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素质升级检测含答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素质升级检测含答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15 18:44:01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30分 每小题3分)
一、(12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烽燧(suì)
抟(zhuān)水禽 
湓浦(pǔ)
B.怵(cù)然
骓(zhuī)不逝
刈(yì)旗
C.(yǐ)船
雨霁(jì)
媵(yìnɡ)嫱
D.斋(zhāi)戒
觱(bì)篥
涨(zhànɡ)腻
【解析】 A抟:tuán,B怵:chù,D涨:zhǎnɡ。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3分)( AC )
A.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B.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C.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D.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解析】 AC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B是使动用法,D是名词作状语。
3.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顿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以头叩地停顿一段时间才起身,故称“顿首”。也用于书信的起头或结尾,表致敬。
B.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两为四锱,一锱为六铢,后用“锱铢”来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C.三辅,本指汉代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后也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方。
D.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撰述的官职。唐时称“翰林学士”,为文学侍从,参理机务,起草诏书,有“内相”之称。
【解析】 “以头叩地停顿一段时间才起身”错,行顿首礼时,头碰地即起。
4.下面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为《史记》既是伟大的文学著作,又是伟大的历史著作。
B.《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入蜀记》,作者陆游,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留传下来的诗歌有九千多首,是我国文学史上留传下来的作品最多的诗人。
C.《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D.《阿房宫赋》选自《樊川文集》作者杜牧,中唐著名诗人,他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解析】 “文学”“历史”对调。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
【解析】 B项,“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说“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并不是做出“正面评价”。故选B。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对比。
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解析】 D项,“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强加因果,原文第三段说“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故选D。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以感性见长,或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解析】 A项,“杜甫之前的诗人,或以感性见长,或以理性见长”无中生有,原文第一段说,“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并没有评价杜甫之前的诗人。B项,“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曲解文意,由第二段“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可知,杜甫在七言律诗上并不是“谨守传统”,文章甚至都没提到“七律”。C项,“作者在情感上一视同仁”理解错误,从第三段的论述看,作者列举“逃避”和“被击败”这两种回应危机的方式,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对杜甫“正面担荷”这种应对方式的欣赏和肯定。故选D。
三、(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世充,字行满。祖西域胡,号支颓耨,后徙新丰,死,其妻与霸城人王粲为庶妻。颓褥子收从之,冒粲姓,仕隋。生世充,以荫为左翊卫。大业初,世充出为江都赞治,迁郡丞。杨玄感反,吴人朱燮、晋陵人管崇起江南应之,兵十馀万。世充以偏将募江都万人,频击破之。每捷必归功于下,虏获尽推与士卒,故人争为效。大业十年,齐贼孟让转寇诸郡。至盱眙,世充拒之,保都梁山,列五壁不战,羸兵以示弱。让笑曰:“世充文法吏,安知兵?吾今生缚之,鼓行下江都矣!”时百姓皆入保,野无所掠,让又苦五壁闭道不得南,即分兵围之。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王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世充知贼懈,夜夷灶撤幕,毁垣,奋击,大破之,让以数十骑去。李密逼东都,诏世充为将军,以兵屯洛口。大小百馀战,无大胜负。召即拜右翊卫将军,趣破贼,世充大败,越王杨侗以书慰勉,赐金帛安之。会江都弑逆,群臣奉杨侗为帝,以世充为吏部尚书。侗听内史令元文都、卢楚等谋,以重官畀李密,趣兵北讨。
密战胜来告,众大悦,世充独谓其下曰:“文都等刀笔才,必为密禽。且我军与贼战,多杀其父子兄弟,一旦为之下,吾属无类矣!
