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坞一高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周测九(11.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上代。
C. 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 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当旅客走出火车站,铁路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一个红外热成像屏幕,检测旅客身体各部位体温情况,从而精准筛选出体温异常的旅客。表面上只是一个屏幕,看不见的是海量数据传输到服务器后进行的复杂运算,这个微小而重要的场景,就应用到了“云计算”。
2020年开年,一场抗疫席卷华夏。云教育、云办公、云医疗、云卖货;政府、企业、学生、职员,全民上云,就此爆发!阿里云一马当先,成为中国云计算的先锋力量:在科研方面,阿里云在疫情初期就把AI计算资源开放给全世界;全国28个省市与阿里云合作建设数字防疫系统,健康码在200多个城市上线,提升防疫效率;支撑住1.8亿学生在家上课、2亿上班族在家办公,保障了社会经济正常运转。(摘自《2020年全面上云,以年为期看好云计算》,有删改)
材料二:
云计算是一种全新的网络应用概念,狭义上讲,是提供资源的网络,使用者可以随时获取“云”上资源,按需使用、付费。广义上说,是与信息技术、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一种服务,它集合许多计算资源,通过软件实现自动化管理,让资源被快速提供。其核心概念就是以互联网为中心,在网站上提供快速且安全的云计算服务与数据存储。
云计算版图分为IaaS/PaaS/SaaS
了解云计算从其三种服务模式开始:IaaS、PaaS、SaaS。从只需要提供基础设施,再到开放平台,最后到直接提供软件服务,IaaS、PaaS、SaaS三种云计算模式的实现难度是逐级递加的,所以SaaS的服务最贵。这就好比你想吃面,去饭店人家煮好你直接吃相当于SaaS;带着面去厨房自己煮就相当于PaaS;给你小麦种子、土地,自己种麦子、磨面粉、制作出面条再煮熟吃相当于IaaS。
(摘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三:
2008年马云一声令下,阿里巴巴必须做云计算。阿里上下无人理解。那时,云计算是什么没人讲得清楚。事实上,不光阿里内部,整个中国互联网圈看好云计算的也没几个。2012年深圳IT峰会广为流传一则关于云计算的辩论——李彦宏表示,云计算是新瓶装旧酒,没有新意;马化腾表示,云计算要在阿凡达时代才能实现;马云却坚决表示,阿里不做云计算可能会死。
2008年的阿里巴巴,外人眼里欣欣向荣,马云却看到了“死地”危机。第一,2008年中国虽然已经加入WTO,但在科技领域仍然是个标准的“三无”国家——没有自己的操作系统,没有自己的芯片,同样也没有自己的计算力系统,购买国外成熟的设备和系统,几乎是BAT和所有大国企的唯一选择;第二,2008年,阿里巴巴用户激增,每天早上八点到九点半之间,服务器的处理器使用率都会飘升到98%,离爆棚就差两个百分点;第三,花钱继续买服务器和软件,太贵而且还不好用。怎么办?自己研发!2009年,马云正式成立阿里云,阿里工程师写下阿里云计算操作系统“飞天”的第一行代码。
2018年,阿里云第一任负责人王坚博士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阿里云是阿里工程师拿命来填的。因为在很长时间内,阿里云吃下了集团大量投资、最优秀的工程师,但产出为零且毫无起色,被称为阿里内部“神坑”;最难那几年,阿里云内部80%工程师选择离职。从始至终阿里云都有一个坚定支持者:马云。当另一位中国云计算开拓者盛大云两年没盈利就被陈天桥放弃时,阿里云没有被马云放弃。“我每年给阿里云投10个亿,投个10年,做不出来再说。”正是这一坚持,让阿里云置之死地而后生。
从最初开始,阿里云就实现了完全自主研发!技术体系自主可控,不再受制于人;2015年,阿里云计算100TB数据排序只用了不到7分钟,把Apache Spark创造的23分钟世界纪录一下子缩短了一半多。换言之,中国人研发的云计算系统正式具备了与世界顶级云计算系统一较高下的实力;2019年,昔日“吃资源、零产出”的阿里云,营收破5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云计算公司。业内人士曾评价,中国云计算发展正是阿里云带动的,没有阿里云,中国云计算发展至少要滞后3~5年,不会有今天的商用规模,更不会给国计民生带来翻天覆地的影响。
