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学案(6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学案(6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15 19:01:10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单元概述
〔目标导航〕
1.了解古代散文在形与神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2.理解本单元所选各篇散文的思想感情。
3.学习分析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4.重点分析“自主赏析”中三篇散文的艺术特点,体会古代散文的逻辑性与抒情性。
5.掌握本单元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
〔内容概说〕
这个单元共选六篇古代散文,从时代上说,唐宋元明清都有。之所以选到一个单元里来,是因为它们在结构上和文气上有某些共同之处。
“赏析示例”选的是苏洵的《六国论》。这篇议论文通过探讨六国灭亡的原因,提出“弊在赂秦”的观点。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借古讽今,给北宋统治者提供借鉴。
“自主赏析”中的第一篇文章是欧阳修的《伶官传序》,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自己编的《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用后唐庄宗的兴亡历史,阐明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他早逝的侄儿写的祭文,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苏轼的一篇风格较特别的文章,以乐景写哀情,对亡友表达了深切的怀念和沉痛的哀悼。
“推荐作品”是方苞的《狱中杂记》和张岱的《陶庵梦忆序》,从思想上、内容上、表达上说,都是很丰富的,应该认真阅读鉴赏。
〔赏析指导〕
1.本单元所选的文章照顾到不同的体裁和风格。
《六国论》《伶官传序》属于议论文,在结构和行文上比较严谨规范,通过提要钩玄,逐段梳理归纳,文章的构思和脉络即能清楚地显示出来。《祭十二郎文》是抒情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记叙文,两文都是随着情感和思维的流动,把恳挚的亲情、友情与一些琐事夹杂在一起叙述,一方面“散”的特征非常鲜明,另一方面由于情感充沛,首尾贯注,便于从声调高低、节奏快慢和文辞表达上把握文章的气脉,认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精读以上几篇文章,对实现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四篇文章虽然有偏重于议论或偏重于抒情的不同,但都是情理兼用。《六国论》借古论今,在秦与六国之间,恶秦而亲六国;对六国又是责之复哀之,从而形成沉痛激切的文气。学习中可以此为例,领悟本文的“气脉”,把握本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鉴赏方法。《伶官传序》回顾后唐庄宗从取得成功到迅速转为失败的过程,总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感慨良多,虽议论而同时有很强的抒情性。《祭十二郎文》在抒写对亡侄的哀悼和人生感喟中,隐含着对生死祸福难明难测的理性思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围绕画竹结构全篇,阐发绘画理论与缅怀悼念文与可紧密结合在一起,情理兼用的特征更为明显。
除以上四篇外,本单元的推荐作品《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杂叙所历所见,或痛心于刑狱黑暗腐败,或忧愤于国破家亡,也是通篇情感贯注、情理兼胜的优秀散文。阅读这些文章,从结构、意脉、文气等方面多作体会,不仅会欣赏到古代散文高度的艺术成就,而且会对写作有多方面的启示。
2.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脉络,有多种途径。(1)提要钩玄,通过梳理归纳,搞清作品的层次和线索,可以获得对作品思想情感以及某些艺术手法的认识。(2)结合诵读,进行体会探求,“因声求气”“由气而通其意,以及其辞与法”(张裕钊《与吴至甫书》)也是有效的途径。
古人在创作和欣赏时,常常讲文气,以文气反映作者的精神状态与情感流程。作者的神气通过音节字句来表现,读者则由音节字句寻求神气。用不同的方式和速度反复诵读,会有不同的收获。快读,把一篇文章一口气读完,感受来得迅速集中,对文章的总体风貌、规模体势可以获得较为完整的印象;缓读,则可以细细体会文章的风神情味,这样阅读比专靠分析研究,在感受上跟作品会契合得更深一些。
当然,作家讲“气”,也有区别:有的强调心平气和,从容闲雅;有的强调气势充沛,喷薄出之。同学们可以把提要钩玄、沉思力索与反复诵读、“因声求气”结合起来,在获得对作品情意的深切了解之后,再进一步研究作者表情达意时自然形成的高下、缓急、顿挫的声调和各种艺术手法,从而学会在写作时运用借鉴,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意。
第五单元
赏析示例 六国论
1.结合本文提供的相关时代背景,了解“论”的文体特点及作者的生平。
