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学案(6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学案(6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15 19:01:40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单元概述
〔目标导航〕
1.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2.深切感受诗歌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3.通读诗歌,朗读背诵,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内容概说〕
这个单元有“赏析示例”一首,“自主赏析”诗歌四首,“推荐作品”诗歌五首。要求通过对《长恨歌》的学习,自主赏析其他诗歌,重点学习“自主赏析”的四首。
《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语言精练,形象优美,抒情极有特点,中间又有不少名句,我们可以在诵读中体悟其意蕴美和情感美,探讨其主题思想。
《湘夫人》是一首祭神曲,用楚辞的形式写成,表达的是湘君对湘夫人的思慕之情,诗歌的形式和艺术都独具特色。
《拟行路难》是乐府杂曲,表达的是诗人的一股不平之气,一种悲愤之情。学习时要简要鉴赏其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蜀相》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应该学习这首诗借古抒情的写法,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从作者的身世、思想中加深领会。
《书愤》抒发的是诗人爱国之心不能实现的悲愤,是陆游的名篇之一,激昂中透着悲怆。
其他五首“推荐作品”可根据同学们自己的喜好和时间,有选择地学习,此不赘述。
〔赏析指导〕
1.以意逆志。
我们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只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能拘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是以意逆志。
(1)正确解读字义、词义。
古典诗歌中所蕴藏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文辞表达出来的,然而这些语辞是历史的产物,与今天相隔较远,所以欣赏古典诗歌,首先要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在解读字词诗句的过程中,我们要“识字”,正确理解字义、词义,更要注意对古典诗歌中常用词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这些语汇,大多是前人留下的语言材料。由于历史的积淀,往往具有特定的内涵,形成了某一特定的意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感情基调。如果我们在阅读时望文生义,可能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我们只有抓住了这些重要意象,梳理出作品的意脉,才会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调动我们的主观感受、生活体验去解读。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随时留意,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诗,就能从作品中领会生活情趣。如,杜牧《山行》一诗,不少欣赏者认为“白云生处有人家”“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句最妙,说是从中看到了作者心情之悠闲。但是,如果我们有过“山行”的经验,就会知道此诗首先写了路途之“远”、气候之“寒”、山径之“险”、天色之“晚”,诗人显然行色匆匆,绝不只是漫步山间,悠闲看景,但诗人在第三句却置天晚、秋寒、山远、径斜于不顾,“停车”赏看枫林,这就凸现了霜染枫叶之美、诗人爱赏之深。这“停”与“行”的矛盾,恐非有山行经验者不能深悟。所以,我们今天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的情况,在全新的意义上借用古典诗篇、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
2.知人论世。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我们在欣赏古典诗歌的诗情美时,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当然,诗人一生的思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所以弄清作品的具体创作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古代诗人尤其是一些大家的名作,往往还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我们要深入欣赏和把握其中的内容和旨趣,最好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洞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志以及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否则,就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误解作品的精神,错误地过分拔高或贬低作品的思想境界。
第一单元
赏析示例 长恨歌
1.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文。
2.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把握诗歌的主旨。
3.学习诗歌叙事、写景和抒情相交融的表达技巧。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大文学家、政治家。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因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倡导了新乐府运动;晚年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一生不仅留下近3
000篇诗作,还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在江州时,曾整理、合编自己的诗歌作品,分成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最精华的部分是他的讽喻诗,其中包括《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篇等代表作,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这些诗篇广泛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如:《观刈麦》《采地黄者》《卖炭翁》《红线毯》《两朱阁》《新丰折臂翁》《缚戎人》《城盐州》《西凉伎》《涧底松》《羸骏》《母别子》《上阳白发人》《伤友》《和雉媒》《天可度》《海漫漫》《梦仙》等。这些作品都称得上心苦力勤,正气凛然。《新乐府》中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更是千古绝唱。杂律诗中数量最多,其中有价值的是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写景的小诗,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西湖留别》《暮江吟》《问刘十九》《池上》等,都能以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勾画出生机盎然的境界,历来脍炙人口。
