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案(6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案(6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15 10:15:05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单元概述
〔目标导航〕
1.学习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2.学习通过对诗歌中意象的把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3.了解本单元的重要诗人,掌握一些诗歌知识。
〔内容概说〕
这个单元有作为“鉴赏示例”的唐诗一首,作为“自主赏析”的唐宋诗词四首,作为“推荐作品”的唐宋诗词五首。
《春江花月夜》是情景交融的上乘之作,诗歌的意境美非常突出。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是歌咏归隐情志的诗,感情真挚,悠闲自适。《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一首记梦诗,是李白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作者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杜甫的《登岳阳楼》是一首五言律诗,表达的是忧国忧民之感和身世凄凉之叹,意境雄浑阔大,风格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代表作之一。韦庄的《菩萨蛮(其二)》是一首言词精巧而意境高深的词,含蓄地表达了思乡之情,令人回味不已。
其他“推荐阅读”的五首诗词作品,也都是名家名篇,深入阅读和鉴赏,可以丰富我们的诗词学养,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
〔赏析指导〕
1.置身诗境。
欣赏诗歌时,通过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
在审美想象过程中,我们既可以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和诗人取得共鸣;也可以通过联想,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我们从未经历过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比如,我们原来就有过某种审美经验,但却是模糊的、潜在的,找不到恰当的语言去表述它。忽然读到一首诗,它把难状之景置于目前,说出了我们以前想说却说不出的审美感受,我们这时自然会回忆起相似的经历和画面,沉浸于所熟悉的环境和气氛之中,与诗人取得心灵的共鸣、审美的认同。也有些作品想象奇特,描写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看到和经历过的情景,如李白的《蜀道难》诗中神奇的传说和瑰奇的想象,本非生活中现存之物、实有之景,我们在阅读和欣赏时,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借助联想和类比,尽量构想出诗人为我们所描绘的奇幻的世界。
2.缘景明情。
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有些作品篇幅短小,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意境浑成,我们在欣赏时,只需将诗中简单排列的意象连缀起来,就可以在一个简约、明净的画面中,体会到作者的诗思了。
有些作品意象之间跳跃性大,且色彩不一,情绪起伏,出语新警,诗思奇妙,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就要根据诗中的“一鳞半爪”“断帛裂锦”,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连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然后才能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有些作品的精妙处,不在于整个诗篇的优美、浑成,而在于一联、一句之美,甚至一词一字之妙,以小见大,着重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不为常人所注意的瞬间之美、新奇之美。在读这些“有句无篇”的作品时,我们不妨对这些写景佳句多加涵咏、玩赏,品出其精微的诗艺来。还有些作品的意境和韵味,全靠结尾处的以景言情之句,方显出其言有尽而意无穷。对于这样以景语作结的作品,我们切不可以单纯的景语视之,而应揣摩、感悟其中蕴涵的诗情。
第二单元
赏析示例 春江花月夜
1.熟读背诵这首诗,品味诗的语言美。
2.探讨由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引发出的对宇宙、人生哲理的思考。
3.分析本诗情、景、理水乳交融的艺术手法。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以吴越文士扬名京都。唐玄宗开元初年又和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称“吴中四士”。张若虚的诗歌具有意境美,在意境的创造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春江花月夜》别具特色,历来为人们所称颂。一篇《春江花月夜》,就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今人闻一多更称此篇为“诗中的诗,顶峰的顶峰”。
张若虚在诗歌意境创造上取得了进展,如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形象,诗情与画意相结合,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境,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为盛唐诗歌作了艺术上的充分准备。
2.了解背景
此时,作者也许是宦游在外,也许是羁留异乡,在一个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作者漫步江边,当他仰望一轮挂在天边的皎月,沐浴着湿润的江风,面对滚滚流去的江水,嗅着淡淡的花香,这些景色让作者沉醉了,于是他心中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临江赋诗,从月升写到月落,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来抒发孤舟游子的相思之情和明月楼中思妇的相思之苦,同时探索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霰(xiàn)
扁(piān)舟
砧(zhēn)
碣(jié)石
滟(yàn)滟
皎皎(jiǎo)
青枫浦(pǔ)