2.阅读注释,扫除语言障碍;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3.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从而理解作者创作此文主旨,即讽谏宋王朝要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抗战。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因其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眉州眉山(现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27岁始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祐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权书》等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修赏识,由此声名大振。后人因其二子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风度。著有《嘉祐集》十五卷。
2.了解背景
宋朝建立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采用中央专制集权政策,军权、财权、人权均归中央,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军队没有凝聚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了军事上的衰颓。自宋开国到苏洵去世,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60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无作为,带来政治、外交上的软弱,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平。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此文的。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暴(pù)霜露 
洎(jì) 
厥(jué)
2.掌握通假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2)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如果)
3.一词多义
(一)虚词
(2)向
(二)实词
(1)得
(2)理
(3)宜
(4)率
4.古今异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其实
(2)思厥先祖父
祖父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至于
颠覆
(4)可谓智力孤危
智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故事
5.词类活用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使动用法,使……保全)
(2)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3)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礼遇)
(5)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每日、每月)
(6)以地事秦(名词活用为动词,侍奉)
6.特殊句式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
(2)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3)举以予人。(省略句)
(4)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句)
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排除“兵”“战”原因,最终归结到“赂”上。
2.第①段中使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一问一答,层层深入地议论“赂者”对“不赂者”的严重影响——“不赂者以赂者丧”,突显赂秦的危害。
3.第②段中说“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那在于什么?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在于“赂”。运用数量对比,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秦之受赂所得远多于战胜诸侯而得,可谓是一笔横财;而诸侯未战便先以土地赂秦,实力大大受损,已陷入了不利境地。敌愈强,我愈弱,胜负已定,所以作者说“固不在战矣”。
4.第②段最后写“古人云”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道理论证。引用古人之言,用“抱薪救火”来比喻“以地赂秦”,说明了这一行为的徒劳无功,甚至有火上浇油之效。而“赂秦”确实也增长暴秦的气焰,终灭六国。这一引用,形象生动,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疑难点析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
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