(摘自《马云十二年百亿豪赌;从全球末流到三足鼎立!》有删改)
4.下列对“云服务模式”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云计算的三种服务模式IaaS、PaaS、SaaS,都离不开服务器、存储、交换机等基础设施。
B.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等平台服务,是SaaS和PaaS的“必需品”,IaaS则不需要。
C.进行云办公、云卖货的企业IT员工不需要基础设施,这是SaaS服务最便捷的原因之一。
D.学生通过钉钉上网课,属于云计算中实现难度最大的应用服务模式,故而价格也最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20年开年的新冠疫情催生了云教育、云办公、云医疗、云卖货等现象,云计算在保障社会经济正常运转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B.以互联网为中心,在网站上提供快速且安全的云计算服务与数据存储,这让每个网民都有使用网上庞大计算资源与数据中心的可能。
C.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技术,云计算的发展与企业不计成本的巨额投入、坚持不懈的自主研发以及企业决策者的高瞻远瞩有密切联系。
D.阿里云带动了中国云计算的发展,如果没有阿里云,中国云计算的发展必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国计民生也必然受到很大影响。
6.三则材料均是围绕“云计算”这一核心话题展开的论述,请结合材料进行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古董
阿城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真是这样。
小时候,家住北京宣武门内,离宣武门外的琉璃厂很近,故放学后没事就去玩儿。古董字画古旧书就在琉璃厂,举人士子穷家读书的,搜寻故旧。有个姓松的同学家就在那边,到他家去玩儿。他家的院子现在想来就是古董,小,什么都缩一号,非常精致的四合院,院门上有复杂的砖雕。这个同学很喜欢我到他家,我们的家庭都属于同一阶级成分,两个小孩子在一起甚为相得,没有政治的压力。
班上还有个姓杨的同学,对山水画狂热,用毛笔蘸水彩颜料在任何纸上画贺天健式的山水,说实在挺好看的。我画的很杂,喜欢画什么就画什么,喜欢怎么画就怎么画。我们两个都不屑参加学校里的美术小组,坐在那里画石膏,画静物,有摆样子给窗外经过的人看的意思。我们是放学后去玻璃厂的小子。
琉璃厂,是我的文化构成里非常重要的部分。我去琉璃厂的时候,已是公私合营之后的时代,店里的人算是国家干部职工。
安静。青砖墁地,扫得非常干净。从窗户看得见后院,日斑散缀,花木清疏。冬天,店里的炉子上永远用铁壶热着开水,呼出一种不间断的微弱啸音.
人和气。熟人进店,店员立起来招呼,请坐沏茶,聊,声音不大不小;一般人,随意检阅,刚有疑问,店员已经到了。我们小孩子,店员是不管的,可是要看什么,比如书搁得高了,店员也够下来递给你。觉得好玩儿的东西,店员就自得其乐讲故事。我的许多见识,就是这样得来的,玉,瓷器,字画儿,印章,一个小孩子,其实对名家的东西并不当真,而是对喜欢的东西着迷,之后渐悟。
店里的习惯,是培养将来的买主,可是新中国的下一代,是不会买古董了,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转,一点不假,现在古董又值钱了。
什么东西一值钱,就有仿冒品,历来如此。
有一本《金石书画笑史》不妨重印,或什么讲古董的杂志连载一下,一定让看的人心情愉快。清代古砖值钱,因为值钱,所以官场中送礼讲究送砖。毕沅到江西做官,有个知县送十多块,派人押来,因为毕沅五十大寿。毕沅当然是欢喜得很,赏了这个押差。押差当然也是欢喜得很,一欢喜就得意,一得意就想奉承。于是表功,说知县怎么怎么不容易,按照旧样仿,烧造,浸色,做旧,养苔。毕沅具体气成什么样,很难想象,因为他素称通博,而且手下有一帮有名的金石考订专家,像宋葆醇、俞肇修、赵魏等。
不过钱泳的《履园丛话》也记了砖的事情。嘉庆年间谢启昆做浙江布政使的时候,因为整治庭院,挖出八块砖。砖上有“永平”字样,于是谢启昆考订为晋惠帝永平年间的古物。得了古董,谢启昆命名自己的书斋为“八砖书舫”,而且设宴雅集,自己赋诗纪之,和诗的多到数十人。偏偏有个人不识相,说这“永平”两个字是明朝永平府烧造标记,古董于是不那么古了。谢启昆气得大骂“你们这类嗜古家,就会穿凿附会,一块砖也值得深究吗 ”!