汀(tīnɡ)上
2.一词多义
(1)已
(2)胜
(3)望
(4)乘
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春江潮水连海平……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几句诗中,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折折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2.“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面对这样一个纯净的世界,诗人想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一般的写景抒情诗,往往是抒发一己之情。而在《春江花月夜》里,诗人已超越了个人的情感世界,进而去探寻深刻的人生哲理,甚至是整个宇宙的奥秘!诗人想到的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六句遥接远古、现在与未来,展示了对人生的思考。
3.“江畔何人初见月……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几句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内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诗人伫立江畔,仰望江月,思绪万千,不禁对月发问,表现了人们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显示出一种人性美。诗人虽未能得到准确的答案,但能乐观地看待短暂的人生,“人生代代无穷已”,无须消极绝望。
4.如何理解“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为什么要选择“月”这个意象来抒写相思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谁家”“何处”系泛指,包括天下所有有家不能归的游子与空栖玉楼的思妇。这里逐步接近主题,引出主题,诗人驰骋想象,将我们引入一个情思更为浓郁的诗境。既然月是团圆的象征、爱情的象征,那么在“春、江、花、月、夜”中,“月”成为思妇与游子相思的媒介和纽带就最自然和恰当了。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疑难点析
1.本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主要描绘了哪种景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从初月、高月一直写到斜月、落月。在离人眼中,初月是明媚的,高月是皎洁的,楼上月是依恋的,镜中月是撩人的,石上月是凄清的,斜月是迷离的,落月是缠绵的。它“代代无穷已”“年年望相似”。这是一个永恒的无法解开的人生之谜。“月”是诗中情景兼容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有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高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人生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2.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引发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请简要分析此诗的哲理意味。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世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对宇宙人生的思索,古往今来的人从来未曾间断过,有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阮籍《咏怀》“人生如尘露,天道邈悠悠”;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结构图解
总结中心
全诗以月为线索,将月与江、月与花、月与夜、月与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春江花月夜这种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以及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意境清新邈远。
PAGE
-
5
-第二单元
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旅夜书怀》《新城道中(其一)》《扬州慢》《长相思》
1.熟读背诵这几首诗。
2.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走近作者
(1)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曾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他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工诗善画,又精通音乐,并能以画、乐之理融会于诗中,昔人誉之为“诗佛”。擅长各种诗体,尤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前期诗歌,富于进取精神,反映边塞生活,抒写游侠意气,情调慷慨激昂,充满浪漫主义豪情;后期诗歌,描写田园山水景物,表达闲情逸致、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为主。所写山水田园诗,数量多,艺术成就高,最能代表其艺术风格。有《王右丞集》10卷。其中,《山居秋暝》《相思》《渭城曲》(一作《送元二使安西》)以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鸟鸣涧》《鹿柴》《竹里馆》《酬张少府》等作品家喻户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名句更是不胜枚举。
(2)苏轼(1037—1101),北宋最伟大、最全能的文学家和书画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今存诗2
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3)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属江西)人。在他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战争的灾难和人民的疾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但他由于幕僚清客生涯的局限,虽然为此也发出或流露过激昂的呼声,而凄凉的心情却表现在一生的大部分文学和音乐创作里。姜夔深刻而细致地写了自己的经历、心情和所见景物,推敲文字,斟酌声律,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但他笔下刻意描写和飘忽的想象,有时使人有“雾里看花”之感。今传《白石道人歌曲》。