2.第③段的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做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3.六国以地赂秦的原因是什么?第④段最后一句有什么含意?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是作者在分析六国破灭后对北宋朝廷的委婉劝谏:面对北方和西北的威胁,一定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
4.第⑤段的内容有何用意?
作者再次告诫朝廷不要重蹈六国破灭的覆辙。同时,作者将六国与秦国的形势同北宋与北方边患的形势对比,指出国策之非,同时鼓舞人心,希望朝廷设法扫除边患。
结构图解
总结中心
本文着重论述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弊在赂秦”。但作者并非为论史而论史,而是以此作为立论的依据,借古讽今,批评北宋王朝对辽、西夏的军事袭扰采取以贿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态度,讽谏宋王朝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
PAGE
-
6
-第五单元
推荐作品 陶庵梦忆序
1.积累“次”“方”“意”“书”等词的用法。
2.理解作者痛苦消极的表层下深埋的强烈的好名之心。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张岱(1597—1697),字宗子,又字石公,别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县)人,侨寓杭州。出身于仕宦家庭。少为富贵子弟,爱繁华,好山水,通晓音乐、戏剧等。明亡以后,入山著书,不做清朝的官。他是明末清初的重要作家,散文造诣很高,题材广泛,文字清新峭拔,所写虽大多是个人经历的琐事,可是时时流露故国之情,有很强的感染力。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石匮书》等。
2.了解背景
《陶庵梦忆序》是张岱为其传世之作《陶庵梦忆》所作的序。张岱是仕宦世家子弟,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夫的风流浪漫生活。可惜偏逢末世,随着明清政权的更替,当时的前明官僚钱谦益、吴梅村、龚鼎孳等苟事新朝,而张岱却“披发入山”,隐居不仕,生活窘迫,“常至炊断”。但他坚决不与清统治者合作,表现了刚直不阿的气节和傲骨。作为“故国不堪回首”的明朝遗民,今昔对比,现实与梦幻交织,作者满腔的亡国之恨、满腹的思念之情,便化作了《陶庵梦忆序》等写梦写幻的追忆之作。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庵(ān)
匮(kuì)
罄(qìnɡ)
粟(sù)
罹(lí)
踵(zhǒnɡ)
裘(qiú)
枢(shū)
靡(mǐ)
忏(chàn)悔
拈(niān)
啮(niè)
寤(wù)
梦呓(yì)
2.掌握通假
(1)为野人(,通“骇骇”,令人惊异的样子)
(2)政如邯郸梦断(政,通“正”)
3.古今异义
(1)当作如何消受
当作
消受
(2)仇温柔也
温柔
4.一词多义
(1)方
(2)意
(3)书
5.词类活用
(1)故旧见之(形容词用作名词,老朋友)
(2)仇甘旨也(名词用作动词,报答,报应)
6.文言句式
(1)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省略句)
(2)因思昔日生长王谢。(省略句)
(3)鸡鸣枕上。(省略句)
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作者为什么将今日的困苦生活看成是以前的果报?在此大谈“因果报应”,意在表达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作者以前颇事豪华,却不思亡国之祸,今日遭受亡国之痛,生活困苦,悔恨交加,认为正是以前的恶因造成的,正如果报一般。
连用七个排比句大谈“因果报应”,节奏短促,一气呵成,表达了一种被压抑、被扭曲的悔恨与愤懑情感。
2.从“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从“罪案”一词中可以体会到一种反省忏悔之意,这种情感隐含在亡国之痛中,亦是一种代表。
3.如何看待作者翻看记忆往事之书而自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作者是以喜写悲。作者难忘国破家亡之痛,觉得往事如梦,梦中之喜正是反衬现实之悲。
4.作者自叹“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从中可以体会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作者在生活中已对国破家亡这一现实十分明白,但在翻卷与写作时却依然沉浸于回忆,十分执着,这句自叹带有对这一矛盾的挖苦之意。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疑难点析
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文章起首,简述国破家亡后,自己的思想矛盾和贫困生活。次以简洁的句法,将早年的豪华生活与今日的敝败潦倒作种种对比,认为这都是现世的因果报应。第三段用黄粱梦、槐安国的典故,点明“五十年来,总成一梦”的主旨,自比“痴人”,犹喜说梦。末段承认,自己虽大梦将寤,仍旧难舍名根,故有种种记叙。
2.作者写西陵脚夫和中式寒士两个痴人的行为有何作用?
作者将自己的感受寄寓在二人身上,既希望眼前的困境如西陵脚夫的希望一样,是大梦一场;又希望以前的盛况如寒士所期望的一样,不是梦。
3.第④段说“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第⑤段又说“又是一番梦呓”,这是否显得杂乱?你怎么看?
