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学案(6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学案(6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15 19:00:29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单元概述
〔目标导航〕
1.“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要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
2.初步认识散文和诗歌在形象性方面的区别。
3.培养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
4.重视诵读,培养良好的语感。
5.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内容概说〕
这个单元的“赏析示例”是陆游的《过小孤山大孤山》,这是一篇用日记形式写的游记,实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抓住景物特点,用对比等手法,描写了大孤山小孤山及其周围优美的景色,抒发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自主赏析”部分一共有三篇文章。第一篇是《庖丁解牛》,用寓言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只要认识并掌握了客观规律,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做事就会游刃有余。
第二篇为《项羽之死》,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的选本名为《垓下之围》。记叙项羽一生的最后一搏,表达出了项羽英勇悲壮的一面。
第三篇是杜牧的《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宏伟及毁灭,总结了秦王朝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
“推荐作品”是两篇带传奇色彩的文章,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一篇是《西门豹治邺》,一篇是《大铁椎传》。读这两篇文章,可以让我们充分领悟中国古代散文的魅力。
〔赏析指导〕
1.散文的形象性。
这个单元所选的几篇古代散文,在艺术形象方面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性描写,多姿多彩,美不胜收。优秀的散文常常避免枯燥的说理,而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吸引读者。如传记文通过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记事文通过对事件的生动描写揭示事理,寓言借故事喻意,山水游记通过描绘景观抒写游兴和感受。甚至在阐述哲理的议论文章中也有很多形象化的成分,包括语言的形象性、举例的形象性、情感的形象性等等。
2.散文和诗歌形象性的区别。
散文和诗歌的形象性,各有特点。诗歌常用比兴,展现的形象跟具体事物之间距离较大。即使是直接描写,诗歌的语言、意象也更注意提炼和升华。上下前后之间的联系一般不像散文交代得那样着实具体,有许多跳跃和省略。如苏轼的《赤壁赋》写月夜之中泛舟长江的情景,它是具体展开的,跟实际生活情景很贴近。而下面的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较之现实生活就显得更高更远一些。诗歌,让我们想象得更高更远一些,而散文则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
3.如何欣赏散文。
从形象性入手欣赏散文,可以因文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1)有的并无深意而形象和文辞很美,可以把重点放在形象和文辞上,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描写小石潭的水鱼石树和优美的环境,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它们能引起美感,给人美的享受。(2)有的则可以通过对作品中景物、环境或人物事件的描写,探究作品意旨,如通过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形象化的描写,看到作者对于宁静淳朴、没有王税的乌托邦式社会的向往;通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在秦王和廉颇面前的不同表现,认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无私无畏、顾全大局的崇高品格。通过形象,探究意旨,一般能与作者的用心大致契合,但也有与作者原意不合或超出了作者原来所想的。如传记作者对人物的理解和评价,与他栩栩如生地写出的人物,可能并不吻合,对照《史记·项羽本纪》对项羽一生事迹的描写,与篇末“太史公曰”的评价,可以看出两者间存在的差距。(3)某些寓言故事,作者用来说明一种道理,但读者却从中可能得到另外一些认识和启示。如《庄子》中的寓言故事《庖丁解牛》,本是用以说明养生,而后世读者却从中引申出另外一些道理。这里用得上陶渊明的两句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形象是理解作品的重要依据,要注意把握形象,对形象作出正确的理解和阐释。
形象生动能使作品具有感染力,我们从形象的角度欣赏作品,在获得美感和提高认识的同时,从写作方面还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第四单元
赏析示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
1.学习作者多角度、多层次的写景方法。
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陆游见第一单元《书愤》作者介绍。
2.了解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起用为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第二年闰五月,他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览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烽火矶(jī)
烽燧(suì)
突兀(wù)
嵌(qiàn)岩
窦(dòu)穴
潦(lǎo)缩
峭(qiào)拔
巉(chán)然
营葺(qì)
俊鹘(hú)
抟(tuán)水禽
彭蠡(lǐ)
葭(jiā)苇
如赪(chēnɡ)
湓(pén)浦
溯(sù)流
2.掌握通假
舟中估客莫漫狂(“估”通“贾”,商人)
3.一词多义
(一)虚词
(1)然
(2)之
(3)以
(4)复
(二)实词
(1)过
(2)胜
4.词类活用
(1)掠江东南去(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2)岸土赤而壁立(名词作状语,像墙壁一样)
(3)如宝装屏风(名词作状语,用宝石)
(4)晚泊沙夹(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5)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形容词作名词,优美的景色)
(6)上干云霄(名词作状语,向上)
(7)冬夏晴雨(名词作动词,下雨)
(8)皆名天下(名词作动词,闻名)
(9)不相乱(形容词作动词,混杂)
(10)南望彭泽、都昌诸山(名词作状语,向南)
5.特殊句式
(1)信造化之尤物也。(判断句)
(2)此山当是其一也。(判断句)
(3)即唐之浔阳县。(判断句)
(4)其间一日阻风不行。(被动句)
(5)复以小艇游庙中。(状语后置句)
(6)皆名天下。(省略句。“皆”后省略“于”字)
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第1自然段写了何处之景?作者给我们介绍其历史情况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烽火矶。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
2.第1自然段写景采用了怎样的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由远及近。先写远望,只不过觉得烽火矶“突兀”罢了,除此之外别无佳处;再写近观,近观之景则异彩纷呈。
3.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阐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阐明彭蠡口江面的广阔,四望无际。
4.大孤山风景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大孤山风景的突出特点是: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明显。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疑难点析
1.本文为何屡次写江流和船行?