钱泳记的这件事,好像不是在骂人,因为不识相的人也许说的是实话,只是不识相罢了,谢启昆则是将雅趣看得很透,把话兜底讲出来,倒有真意,谁还能再说什么?
认真说起来,清朝在古董的趣味上是很宽的。这和大清律有关。清朝的清教意识很重,规定八旗子弟不可经商,怕受腐蚀。不经商干什么呢?每月领了饷银,多也不多,物价稳定,吃穿够了,于是只好游手好闲,玩笼鸟,玩鹰,放鸽子,遛狗,斗蛐蛐,收鼻烟壶,听戏。
因为听戏,八旗子弟养成为专业听众。听戏真的是听,不是看,眼睛是闭起来的,而且脸不朝戏台,更专业的是钻到戏台下面听。对这样的专业听众,唱戏的怎么敢唱错?
开玩笑的话,可以说大清朝亡于不许子弟经商。一八四〇年前,因为瓷器、丝、桐油的出口,清朝是白银入超国,一仗打下来,贵戚才渐渐明白洋人是要有贸有易。清朝三百年,如果贸易的意识健全,历史会不会是另一种样子呢?
我有时候到宣武区游逛,会想,古时候,这里是商业区呀。可是,它怎么连仿冒古董的样子也没有了呢?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正确率76.7%
A.?文中以“我”与松姓同学、杨姓同学小时候的真实经历来说明当时琉璃厂古董的丰富以及对“我”文化上的深刻影响,说服力强。
B.?文中对比了不同历史时期古董价值的变化,并两次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来表达 “我”对社会历史变迁的感慨。
C.?琉璃厂安静的气氛、优美的景致、和气的店员、精彩的故事,吸引着“我”和朋友经常到那里,“我”也学到了一些古董方面的知识。
D.?清朝的清教意识很重,不允许八旗子弟经商,导致他们的贸易意识不健全,直接影响了清朝的灭亡。
8.文本中引用《金石书画笑史》和《履园丛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作者在对“古董”的叙述中寄寓了怎样的感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①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 ,徙上郡。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②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武帝立,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节选自《史记?卷一百九》,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 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C.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D.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射:中国古代“通五经贯六艺”中“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射”不但是杀敌卫国的技术,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育活动。
B.良家子:汉代规定应强制服役的七种人以及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不能从军,其余人家子女被视为良家子,他们方可从军。这也是区分民众良贱的等级界线。
C.中贵人:中国古代帝王所宠幸的近臣,也专称显贵的侍从宦官。
D.汉之飞将军:指李广将军。王昌龄的山水田园诗作《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所用的就是飞将军李广之典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广家世代学习射技,自己当初从军抗击匈奴之时,因善于骑射而杀敌颇多;在后来的战场上,他的射箭技能也经常发挥作用。
B.李广作战时骁勇过人。吴、楚两地叛军作乱,他跟随太尉攻打叛军,并在昌邑城下夺得叛军旗帜,因此立功扬名。
C.李广作为将领能做到处乱不惊。李广带了百余名骑兵去追击三个匈奴人,后来却遇到了几千名匈奴骑兵,手下被吓得惊慌失措,他却下令下马解鞍来迷惑敌军。
D.李广出兵雁门关遭遇兵败而被俘,被押解途中得以逃脱,按律令被除去官职。因损失惨重,本人又被俘虏,应被处以死刑,后来得到他人帮助而被贬为普通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送张五諥①归宣城
王维
五湖千万里,况复五湖西。渔浦南陵郭,人家春谷溪。
欲归江森森②,未到草萋萋。忆想兰陵镇,可宜猿更啼。
【注】①张五諥,王维挚友,天宝年间自京辞官归乡,本诗作于此时。②森森,水势洁大的样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题目中的“张五”与《送元二使安西》的元二都是送别对象在家族中的排行。
B.“五湖千万里”一句将空间拉大,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张湮此行的遥远与困难。
C.“况复五湖西”在首句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路途遥远,突出了诗人的不舍和惆怅。
D.此次送别时间是春天,颈联中诗人借美好的春景从反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