不杂乱。“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强调了自己寻梦而又惧梦的心理,“又是一番梦呓”是作者梦醒了,但仍旧难舍“名根”,又祈求新梦。这两段以议论和剖白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矛盾心态和复杂意绪。
4.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本文是作者为其《陶庵梦忆》一书所作的序言。文中描写了自己在国破家亡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他把今日的困苦饥饿归于对往日奢华的果报,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成人生大梦一场。如此看来,写作本文,追忆往昔更像是一种无奈的梦呓。
结构图解
世事沧桑 人生难料
总结中心
本文通过今昔对比,把今日的穷困潦倒归于对往日奢华的果报,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成是人生的一场大梦,曲折地抒发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忧愤之情。
PAGE
-
3
-第五单元
推荐作品 狱中杂记
1.识记生字,掌握重点词。
2.了解作者及其为文主张。
3.了解封建社会狱治的黑暗。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号灵皋,亦号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三年(1704)进士。康熙五十年(1711),因“《南山集》案”牵连被捕。《南山集》的作者戴名世富有民族气节,是方苞的同乡旧友,方苞曾给《南山集》作过序,《南山集》的木板又藏在他家,因此被牵连下狱。后来经过大官僚竭力营救,才得免死;被编入汉军旗下为奴。由于他素来有文学名气,才得在皇帝的南书房当差。康熙六十一年(1722)任武英殿修书总裁。雍正元年(1723)免除奴籍,并升为内阁学士。乾隆年间,升礼部侍郎。著有《望溪文集》。
方苞以他的文章与文论,被人尊为桐城派的始祖。其实方苞本人生前并没有自树宗派的想法;不过他的文章与文论,对以后的桐城派作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就居于桐城派创始人的地位。
他论文提出“义法”之说。“义”就是要言之有物,“法”就是要言之有序,“义法”就是既要有内容,又要讲形式,而且形式的变化应该合乎内容的要求。但我们联系他的写作实践来看,方苞的文论和其他论说性文章,大都缺乏深刻的内容,倒是他的叙事、抒情的短文,却有一些生动可取的佳作。
2.丰富视野
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又号忧庵,安徽桐城人。二十岁起,做了十多年书馆教师;后来给官僚做幕友,给书坊编选、批注文章选本。康熙四十八年(1709)考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这时他已五十七岁。他富有民族思想,所作史传,有不少是记述抗清志士和遗民事迹的。1711年冬,御史赵申乔告发他的《南山集》有“狂悖”的话,1713年,清圣祖亲自下令杀害他,牵连被杀的共有三百多人,是清初文字狱中有名的“《南山集》之狱”。所著《南山集》遭到禁毁,百余年后才有人辑录他的遗稿刻印出来,已经远远不是原貌。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遘(ɡòu)者
有瘳(chōu)
痼(ɡù)疾
梏(ɡù)扑
晷(ɡuǐ)刻
主谳(yàn)
口呿(qū)
舌挢(jiǎo)
渫(xiè)
2.一词多义
(1)作
(2)薄
(3)质
(4)暴
3.词类活用
(1)鲜不疫矣(疫,名词活用为动词,生瘟疫)
(2)必械手足(械,名词活用为动词,戴上刑具)
(3)则械系不稍宽(械,名词作状语,表工具,用刑具)
(4)吾生若(生,使动用法,使……生)
4.特殊句式
(1)此疫作也。(判断句)
(2)不问罪之有无。(宾语前置句)
(3)狱旧有室五。(定语后置句)
(4)行刑者先俟于门外。(状语后置句)
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狱中疫病发作的原因是什么?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主要是因为牢房环境恶劣。具体体现在牢房不能采光通气,粪便臭气与食物气味混杂其中;狱中系囚过多,且贫者只能席地而卧。
2.作者将大盗积贼、杀人重囚和轻系者及牵连佐证者的命运放在一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将两种不同罪行的人的不同命运作对比,更突出无辜者的不幸和刑狱的不公、黑暗,表现了作者对无辜者的同情,对黑暗刑狱的憎恨。
3.第②段主要写了哪几种人敲诈勒索钱财的行径?他们分别是怎样施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主要有三种人:一是行刑者,二是主缚者,三是主梏扑者。
行刑者对死囚的勒索就按其不同的对象而提出不同的要求,富者、贫者、绝无有者都无法逃避其威胁,极刑、绞缢、大辟样样都是勒索的对象。主缚者也利用其职权,威逼、欺凌犯人。“不如所欲,缚时即先折筋骨”。主梏扑者也滥施淫威,完全看贿赂的多寡来决定惩罚的轻重。
4.“孟子曰:‘术不可不慎。’信夫!”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作者力求以冷静的态度记载贿赂公行,并通过自己与施刑者的对话剖析他们的心态。最后引用孟子的话,才算是发一议论,于客观记叙中抒发愤懑之情。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疑难点析
1.本文描写了清王朝刑部监狱的怎样的现象?