(4)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著名满族词人、书法家。纳兰为封地名,原名成德,避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康熙时大学士明珠长子,满洲正黄旗人。精于书画鉴赏。辑有《全唐诗选》和《词韵正略》。词集《侧帽集》《饮水词》曾造成洛阳纸贵的场面。而综合编纂他诗、词、文、赋为《通志堂集》的,则是他的汉文老师徐乾学。其词的主要特点是缠绵清婉,为当代之冠,同时思想深沉,风格清新,抒情状物不落窠臼,别开生面,如《长相思》“山一程”和《临江仙》“飞絮飞花何处是”。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辋(wǎnɡ)川
摩诘(jié)
蒸藜(lí)
饷(xiǎnɡ)
东菑(zī)
白鹭(lù)
啭(zhuàn)黄鹂
朝槿(jǐn)
清斋(zhāi)
危樯(qiánɡ)
铜钲(zhēnɡ)
西崦(yān)
初霁(jì)
荠(jì)麦
怆(chuànɡ)然
豆蔻(kòu)
聒(ɡuō)碎
2.一词多义
(一)虚词
(1)相
(2)纵
(二)实词
(1)观
(2)危
(3)厌
(4)言
(5)兵
(6)知
3.词类活用
(1)煮芹烧笋饷春耕(动词活用作名词,春耕的人)
(2)夜雪初霁(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雪)
(3)聒碎乡心梦不成(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碎)
4.文言句式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倒装句。即“白鹭飞”“黄鹂啭”)
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积雨辋川庄作》是怎样写景的?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第一句写诗人山上静观所见,“空林烟火”,点明天气情况;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真切传神,富于动感,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颔联写自然景色,“漠漠水田”,视野苍茫;“阴阴夏木”,意境幽深。两种景象形声兼备,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2.《旅夜书怀》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明月朗照,江水汹涌奔流。在这样广阔的背景下,一叶小舟显得更加孤单,诗人的形象也显得更加渺小。这样对比来看,更使诗人感慨不已。
3.如何理解《新城道中》尾联中的“最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在这春耕的大好时光,山人倍感欢欣,人们各司其职,都乐在其中,感到其乐无穷。这种“乐”也反映了诗人欢快的心情。
4.《扬州慢》序言中哪句话点明了全词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全词的主旨就是抒发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5.《扬州慢》全词的词眼是哪个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词人“解鞍少驻初程”,进入扬州城中,看到了青青的荠麦、毁坏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阕,领起下阕,实为全词词眼。
6.《长相思》的下阕是如何表现词人心中的情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以气候上的转变突出词人此时的孤寂之感:风雪声打断了他的思乡之梦,令他更加想念故园的宁静、祥和。“故园无此声”,卒章显志,直接表达了对故园的眷恋。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疑难点析
1.《积雨辋川庄作》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首联写了积雨天农家的生活。既表现出诗人心境的闲逸,又体现了田家生活的乐趣。
颔联描绘了两幅意蕴丰厚的画面,绘色绘声,幽深开阔。
颈联写自己的隐居禅寂生活,并把禅理寓于写景之中。
尾联连用两个典故,表明自己淡泊的心志,深化了全诗主旨。
2.《旅夜抒怀》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开头四句通过景物描写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后四句即景抒怀。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诗人悲愤的心情。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形象的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情。
3.《新城道中》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1)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前二联中的“知”“披”“挂”等词语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联将“晴云”比作“絮帽”,“初日”比作“铜钲”,对景物描述更生动形象,更能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
(2)寓情于景于事。
前三联写了东风、晴云、初日、野桃、溪柳等景物,无不给人以清爽愉悦之感,这也正体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最后一联叙述农家之乐,也是写诗人之乐。
4.如何理解《扬州慢》一词中的“黍离之悲”?
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序》中称:《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泉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词的上、下阕各有侧重,通篇与词前小序结合,紧扣“驻”“看”“闻”“想”以抒发“黍离之悲”,并运用联想,以昔日的盛况反衬今日的荒凉,构想巧妙,对比强烈,情景相生,色彩鲜明,加上作者又精通音律,注重词法,写来音律和谐,辞句精练,委婉含蓄,结构严密,体现了婉约派的词风。
结构图解
(1)《积雨辋川庄作》
(2)《旅夜抒怀》
杜甫
(3)《新城道中》
(4)《扬州慢》
(5)《长相思》柔而不弱?