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可能会失之分散。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一是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二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完整的长江山水图。
2.文章如何多角度写景?
多角度写景。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变换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山水风景画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写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外望之”的远观,“愈近愈秀”的近观,“冬夏晴雨”不同时刻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结构图解
总结中心
本文通过描绘小孤山、大孤山的景物特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国家破败、故园风雨如磐的痛绝,也流露出作者对军旅生活的渴望以及爱国忠君之情。
PAGE
-
5
-第四单元
推荐作品 大铁椎传
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
2.分析鉴赏大铁椎这一人物形象。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魏禧(1624—1680),字冰叔,号勺庭,江西宁都人。明末生员,明亡以后,隐居翠微峰,专攻经史,并致力于写作古文。四十岁时到江苏、浙江游历,广泛地结交隐逸之士。他很有民族气节,康熙十七年(1678)开博学鸿词科,清朝统治者打算选拔他去做官,他假托有病,不肯参加。曾与他的兄弟和朋友在翠微峰创设易堂讲学,与兄祥、弟礼,有“宁都三魏”之称。他的散文简洁雄健,慷慨激昂,摹画淋漓,著有《魏叔子文钞》。
2.了解背景
本文作于“庚戌十一月”,即康熙九年(1670)十一月,作者四十七岁。魏禧是有民族思想的人物,明亡后隐居不仕。他时刻想着复国之事,听闻大铁椎的事迹后,自然想到张良派勇士椎击秦始皇的史事和陈亮《中兴遗传》中的人物,希望大铁椎也是这类人物。他的这篇文章流露出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呼唤侠客、大力士的出现。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铁椎(chuí)
健啖(dàn)
拱揖(yī)
言讫(qì)
鼾(hān)睡
觱(bì)篥(lì)
2.掌握通假
扣其乡及姓字(“扣”通“叩”)
3.一词多义
(1)许
(2)省
(3)工
(4)长
4.词类活用
(1)不冠不袜(冠、袜,名词活用作动词,戴帽子,穿袜子)
(2)故仇我(仇,意动用法,以……为仇)
(3)则不快吾意(快,使动用法,使……痛快)
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文章第①段主要交代了哪些内容?从中可看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主要交代了本文的四个人物及各自简况、陈子灿遇见大铁椎的地点与原因。宋将军武艺高强,名冠七省,而大铁椎是他的座上宾,从中可稍稍看出大铁椎不是一般庸夫之端倪。
2.第②段从哪些方面对大铁椎进行了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第②段从大铁椎的外貌、食量、兵器、口音、性格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描写,初步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有勇力、性怪奇的异人形象。
3.第③段的哪些描写从侧面表现了大铁椎的武艺高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一句,从陈子灿的角度表现了大铁椎身怀绝技、行踪飘忽;以高信之的“多力善射”、宋将军的“工技击”,二人居然对初来乍到的大铁椎“俱不敢问”,更显示了大铁椎武艺之超群已可让人一望便知。
4.客对宋将军说“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后文照应宋将军“不足用”的一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疑难点析
1.文章是如何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大铁椎的性格主要是通过言谈动作来表现的,文笔简练而生动。如写动作方面是健啖,夹大铁椎,饮食拱揖不暂去,问话皆不答,言讫不见,大呼挥椎,尘滚滚驰去等,写言谈方面是“止,皆不足用,吾去矣”等,都能够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很好地表现了大铁椎作为一个“异人”的特点。
2.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大铁椎传》属传记文,作者也增加了一些艺术的想象和虚构,塑造出一个丰满的侠客、大力士的英雄形象,透露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人才不为世用的感慨。
结构图解
侠士形象
总结中心
这篇传记以细腻生动的手法,刻画了一位有血有肉的大力士侠客的“异人”形象。这样一个身怀绝技的英雄人物,本可大有作为,在当时却所遇不合,无用武之地。作者通过描写这一人物,透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才不为世所用的感慨。
PAGE
-
3
-第四单元
推荐作品 方山子传
1.诵读课文,掌握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写人的方法。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苏轼见第二单元“推荐作品”作者介绍。
2.了解背景
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与陈慥不期而遇。发现这位当年“使酒好剑”、有五陵年少作风的豪侠,如今竟成了“庵居蔬食”的隐士,苏轼“耸然异之”之余,乃为之作传。文中借方山子有才而“终不遇”,来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既把陈慥写得形神俱出,更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旨意。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闾(lǘ)里
庵(ān)居
谪(zhé)居
陈慥(zào)
矍(jué)然
奴婢(bì)
挟(xié)矢
傥(tǎnɡ)见
2.掌握通假
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
3.一词多义
(一)虚词
(1)而
(2)故
(二)实词
(1)异
(2)适
4.词类活用
(1)余既耸然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2)见方山子从两骑(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
(3)岁得帛千匹(名词作状语,每年)
5.特殊句式
(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判断句)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判断句)
(3)何为而在此?(宾语前置句)