归纳篇中揭露监狱的黑暗与残酷,重要的有下列几点:(1)监狱中的起居与卫生条件极端恶劣,不顾犯人的死活,以系囚的人多为有利可图,因此往往造成疾疫大作。(2)刽子手、主缚者以及专管上镣铐和打板子的狱卒,都以自己执行的职务作为敲诈勒索的手段,穷凶极恶,无以复加。(3)在监狱里任职多年的役吏,私自篡改文书,偷换奏章,改填姓名,玩忽人命,贪赃枉法,无所不为。(4)在狱中住久了的屡次犯罪的坏分子,与差役、狱卒相互勾结,狼狈为奸,以监狱为牟利之所。
从以上事实来看,这种监狱对那些蒙冤的小百姓来说,简直是人间的活地狱;对那些强徒恶吏来说,则是为非作歹的乐园;对整个社会来说,毋宁是产生罪恶的渊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切都发生在当时最高司法机关(刑部)与它直接管理的监狱里,那么对于当时整个社会政治的黑暗腐败,也就不难概见了。
2.作者借这些现象表现了什么主题?
一方面,揭露狱吏贪赃枉法、滥施酷刑;另一方面,表达了对囚犯中的无辜者含冤蒙屈、痛苦无告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3.作者是怎样把多方面的材料组织起来的?
作者不管是从狱吏还是系狱者入笔叙述都紧紧围绕主旨的两个方面去写,实际上狱吏的凶狠、贪婪、枉法,囚犯免死、枉死的根源是共同的一个“利”字,这是组材的线索。
4.本文主题有何普遍意义?
本文表现吏之毒与民之苦,吏毒则民苦,而造成二者矛盾的根源是一个“利”字(当然是不当之利),这既是清朝监狱黑暗的根源,又是封建王朝黑暗的根源,实质上也是绝大多数黑暗时代罪恶的根源,可以说文中之“狱”是黑暗时代的缩影,是“利”之恶的典型。
结构图解
狱中杂记揭露黑暗 直面现实
总结中心
方苞通过自己在刑部狱中的所见所闻的大量事实,把狱吏与狱卒的残酷无情、暴虐成性的面目以及囚犯中的无辜者含冤蒙屈、痛苦无告的不幸遭遇展现在读者面前,揭露了清初刑部狱骇人听闻的黑暗。
PAGE
-
4
-第五单元
自主赏析 祭十二郎文
1.掌握文中若干文言词语。
2.领会本文在叙说家庭琐事中抒发真挚感情的特点。
3.品味本文平实自然、凄婉流传、边诉边泣、吞吐呜咽的语言特点。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因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文学家。曾任吏部侍郎,故又有韩吏部之称,卒赠礼部尚书,谥号“文”,又称韩文公。政治上既不赞成王叔文改革集团的主张,也反对藩镇割据。比较关心人民疾苦。文学主张继承秦、汉散文传统,提出“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的观点。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领袖。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所作记叙文,注重形象的描绘;抒情散文亦能与叙事融合,情真意切;论说文则以简洁、透辟、严谨见长。《师说》《进学解》《张中丞传后序》《柳子厚墓志铭》《祭十二郎文》等,皆为名篇。诗亦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影响直至清代。
2.了解背景
“十二郎”,名老成,是作者韩愈的侄子,本为韩愈次兄韩介之子,过继给长兄韩会为子。因其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郎”,唐代口语,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又称郎子。“祭……文”,即祭文,是古代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悼文章。
韩愈3岁丧父,一直依靠兄嫂抚养。不久,哥哥又宦死于南方,寡嫂携带年幼的韩愈及老成叔侄回到故乡河阳,艰难度日。这时,兄弟辈只剩韩愈一人,子侄辈只有老成一人,“两世一身,形单影只”!韩愈视长嫂如母,和比自己小几岁的侄子情同手足。后来,又一同移居宣州,孤苦伶仃,一家人相依为命。韩愈19岁来到京师谋生,25岁中进士后便在朝廷和地方任职,而老成则一直羁留在南方,他们叔侄每隔数年才得相见一面。韩愈本以为彼此都还年轻,指望着将来生活稳定后,便接侄子来同住。没想到老成竟突然病死,他悲痛欲绝,为悼念老成写了这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祭十二郎文》。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殒(yǔn)其生
其孥(nú)
兄殁(mò)南方
尚飨(xiǎnɡ)
所怙(hù)
丞相薨(hōnɡ)
汴(biàn)州
遽(jù)去
窆(biǎn)不临穴
辍(chuò)汝
强者夭(yāo)
夭其嗣(sì)
2.掌握通假
(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 美味食物)
(2)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世”通“逝” 死去)
(3)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 孤独的样子)
