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蚊子和狮子》,讲了怎样对待骄傲自负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穿井得一人》这篇课文。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 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
《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 ,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前249年以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专断朝政。
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
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lào)毐(ǎi)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
等到
译文: 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需到出门(到远处)打水洗涤,因此(他家)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的
顺接连词
溉,洗涤。
汲水,从下往上打水。
代词,他
告诉
这里指“节省”
住
等到他家打井(成功)之后,他家的人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一个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听到
译文: 有人听到这话以后就传播给其他人,说: “丁家打井,从井中发现了一个人。”
谈论
使听见
向、对
代词,指丁家人说的那句话。
传播
得到,这里指“发现”
这件事
这件事
全国的人都谈论这件事,(有人)向宋国
国君(报告),使(他)听到这件事。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
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
无闻也。
译文: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
向
这件事
回答
的
劳动力
在
派遣
这里指“节省”
这里指“发现”
丁家的人回答说:“(我说的是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不是说从井中发现了一个人。”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质疑:
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说话、念词不要产生歧义。
1、说话要防止歧义。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
3、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1)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2)词性活用??
哪里
平安
方位名词活用为状语。
子将安之?
我将东徙。
闻之于宋君?。???
???子将安之????????
?? 得一人之使。?????
有闻而传之者?。????
闻之于宋君????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以故东迁?。??????????????
闻之于宋君?。??
非得一人于井中。????
?代词?,这件事
动词,到
助词,的
听到
使听到
认为
因为
在
之
闻
以
于
向,对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一说与郑顷公同时。《庄子》中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
《列子》是道教经典之一,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其中很多故事都写得很生动,有较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儿童辩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中伤 ( ) 星宿( )
中: 宿:
中间 ( ) 宿舍( )
躇( )步跐( )蹈
zhòng
zhōng
xiù
sù
chú
cǐ
杞人( )
qǐ
舍然( )
宿舍 ( )
shì
shè
充塞( )
sè
崩坠:
寄:
废寝食:
因:
晓:
屈伸:
行止:
只使:
舍然:
奈何忧崩坠乎( )
奈地坏何( )
为什么
拿……怎么办
崩塌坠落
依托 依附
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于是
开导
弯曲伸长
行动 活动
即使
放心的样子
重点句子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奈地坏何?
奈何忧其坏?
又有一个人为这个担忧的人而担忧,于是前去开导他。
四处都塞满了土块,没有地方没有土地.
大地崩塌怎么办呢?
为什么要担心大地崩塌呢?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国有一个人担心天会崩塌坠落,自己没有什么地方可以依托,(因此)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又有一个担心他(身体)的人于是前去开导他,说:“天,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到处都有气体。就像是四肢弯曲伸展和自由呼吸,整天在空气中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它会崩坠呢?”这个人说:“天果真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那么日月星辰就不应当坠落了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只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之中有光耀的,即使它坠落了,也不会造成伤害。”这个人说:“地塌了怎么办呢?”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聚积在一起的土块,四处都塞得满满的,没有地方空着,你整天踩踏着它,整天在地上行走,为什么还担心它会塌呢?”这个人放下心来显得十分高兴,开导他的人也非常高兴。
1、杞人为什么而忧天?开导他的人是如何开导他的?
杞人担心天地崩坠,身无所寄,而废寝忘食。
晓之者说,天是聚集在一起的气体,不会坠毁;日月星宿也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耀的气体团,即使坠毁也不会击中和砸伤人;地是聚集在一起的土块,四处都是大地,地不会崩坏。担心是多余的。
2、作者借杞人忧天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要消除没有根据的或不必要的忧虑。
3、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忧虑,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忧虑的?
杞人忧天不足取,庸人自扰没必要;
忧虑烦恼心眼小,心底无私乐陶陶。
有益身心书常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无益家国事莫为,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先天下之忧而忧,身体力行,从自已身边事做起,
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安思危,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审读课文,根据自已掌握的自然知识,小组合作探讨,看看文中“晓之者”的话哪些是科学的,哪些是不科学的?
A、天(宇宙)是没有穷尽的。
B、日月星辰有的是气体团,有的是固体团,它们都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它们有的发光,有的不发光。
C、地球是一个扁球体。
D、以太阳为中心,围绕太阳运转的九大行星(如地球等)共同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及其他恒星系组成了银河系;银河系及河外星系共同构成了茫茫宇宙。月亮是地球的卫星。
从现象到本质,揭示故事寓意
“杞人忧天”: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本文寓意:要消除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讽刺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
从今天的天空变化趋势来看,我们要不要“忧天”?
滚滚浓烟遮天蔽日
这里整天都笼罩在烟雾当中
污水周围的草都死了
河边的萝卜也枯死了
河面上厚厚的油层恶臭难当
刺鼻的污水从这里排出
水井重度污染,
难以饮用
这里俨然成了垃圾场了
长城脚下乱砍滥伐
原始生态林遭破坏
1、全球逾万种动物濒临灭绝 乱砍滥伐森林是祸首
2、黄河缺水危机呼唤“引草入田”
3、地球真的是越来越烫了
4、北京面临被沙淹没危险
今人忧天真可嘉,
携起手来护家园。
杞人忧天无必要,
掌握文化需记牢。
作业:
杞人和晓者看到现代社会“战火纷起、境恶化、人口急增、旱涝灾害、火灾频发、交通事故、过度抽取自来水,造成地面塌陷……”等现象,深感责任重大,忧郁之心渐长。当他们又一次相遇时,他们却共同诉起了各自的忧愁。请你展开你的想象,以《<杞人忧天>后传》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