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宁乡市碧桂园学校 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 9 卷考试
高一历史卷
1.全卷共 4 页,满分为 100 分,考试用时为 90 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相关信息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写好,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 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 效。
5.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试卷考生自己保管,答题卡交给监考老师。
一、单项选择题(3x15=45 分)
1.下图是在浙江河姆渡发现的用于捻麻纱的木、陶锭盘,制作时间约为公元前 5000 年。这类文物可以用 来证明我国古代
A.纺织技术的起源 B.制瓷技艺的高超 C.原始农业的滥觞 D.商品交易的活跃
2.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 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其中商族本属东夷族的一支,不是黄帝族 的后裔。这反映了华夏先民
A.鲜明的血缘亲疏色彩 B.朴素的宗族宗法观念 C.久远的文化生活交流 D.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
3.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4.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周朝时,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对鬼神采 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华文化“人本”色彩逐渐加强 B.神权政治色彩得到淡化
C.神权遭到王权冲击 D.中华文化具有一定民主色彩
5.秦统一后关东地区奉儒学为政治根基。秦始皇四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系列文化活动,如泰山 封禅,推行祭师文化和祭拜禹、舜等先王。此行为意在
A.将儒学作为治国理念 B.加强法儒家思想的融合 C.恢复思想活跃的局面 D.强化统一国家的文化认同
6.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基层组织乡村很多地方都以姓氏命名。如“刘家村”“唐家坳”“肖家湾”
等。但“刘家村”里还居住着朱姓家庭或张姓家庭等。同样“唐家坳”里也居住着其他姓氏的家庭。与此 现象相关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君主专制 B.分封制科举制 C.分封制郡县制 D.分封制礼乐制度
7.汉代在郡一级,郡丞、长吏辅佐郡守,都尉管武事、督邮管监察,列曹分理民政、财政、司法、教育 等,但所有这些官员都是郡守的属官。县一级也是如此。汉代地方行政体制
A.形成了制约机制 B.实现了权力集中 C.杜绝了吏治腐败 D.避免了裙带关系
8.战国时的方士鼓吹“仙丹”可使人长生不死。秦汉时,“入海求仙”运动发展到南方。汉武帝在位 50 余年,竟遣方士数千入海,但他们只能带回来印度犀角和非洲象牙等稀罕物。“入海求仙”运动客观上
A.导致了经济重心逐渐向南移 B.推动了造船航海业发展
C.加快了国家政治统一的进程 D.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传播
9.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统治难题,如前秦统治者整顿吏治、打 击豪强、尊儒重教、移民十万户入关中地区等。北魏建立后,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 风易俗等改革。孝文帝的改革
A.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B.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
C.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 D.强化了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
10.西汉时,长安附近的三辅一带,人口都比较稠密,共有 240 多万人。到东汉时,原本富饶的关中,人 口锐减至 50 余万。北方诸州中,人口都出现了锐减,而南方诸州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据此可推演 出的公式是
A.自然环境+人口=经济发展 B.地理位置+人口=经济发展
C.商业政策+人口=社会稳定 D.社会稳定+人口=经济发展
11.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 建议,募兵 13 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抓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 加忧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这一变化
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C.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 D.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12.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 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13.下表是关于唐代士人科举报考资格的规定。这些规定的变化反映出
初唐时期
学有所成的士人,自己可向所在州县报考,经县、州选拔参加科举考试。
唐朝中期
需经过“户部籍阅、结款通保”等诸多审查环节和流程,部分科目报考资格的要求越 来越严。
唐朝后期
“举人曾为官司可罚,虽有辞艺,长吏不得举送,违者举送官停职,考试官贬黜。”
A.国家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 B.儒学衰败刺激科举变革
C.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通道 D.唐朝的社会流动性加强
14.从大量记载中可以看到,唐代皇帝和中央对各地各部门的各项行政过程、行政结果实施追踪式的连续 控制。许多在汉代无须也不可能由皇帝过问的事情,现在都要奏报呈送.经过三省和政事堂的审理,取得皇 帝的旨意之后,再以诏令的方式下达指令。这反映出唐朝
A.行政制度的日益完备 B.皇权与相权矛盾缓和 C.皇权不受制度的限制 D.专制集权体制的强化
15.玄学是流行于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西晋时,一些佛教名僧为了借助玄学推行佛法,不仅以“空 无”宗旨与玄学的“虚无”相呼应,而且模仿玄谈家的语言和情趣,主动与名士交游。这一现象说明
A.三教融合趋势开始出现 B.佛教文化日益中国化 C.佛教对传统文化构成冲击 D.佛教是主要宗教
16.阅读下列材料(16 分):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 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 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 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知封建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与前代相比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6 分
(2)概括材料二中顾炎武的主要观点。(不得照抄材料)6 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认识。4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材料一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 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 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 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
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 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 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 38 处,铁官 48 处,均统归大 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材料三 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始终没有脱离氏族——部族——宗族——家族的发展脉络,“父前子名,君 前臣名”,“在家为孝,在朝为忠”已经成为几千年社会关系的真实写照,形成了“生法者,君也;守法 者,臣也;治于法者,民也”的社会现象。——摘编自曾小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类型及其特征》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4 分
(2)依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国家治理的主要措施。6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6 分
18.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 398 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 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 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 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
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 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10 分)
19(13 分)、材料 赵孟頫,元代书画巨匠,为宋太祖赵匡胤后裔,南宋灭亡后,赵孟頫仕元朝。他吸收 南北绘画之长,复兴中原传统画艺,维持并延续了其发展。他摆脱了南宋画院形式主义的习气,在绘画上 提出“不求形似”,提倡人物画要继承唐人技法,山水画要学五代人董源。他认为“书画本来同”,使绘画的 文人气质更为浓烈。他的书法用笔圆转流美,骨力秀劲,世称“赵体”。 明末清初书法家傅山,在他二十岁左右时,得到赵孟頫的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1644 年清朝入 主中原后,他拒仕清朝,对赵孟頫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无骨”,开始临摹颜真
卿(唐代书法家,在平定叛乱中为国捐躯)的书法,自叹“腕(指书写习惯)杂矣,不能劲瘦挺拗如先人矣”。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赵孟頫书画艺术的特点。3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傅山对赵孟頫书画艺术评价的前后变化,及影响傅山对赵孟頫评价 的因素。10 分
宁乡碧桂园学校 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 9 月卷考试
高一历史卷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45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此处空白
16【答案】(1)变化: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2 影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 间的强盛统治。(任答两点 4 分)
(2)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容易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和国家分裂; 郡县制的弊端在于中央权力过大,影响地方的建设(或容易导致君主专制和独裁);
应该在郡县制中加入地方分权的因素。(任答两点 4 分) (3)任何管理制度都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 中国的地方管理制度应该把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制度建设要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任答一点 2 分)
17【答案】(1)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4
(2)措施: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并设刺史监察地方,在中央设立中朝;经济上盐铁官营。6
(3)特征:血缘关系浓厚;家国同构;君权、父权至上(或君主专制);人治。任答两点 2
18、【答案】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 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任答 5 点 10 分
19、【答案】(1)特点:①融合各派艺术;②不求形似,追求写意;③强调书画一体 3 分
(2)变化:前期就书画肯定其成就,后期以气节鄙视书画。4 因素:①明清政权更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②受儒家忠君爱国思想影响,具有抗清情结;③个人审美观。 3 分 (共 7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