(4)鹊起于前。(状语后置句)
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第①段介绍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1)方山子的生平: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2)方山子的晚年生活:生活极为清苦——庵居蔬食、徒步往来山中;不与外界交往——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穿戴奇特——所著帽,方耸而高。
总的来说第①段简介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
2.第①段在介绍方山子的生平时侧重介绍了他的哪个时期?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侧重介绍了他的晚年时期。
方山子的晚年生活和行为习惯与众不同。作者一开头就推出这样一个奇特的人,自然能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同时,方山子的晚年生活也是最能代表他的性格与志趣的,而且与作者的遭遇和心境相符。
3.第②段用妻子、孩子和奴婢的神态来写方山子的生活,运用了什么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烘托,从侧面写出方山子的生活看似萧条,却很怡然自得。
4.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官场倾轧之黑暗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疑难点析
1.作者为何“耸然异之”,继而独念少年方山子意气风发之状?
方山子的表现不似常人,有点超乎寻常,因而作者“耸然异之”;又因在其家看到“环堵萧然”的景象,这使作者自然联想到少年方山子,使前后形成对比,突出了当下方山子淡泊的心态个性。
2.第②、③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现在的方山子和此前的方山子判若两人,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方山子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
以前的方山子:“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现在的方山子:“遁于光、黄间”“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这种巨大的转变的原因是:“终不遇”。一个豪杰之士却生不逢时,无人赏识,英雄无用武之地,与苏轼同是天涯沦落人。
3.第④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以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以“此岂无得而然哉”加以赞赏。
4.文章结尾说到光、黄间的其他异人,有何作用?
最后作者以光、黄间其他异人来反衬方山子,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的欣赏与向往之情。
结构图解
方山子传
总结中心
这篇传记主要通过对方山子生平的介绍和描写,展示了一位富家出身,少年威武侠义、意气风发,晚年舍弃荣华、自甘淡泊的隐士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的赞赏,抒发了作者“不遇”的感慨,表达了他对当朝用人体制的批判,彰显了文人志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情怀。
PAGE
-
3
-第四单元
自主赏析 阿房宫赋
1.积累常见文言词语“一”“流”“爱”“走”“族”的意思和“之”“焉”“夫”
“而”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
3.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4.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称他为“杜樊川”。京兆杜氏自魏晋以来就是名门世族,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在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在江西、淮南等地军府任慕僚多年。后任黄州、池州、湖州等地刺史。在地方任职时,改革弊政,成绩卓著。最后官至中书舍人。
杜牧的文学创作中,诗歌的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比,因而称他为“小杜”;和李商隐齐名,他们又有“小李杜”之称。
2.关于文体
“赋”是先秦诗歌派生出的一种文体,名称据说起于战国时荀子的《赋篇》,到了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注重铺陈排比、对偶夸张的形式,具有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托物言志的特点。今人亦喜袭用,人们往往借它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标题,即把“赋”字放在所要抒写的事物名称后面以表示一种文章风格,如《茶花赋》《秋色赋》等,但这里的“赋”只是有“赞”“颂”的意味,已不具古赋特点。
3.了解背景
阿房宫是秦始皇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开始建造的一座宫殿,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阿房村。为建造这座宫殿,秦统治者曾征集劳动力70余万,开采了大批北山石料,砍伐楚、蜀的大批木材。整个宫殿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上说秦始皇嫌都城咸阳人多,而先王留下的宫殿太狭而筹建。宫未建成,始皇先逝,二世胡亥续建。至秦灭亡也未全部完工,故未正式命名。据说时人因其前殿所在地名阿房,故称“阿房宫”。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这时的唐王朝,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乐,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本文就是作者23岁时有感于时政而写的。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这篇赋体散文,借古讽今,通过描述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王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向唐朝统治者提出了警示,表达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突兀(wù)
阿房宫(ē)
囷囷(qūn)
妃嫔(pín)
剽掠(piāo)
鼎铛(chēnɡ)
逦迤(lǐ
yǐ)
仓庾(yǔ)
缦立(màn)
媵嫱(yìnɡ
qiánɡ)
2.一词多义
(一)虚词
(1)焉
(2)而
(3)夫
(二)实词
(1)一
(2)爱
(3)取
(4)族
3.古今异义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钩心斗角
(2)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气候
(3)韩魏之经营
经营
(4)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可怜
