更加公正公平 B.更能有效选拔人才
C.推动了教育的协调发展 D.平衡南北方的利益
11、明代朱元璋册立朱标为太子,另外封二十四个子孙为藩王,分驻于全国各个军事要地,以“藩屏帝室”。明初推行此措施的影响
A.加强君主专制 B.维护中央集权
C.易形成割据势力 D.维护社会稳定
12、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在封建社会不断加强,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
A.设置南书房 B.出现议政王大臣会议
C.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 D.设置军机处
13、以下条款引自中国近代四个不平等条约,按签订的时间先后顺序为
①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天津为商埠
④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②③④① D.③④②①
14、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中载,在道光时代统治者的目光中,治外法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每种货物应纳多少税都明白的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由此可见当时统治者
A. 受鸦片战争的影响极小 B. 没有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C. 捍卫主权问题上不作为 D. 屈服于西方列强的侵略
15、容闳在《我在美国和中国的生活追忆》中说:“干王的见闻较之其他诸王和领导人广阔些,甚至超过了洪秀全。他很了解英国及欧洲列强所以强盛的奥秘......但是他是孤立的,没有人来支持他付诸实施。”“干王的见闻”体现在
A.《资政新篇》 B.《劝世良言》 C.《天朝田亩制度》 D.《原道救世歌》
16、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A.推翻了封建制度 B.结束了封建帝制
C.沉重打击帝国主义 D.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17、《三字经》自宋代问世以来,随时代发展而增改。“……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段。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其中“立宪法” 是指
A.《天朝田亩制度》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宪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8、1930年6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目前政治任务的决议中指出: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城市中心道路 B.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D.中共已经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19、一首歌谣这样写道:“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比往常年,共产党军来到了,又分谷子又分田。过新年,过新年,你拿斧子我拿镰,高举红旗开大会,工农翻身掌政权。”歌谣创作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0、王树增在《长征》中指出:长征是什么?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是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是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无论持有何种意识形态,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可见,作者的主张是
A.长征是理想不朽的象征 B.长征保存了革命力量
C.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D.长征使红军转危为安
21、“在濯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了。”材料描绘的现象存在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十年对峙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22. 以下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的宣言和口号,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是
①“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②“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③“打倒列强,除军阀”
④“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A.③②①④ B.②④③① C.④②③① D.④②①③
23.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A.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目标 B.中国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加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建立 D.中国的政治中心被迫由东往西南
24、“ 自8月20日开始发动以来,至12月5日止,连绵作战,整整3个月又15天。这一大会战,是以华北八路军主力之一部,及决死队在本部统一号令之下,在华北广大地域之内,向各个交通沿线及各个大小据点之敌伪英勇积极自主进攻的大会战。”这是抗战时期某次战役的战绩总结报告的节选。据此判断,此次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
(非选择题 共52分)
(本部分共3小题,其中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2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力,称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制度? (2分)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2分)它与分封制在当时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2分)
材料二:“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秦始皇本纪》
(2)材料二秦始皇为了做到“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在政治制度上有什么重大创新?(6分)
材料三:右图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种制度?(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特点?(4分)
材料四:(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五:(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4)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四、材料五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4分)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3分)
26、(12分)材料
孙中山《兴中会章程》:“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后来,孙中山说要“振兴中华”,就必须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要“振兴中华”,就必须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要“振兴中华”,就必须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据教材整理
依据材料指出孙中山在《兴中会章程》中提出的口号以及他为实现这个口号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4分)结合所学知识,在中国近代史上任选一个先进人物,讲讲他是如何践行孙中山这一口号的。(8分)
27、(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
比较材料一、二,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8分)?
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
(2)《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开始进入争夺侵华权益的新阶段,请结合材料三加以说明。(4分)并综合上述材料,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3分)?
历史答案
1-5:ABDCB 6-10:BADBD 11-15:CDCBA 16-20:BDABA 21--24;DBCD
25、(25分)
(1)制度:宗法制度。(2分)最大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2分)共同作用:维护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对巩固西周的统治发挥了积极作用。(2分)
(2)创新:①开创皇帝制度,集行政权、司法、军事指挥权于一身;(2分)②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2分)③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2分)
(3)制度:三省六部制。(2分)
特点:三省六部职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2分)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分)
(4)变化:材料四反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2分)
材料五反映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2分)
消极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中国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3分)
26、口号是“振兴中华”,(2分)实践活动是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2分)
人物(正面的,2分)、(活动,2分或4分,视学生作答定)、(评价2分或4分,视学生作答定)
27、(15分)
(1)同: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2分)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2分)
异:体现的主要经济侵略方式不同,前者以商品输出为主,后者以资本输出为主。(4分)
(2)新阶段: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转到中国北方;主要通过控制清政府来侵华。(4分)
趋势:列强在华享有的特权逐步扩大,从以经济侵略为主逐步转向控制中国政府,实行“以华治华”。(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