总结中心
(1)《积雨辋川庄作》
这首诗将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紧密结合,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2)《旅夜抒怀》
诗人用高高的船桅来比喻自己的孤独,以星空、明月和江流的宽广及磅礴的气势来反衬人类的渺小,以视野的辽阔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叹,深刻地表现了他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
(3)《新城道中》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出巡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赞美了山村人家平和的劳动生活,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4)《扬州慢》
这首词以扬州城眼前的荒凉对比往日的繁华,寄托了词人的哀思,词人感慨今昔,写下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5)《长相思》
这首词在清丽哀婉又不乏边塞之雄奇的风情描述中,表现了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抒发了词人天涯行役的思乡之情。
PAGE
-
6
-第二单元
自主赏析 登岳阳楼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杜甫见第一单元《蜀相》作者介绍。
2.了解背景
《登岳阳楼》作于大历三年(768),这年春天杜甫从成都流浪到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又出蜀东下,经湖北江陵、公安等地,于冬天辗转入湘,到了岳州(今岳阳市)。此诗就是此时诗人的登楼抒怀之作。作者由登楼写起,进而写登楼之所见,然后笔锋转处,带出自己乃至国家的种种艰辛,情与景相与为一,抒发了诗人饱含家国之思的哀痛之情。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东南坼(chè)
戎(rónɡ)马
凭轩(xuān)
涕泗(sì)
2.一词多义
(1)闻
(2)字
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如何品味“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一般认为,诗的开头两句表现了杜甫终于实现登楼宿愿的愉快。如清人仇兆鳌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萧涤非也说,“昔闻其名,今临其境,言外见得这也是一件快事”(《杜甫诗选注》)。傅庚生持有不同意见。他认为,杜甫怀着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等许许多多感触,才写下这开头两句:过去只听说有洞庭水,到迟暮之年才真地上了楼。这是沉郁之感,不是喜悦之情。如果是喜悦之情,与结尾“凭轩涕泗流”也连不到一起了。
2.赏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的“坼、浮”二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湖的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诗歌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诗歌写的景物有:洞庭水、岳阳楼、吴楚大地、天地日月星辰、关山。这些景物的特点是壮阔而悲凉。
4.赏析“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这一句写出了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诗人用字精当,一“无”一“有”,一“孤”映衬,既“老”且“病”,感彩浓厚,极力表现出诗人晚景的凄凉。而面对洞庭湖的广阔浩瀚,这种身世之悲愈加沉痛。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对比鲜明,于突变和对照中寄寓了无限情意。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疑难点析
1.眺望浩瀚的洞庭湖,作者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自悲身世。诗人在战乱中流落西南,与亲友失去联系,晚年贫病交困,栖身孤舟,四处漂泊,境况极为凄苦。“无一字”和“有孤舟”表现了作者的孤苦无助,凄凉愁苦。
2.和自身的境况相比,诗人更关心什么?