4.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未云何龙(名词作动词,出现云;出现龙)
(3)可怜焦土(名词作动词,化为焦土)
(4)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5)辇来于秦(名词作状语,乘辇车)
(6)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名词作状语,像腰部;像牙齿)
(7)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动词或形容词作名词,都指金玉珠宝等)
(8)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哀伤;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
5.特殊句式
(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判断句)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判断句)
(3)多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后置句)
(4)函谷举。(被动句)
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具体来看,阿房宫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占地广,楼阁多,构造奇,布局巧,建筑美观。
2.课文第②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写了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了秦朝统治者奢靡的生活。
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其中的“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句话的深层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具体内容是想过好日子的心理。这句话含蓄斥责了秦统治者只图私利而不顾人民,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4.课文第④段末尾,作者以四个“哀”警示世人,其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提醒当权者一定要爱其子民,戒奢以俭,不可重蹈亡秦之覆辙。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疑难点析
1.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国”皆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课文从三个方面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富。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阁、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丽;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倍加渲染;写珍宝,概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宫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这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现实的议论张本。
结构图解
总结中心
本文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统治者骄奢淫逸终致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表现出了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世的情怀。
PAGE
-
5
-第四单元
自主赏析 庖丁解牛
1.理解文章内容,理解庄子寓言的本意。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走近作者
庄周(公元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宋国蒙(河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庄周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其主要作品为《庄子》。
《庄子》今存33篇,书中散发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和悲观厌世的虚无思想。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鲁迅先生赞誉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其散文对后世影响很深。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庖(páo)丁
所踦(yǐ)
砉(huā)然
(huō)然
大郤(xì)
大窾(kuǎn)
肯綮(qìnɡ)
大(ɡū)
发硎(xínɡ)
怵(chù)然
(huò)然
2.掌握通假
(1)砉然向然(“向”通“响”)
(2)技盖至此乎(“盖”通“盍”)
(3)善刀而藏之(“善”通“缮”)
3.一词多义
(一)虚词
(1)为
(2)然
(3)于
(4)乎
(二)实词
(1)中
(2)道
(3)解
(4)进
(5)族
4.古今异义
(1)所见无非牛者
无非
(2)依乎天理
天理
(3)因其固然
固然
(4)虽然,每至于族
虽然
5.词类活用
(1)良庖岁更刀(名词作状语,每年)
(2)视为止,行为迟(动词活用作名词,目光,行为)
6.特殊句式
(1)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2)族庖月更刀,折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3)技经肯綮之未尝。(倒装句。宾语前置,“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应为“未尝技经肯綮”)
(4)视为止,行为迟。(省略句)
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第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庖丁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将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第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并谨慎小心,尊重规律,运用规律。
2.梁惠王所领悟到的养生之道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社会如牛体一样错综复杂,充满矛盾,而生存其中的人都应如庖丁解牛一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自然,避开矛盾,不强行,拒妄为,那么便自然可以保身、全生、养亲、尽年了。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疑难点析
1.“养生主”的本意是什么?
