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单元概述
〔目标导航〕
1.把握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的一般特点。
2.有感情地吟咏、诵读古典诗歌,感受古典诗歌的音乐美。
3.深刻理解古典诗歌作品蕴含的情感。
〔内容概说〕
这个单元的学习,主要目的是领悟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读出诗歌特有的诗境和诗情。
“赏析示例”是李白的《将进酒》,学习此诗要掌握三言七言交错的读法,体悟诗歌豪放的基调及复杂的思想感情。
《阁夜》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在夔州府西阁之夜的见闻及感想,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心情沉重,调子低沉。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是一首描写音乐的杰作,主要通过想象描写音乐给人、物、神的感受,突出音乐的艺术效果,风格独特。
李煜的词《虞美人》表达了失去国家后的悲愁,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艺术上独树一帜。
《苏幕遮》是周邦彦的一首名篇,通过咏荷花表达思故乡、思念亲友的情怀,善于烘托和炼字,感情真挚,风格清新。
“推荐作品”共五篇课文,时间跨度大,体裁各不相同,同学们可在老师或资料的帮助下自由选择赏析。
〔赏析指导〕
这个单元赏析的重点首先是掌握其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领悟其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其次是细心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
从“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角度鉴赏诗歌需要我们在接触作品之初,首先要掌握其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然后才能领悟其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中国上古时期的诗歌作品,都是配乐演唱的,或者原来就是歌词,所以并没有特别的诗律规定,其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拍和押韵等方面,朗读时应把重点放在对作品中韵脚和节拍的把握上。
我们在朗读古典诗歌作品时,除了应该掌握作品本身的声律特点外,更要细心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声情并茂地朗读、吟咏,以充分体现出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中国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大多是因情选词,按词定韵。一般说来,韵字开口度越大者,越容易表现昂扬之情;开口度小、音阻大者,则易与凄婉之情吻合。我们在朗读、吟诵时,不应仅凭主观理解,要充分尊重古诗音韵的搭配规律,注意字音所蕴含的感彩。其次要注意作品整体的感情风格,读出作品特殊的诗境和诗情来。但是,有些作品本身的感情是起伏变化的,所以我们在朗读时就要在理清诗意的基础上,自然顺应作品音节的变化和作者情绪的发展。另外,我们在朗读、吟诵一些意境优美的作品时,还要在脑海中浮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读出诗情画意来。
第三单元
赏析示例 将进酒
1.熟读背诵这首诗,品味诗的语言美。
2.品味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流畅气势。
3.鉴赏这首诗使用的夸张手法和浪漫主义风格。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李白(作者介绍见第一单元推荐作品。)
2.了解背景
本诗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四五年,也就是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后约八九年。当时唐玄宗沉溺于女色,不理朝政,奸臣当道,社会一片黑暗,作者对国事有热烈的感情、远大的理想,但在那样的封建社会里,常常遭排挤,受打击,于是在与好友相聚宴饮之时,借酒兴抒发郁积胸中的块垒。虽然整首诗基调是豪放的,但其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既强烈地表现出一种蔑视世俗与权贵的精神,又表现出他“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高度自信,还反映出悲叹命运的无常,“同销万古愁”,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意译即为“劝酒歌”,“将(qiānɡ)”即“请”,所以古词有“将进酒,乘犬臼”的说法。诗人在此借题发挥,尽吐胸中的不平之气,也流露出施展抱负的愿望。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将(qiānɡ)进酒
岑(cén)夫子
馔(zhuàn)玉
恣(zì)欢谑(xuè)
沽(ɡū)取
千金裘(qiú)
2.掌握通假
径须沽取对君酌(“沽”通“酤”,买)
3.一词多义
(一)虚词
(1)且
(2)与
(二)实词
(1)将
(2)足
4.古今异义
(1)人生得意须尽欢
得意
(2)古来圣贤皆寂寞
寂寞
5.词类活用
(1)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为动用法,为……而悲)
(2)钟鼓馔玉不足贵(名词活用作动词,鸣钟击鼓作乐,吃喝)
(3)陈王昔时宴平乐(名词活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4)与君歌一曲(名词活用作动词,唱歌)
6.特殊句式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省略句。“天上来”前省略了介词“于”)
(2)陈王昔时宴平乐。(省略句。“平乐”前省略了介词“于”)
(3)主人何为言少钱。(宾语前置句,即“为何”)
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如何理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入大海。作者运用夸张手法,把读者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边,让读者在观赏黄河壮观景象的同时,领略隐藏在诗句中的人生观——人生得意须尽欢。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落,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韵律。
2.诗歌开头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开篇的这组长句既有比喻——以黄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至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3.“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浪漫、狂放的气质和性格,一方面很好地照应了下文“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的主旨,也为文末“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开阔与旷达胸襟做了铺垫。
4.“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作者借言“陈王”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三国时期的陈王曹植是个才华横溢的人物,因为被其兄曹丕所忌恨而郁郁不得志,只能以酒浇愁,最后年纪轻轻就死去了。诗人借这一典故,意在表达自己与曹植同样怀才不遇,因权贵当道而难以为国效力,从而尽吐心中不平。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疑难点析
1.表现本诗主旨的句子是哪两句?怎样理解这两句诗歌的含意?