诗人更关心的是尚处在战乱中的“关山北”,想到战乱,诗人靠着楼窗不禁涕泪纵横。自己的凄苦境况并未使诗人伤心落泪,可想到国家诗人却“涕泗流”。到这里诗人的情感已由自悲身世上升到为国事而忧心,诗境深远。
结构图解
总结中心
这首诗通过对洞庭湖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生情,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身世凄凉的孤寂以及不能为多难的国家出力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PAGE
-
2
-第二单元
自主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
1.进一步了解李白及其作品,熟读成诵,丰富积累。
2.鉴赏“梦游”的意境,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3.学习诗人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培养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李白见第一单元《越中览古》作者介绍。
2.了解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
经朋友推荐,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召李白到长安。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得意地给妻子赋诗预告:“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很想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享受过“御手调羹”“金龟换酒”。但不久就发现玄宗并不是重用他来治国安邦,只把他看作粉饰太平、调剂业余精神生活的词臣,所封的“翰林供奉”一职竟与斗鸡遛狗的“供奉”同一级别,其失落感可想而知。于是流连酒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尤其是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居然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为其脱靴,得罪了权贵,屡次受到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第二年,饱含着政治理想破灭的愤懑,他由东鲁(今山东省南部)南游吴越(今浙江省一带),《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他临行前向朋友们一泄激愤的告白。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瀛(yínɡ)洲
天姥(mǔ)
谢公屐(jī)
渌(lù)水
殷(yǐn)岩泉
訇(hōnɡ)然
鸾(luán)鸟
澹澹(dàn)
忽已暝(mínɡ)
石扉(fēi)
青冥(mínɡ)
霓(ní)为衣
魂悸(jì)
长嗟(jiē)
剡(shàn)溪
2.一词多义
(一)虚词
(1)因
(2)或
(3)向
(二)实词
(1)欲
(2)列
(3)信
(4)为
3.词类活用
(1)对此欲倒东南倾(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2)熊咆龙吟殷岩泉(名词活用作动词,震响)
(3)栗深林兮惊层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战栗,使……震惊)
(4)云青青兮欲雨(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雨)
(5)訇然中开(名词作状语,从中间)
(6)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活用作动词,弹奏)
(7)古来万事东流水(名词作状语,向东)
(8)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活用作动词,侍奉)
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先“谈瀛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却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诗人神游天姥的念头。
2.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天姥山的雄奇和高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作者用夸张和幻想来写天姥山。现实中的天姥山当然不如五岳,而李白却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比五岳更高大,连著名的天台山也好像要拜倒在它的山脚下。李白写的是他幻想中的天姥山,这样写使天姥山显得雄奇、高大、壮丽、奇特。
3.“湖月照我影……渌水荡漾清猿啼”这几句描写了什么?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这几句写诗人梦境的起点。诗人月夜飞渡镜湖,来到溪水清澈的剡溪,听到猿猴的清啼。而这还是谢灵运当年住过的地方,谢公喜爱游山,正暗含诗人此时的行为,无突兀之感。表现出了风景清静、幽雅的特点。
4.在诗人笔下,“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前后的景象有什么不同?对天门打开后的景象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前者渲染了阴沉昏暗的氛围,让人心惊胆战,后者则是一片光明灿烂,神奇美好。洞天中的美好景象正是诗人心中所向往、所追求的极乐世界,梦境至此达到高潮,诗人的想象愈加无拘无束。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疑难点析
1.诗人起笔是怎样描写天姥山的形象气势的?
第一,以传说中的瀛洲仙境的虚无缥缈,反衬天姥山的烟雨云霞之可观。这样的衬托本身就是以它们同属一类(都是仙境)为前提的。第二,直接夸张,以一“横”字,显出天姥的博大气象。第三,以赤城山和天台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烘托天姥之雄峻。诗人以夸张、烘托的手法,描绘了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高大形象和磅礴气势,为“梦游”做了有力的铺垫。
2.本诗是一首留别诗。作者没有用自己的才华来抒写离愁别绪,而是极力渲染梦游仙境的壮美,为什么?