15.古代诗歌强调情感表达含蓄,请分析诗歌最后一联是如何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早起晚睡,辛勤操持家务的句子是“?????? ,? ”。
(2)《诗经·氓》中用比兴手法比喻女子的容颜憔悴的句子是: , 。
(3)《诗经·氓》中表现女子下决心与那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的句子是: , 。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中的“兄”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素善留侯张良 B.范增数目项王
C.常以身翼蔽沛公 D.籍吏民,封府库
18. 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祖道,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荆轲刺秦王》)中的“祖”就是“祖道”,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B.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C.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
D. 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每一个生命,甚至每一个小小的细胞中,都包含着一个无穷无尽的宇宙。庄子曾道:“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寿莫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亚原子世界的精度和深远宇宙的广度通过量子力学的理论融会贯通,庄子的思想竟与现代科学暗自相合,不得不令人___________。
探索广袤宇宙的星辰大海和研究精巧的细胞内原子运行规律是人类扩展认知的两个基本方向。人们一方面利用空间天文卫星来观测大尺度时空维度中的奇观,另一方面也运用冷冻电子显微镜来探索细胞内部微观世界各式各样复杂而又精巧的结构。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入,细胞内部丰富的物质结构和有序的协调机制令人_________。据估计,一个普通的动物细胞内,各类蛋白质分子机器的总数超过十的十二到十三次方数量级,其他各类功能性的小分子更是___________。这些大大小小的生物分子或穿梭于各种功能迥异的细胞器之间,或锚定于某一特定的膜结构浮游其上,如果化身为一个原子置于其间,( )。即便物质结构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致的调控,从物质代谢到能量供应,再到细胞分裂、分化、自噬等整体水平上的行为,无不___________,其中的奥妙令人神往。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啧啧称奇 叹为观止 不计其数 井井有条
B.交口称誉 叹为观止 不胜枚举 顺理成章
C.啧啧称奇 望洋兴叹 不计其数 顺理成章
D.交口称誉 望洋兴叹 不胜枚举 井井有条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奇景瀚如星海,会令你慨叹它的壮阔
B.这壮阔的奇景瀚如星海,一定会令你慨叹
C.你一定会慨叹这壮阔的奇景,瀚如星海
D.你一定会慨叹这瀚如星海的奇景,如此壮阔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物质结构尽管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致的调控
B.虽然物质结构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致的限制
C.物质结构虽然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限制
D.尽管物质结构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调控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大气保温气体之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导致全球变暖,造成天气干旱或旱涝不均,甚至可能造成海洋水位上升,淹没大量沿海城市,①____。然而,也有研究指出,②______:比如增加的二氧化碳可以给植物“施肥”,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但这必须有个前提,植物还活着!如果土壤被污染,③_____,我们就失去了这些向大气中释放氧气的“氧气工厂”和“空气净化器”。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下雨,是常见的场景;听雨,可以听出许多感受,可能有雨的细腻缠绵、雨的激昂壮烈,可能听出雨的情思、雨的韵味……
对于“听雨”,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感受呢?