本诗的主旨句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表现了李白自愿离开长安以来的愤激之情。他鄙视那些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那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愿醒”。
2.“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而“但愿长醉不愿醒”又含有消极的情绪,如何看待李白这两种矛盾的观点?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用”在这儿主要理解为出仕,是一种入世思想;而“但愿长醉不愿醒”又体现了他想用酒来麻醉自己、逃避世事的思想,他这种出世、入世的矛盾表现,正是他思想深处儒道思想的一种表现。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也想建立功业,成就自己,这应该说是他思想的主流,但当正直的他在朝廷中受到打击、排挤,不得志时,他又不像一般的儒生一样只知痛苦而不去解脱,他会以道家的思想洒脱地摆脱痛苦,追求自己个性的自由。李白的一生大部分就是在这种矛盾交互中度过的,他的诗歌也记录了他的这种矛盾。
3.如何理解“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两句诗?
这两句诗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古来圣贤”,至高至大莫过于孔子、孟子,他们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辛苦之至,可是谁听他们呢?真是“寂寞”得很,诗人看穿了这一点,对统治者不再抱有幻想,决心逃于酒乡,所以接着就说“惟有饮者留其名”。
4.分析起兴夸张的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文章开篇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起兴手法。而“天上来”“奔流到海”,也非肉眼所能视及的(作者写此诗时身居河南登封之嵩山);“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在形容变化之快上,运用的是夸张手法。“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又是夸张手法,不仅表现了豪迈之情,又不给人以空洞浮泛的感觉,具有震撼人心的气势和力量。
结构图解
将进酒
总结中心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起兴和夸张手法,以劝酒为名倾吐胸中块垒,充分展示出他傲岸、狂放不羁的个性,抒写了他慷慨自信的情怀,同时也流露出人生易老、怀才不遇的悲愤与抗争情绪。
PAGE
-
5
-第三单元
自主赏析 阁夜
1.熟读背诵这首诗,提高文学素养。
2.了解作者的经历,为理解诗的内容做准备。
3.解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杜甫介绍见第一单元《蜀相》)
2.了解背景
杜甫一生经历坎坷,青年时代是在盛唐社会中度过的,他经历了壮游生活的激情和梦想,也经历了十载旅居长安的悲辛,体会到了天宝中期危机四伏的社会形势。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曾经一度落入叛军手中,后被唐肃宗授官为左拾遗,很快又被贬。乾元二年(759)秋,47岁的杜甫弃官入蜀,开始了晚年漂泊西南的生活。杜甫暮年生活穷困潦倒,病痛缠身,客居天涯,心情沉郁。
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共住了一年零九个多月(765—767),先后在赤甲、西阁、瀼西、东屯居住。《阁夜》就是大历元年冬寓居西阁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整个社会还很动荡,巴蜀地区也陷入了战乱之中。永泰元年(765)闰十月,剑南节度使郭英乂与西山都知兵马崔旰互相残杀,导致蜀中大乱。《阁夜》就是在这样一种动荡的时代背景中创作出来的。社会的苦难和个人生活的坎坷,在杜甫忧国爱民的胸怀中流淌出充满悲慨气息和深厚历史感的诗句。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天涯(yá)
雪霁(jì)
夷(yí)
渔樵(qiáo)
2.一词多义
(1)景
(2)夷
(3)漫
(4)数
(5)阴
3.古今异义
(1)三峡星河影动摇
动摇
(2)人事音书漫寂寥
人事
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这一联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首联写冬日的寒冷、昼短夜长,是为了突出环境的恶劣,条件的艰苦,从而烘托了凄凉寒怆、悲壮深沉的气氛,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做了环境上的铺垫。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从哪些感官角度来表达诗人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听觉、视觉。上句借听觉写出了兵戈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疑难点析
1.全诗一共写了诗人的几种悲慨?从诗中哪些词句可看出来?