(4)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敛”通“殓” 给死人穿衣入棺)
(5)彼苍者天,曷其有极(“曷”通“何” 什么)
3.一词多义
(一)虚词
(1)是
(2)诚
(二)实词
(1)省
(2)克
(3)泽
(4)长
4.古今异义
(1)明年,丞相薨
明年
(2)将成家而致汝
成家
(3)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强者
(4)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几何
(5)吾与汝俱少年
少年
(6)又可冀其成立邪
成立
(7)志气日益微
志气
(8)虽然,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
虽然
5.词类活用
(1)恐旦暮死(旦暮,名词活用作状语,在早晚之间,语境义为过不了多久)
(2)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夭,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早死)
(3)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业,名词活用作动词,继承……的事业)
(4)长吾女与汝女(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长大)
(5)东亦客也(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6)将成家而致汝(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
(7)毛血日益衰(日,时间名词活用作状语,一天天地)
(8)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殒,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死亡)
6.特殊句式
(1)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句,“是”提宾,应为“惟依兄嫂”)
(2)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宾语前置句,应为“尤何”)
(3)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汴州佐董丞相”)
(4)从嫂归葬河阳。(省略句,应为“从嫂归葬(于)河阳”)
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文章第①段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说第①段是祭文的固定格式,但饱含至哀深情,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之间的深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也为下文抒发作者的哀思埋下伏笔。
3.祭文之初,作者为什么要详述幼时及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叙事是抒情的基础。往事历历在目,忆之深乃因情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
4.第?段最后写作者晚年的计划,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作者打算置田“以待余年”,养育子女成才,通过对自己心灰意冷的描述,又进一步加深了已有的哀痛。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疑难点析
1.试对本文的结构及层次大意进行简要分析。
全文除开头一节为“引子”外,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记叙为主,通过韩氏家族中“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人丁不旺情状的描述,记录了叔侄俩三别三会的情景,抒写了叔侄之间的依依深情。第二部分以抒情为主,主要抒发作者听到十二郎亡故的噩耗后心中痛苦而复杂的思想怀感,感叹“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并对“神难明”“理不可推,寿不可知”发出无奈的叹息和怨尤。第三部分以说明记叙为主,表达了祭奠亡灵、吊慰家属和为十二郎迁葬的打算,言辞间情意悠悠,表现出作者对仕途的厌倦和对人生现实的感喟,真可谓“言有尽而情不可终”。
总之,本文把叙事与抒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密切联系家庭、身世和日常生活琐事,
反复抒写作者对亡侄十二郎的无限哀痛之情,字字是血,声声是泪,同时也显露出对自己浮沉于宦海的凄楚和沉重的人生感叹。
2.文章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抒写了怎样的感情?
