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义务教育教科书)第三单元第六章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生物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据此,我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解说:
一、教材分析
1.综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初中生物教学的传统内容,集合了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为一体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大纲教学还是新课标教学都要求教授的内容。在前面学习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之后,又一植物体生理知识,同时也是集重点和难点为一体的一个部分。这一知识的学习,又能进一步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提升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关系的实质性的认识。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能力培养为重”的要求,课标对于此内容的知识要求是:“能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属于了解的水平,能够达到识别、回忆、举出实例即可。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好奇、好动等身心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说出呼吸作用的过程;
(2)知道呼吸作用的概念、公式、实质、意义、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体验探究实验的过程,引导学生应用控制变量和知识的类比的思想方法认识事物,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验设计、观察、分析、逻辑推理和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辩证的认识事物生物学基本观点,树立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服务于生活的观念,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安全的意识。
3.知识主线
整个教学过程不能偏离以下主线:
通过实验观察到植物呼吸的三种表象:植物呼吸释放二氧化碳、植物呼吸消耗氧气、植物呼吸放出热量→得出呼吸作用的概念(公式)自学分析呼吸作用的意义(实质)→阐述呼吸作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对比归纳总结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4.难点、重点
新的课程标准加强了概念教学和科学探究,因此我确立重难点如下:
重点:
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探究呼吸作用的三个实验。
难点:呼吸作用过程中的有机物的分解和能量的释放。
二、学情及教学方法分析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七年级学生感性认识强于理性思维,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讨论、实验探究等方法。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情景、实验探究,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学以致用。选择实验探究法、讨论分析法、比较归纳法、自学法等教法。
三、学情及学法分析
七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生活体验略显不足,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渴望获得新知识,探究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因此,在本课题中,我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实验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再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应用呼吸作用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从而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推荐学生应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指导思想: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以及教育学、心理学和新课改的理论依据,将本节课基本定位为:开放性、实践性强、具备一定知识容量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学生会做的、能做到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但决不能由此而淡化教师的指导作用,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的及时引导是关键。新课标强调
“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我采用探究式教学,围绕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以实验为依托,以生活和环境事件为载体,从分析实验现象入手,推测出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以及有机物分解和释放能量的实质,揭示呼吸作用的实质与普遍性。作为课堂活动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我安排了6个主要环节:
2.教学流程
(一)设境激趣,导入新课
通过有人清理菜窖晕倒的新闻事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思考:菜窖里的人为什么会晕倒?菜窖有什么玄机?我们如何防止这一类事故的发生?进入菜窖要注意什么?怎样做才能安全?要明白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渗透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
探究实验一:植物呼吸时放出二氧化碳
学生阅读课本106页实验部分,明确实验的目的、器材、步骤和注意事项。思考讨论尝试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人呼吸会消耗什么气体?怎样检验?人呼吸会产生什么气体?怎样检验?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有何不同?如何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为什么要用黑色的塑料袋?根据石灰水的变化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新鲜的植物叶片呼吸时放出二氧化碳。
探究实验二:植物呼吸时消耗氧气
萌发的黄豆种子,煮熟的黄豆种子,长火柴,广口瓶、塞子。用萌发的黄豆种子,煮熟的黄豆种子做实验,放入密封的容器中,一定时间后,放入燃烧的火柴,通过火柴的熄灭,证明绿色植物可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在进行呼吸作用过程中需要氧气。可得出结论:绿色植物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探究实验三:植物呼吸时释放热量
教师指导学生上台观察两个暖瓶上温度计的变化和暖瓶内的物品,小组讨论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植物在萌发过程中释放能量。
(三)归纳小结,知识提炼
引导分析归纳呼吸作用的原料、条件、场所、产物和物质、能量的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提炼出呼吸作用的概念并写出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四)目标导学,知识迁移
根据课件出示的导学提纲,观看视频资源,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总结出:植物除了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其他器官是否也进行呼吸作用?同时指出植物的其他器官也进行呼吸作用,并且指出只要是活细胞就能进行呼吸作用,并明白呼吸作用的主要意义:
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五)前后联系,知识升华
通过比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过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让学生理解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还通过食物链,进入其他生物体内,参与构建其他生物,其中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由此提炼出结论:“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其实质都是有机物的分解,释放能量。”
强调:有些植物细胞在无氧条件下也能进行呼吸。
(六)巩固反馈
,学以致用
通过多媒体展示呼吸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如: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大篷蔬菜、种子的保存、水果的保鲜、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深洞等的安全注意事项,呼应引入新课时提出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开阔学生视野,重塑“生活实践”
→“生物知识”
→“服务生活”的目标过程,升华思维。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分层完成巩固练习,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体现基础教育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指导学生总结、反思本节课的知识点、学习过程等,进行自我评价,帮助其认识自我、增强信心、巩固兴趣,以促进其主动发展。此过程中学生可畅所欲言,包括学习心得和困惑,以相互促进。教师则鼓励学生发言,培养他们归纳、概括及语言表达能力,建立知识树,形成知识体系。
五、说教学反思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增加了学生思考的兴趣,但是对于一般的学生也增加了思考的难度。尽量使学生从生物学的学习中获得知识和研究方法是本节课的贯穿始终的宗旨。由于受教材的限制,一节课完成教学流程的七个过程,相对来说容量较大,往往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不是太精细,在衔接上不太从容,感觉较仓促。但是教学的目的性体现较明确,就是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从而进一步感悟和领会生物学的研究方式,通过对知识的内在联系的探讨和分析,同类知识的类比和从新组合,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习。
六、说板书设计
第四节
植物的呼吸作用
?
?
设境激趣
导入新课
实验探究
合作交流
归纳小结
知识提炼
目标导学
知识迁移
前后联系
知识升华
巩固反馈
学以
致
用
概念:略
原料:有机物和氧气
场所:活细胞的线粒体中
产物:二氧化碳、水和能量
植物的呼吸作用
公式: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意义:为植物的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