2.了解背景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唐元和元年十二月。当时诗人35岁,正在盩(zhōu)厔县任县尉。白居易曾与好友王质夫、陈鸿在闲暇时日游览当地仙游寺,谈话之中,议论到五十年前发生的安史之乱中的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情事,相互感叹不已。王质夫就举起酒杯对白居易说:“李杨之事历代少有,要不遇着有超世才华的人润色,就难以传世,乐天你诗歌造诣很深,又很重感情,你试以诗歌传写这个故事怎么样?”由于李、杨故事在社会上流传已久,白也深深为之感动,再加上朋友的鼓励,特别是白居易的恋爱生活也并不一帆风顺,对李、杨情事感触更深,白居易便写了这首《长恨歌》。诗成后,陈鸿又写了《长恨歌传》。写此诗的目的,不仅是因为受了李、杨情事的感动,也有对后世告诫之意。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回眸(móu)
骊(lí)宫
鼙(pí)鼓
霓(ní)裳
城阙(què)
千乘(shènɡ)
万骑(jì)
花钿(diàn)
云栈(zhàn)
萦纡(yū)
龙驭(yù)
马嵬(wéi)
悄(qiǎo)然
翡(fěi)翠
衾(qīn)寒
绰(chuò)约
参差(cī)
玉扃(jiōnɡ)
珠箔(bó)
迤(yǐ)逦(lǐ)
仙袂(mèi)
阑(lán)干
凝睇(dì)
钿(diàn)合
金钗(chāi)
钗擘(bò)
2.一词多义
(一)虚词
(1)复
(2)从
(二)实词
(1)御
(2)色
(3)顾
(4)使
(5)绝
(6)薄
3.古今异义
(1)六宫粉黛无颜色
颜色
(2)可怜光彩生门户
可怜
(3)耿耿星河欲曙天
耿耿
(4)临别殷勤重寄词
殷勤
(5)雪肤花貌参差是
参差
(6)云鬓半偏新睡觉
睡觉
4.词类活用
(1)春从春游夜专夜(名词作状语,每夜)
(2)千乘万骑西南行(名词作状语,往西南方)
(3)上穷碧落下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4)梨园弟子白发新(形容词作动词,新增)
(5)春宵苦短日起高(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5.特殊句式
(1)不见玉颜空死处(省略句,“空”后省略谓语“见”字)
(2)翡翠衾寒谁与共(宾语前置句,“与谁共”)
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汉皇重色思倾国”一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从内容上而言,它点明了唐玄宗的好色;从结构上而言,它统领全诗,构成了全诗纲领,既提示了故事悲剧的原因,又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2.“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一句说明了什么?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用夸张、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杨贵妃的绝色容颜,照应上文中的“倾国”“天生丽质”,也为下文唐玄宗专宠杨贵妃作了铺垫。同时,一个“百媚”写出了杨贵妃的娇媚,似能蛊惑人心,暗含贬义。
3.“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这一句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古代重男轻女思想是主流,因为男子能支撑起一家生活,传宗接代。而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竟使这一风气改变,更从侧面表现出唐玄宗对杨贵妃的专宠已经全国皆知了。
4.从诗歌开头到“惊破《霓裳羽衣曲》”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宫中生活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写出了“长恨”的内因,为两人的悲剧埋下伏笔。同时,通过对宫中生活的实写,讽喻了君王。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疑难点析
1.这首诗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重色”是“长恨”之因,“长恨”是“重色”之果。诗人述写“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重色”的表现,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2.在《长恨歌》中,诗人是怎样表现“长恨”的?试结合诗中有关情节加以分析。
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象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婉转动人。
结构图解
总结中心
这首诗一方面对唐玄宗荒淫无度、招致祸乱的行为进行讽刺,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以免重蹈覆辙,表明了“欲惩尤物”的意图;另一方面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赋予了深切的同情。
PAGE
-
6
-第一单元
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
《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
1.熟读背诵这些诗歌,增强语感,提高文学素养。
2.了解这些作者的身世和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1)阮籍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竹林七贤”之一。好学博览,尤慕老、庄。他反对名教,向往自然,旷达不拘礼俗。他不愿与新起的司马氏政权合作,故而纵酒谈玄,不问世事,作消极的反抗。他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全力创作五言抒情诗。他的诗大量运用比兴、象征、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2)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大诗人,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从小生活比较贫苦。二十九岁那年,他为生活所迫,开始步入仕途。此后的十三年间,做了几任小官。由于他个性高洁,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每次出仕的时间都不长。四十一岁那年,任彭泽令仅八十余天,适逢郡督邮来县视察,县吏叫他束带相迎。他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家,从此过上了隐居躬耕的田园生活。直到晚年,不改初衷。最后在贫病交迫中死去,享年六十三岁。