”文都等闻,大惧。后侗欲以文都为御史大夫,世充不许,曰:“尝与公等约,左右仆射、尚书令、御史大夫,留待勋旧。今各欲得,则流竞开矣,
何以共守?”文都憾焉,潜与楚谋,因世充入殿伏甲杀之。纳言段达驰告世充,世充夜以兵袭含嘉门,围宫城。右武卫大将军皇甫无逸等遣将费曜、田阇拒战太阳门。曜败,世充入之,无逸以单骑遁,收楚杀之。时紫微宫尚闭,世充扣门,绐侗曰:“元文都等欲执陛下降李密,臣不反,诛反者耳。”段达执文都送世充,杀之。世充悉遣腹心代卫士,然后入谢曰:“文都、楚无状,规相屠戮,臣急为此,非敢他。”侗与之盟,进拜尚书左仆射。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
B.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
C.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
D.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
【解析】 译为“王世充多次出兵攻打他们,假装失利,逃进营垒。孟让更加骄傲,几天后,渐渐分出兵力来向南侵掠,留下刚够包围营垒的军队”。理解了句意,断句就比较容易了。如“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主语是“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都是陈述“世充”作战的不同过程,需分别停顿;“让益骄/数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的主语是“让”,根据成语“攻城略地”可知,“略”有侵略之意,“南”则是名词作状语,二者不能断开。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庶妻,正妻之外的姬妾。嫡庶制度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内容,“嫡”指正妻及其所生子女,“庶”指姬妾及其所生子女。
B.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古代常在“迁”字之前或之后加一字予以区分,如降职称“左迁”。
C.大业,年号名。古代封建王朝以年号纪年,明清时期一个皇帝一般用一个年号。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太宗皇帝。
D.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吏部的最高长官。吏部掌管对全国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
调动等事务。
【解析】 一个皇帝可以用多个年号,“太宗”不是年号。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王世充能笼络士卒。参与平定杨玄感时,他将功归部下。战利品一概赏给士兵,深受拥戴。
B.王世充有军事才能。盱眙之战,以弱胜强;洛口之战,前后百余次与敌对峙,屡占上风。
C.王世充有理性判断。李密战胜而归,众人皆喜,而世充却认为李密可能带来巨大的威胁。
D.王世充果断而谨慎。他夜围宫城,消灭政敌,又能审时度势采取种种措施,确保自身安全。
【解析】 “盱眙之战,以弱胜强”于文无据,且洛口之战“屡占上风”不合文意。
第Ⅱ卷(120分)
四、(23分)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让笑曰:“世充文法吏,安知兵?吾今生缚之,鼓行下江都矣!”(5分)
译文:孟让笑着说:“王世充是个文法小吏,怎懂兵法?我今天要活捉他,擂鼓进军攻克江都!”
(2)文都憾焉,潜与楚谋,因世充入殿伏甲杀之。(5分)
译文:元文都对此怨恨不已,暗中和卢楚谋划,趁王世充进殿时埋伏士兵杀死他。
参考译文:
王世充,字行满。祖父是西域胡人,号为支颓耨,后来迁居新丰,死后,他的妻子嫁给霸城人王粲为妾。支颓耨的儿子支收随同母亲,顶替王粲的姓,在隋朝做官。世充生下后。因祖先的功勋任左翊卫。大业初,世充出任江都赞治,又升任郡丞。杨玄感造反的时候,吴地人朱燮、晋陵人管崇在江南起兵响应,拥兵十多万。王世充作为偏将在江都招募一万多人,多次打败叛贼。每次大捷,必定归功于部下,缴获的东西全都分给士兵。因此人们争相为他效命。大业十年,齐郡孟让辗转侵犯诸郡,到了盱眙,王世充抵御他,守卫都梁山,分列五座营垒,没有交战,用老弱士兵来显示军力薄弱。孟让笑着说:“王世充是个文法小吏,怎懂兵法?我今天要活捉他,擂鼓进军攻克江都!”当时百姓都进入堡垒,野外没有可掠夺的东西,孟让又苦于五座营垒挡住道路不能南侵,就分兵包围营垒。王世充多次出战,假装失利,逃进营垒;孟让更加骄傲,几天后,渐渐分出兵力向南侵掠,留下刚够包围营垒的军兵。世充知道敌兵松懈,夜晚填平灶坑撤掉幕帐,毁掉墙垣,奋力攻击,大败敌军,孟让率数十名骑兵逃跑。李密进逼东都洛阳,皇上下诏命王世充任将军,带兵驻扎在洛口。经过大小一百多次交战,没有大的胜负。皇上下诏授任他为右翊卫将军,催促打败敌人,王世充大败。越王杨侗写信慰劳劝勉,赏赐金帛安抚他。适逢江都叛逆弑杀君主,群臣奉立杨侗为皇帝,任命王世充为吏部尚书。杨侗听从内史令元文都、卢楚等人的计谋,任命李密做高官,催促他带兵向北讨伐。李密打了胜仗前来报告,众人都很高兴,唯独王世充对部下说:“元文都等都只有舞文弄墨的小才,一定会被李密活捉。况且,我军和贼(李密)交战,杀死他们的父兄子弟很多,一旦成为他的部下,我们这些人就没一个人能够活得了。”元文都等人听到后,非常恐惧。后杨侗打算任元文都为御史大夫,王世充不同意。说:“曾经与公等相约,左右仆射、尚书令、御史大夫,留给有功绩的旧臣。现在各位想得到,那么就开了争夺权力的风气,如何共守?”元文都对此怨恨不已,暗中和卢楚谋划,趁王世充进殿时埋伏士兵杀死他。纳言段达(让人)乘快马报告王世充,王世充夜晚率兵袭击含嘉门,包围宫城。右武卫大将军皇甫无逸等派大将费曜、田阇在太阳门抵抗,费曜大败。王世充进入宫城,皇甫无逸单身骑马逃跑,捉住卢楚杀了。当时紫微宫还关闭着,王世充敲门,欺骗杨侗说:“元文都等人要捉拿陛下投降李密,臣并未造反。只是诛杀造反的人罢了。”段达捉住元文都送给王世充,就被杀掉了。王世充全部派用心腹替换卫士,然后入朝谢罪说:“元文都、卢楚罪大恶极,谋划着互相残杀,臣紧急中做了这种事,不敢有他心。”杨侗与他盟誓,升任他为尚书左仆射。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8分)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 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BC )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解析】 B项,“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说法错误,是借喻,不是借代。C项,“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4分)