请根据你的感受,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1 2 3 4 5 7 10 11
D B D C B D A D
12 14 17 18 19 20 21
D D C D A C D
1.D D.“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曲解文意。原文:“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2.B B项扩大范围。原文为“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而选项表述为“旧史学”。
3.D D项中“直至殷虚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混淆是非,由原文最后一段可知,汉代以后,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主要凭依小篆;北宋以来,凭依金文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了补充。
4. C C项曲解原文,因果不当。C项中“不需要基础设施”与材料二图表中“客户直接获得软件级别服务,企业IT人员不用关心IT环境与基础设施”中的“不用关心”意义不同,所以选项的因果关系不能成立。
5. B A项夸大功能。从材料一原文可知,新冠疫情促进云计算应用的进一步
发展,并非选项中“催生”一词所说的促使其产生。C项偷换概念。从材料二原文中“云计算是一种全新的网络应用概念”可知,选项称云计算为“一种全新的网络技术”错误,“全新的网络应用概念”与“全新的网络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云计算并非全新的网络技术,其包含的多种技术是已经存在的,云计算则更先进、更高效,故并非“全新的网络技术”。D项推论绝对化。选项中两个“必然”的说法过于绝对。
6.①材料一主要介绍云计算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②材料二主要介绍云计算的概念内涵及其服务模式;
③材料三通过阿里云的发展展现了中国云计算的发展历程。
7.D D项,“直接影响了清朝的灭亡”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开玩笑的话,可以说大清朝亡于不许子弟经商”,只是玩笑说法,并不能说“不允许八旗子弟经商,直接影响了清朝的灭亡 ”。
8. ①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展现了作品的文化底蕴。
②使文章生动幽默,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
③描写古人古董轶事,表现了作者对古董的独特感情。
④结构上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所说的“什么东西一值钱,就有仿冒品,历来如此 ”,又对下文“趣味”的论说有启 示作用。
9.①古董是作者儿时美好的回忆,体现了作者对古董的喜爱之情。
②从古董的价值起 落中,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无奈和感伤。
③对假冒伪造古董的批判,也含有对于清王朝八旗子弟玩物丧志的叹息。
④结尾中作者在商业街连仿冒古董的样子也找不到,表达了对传统文化遗失的痛心。
10.A
11.D(3分 )(是边塞诗)
12.D(3分)(“得到他人帮助”误解“赎”含义;普通人,不准确)
13.(1)李广的才能(才能气概),天下没有第二个,自己仗恃有本领,屡次和敌人做战,恐怕会失去这员良将。(“负”——或“倚仗”“依靠、凭借”;“数”;“亡”——或“使之死去”,三处各1分,句意2分)
(2)(你的心愿)已经满足了,就凶恶起来了。我的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啊!
译文:
李广将军,陇西成纪人。老家在槐里,后迁徙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杀敌斩首和虏获多,做了汉朝的中郎。
到孝景帝初登位,李广任陇西都尉,后调为骑郎将。吴楚起兵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敌人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显扬。但因梁王授下授给他将军印,还师后,没有给予封赏。调为上谷太守,天天与匈奴交战。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皇帝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伏本领高查强,屡次与敌虏肉搏,恐怕会失去世他。”于是调他为上郡太守。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时,天子派亲近的宦官跟随李广整训士兵,抗击匈奴。一次,这位宦官带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与他们交战。那三个人转身射箭,伤了宦官,那几十名骑兵也被射杀将尽。宦官跑到李广跟前,李广于是带一百名骑兵,急追这三个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行走,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骑兵散开,从左右两面包抄,并亲自射击那三人,结果射死二人,活捉一人。待捆绑好俘虏上马,望见匈奴有数干骑兵。他们看见李广,以为是诱敌的骑兵,都吃一惊,上山布阵。李广的一百骑兵也非常恐慌,想奔驰转回。李广说;“我们离大军几十里,现在以一百骑兵这样逃跑,匈奴一追赶射击马上就全完了。现在我们若留下,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为大军来诱敌,必然不敢来袭击我们。”李广命令骑兵说:“前进!”进到约离匈奴阵地二里许停了下来,又下令说:“都下马解鞍!”他的骑兵说:“敌人多而且离得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以为我们会走,现在都解鞍就表示不走,可以使敌人更加坚持认为我们是来诱敌的错误判断。”于是匈奴骑兵就没敢袭击。有个骑白马的匈奴将军出阵监护他的兵卒,李广上马与十几名骑兵奔驰前去射杀了这个匈奴白马将军,然后又返回到他的骑兵中间,解下马鞍,命令士兵把马放开,随便躺卧。这时刚好天黑,匈奴兵始终觉得很奇怪,不敢出击。夜半时,匈奴兵还以为汉军有伏兵在旁边准备夜间袭击他们,而全部撤走了。天亮,李广回到大军驻地。大军不知李广在哪里,所以无法随后接应。武帝即位,于是李广由上郡太守调任未央宫的禁卫军长官。