《养生主》是《庄子》内篇之三,主旨是探究养生之要的,总论就两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一句,“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为一句。第一句是庄子名言,大喊两个累(殆),慨叹人生苦短,内省诸心,看穿了,也就不必痴迷和贪得。既然不能苦生,当然就不免碰到养生的问题。怎么养呢?庄子的妙诀却稀松平常:既不可太要强(为善无近名),也不可太混蛋(为恶无近刑),顺乎天理自然(缘督以为经),保身、全生、养亲(心)、尽年,全有了。
2.除了养生之道,你还能从《庖丁解牛》的故事中悟出什么道理?
庖丁解牛之所以动作那么娴熟、技艺那么高超。是因为他实践丰富,从中摸索出了规律,且从不掉以轻心。这启示我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深入掌握规律,只有掌握规律才能事半功倍,只有长期在正确认识论的指导下才能保持实践的正确方向。
结构图解
总结中心
本文通过对庖丁解牛的过程和经历的叙述,揭示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的道理;同时,也反映出只有反复实践,逐步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事物,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的道理。
PAGE
-
4
-第四单元
自主赏析 项羽之死
1.学习司马迁对人物的精彩描写,吸取文学营养。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司马迁(约前145—前87?),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省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生于龙门,十岁能诵古文,二十岁外出考察,足迹遍南北。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历尽艰辛撰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
500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了解背景
项羽起兵反秦后,在巨鹿之战中消灭了秦军主力。与之同时,刘邦乘虚从黄河以南,攻入关中,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并派兵据守函谷关。项羽破关而入,与刘邦在鸿门相见。不久,双方展开军事斗争,项羽逐渐由优势转为劣势。本篇记叙的是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由垓下被围,到乌江自刎,也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垓(ɡāi)下
骓(zhuī)马
数阕(què)
麾(huī)下
绐(dài)曰
刈(yì)旗
披靡(mǐ)
瞋(chēn)目
(yǐ)船
2.掌握通假
(1)骑皆伏曰(“伏”通“服”)
(2)乌江亭长船待(“”通“舣”)
3.一词多义
(一)虚词
(1)故
(2)若
(3)乃
(4)被
(二)实词
(1)幸
(2)从
(3)骑
(4)属
4.词类活用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活用作动词,设营驻守)
(2)项王则夜起(名词作状语,在夜间)
(3)直夜溃围南出(名词作状语,往南)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走)
(5)此天之亡我(使动用法,使……灭亡)
(6)亦足王也(名词活用作动词,称王)
(7)渡江而西(名词活用作动词,向西征战)
(8)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使动用法,使……为王)
5.特殊句式
(1)此项王也。(判断句)
(2)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
(3)项王则夜起,饮帐中。(省略句,“帐中”前省略了介词“于”)
(4)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定语“骑从者”被置于中心词“麾下壮士”之后)
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四面楚歌”是张良和陈平有意设计的,让汉军在夜里唱楚地的歌谣,目的是瓦解楚军的士气。读课文第①段,你认为这一计策有没有收到预定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有,项羽听到楚歌后,“大惊”。在感叹汉军中楚人何其多的时候,他已经预感到败亡的结局。于是项羽起身在帐中饮酒,慷慨悲歌。
2.农夫为什么要欺骗项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农夫把项羽引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这是项羽过去“所过无不残灭”,丧失人心的结果。
3.阴陵失道一节中,两个“左”字的运用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独字成句,节奏短促,虽在纸上却令人如闻其声,显示出当时形势的严峻紧张。
4.为什么项王“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项王本“欲东渡乌江”,但真正来到乌江岸边,他又否定了自己的决定。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他从容地选择了后者。项王和随从全都下马步行,冲入重围,同前来追杀的汉军短兵相接。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也是一场无济于事的战斗,然而,如果因此就放弃战斗,举手投降,那就不是项王了。项王是宁肯站着去死,也不会跪下求生的。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疑难点析
1.从项羽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你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
从项羽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可以看到,项羽是一个勇猛无敌的人,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这一场东城溃围的快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项王的威风勇猛。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第二次行动中,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为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慑人魂魄的虎虎声威跃然纸上。第三次行动中,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仅仅损失了两人而已,通过这一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在身当绝境的情况下,项羽每战都能给敌军以有效的打击,丝毫没有兵败的萎靡和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难怪他充满自豪地问属下战果何如,这一问表现了他的自负。
2.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哪些性格特点?
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在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
结构图解
总结中心
本文通过写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的所言所行,表现了他英勇的斗志、拔山盖世的意气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性格,对他在苟存与尊严之间勇敢地选择后者的举动,表示了深深的赞叹与惋惜。
PAGE
-
4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