(3)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不知由于何种原因,李白先世谪居条支或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李白就出生在那里。大约在他五岁时,随家从碎叶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他父亲何以要隐瞒名字,因何迁居蜀,成了千古之谜。不过这可能是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李白说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早期曾受过很好的教育。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附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4)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济南历城)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自幼刻苦勤学,博闻强记,精通书史。十八岁嫁太学生赵明诚,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高宗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在赴湖州太守任上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此后,词人境遇孤苦,流徙于杭州、绍兴和金华一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她的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5)黄遵宪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人。1876年中举。诗人、史学家,维新派人物,是中国近代卓越的外交家、启蒙思想家、改革家。1882年,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1885年回国,以三年时间,修《日本国志》四十卷成。1889年再次以参赞身份随薛福成出使英、法、意、比。1891年调任新加坡总领事。1894年冬回国,曾在两江总督府办理教案。后加入强学会,助汪康年、梁启超创办《时务报》。1897年夏至湖南襄助新政。1898年6月充任出使日本大臣,因政变,被放还乡里,1905年3月病逝。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今人辑其诗文为《黄遵宪集》。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日本友人称誉他“最有风度、最有教养之外交家”。
2.了解背景
(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痛恨险恶的社会环境,不满封建礼教,不与当权者合作。虽终日饮酒,故作狂态,以全身避祸,其实内心是十分痛苦的。此诗就表达了他内心的哀伤与反抗。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中,诗人不能直抒胸臆,只好采用隐晦的笔法,曲折地反映现实。
(2)《杂诗十二首(其二)》
咏怀诗和咏史诗也是陶渊明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明显地继承了阮籍、左思诗歌的传统,又有他自己的特点。这首诗围绕着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也不乏惋惜,也不乏激愤,有时候这种激愤还是深而且广的,本诗就是一个明证。
(3)《越中览古》
诗人游览越中,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越中览古》。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此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李白南游吴越时,除了《越中览古》,还写过一首《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4)《一剪梅》
选自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据后人考证,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并不幸福,赵明诚曾长期在外不归,身边有小妾陪侍,故李清照的寂寞和相思之苦可想而知。
(5)《今别离》
光绪十六年(1890),黄遵宪在伦敦任驻英使馆参赞,以乐府杂曲歌辞《今别离》旧题,分别歌咏了火车、轮船、电报等新事物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诗人巧妙地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与传统思妇游子题材融为一体,以别离之苦写新事物和科学技术的昌明,又以新事物和科学技术之昌明,表现近现代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这里选的是第一首,用韵和句意均从孟郊《车遥遥》诗来,饶有新意。
黄遵宪是走向世界,以“欧风美雨”铸就自己诗篇的诗人。他主张“我手写我口”,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成为近代“诗界革命”的旗手。他的诗作反映了近代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被称为“史诗”。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鹧(zhè)鸪(ɡū)
玉簟(diàn)
衣襟(jīn)
杳(yǎo)悠悠
绸缪(móu)
倏(shū)
2.掌握通假
荡荡空中景(景通“影”)
3.一词多义
(1)号
(2)素
(3)易
(4)书
(5)及
(6)少
4.词类活用
(1)薄帷鉴明月(名词活用作动词,照)
(2)义士还家尽锦衣(名词活用作动词,穿着华丽的衣服)
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中的诗歌五、六句中写到孤鸿、翔鸟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孤鸿、翔鸟的哀号悲鸣与诗人单调的琴声相和,更衬托出夜景的凄清;另一方面,诗人又自比孤鸿、翔鸟,表达了自己的无助与忧伤。
2.《杂诗十二首(其一)》中诗人为什么“终晓不能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诗人由节气的变化联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感叹岁月的流逝和自己壮志未酬。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让诗人满怀悲凄而又无法排遣,所以直到天亮内心也不能平静。
3.《越中览古》中对往日越宫盛景,诗人选取了哪两个镜头?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镜头一:“义士还家尽锦衣”。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尽锦衣”三字,将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镜头二:“宫女如花满春殿”。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的气氛!