此文的最大特点是叙事中抒情。具体说来作者抒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感情。
一是骨肉亲情。作者和十二郎,虽为叔侄而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孤苦伶仃,家族凋零,振兴无望。在这注重门庭兴旺家道高贵的古代,不能不引起彻心切肤之痛。
二是悔恨悲痛之情。作者与十二郎,几欲相见团聚,但由于种种原因,却未能遂心,这不能不引起作者的悔恨;“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遽去吾而殁”,不能不令作者悲痛至极;以至于老成(十二郎)之死,使作者顿生真邪梦邪的怀疑,悲痛之情达到了极点。
三是愧疚遗憾之情。作者“生不能相养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愧对神明,愧对父兄,也愧对十二郎,以至于痛极生悲,发出“彼苍者天”“曷其有极”的呼喊,甚至“无意于人世”,只求“数顷之田”抚养子孙以待余年。
四是表达自身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情。作者奔走仕途,求食求禄,因而别多聚少,以至于抱憾终生;作者年龄比老成大,身体比老成弱,但“少而强者不可保”,哀叹人生之无常,体现了痛切之情。
总之,这篇祭文,“字字是血,字字是泪”,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
结构图解
总结中心
在本文中,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了自己与十二郎的骨肉至情,倾诉了对十二郎之死的深切悲痛与哀悼,并表达了对人生浮沉离合的无限感叹。
PAGE
-
5
-第五单元
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
1.学习掌握下列词:原、恨、其、乃、纳、贼、泣、何其、本、逸豫、忽然。
2.归纳“与、归、遗”三个多义词的义项。
3.了解欧阳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者写作本文给伶人立传的目的。
4.理解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1)例证法。
(2)对比论证法。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吉水人,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以散文成就最高,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作《欧阳文忠集》。还编写了两部史书《新唐书》(与宋祁等合写)和《新五代史》,二书均收入官修的“二十四史”。
欧阳修的诗文革新理论与韩愈一脉相承。著名的政治散文有《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状物怀人叙事散文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洛阳风土记》《洛阳牡丹谱》《洛阳牡丹图》,是我国最早的三本有关牡丹的专著。晚年著述《六一诗话》,多评述北宋诗人的作品,也涉及唐诗。
2.了解背景
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中的《伶官传》作的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除了写敬新磨善于讽谏外,着重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三人祸国乱政的史实。这三人都出入宫掖,货赂交行,偶不得意,即陷人于罪,破家灭族,因而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使朝政日坏。公元926年,李嗣源叛变,自立为帝,宠任从马直(皇帝的近卫军)指挥使郭从谦乘机率所部士兵作乱,结果庄宗被射死。
北宋王朝建立后,一直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官僚大地主的政治经济利益,“不立田制”“不抑兼并”,还让他们享有特权(免役、免税等)。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对劳动人民的榨取便更加残酷。在尖锐的民族矛盾中,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和统一全国而斗争,反而忍受耻辱,长期向辽王朝输款纳币,以求维持苟安的局面。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活生生的李存勖兴亡史,来呼吁“忧劳兴国”,警告“逸豫亡身”,便不能不说是对症下药的。后来的事实证明,北宋王朝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亡于蒙古族,原因之一都在于宋王朝的统治者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燕王(yān)
契丹(qì)
请其矢(shǐ)
仇雠(chóu)
所溺(nì)
伶人(línɡ)
2.古今异义
(1)其意气之盛
意气
(2)及其衰也
及其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
(4)岂非人事哉
人事
3.一词多义
(一)虚词
(1)
(2)
(二)实词
(1)
(2)
(3)
4.词类活用
(1)仓皇东出(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2)一夫夜呼(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间)
(3)负而前驱(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在前面)
(4)函梁君臣之首(函,名词用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5)抑本其成败之迹(本,名词作动词用,探求本原)
(6)智勇多困于所溺(智勇,形容词用作名词,智勇之人)
(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动用法,使……兴盛。亡,使动用法,使……死亡)
5.特殊句式
(1)此三者,吾遗恨也。(判断句)
(2)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动句)
(3)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
(4)盛以锦囊。(状语后置句)
(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状语后置句)
(6)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省略句)
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第②段为什么要详写晋王李克用的遗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详写晋王的遗命,交代了庄宗以后面临的阻碍之多,阻力之大,说明庄宗继位后必须承担灭梁的任务,还要打击附梁的势力,这是相当艰难的。要完成这些遗命,必须要“尽人事”才能成功,从而印证了作者的观点。
2.怎样理解庄宗对待其父晋王所与“三矢”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三矢”代表着晋王所“遗恨”的三件事。庄宗对待“三矢”的态度严肃、郑重,说明他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疏忽,因此他能战胜强敌,“告以成功”。这是他能“得天下”的重要原因,也是他“尽人事”的表现。
3.第③段中连用两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连用问句,增强语势,同时引起读者思考,并将作者的结论寓含于疑问中。
4.从第④段中哪一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欧阳修写这篇传记小序,意在发表议论,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当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从文章结尾“岂独伶人也哉”一句可以看出作者这一用意。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疑难点析
1.作者写了哪些史实?这些史实是怎样证明中心论点的?
