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月梦景
静美 清幽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作者简介
李白诗风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 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春日忆李白》
豪放 飘逸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抱负,天宝元年, 经友人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征召入京。他以为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到了,于是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踌躇满志到了长安。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不到三年,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
李白生平及经历
14岁 立志“安社稷”“济苍生”
25岁 仗剑远游,求仕无果
42岁 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44岁 权贵排挤,赐金放还
54岁 安史之乱,从军报国
56岁 兵败流放,中途遇赦
61岁 再请从军,因病折回
62岁 病逝当涂
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他兼有游侠、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和行径。他一方面接受儒学“兼济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接受道家尤其是庄子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万物;他还接受游侠思想影响,所以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打破传统。
但在黑暗现实面前,李白的人生理想始终未能实现,但他又在追求。矛盾、冲突及遭打击后的愤懑、狂放就产生了。
李白的一生基本与盛唐时代相始终,盛唐那种繁华、大气、兼容并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风气,对李白的思想、气质都产生了深深的影响,当然也直接影响了李白的创作。以致后人评李白有“盛唐之象”。
蜀
长安
齐
吴
越
汉水
梁
宋
第一次漫游:
第二次漫游:
江夏
洞庭湖
庐
山
金陵
扬州
淮南
姑苏
荆门
安陆
襄阳
终南山
洛阳
齐州
镜湖
天姥山
李白一生漫游图
李白名片
姓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素有“诗仙”之称。
简历
风格
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评价
25岁始在各地漫游,结交名流,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
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因为他有关心人民,所以他发出“ ”的哀叹;他也有“ ”的儿女纯情;因为他有“ ”的自信,所以只有他才敢有“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的伟志;但
“ ”的傲骨,让他“ ”?为此他壮志未酬,不得不 “ ”,在“ ”的悲愁中“ ”。 他也曾发出“ ”的慨叹,但最终李白只能在“ ”的无奈中走向“ ”的孤独!
文章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如对其妻所说:“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Yǎn)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梦游:
天姥:
吟:
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
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
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
☆解 题
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说明内容的虚实。
所梦内容。
留别:
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近体诗(今体诗)出现在唐代,因此唐人把这新出现的诗体,称为近体,把唐以前的各种诗体称为古体.其实二者是相对而言的.其主要区别是古体诗没有固定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
而近体诗则与之相反,有十分严格的格律.它可分为绝句,律诗和排律.从字数上可分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烟涛微茫信难求:
云霞明灭或可睹
势拔五岳掩赤城
我欲因之梦吴越
虎鼓瑟兮鸾回车?
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
?訇然中开
失向来之烟霞?
古来万事东流水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重点字词
实在、的确
有时
超过 遮掩
依据 越人的话
名作动 弹奏
使……战栗;使……惊
用作动词,下雨
名词作状语 在中间
原来
向东,作状语
低头 名作动 侍奉
思 考
①入梦的原因是:
②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③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④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⑤作者所描绘的梦境与它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联系?
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天姥山的特点:
手法:
神秘 高大 雄伟
衬托 夸张
1.梦境部分可以细分为几个画面?各画面的景有什么特点?
研读第二段
提示:可以参照地点和时间的变换
“能生活在梦境中的人是幸福的。 ————鲁迅
2.诗人由梦转醒的心情如何?
提示:抓关键字眼
3.梦醒了,梦碎了,诗人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
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
2.最后两句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有何作用?
3.探究:你怎么看作者的及时行乐隐逸避世思想?
主 题
本诗描写作者自身对梦境中天姥仙境美景的向往,表现了作者憎恶现实、蔑视权贵、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和向往自由、追求乐土的美好愿望。
①新奇的构思
②大胆的夸张
③丰富的想象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