4.《越中览古》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的历史思考:忘却昔日的屈辱和苦难,陶醉于暂时的胜利和光荣,其结果只能使胜利化为乌有。
5.从题材上来说,《一剪梅》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疑难点析
1.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情景交融。
陶渊明青年时代曾有过“大济于苍生”的宏愿,自言“少时壮且励,抚剑独行游”。虽因“性本爱丘山”,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终至拂衣归耕,但是他并未真正淡忘于世事。本篇即展示了他的这种心情。这首诗由时节的变易发端,以暗示岁月无情的流逝,进而引出诗人“有志不获骋”的深切悲愤。在这个月白风清的静夜,他孤独地品赏着心底的悲凉,只得对影独酌,聊以自遣。清旷的夜景与压抑沉重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诗人有志难酬的悲哀和世无知音的寂寞之情,与清旷的夜景交相融合在了一起。
2.李白的《越中览古》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今昔对比的描写。
诗中的今昔对比方式不同寻常:诗人着重渲染的是昔日的繁华(前三句),而以今日的凄凉反衬(末句),尽管都是描写客观景物,其中却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众所周知,越王勾践曾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其后经过20年卧薪尝胆,才取得了“破吴”的胜利。可是胜利后他做了些什么?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另一幅是宫女们个个打扮成花一般的美人儿,在宫殿里恣情欢乐。这表明越王勾践已经把昔日的屈辱和苦难忘得一干二净,而完全陶醉于胜利的喜悦之中。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使胜利化为乌有——“只今惟有鹧鸪飞”,就是证明。如此强烈的对比是很能发人深思的。
3.《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是词的主旨句,在写愁绪上有什么特点?
这句词赋予愁绪以动态之感,使人仿佛看见词人眉头的若舒若蹙,而愁从眉间移到心间,更使人领略到词人的万千愁绪,引发无限的遐想。
4.黄遵宪的《今别离(其一)》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今昔对比。
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离别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
轮船这种新式交通工具的特点之一就是快,不畏惧逆风,按点发船。不像传统的车舟,能给别离的人以缠绵的自由,如今只能是“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让人望远兴叹。分离迅疾,聚合也是迅疾的,这也是新式交通工具带给人们的聊以安慰的另一面。所以诗人在结尾时说:“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结构图解
(1)《咏怀八十二首》
(2)《杂诗十二首》
(3)《越中览古》
(4)《一剪梅》
(5)今别离
对比
总结中心
(1)《咏怀八十二首》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自己忧从中来、夜不能寐的种种情形,抒发了“忧思独伤心”的慨叹,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2)《杂诗十二首》
这首诗写诗人夜中不眠时的悲怀,抒发了“有志不获骋”的感慨。诗人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自己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壮志难酬的悲戚。
(3)《越中览古》
这首诗是诗人游览越中时,有感于吴越之争的怀古之作,通过昔时繁华与今日凄凉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人事变迁、盛衰无常的主旨。
(4)《一剪梅》
这首词以工巧细腻的笔触,通过刻画新颖而又朴实无华的艺术形象,抒写词人和丈夫别离后的孤独寂寞,表现了词人对丈夫浓浓的相思之情。
(5)《今别离》
这首诗巧妙地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轮船、火车等,与传统的思妇游子题材融为一体,在抒发离情别绪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新事物和科学技术的独特感受。
PAGE
-
6
-第一单元
自主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
1.了解鲍照及其作品,了解乐府诗歌常见的特点。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学习比兴手法的运用。
3.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鲍照,南朝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濬的侍郎,在刘濬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彧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彧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十八首。这十八首诗,不是同时所作,所咏的内容亦非一事,但在艺术风格上比较一致,具有“文甚遒丽”(《宋书·鲍照传》)的特点,即感情强烈,很有气势,辞藻华美,在锻炼字句上很见功夫。其中如第四首(“泻水置平地”)抒发了寒门出身的正直之士在仕途中备遭压抑的痛苦。第四首比较偏于哀怨,“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沈德潜《古诗源》)。
2.了解背景
泻水流淌照人生,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兴盛的时期。在门阀制度下,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的高下,血统的贵贱。因此,寒门庶士极少获得任职高官的机会。于是产生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奇特现象。门阀制度成为阻挡寒门庶士通向仕途、实现人生理想的一堵难以翻越的高墙。鲍照出身低微,受尽了歧视和打击,“才秀人微,取湮当代”。空有一腔热情,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遗恨中虚度年华,故其作《拟行路难》18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之情”。
3.开阔视野
汉乐府
“汉乐府”原来是指汉武帝刘彻设立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辞和训练乐工。这个官署相当庞大,成帝时“女乐近千人”。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辞也称“乐府”或“乐府诗”,乐府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拟行路难(nǐ)
鲍照(bào)
酌酒(zhuó)
踯躅(zhí)(zhú)
金樽(zūn)
珍馐(xiū)
投箸(zhù)
泻水(xiè)
歧路(qí)
2.一词多义
(1)安
(2)绝
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以水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暗喻人的遭际也是由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就是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3.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写出了诗人的抗争及心中的无奈、愤懑与痛苦。“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疑难点析