这篇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意即盛衰虽然说是有天意的,但也是人自身的作用造成的。作者按照传统,提到天命,但更强调的是人的作用。作者用这一句话作为论点,统摄全文。后文就用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历史事实来证明这个论点。在叙述庄宗的史实时,写了晋王与梁、燕、契丹的交恶,写了晋王的临终遗言,这都属于后文所说的“忧患”;写了庄宗灭燕、梁之事,这属于后文所谓的“兴国”。写了庄宗在一夫夜呼乱者四应的局势面前,“仓皇东出”“不知所归”“至于泣下”之事。这些事,按时间顺序叙述,按忧患导致“成”和逸豫导致“败”安排,证明了“成”也由于人,“败”也由于人,从而有力地证明了盛和衰都是由于人事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2.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中的《伶官传》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结构图解
总结中心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应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PAGE
-
5
-第五单元
自主赏析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1.反复诵读课文,识记生字,掌握重点实词虚词。
2.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段落层次,概括内容要点。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苏轼见第二单元《新城道中》。
2.了解背景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文与可出任洋州知州,元丰元年(1078)十月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死于赴任途中。文与可曾以竹子为题材,作画赠与苏轼。元丰二年,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同年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于是见物生情。他放下画卷,禁不住失声痛哭,回想起二人之间与画竹相关的许多往事,写下了这篇情真意挚、凄恻动人的杂记。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筼(yún)筜(dānɡ)
偃(yǎn)竹
蜩(tiáo)腹
蛇蚹(fù)
鹘(hú)落
缣(jiān)素
相蹑(niè)
萃(cuì)
箨(tuò)龙
曝(pù)书画
2.掌握通假
少纵则逝矣(“少”通“稍”)
3.一词多义
(一)虚词

(二)实词
(1)
(2)过
(3)遗
4.词类活用
(1)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动词作名词,芽)
(2)初不自贵重(形容词作动词,看得贵重)
(3)近语士大夫(名词作动词,告诉)
(4)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形容词作动词,养老)
5.文言句式
(1)庖丁,解牛者也。(判断句)
(2)吾将以为袜。(省略句。“以”后省“之”)
(3)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状语后置句)
(4)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状语后置句)
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文与可的画竹绘画理论,概括起来有哪几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一是仔细观察,烂熟于心;二是注意把握事物的整体形象;三是重视创作灵感的捕捉;四是追求神似。
2.第①段中,作者对文与可进行了怎样的介绍?写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介绍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及子由和自己对这个理论的认识。写出了文与可画技的高妙、见解的独到,也写出了自己对文与可的敬仰之情。
3.第②段主要写了哪几件往事?试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主要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写文与可厌恶求画者持绢求画;第二件事写作者与文与可之间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之竹的趣谈;第三件事写二人互赠诗画。
4.读第②段,分析文与可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文与可厌恶世俗之人求画,说明他脱俗淡泊;与作者探讨有无万尺竹,说明他追求艺术至境;与作者诗画互赠,并在看到诗后喷饭满桌,说明他才情过人,无拘率真。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疑难点析
1.第①段借画竹阐发了哪两个创作思想?分别包含怎样的含意?
第①段借画竹阐发了两个创作思想:“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前者:“故画竹……少纵则逝矣。”其含意是:心中要有事物完整鲜明的形象,灵感来时,要适时捕捉,一气呵成,使胸中的形象成于笔下。后者:“夫既心识其所以然……不学之过也。”其含意是:要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逐渐做到熟练掌握技巧。
2.作者之前回忆的都是二人之间的趣事,让人读之轻松愉悦,但第③段却写自己失声痛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是反意作笔,以喜表悲。作者愈写两人之间玩笑无忌,愈显两人之间友情的深厚,就愈能突出怀念的深切、哀悼的深沉。侧面写悲,有更好的艺术效果。
结构图解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总结中心
本文围绕一幅画,叙述作者和文与可交往的轶事,阐发了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两方面的创作思想,表现了作者与文与可的深厚情谊,抒发了对文与可的深切悼念之情。
PAGE
-
3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