共写了5种:①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从“岁暮”“催”中可看出;②客居天涯的凄寒,从“天涯”“寒宵”中可看出;③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从“野哭”“闻战伐”中可看出;④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从“终黄土”中可看出;⑤对自己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从诗的最后一句可看出。
2.首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结合“催”“天涯”“寒”等词语揣摩作者思想感情。
寒冷孤寂的图景。“催”既指光阴催促每天日升日落,又指光阴催人步入暮年,时光流逝来日无多;“天涯”既写积雪漫无际涯,凄神寒骨,又包含客居天涯的冷落孤寂;“寒”指天寒地冻,对于贫病交加的杜甫来说,心境更为凄寒。
结构图解
阁夜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慨
总结中心
本诗写诗人在夔州西阁中独对长夜之所见、所闻和所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这其中既有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也有客居天涯、老病孤独的凄凉;既有对连年战伐、百姓劳苦的痛惜之情,也有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感悟。
PAGE
-
3
-第三单元
自主赏析 李凭箜篌引
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2.赏析该诗的内容和描写音乐的艺术特色。
3.陶冶音乐情感。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李贺(789—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族望陇西,为唐宗室之后,家居昌谷,故后世又称他“李昌谷”。李贺自幼家贫,却才华横溢,有“少年心事当拿云”的壮志。不幸的是他生不逢时,由于封建礼教的限制,他不能应进士考试,只能做奉礼郎一类的小官。心境凄苦的他任职不到三年便告病还乡,至死都没有摆脱贫困的生活。而且他的生活圈子与人民相距甚远,加之简单的阅历和短暂的生命使他视野狭窄,所以李贺虽憎恨现实却又难以顽强地与现实抗争,更不用说去改变现实了。他的这种悲愤、苦闷、虚无、幻灭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只能寄托于远离现实的幻想世界,因而形成了他怨愤激越、瑰丽凄恻的诗风。从诗歌内容上看,李贺的诗或揭露统治者的荒淫,如《秦宫行》;或抨击宦官弄权,如《吕将军歌》;或影射藩镇割据,如《猛虎行》;或反映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如《老夫采玉歌》;或借助历史,抒发兴亡之感、抑郁之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有的还涉及恋情、相思、宫怨等,可以说涉及面十分广。但诗的中心内容仍是对怀才不遇的悲愤及对现实的不满、厌弃之情。在艺术上,李贺将“哀愤孤激之思”以浪漫的手法表现出来,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和李白等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奇崛幽峭、秾丽凄清的诗风,因此后人称其为“诗鬼”。
2.了解背景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813),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箜篌引》是一篇描写音乐的佳作,和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一起被称为“摹写声音至文”。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李凭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李贺这首歌行体的诗作想象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尤为出色。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颓(tuí)不流
箜(kōnɡ)篌(hóu)
女娲(wā)
神妪(yù)
2.一词多义
(1)凝
(2)舞
(3)引
(4)露
3.古今异义
(1)李凭中国弹箜篌
中国
(2)石破天惊逗秋雨
石破天惊
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试分析“吴丝蜀桐张高秋”一句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诗人从乐师李凭演奏时所用的乐器落笔,写那件箜篌是用吴地的丝弦和蜀地的桐木制成的,强化了乐器本身的精致,也是为了突出表现音乐的高雅。“高秋”一词,既点明了演奏的时间是秋天,又写出了美妙的乐曲声所表达的一种清澈澄洁的高远境界。
2.说说演奏的时间和地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时间:“吴丝蜀桐张高秋”之“秋”。
地点:“李凭中国弹箜篌”之“中国”。
3.怎样理解“老鱼跳波瘦蛟舞”中的“老”“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却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样的形象描写使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疑难点析
1.诗歌开头四句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制作得精美,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高秋”一词,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的事物,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的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点出演奏者的姓名,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2.这首诗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音乐?