【答案】 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_此情可待成追忆__,_只是当时已惘然__。”
(2)《劝学》中,作者用“_学不可以已__”一句,强调了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
(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老师和学生不一定要高下分明。究其原因,他说:“_闻道有先后__,_术业有专攻__。”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左拾遗。房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可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代武镇成都,英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旧唐书·杜甫传》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后徙河南巩县 徙:迁徙
B.禄山陷京师
陷:破坏
C.儿女饿殍者数人
殍:饿死
D.自棹舟迎甫而还
棹:驾船
【解析】 陷:攻破。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6分)( D )
A.
B.
C.
D.
【解析】 D中的“为”都当“做”讲。A,之:①代词②音节助词,无实义;B者:①代词,……的人,②助词,无实义;C乃:①竟然,②才。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担任过一些职位不高的官员。
B.杜甫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受到皇上的赏识。
C.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深交,所以,当房琯兵败被贬之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D.好友严武辞世后,杜甫失去了依靠,生活困窘,四处漂泊。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左拾遗。(5分)
译文: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左拾遗。
(2)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5分)
译文: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
六、(15分)
18.下面是某高三学生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4分)
今天,我代表全体高三毕业生,感谢鄙校老师三年以来对我们的关怀!三年前,我们是一个个稚嫩的莘莘学子;三年后,作为恩师的高足,我们即将腾飞。今后不论走到哪里,我们都会垂念师恩;只要学校和老师们有需要,我们一定鼎力相助!
【答案】 ①_“鄙校”__改为_“母校”__;
②_“莘莘学子”__改为_“学子”__;
③_“高足”__改为_“学生”__;
④_“垂念”__改为_“感念”__;
⑤_“鼎力相助”__改为_“竭尽全力”__。
19.阅读下面甲、乙两图。请从两者区别的角度,简要描述传统消费链路和消费者导向消费的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表述正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5分)
【答案】 图甲描述的是传统消费链路,产品从研发,到制造、加工、仓储、销售,最后到消费者手中,消费者处于整个生产和销售过程的末端;图乙描述的是消费者导向消费链路,产品的研发、制造、加工、仓储、销售等各个环节,都以消费者为中心,消费者对各个环节都产生作用(或“影响”)。
20.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成功的人就像神灵的眼睛,总是把握先机;
失败的人就像盲鸭的嘴巴,总是张口待食。
【答案】 示例:勤奋的人就像天使的背囊,总是收获美丽;懒惰的人就像树中的蛀虫,总是侵蚀肌体。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经典,是指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它们理应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但前不久,某大学出版社搞了一个出版物“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结果令人瞠目结舌:《红楼梦》高居榜首;榜单前10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百年孤独》《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也赫然其中。而同时,通俗文学作品以及通过网络阅读小说(文学)的方式则大受欢迎。是经典文学的影响力落后于通俗文学了,还是旧的阅读方式过时了?抑或是……
对此,引发了社会一片热议。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据此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完成写作任务。
【范例佳作】
经典注定孤独
日前,某大学出版社列出一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红楼梦》高居榜首,众多中外名著赫然在目;而通俗文学则大受欢迎。
其实,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在当今喧嚣的文化场域中,经典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旅行。可能有人会说,经典难道不是传世名作吗?怎么会注定孤独呢?诚然,经典理应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然而,经典的深邃性、穿透性与引领性注定曲高和寡。