四年以后,李广由卫尉被任为将军,出雁门关进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并生擒了李广。单于平时就听说李广很有才能,下令说:“俘获李广一定要活着送来。”匈奴骑兵俘虏了李广,当时李广受了很重的伤,就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打马向南飞驰数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残部,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匈奴出动追捕的骑兵几百名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才能逃脱。于是回到汉朝京城,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
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安国将军,韩将军迁调右北平。于是天子就召见李广,任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驻守右北平,匈奴听说后,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他好几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
14.D “草萋萋”可以理解成乐景衬哀情,但“江森森”这样理解不妥。“森森”是水势浩大的样子,作者借此比喻自己浩荡的离愁。再者“未到”一句说明,张諥快回到宣城时江南已是芳草萋萋、二人分时应这初春时节,长安还是比较冷的。所以“江森森”应该是用寒冷的春就之水比喻诗人分别时的凄凉,应非乐景写哀情。
15.这句诗的意思是:我想,你回乡途经兰陵镇时也应该会因为我们彼此思念而感到凄凉吧,哪里还忍受得了悲哀的猿啼呢?诗人用以下两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离愁。
(l)虚写:写成此诗时二人尚未分离,诗人悬想未来,借此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这句与《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法相同;
(2)用典:“猿啼”之声,似哭似号,闻之令人伤心,古人常借此表达哀怨、愁苦之情。(此句似化用郦道元《三峡》“巴东巫峡三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虚写和用典,答出每点3分。不要求术语准确,能从相应的角度对诗句进行合理分析即可得分。)
16.(1)夙兴夜寐,靡有朝矣。(2)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3)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7.C 例句中,“兄”是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A.“善”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B.“目”是名词用作动词,使眼色。C.“翼”是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D.“籍”是名词用作动词,登记。
18.D D项,“陛,是宫殿”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的表述错误。陛,是指宫殿的台阶;殿下,是对太子、皇后、诸王等的敬称,不可以用“殿下”称呼皇帝。
19.A先看第一空:“啧啧称奇”表示不停地咂着嘴,称赞它的奇妙;“交口称誉”指异口同声地称赞。前面说“亚原子世界的精度和深远宇宙的广度通过量子力学的理论融会贯通,庄子的思想竟与现代科学暗自相合”,“竟”字表示出乎意料,可见此处是说前面的情形让人感觉奇妙,故应用“啧啧称奇”。再看第四空:“井井有条”形容条理分明,整齐有序;“顺理成章”指写文章或做事,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指某种情况合乎情理,自然产生某种结果。文中强调“从物质代谢到能量供应,再到细胞分裂、分化、自噬等整体水平上的行为”条理分明,故应用“井井有条”。采用排除法。故选A。
20.C 前面说“这些大大小小的生物分子或穿梭于各种功能迥异的细胞器之间,或锚定于某一特定的膜结构浮游其上,如果化身为一个原子置于其间”,其中“如果化身为一个原子置于其间”中“化身”的主语蒙后省略,应是假设人化身其间,据此可排除A、B两项;“瀚如星海”是对“壮阔的奇景”的形象化表述,应该放在后面,据此可排除D项。故选C。
21.D 本题中的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关联词搭配不当,“即便”表假设关系,“但”表转折关系,“即便……但……”搭配不当;二是定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精致”与“调控”不搭配。“精致”指精巧细致,“精细”指精密细致,修饰“调控”应用“精细”。故选D。
22.(1)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2)二氧化碳增加会带来好处
(3)植物就会生病甚至死亡
23.【写作指导】
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写好本题,要注意两点。
1.思接千古,纵横中外,才能有广度
把思考的目光投向古今中外,文章才能旁征博引,材料充实,具有视觉和心灵的冲击力量。苏轼词中的雨、李清照词中的雨、蒋捷词中的雨、李商隐诗中的雨……都可以使用。
2.倾注感情,提升立意,才能有深度
写文章,首先要对写作的对象灌注浓郁的感情,下笔才能灵思泉涌;再要提升立意,让深刻的立意洞穿读者心灵,才有启迪作用。如“雨,总是愁思的凝结”“听雨,就是听自己灵魂的激荡”“听雨,是自己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等立意,就很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