《拟行路难(其四)》全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是如何抒发这种感情的?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泻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卷十一)。全诗在平淡的外表下蕴涵着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当然,这种愁又哪能消除呢?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第七句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这一句是一个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第八句又是一个转折,表现了诗人的“不敢言”,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结构图解
总结中心
这首诗托物起兴,抒写了诗人在门阀制度的重压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PAGE
-
3
-第一单元
自主赏析 书 愤
1.了解七律的特点及用典的含义。
2.背诵全文,提高研讨鉴赏能力。
3.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陆游(1125—1210),南宋最伟大的诗人、文学家。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现存诗约9
300余首。《金错刀行》《送七兄赴扬州师幕》《胡无人》《病起书怀》《关山月》《出塞曲》《夜泊水村》《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纵笔》《陇头水》《示儿》《书愤》这类诗,堪称最能体现其创作精神的代表作。他还有很多诗别具风采、呈现着自然流畅而又清新俊逸的风格,如:《临安春雨初霁》《春晓》《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枕上作》等。他现存词共有130首,最有名的是《钗头凤》《卜算子·咏梅》。在散文上也著述甚丰,而且颇有造诣,如:《静镇堂记》《铜壶阁记》《书渭桥事》《傅给事外制集序》等皆是;还有一些别具风格的小品文,如:《烟艇记》《书巢记》《居室记》等,写乡居生活之状,淡雅隽永,颇富有情味。《入蜀记》6卷,笔致简洁而又宛然如绘,不仅是引人入胜的游记,同时对考订古迹和地理沿革也有帮助。《老学庵笔记》则是随笔式的散文,笔墨虽简而内容甚丰,颇有史料价值。有《陆放翁全集》。
2.了解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作了此诗。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衰鬓(bìn)
先斑(bān)
千载(zǎi)
伯仲(zhònɡ)
2.一词多义
(1)望
(2)许
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法上的特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恢复中原之志表露无遗。
2.如何理解“书愤”之“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国土沦陷,王廷偏安东南,主和派势力强大。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疑难点析
1.诗的五、六句使用了典故,试分析这个典故在诗中的作用。
“塞上长城”是用南朝宋文帝冤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怒斥“乃坏汝万里长城”的典故。诗人借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忠心为国,却不得重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惆怅。
2.《书愤》一诗抒发了诗人既“悲愤”又“豪壮”的思想感情,诗人是怎样将这两种感情抒发出来的?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全诗虽通篇不见“愤”字,但细品之,愤慨之情无处不在。首联回忆过去,塑造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暗写其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做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形成全诗的基调。颔联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画面,这联承接“气如山”,将诗人的报国愿望渲染得更加鲜明,再次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首联相比,悲愤之情更加强烈。颈联从回忆到现实,诗意转为悲凉,一“空”一“已”互为映衬,有着无限沉痛与悲愤。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悲愤中蕴含着豪壮之情。
结构图解
书愤对比:愤
总结中心
这首诗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PAGE
-
2
-第一单元
自主赏析 蜀 相
1.了解杜甫及其作品,了解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
2.进一步掌握诗歌鉴赏的要领,初步掌握怀古诗的表现手法,体会律诗中“起、承、转、合”四联的结构及其各自在创设意境上的作用,掌握怀古诗借古喻今、借古讽今或借古人以自况的手法。
3.体会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被誉为“诗圣”。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前期的作品展示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主要是五言律诗和五言古体诗,代表作是《望岳》。安史之乱前夕,他十载长安生活,流传下来的诗100余首,其中优秀的诗篇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有《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不朽的名篇。安史之乱后,他写出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6首,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在漂泊西南时期写了《咏怀古迹》五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其他如《春望》《天末怀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槛遣心》《客夜》《九日登梓州城》《征夫》《旅夜抒怀》《宿江边阁》《登岳阳楼》《蜀相》《野老》《恨别》《宿府》《阁夜》《白帝》《诸将》5首、《秋兴》8首、《登高》《江南逢李龟年》《客至》《江畔独步寻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2.了解背景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倍加敬重。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祠(cí)堂
黄鹂(lí)
频(pín)烦
开济(jì)
满襟(jīn)
好(hǎo)音
2.一词多义
(1)顾
(2)济
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蜀相》首联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最传神的是“寻”字。诗人借“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信步由之。它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深沉的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