(1)李白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仙境来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的。
(2)用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并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神仙世界虚无缥缈难以寻觅,就应在人世间像神仙一样纵情山水恣意游乐,决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诗人借仙境来表现自己蔑视权贵、旷达乐观的精神。
结构图解
总结中心
这首诗以如梦似幻的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对梦游天姥的描绘,抒写了自己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反抗精神。
PAGE
-
4
-第二单元
自主赏析 菩萨蛮(其二)
1.了解韦庄及其作品。
2.学习美景美人衬衷情的写法。
3.体味作者思乡情怀。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韦庄(836—910),唐代及西蜀诗人、词人,花间派的重要词人。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人,韦应物之四世孙。1666字长诗《秦妇吟》是他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长的一首,反映了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其他名篇如:《台城》《金陵图》《上元县》等。所作词语言清丽温婉,多用白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与温庭筠并称“温韦”。代表作《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其词集有《浣花词》。
2.了解背景
韦庄生活在唐王朝由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早年为实现其“平生志业匡尧舜”(《关河道中》)的抱负,始终“强亲文墨事儒丘”(《惊秋》),但也曾游历江南。在黄巢起义以后,藩镇混乱,韦庄避乱江南达十年之久。这首词就是他避乱江南时所作(一说早年浪游江南时所作)。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垆(lú)边
皓(hào)腕
2.一词多义
(一)虚词
(1)于
(2)莫
(3)须
(二)实词

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诗歌描绘了江南什么样的景象?作者借以抒发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1)本词采用白描手法,抒写游子春日所见所思,宛如一幅春水图。
开头两句直言江南美好。“春水”二句承上,写江南水乡景色美、居民生活美。下片“垆边”二句进一层写垆边肌肤洁白娇嫩的美女。江南既有“春水碧于天”的美景,又有“画船听雨眠”的生活,还有双腕洁白如雪的美女,这组成了一幅江南美景图。
(2)词人因避乱入蜀,饱尝离乱之苦,时值中原鼎沸,欲归却不能,“还乡须断肠”一句,巧妙地刻画出特定历史环境下词人思乡怀人的矛盾心态,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2.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
3.词的开头一句除了赞美江南美景,还表达了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有家不能归的苦衷。
4.“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这幅江南美景图,美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碧水阳春、卧听雨眠(视听结合);美酒佳人(月与雪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疑难点析
1.简要分析“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二句蕴涵的意境。
第一句从色彩角度写出了江南水乡的特点,富有诗意,且给人以开阔、明净的感觉;第二句有词人自身的心绪流露,悠闲之极。
2.这首词是如何将写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的?
这首《菩萨蛮》词,是写作者身在江南,回忆他47岁时春天从长安到洛阳、次年离开洛阳这段生活的,上片写回忆洛阳的春日美景,回忆起来,勾起令人迷惘的乡思。“洛阳才子他乡老”,流露了作者的无限伤感。下片写江南美景、佳人抒发内心的感慨。全词写景妍秀,抒情自然,二者巧妙地结合,写景采用白描写法,通过具体事物来展现感情,颇能体现韦词的风格。
结构图解
总结中心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的景色美、生活美和人物美,表达了词人对江南的热爱以及有家难归的愁苦之情。
PAGE
-
3
-第二单元
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
1.熟读背诵这首诗歌,体味诗的语言、节奏之美。
2.体味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曾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一联名动京师,却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唯一人,又被称之为孟山人。擅写五言诗,有《孟浩然集》,收诗263首,多抒发个人感想情怀和描写山水景物。诗风清新简朴,生活气息浓厚,读来倍感亲切。代表作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赠张九龄)以及《早寒江上有怀》《过故人庄》和《宿建德江》,最著名的作品莫过于《春晓》。
2.了解背景
孟浩然居住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水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40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栖(qī)隐
岩扉(fēi)
寂寥(liáo)
幽(yōu)人
2.一词多义
(1)向
(2)乘
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写了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2.诗人选择归隐鹿门,他在归途中见到了什么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陶醉于大自然之中,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诗人为大自然所融化,似乎忘掉一切。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疑难点析
1.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写景和用典的好处。
“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径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两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以至于忘乎所以。末两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唯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2.如何理解“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中的“亦”?诗中所涉及的“人”和作者的归途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是说世人回家,而作者却要到先贤庞德公隐居的鹿门去归隐田园,所以用一“亦”字。这是两样的归途,两样的心境。表明作者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结构图解
夜归鹿门歌
寻景―→黄昏江景图

现境―→争渡向江村的“人”(急切)——乘舟归鹿门的“我”(淡然)

悟境——(喧闹的)渡头——(寂寥的)鹿门

明情―→对隐逸生活的喜爱,淡淡的孤寂之情
总结中心
这首诗写的“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诗人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一种独到的意境。
PAGE
-
3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