从阅读内容上,与通俗文学的茶余饭后作比较,经典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从信息传递上,与通俗文学的哗众取宠作比较,经典不具备吊人胃口的噱头;从心灵洗礼来看,与通俗文学的碎片化填充作比较,深层次上虽然具有绝对优势,但若优势藏于庭院深深,那绝对优势也就成了绝对劣势。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在于它的随波逐流而在于它的超前性;经典的伟大,不仅在于它说出了我们内心深藏的隐秘,还在于说出了我们内心里难以抹去的、无法掩饰的真正恐惧——现代性对人类精神生活和灵性寄托的毁灭性打击。而这些,潜藏于庭院深处而不为人知,就好比宝藏深藏于海底而游客只看到平静的水面一般。
当游客在南昌郊外的青云谱看到朱耷遗留下来的不朽的作品时,有几人能从那枯枝、残叶、怪石、丑鸟等令人丧气的破残笔墨中去领悟那倔强与顽强的生命?当黛玉之死一步一步呈现在读者眼前时,又有几人能从“黛玉之死”看到曹雪芹设计这一情节“上接屈原、下引王国维,昭示着一个难以穷尽的乱世的开启”?
而通俗文学则不然,它以时效性博人眼球,以趣味性吸引关注,以庸俗性迎合读者,以碎片化抢占空隙。不是读者不想向上向善,而是读者实在难以沉潜下心来仔细品读。如果经典的深邃与引领性能让读者在较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那经典必然会重新赢得广大读者的青睐。如何让经典的精髓为大众接受,或许,我们能从《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读史记》《于丹论语心得》等著作中找到答案。当一批又一批的读者如潮水般涌向书店购买上列书目时,经典已然走进了读者的心中。
经典本不过时,但若没有合适的走近读者的方式,死活读不下去的排行榜经典名列前茅的状况恐怕依然会继续。期冀有那么一天,经典不再孤独!
PAGE
-
10
-第四单元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30分 每小题3分)
一、(12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烽燧(suì)
抟(zhuān)水禽 
湓浦(pǔ)
B.怵(cù)然
骓(zhuī)不逝
刈(yì)旗
C.(yǐ)船
雨霁(jì)
媵(yìnɡ)嫱
D.斋(zhāi)戒
觱(bì)篥
涨(zhànɡ)腻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3分)(  )
A.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B.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C.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D.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3.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顿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以头叩地停顿一段时间才起身,故称“顿首”。也用于书信的起头或结尾,表致敬。
B.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两为四锱,一锱为六铢,后用“锱铢”来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C.三辅,本指汉代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后也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方。
D.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撰述的官职。唐时称“翰林学士”,为文学侍从,参理机务,起草诏书,有“内相”之称。
4.下面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为《史记》既是伟大的文学著作,又是伟大的历史著作。
B.《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入蜀记》,作者陆游,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留传下来的诗歌有九千多首,是我国文学史上留传下来的作品最多的诗人。
C.《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D.《阿房宫赋》选自《樊川文集》作者杜牧,中唐著名诗人,他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对比。
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以感性见长,或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三、(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世充,字行满。祖西域胡,号支颓耨,后徙新丰,死,其妻与霸城人王粲为庶妻。颓褥子收从之,冒粲姓,仕隋。生世充,以荫为左翊卫。大业初,世充出为江都赞治,迁郡丞。杨玄感反,吴人朱燮、晋陵人管崇起江南应之,兵十馀万。世充以偏将募江都万人,频击破之。每捷必归功于下,虏获尽推与士卒,故人争为效。大业十年,齐贼孟让转寇诸郡。至盱眙,世充拒之,保都梁山,列五壁不战,羸兵以示弱。让笑曰:“世充文法吏,安知兵?吾今生缚之,鼓行下江都矣!”时百姓皆入保,野无所掠,让又苦五壁闭道不得南,即分兵围之。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王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世充知贼懈,夜夷灶撤幕,毁垣,奋击,大破之,让以数十骑去。李密逼东都,诏世充为将军,以兵屯洛口。大小百馀战,无大胜负。召即拜右翊卫将军,趣破贼,世充大败,越王杨侗以书慰勉,赐金帛安之。会江都弑逆,群臣奉杨侗为帝,以世充为吏部尚书。侗听内史令元文都、卢楚等谋,以重官畀李密,趣兵北讨。
密战胜来告,众大悦,世充独谓其下曰:“文都等刀笔才,必为密禽。且我军与贼战,多杀其父子兄弟,一旦为之下,吾属无类矣!