这首诗运用神奇的想象、瑰丽的比喻、大胆的夸张以及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表现手法来写音乐。
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为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综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评价和感受。
结构图解
总结中心
这是一首描写箜篌演奏的诗作。诗人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再现了演奏者所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赞美了李凭高超的演奏技艺。
PAGE
-
3
-第三单元
自主赏析 苏幕遮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体会词人写景小词清新俊逸的情调。
3.体会词人久客思乡的情感。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周邦彦(1057—1121),北宋著名词人、文学家。字美成,晚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诗、词、文、赋,无所不擅,7
000字《汴都赋》名动天下。其他著作如:《操缦集》《清真杂著》。古近体诗34首,其中如:咏战马《天赐白》(七古)、《过羊角哀左伯桃墓》(五古),风骨凛然。他的词作已有好几种版本,流传至今,约有12种版本,另外有3位词人几乎为他的词全部写了和词,这在中国词史上也是空前的。如:《少年游》“并刀如水”和“朝云漠漠散轻丝”使当时境界重现,而且写对话,使读者不但如见词中人,且能听词中人语。词作又多创调,尤其是《兰陵王》“柳阴直”、《瑞龙吟》“章台路”以及《六丑》“正单衣试酒”等名篇,代表他的词风特色。有《片玉集》。
2.了解背景
周邦彦是北宋中后期词坛上一位有代表性的词人。周词讲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周邦彦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思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新月、荷花、梅花、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苏幕遮》就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溽(rù)暑
窥(kuī)檐
宿(sù)雨
小楫(jí)
芙蓉浦(pǔ)
2.一词多义
(1)晓
(2)干
(3)宿
(4)举
(5)旅
3.词类活用
叶上初阳干宿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晒干)
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赏析“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中的“呼”和“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呼”字用得极为传神,既充满人性化,又暗示昨夜下雨,今朝放晴。“语”字更传达出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而且“呼”和“语”更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感,这闹正突显了静。这两句以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词人的心情。
2.“五月渔郎相忆否?”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词人不言自己思家乡、念友朋,而是通过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种深一层次的写法,反衬自己对家乡、对朋友的浓烈思念。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疑难点析
1.《苏幕遮》以什么为描写重点?词共分为几个层次?试简要分析概括。
本词以荷花为焦点,并从这一点上散射开来,最后又集中在这一点上加以收束。全词可分四层,上片前四句是一层,烘托五月雨后清晨的气氛。后三句多侧面刻画荷花的风神。下片前四句是一层,分别叠印出“吴门”与“长安”两个不同的地点。后三句又以“梦入芙蓉浦”把前几层散射出的侧面加以归结、收束。
2.有人认为这首词中“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两句“生动而有风致”,你是如何理解这种评价的?
这两句话妙在静中有动。“鸟雀”句着一“呼”字,既活现晨鸟初出的情态,又传达出雨后空气的清新,鸟语的脆亮;“侵晓窥檐语”更是写出了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显得别有韵味。
结构图解
总结中心
这首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细致传神地描写盛夏晨景,表现出词人久居京城思念故乡的情怀。词人的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水乳交融,使词作独具一格。
PAGE
-
3
-第三单元
自主赏析 虞美人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的笔法。
3.理解体会词人的情感;将李煜的词纳入中国古代帝王诗歌文学这个背景中去品味,增加其文化积淀韵味和历史厚重感。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李煜(937—978),南唐著名词人。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嗣位后,史称南唐后主。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代表作品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捣练子令》“深院静,小庭空”、《一斛珠》“晓妆初过”、《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2.了解背景
《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代表作。这首词写于李煜被俘之后,软禁在宋都汴京期间。李煜从皇帝变成了囚徒,他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逆转,于是深沉的故国之思、浓厚的人生感慨在他的词中自然流露出来。这首词是李煜的绝命词,据陆游《避暑漫钞》载:“李煜归朝后,郁郁不乐,见于词语。在赐第,七夕命故伎作乐,闻于外,太宗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宋王铚《默记》卷上、明陈霆《唐馀记传》、清王士祯《五代诗话》卷一引《稗史汇编》等也都有类似记载。李煜以赤子之心写惨痛的国破家亡之痛,写出了一种通向宇宙人生的普遍悲剧情感。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李煜(yù)
虞(yú)美人
雕(diāo)栏玉砌(qì)
2.一词多义
(1)了
(2)故
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厌恶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感情之极端悲苦可以想见。
2.“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这两句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4.“雕栏玉砌应犹在”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雕栏玉砌”是作者过去生活的象征,作者身在东京未见故都情景,故用猜度语气写,含有国破家亡、江山变易,不知新主人对它们态度如何之意,反映了作者追思、悔恨、满腔悲慨的心理活动。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疑难点析
1.全词笔法起伏跌宕,词人是如何将现实与回忆联结在一起的?
一开头就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景物,因其至今未了,故有此问,这是实景。接着自叹:“往事知多少。”表明作者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这是虚写,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忽然又转到眼前的景物上来——“小楼昨夜又东风”,于是登楼遥望,然而“故国不堪回首”,作者又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了,他很想知道,明月下的故国现在是个什么样子。由此自然过渡到下片,一开始又是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是作者想象中的“故国”图景。他把“雕栏玉砌”和“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水到渠成,把一切都集中到一个“愁”字上来。
2.《虞美人》结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名句。怎样理解此句的妙处?
“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非生花妙笔不能描绘得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可谓是用生花妙笔描绘出的流传千古的名句。读着它,令人想象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汪洋恣肆,曲折回旋,一泻千里,长流不息。这里,词人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愁”表达得淋漓尽致。亡国所带给词人的万般愁情也被赋予了具象和生动的质感。读者无不感受到词人内心的巨大痛苦,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的确如此。
结构图解
总结中心
在这首词中,词人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抒发了对故国的思念、对亡国的哀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绵绵无尽的愁绪。
PAGE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