”文都等闻,大惧。后侗欲以文都为御史大夫,世充不许,曰:“尝与公等约,左右仆射、尚书令、御史大夫,留待勋旧。今各欲得,则流竞开矣,
何以共守?”文都憾焉,潜与楚谋,因世充入殿伏甲杀之。纳言段达驰告世充,世充夜以兵袭含嘉门,围宫城。右武卫大将军皇甫无逸等遣将费曜、田阇拒战太阳门。曜败,世充入之,无逸以单骑遁,收楚杀之。时紫微宫尚闭,世充扣门,绐侗曰:“元文都等欲执陛下降李密,臣不反,诛反者耳。”段达执文都送世充,杀之。世充悉遣腹心代卫士,然后入谢曰:“文都、楚无状,规相屠戮,臣急为此,非敢他。”侗与之盟,进拜尚书左仆射。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
B.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
C.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
D.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庶妻,正妻之外的姬妾。嫡庶制度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内容,“嫡”指正妻及其所生子女,“庶”指姬妾及其所生子女。
B.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古代常在“迁”字之前或之后加一字予以区分,如降职称“左迁”。
C.大业,年号名。古代封建王朝以年号纪年,明清时期一个皇帝一般用一个年号。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太宗皇帝。
D.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吏部的最高长官。吏部掌管对全国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
调动等事务。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世充能笼络士卒。参与平定杨玄感时,他将功归部下。战利品一概赏给士兵,深受拥戴。
B.王世充有军事才能。盱眙之战,以弱胜强;洛口之战,前后百余次与敌对峙,屡占上风。
C.王世充有理性判断。李密战胜而归,众人皆喜,而世充却认为李密可能带来巨大的威胁。
D.王世充果断而谨慎。他夜围宫城,消灭政敌,又能审时度势采取种种措施,确保自身安全。
第Ⅱ卷(120分)
四、(23分)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让笑曰:“世充文法吏,安知兵?吾今生缚之,鼓行下江都矣!”(5分)
(2)文都憾焉,潜与楚谋,因世充入殿伏甲杀之。(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8分)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 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4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__(
),__(
)_。”
(2)《劝学》中,作者用“_(
)_”一句,强调了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
(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老师和学生不一定要高下分明。究其原因,他说:“_(
),_(
)。”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左拾遗。房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可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代武镇成都,英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旧唐书·杜甫传》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后徙河南巩县 徙:迁徙
B.禄山陷京师
陷:破坏
C.儿女饿殍者数人
殍:饿死
D.自棹舟迎甫而还
棹:驾船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6分)(  )
A.
B.
C.
D.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担任过一些职位不高的官员。
B.杜甫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受到皇上的赏识。
C.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深交,所以,当房琯兵败被贬之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D.好友严武辞世后,杜甫失去了依靠,生活困窘,四处漂泊。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左拾遗。(5分)
(2)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5分)
六、(15分)
18.下面是某高三学生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4分)
今天,我代表全体高三毕业生,感谢鄙校老师三年以来对我们的关怀!三年前,我们是一个个稚嫩的莘莘学子;三年后,作为恩师的高足,我们即将腾飞。今后不论走到哪里,我们都会垂念师恩;只要学校和老师们有需要,我们一定鼎力相助!
19.阅读下面甲、乙两图。请从两者区别的角度,简要描述传统消费链路和消费者导向消费的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表述正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5分)
20.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成功的人就像神灵的眼睛,总是把握先机;
失败的人就像盲鸭的嘴巴,总是张口待食。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经典,是指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它们理应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但前不久,某大学出版社搞了一个出版物“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结果令人瞠目结舌:《红楼梦》高居榜首;榜单前10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百年孤独》《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也赫然其中。而同时,通俗文学作品以及通过网络阅读小说(文学)的方式则大受欢迎。是经典文学的影响力落后于通俗文学了,还是旧的阅读方式过时了?抑或是……
对此,引发了社会一片热议。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据此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完成写作任务。
PAGE
-
10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