对翠柏的描写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2.颔联的诗眼是什么?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颔联的诗眼应是“自”“空”,颔联表现的是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的气氛。“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两字修饰,所含之情就大为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由此便使人自然生出“感悟怀人”之意。
3.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三顾茅庐,鼎定三分,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疑难点析
1.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
准确。这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为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我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为了事业和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2.分析颈联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情感。
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意十分丰富。既真实地展现了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忍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因为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和核心,所以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用了浓重的笔墨着力点明。
结构图解
蜀相
总结中心
本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雄才伟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PAGE
-
3
-第一单元
自主赏析 湘夫人
1.了解各个作者及其诗歌的风格。
2.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歌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屈原(前340?—前277),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今湖北秭归)人,因其政治主张遭到了朝中奸佞小人的嫉妒和诋毁,楚怀王听信谗言而被放逐江南,只得以死明志,传说于公元前227年端午节这天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于是做粽子、修龙舟,准备迎接端午佳节,祭祀他。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共有诗篇26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招魂》1篇。代表作是《离骚》《九歌》《九章》和《天问》,其中《九章》中包含了我们所熟知的《涉江》《哀郢》《怀沙》《橘颂》等名篇。《九歌》中的《湘夫人》与《湘君》为姊妹篇。
2.了解背景
《湘夫人》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共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九”是个虚数,表示很多的意思。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起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辞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大致言之成理。但将《九歌》完全定为屈原的自作心创,似有不妥。现在一般认为,《九歌》是屈原依据当地民间祭歌加工改写而成,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看,此说均可信。
《湘君》和《湘夫人》是姊妹篇,都是祭祀湘水神的乐歌。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或谓夫妻神。《湘君》是以巫师扮演的湘夫人的口吻,抒写追怀湘君的情景;《湘夫人》是以巫师扮演的湘君的口吻,抒写追怀湘夫人的情景。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北渚(zhǔ)
眇眇(miǎo)
袅袅(niǎo)
白(fán)
鸟萃(cuì)
中(pín)
罾(zēnɡ)
沅(yuán)水
芷(zhǐ)
澧(lǐ)水
潺湲(yuán)
麋(mí)鹿
蛟(jiāo)龙
水裔(yì)
江皋(ɡāo)
西澨(shì)
葺(qì)之
荪(sūn)壁
兰橑(lǎo)
辛夷楣(méi)
擗(pǐ)
蕙櫋(mián)
庑(wǔ)门
九嶷(yí)
遗褋(dié)
澧浦(pǔ)
搴(qiān)汀洲
2.掌握通假
罔薜荔兮为帷(“罔”通“网”,这里作编织讲)
3.一词多义
(1)期
(2)实
(3)济
(4)名
4.词类活用
(1)目眇眇兮愁予(愁,使动用法,使……发愁)
(2)朝驰余马兮江皋(使……奔驰)
(3)荪壁兮紫坛(荪,名词活用作动词,用荪做)
(4)罔薜荔兮为帷(罔通“网”,名词活用作动词,编织)
5.特殊句式
(1)罾何为兮木上?(宾语前置句)
(2)麋何食兮庭中?(状语后置句)
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在表现情景关系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却久久不见其人而产生的一种错觉:鸟儿聚集在水草间,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仍旧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了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2.“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这是湘君在极度懊丧之下感受到的假象,比况着其自身的尴尬处境,也传达出他对湘夫人的无限思念与无比渴望。这些问句用自然现象的错位、颠倒,比喻诗中主人公的爱情不顺利,愿望得不到实现。
3.“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湘夫人久久不至,为什么湘君还要采香草准备送给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因为湘君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4.有人说“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表明湘君已经放弃了湘夫人,转而顾自寻欢作乐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不同意。“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是湘君劝自己把眼光放远。在这种旷达自解中,我们可以见出湘君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执着。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疑难点析
1.诗歌涉及的主要人物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诗歌涉及的主要人物是湘君和湘夫人。这首诗的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因为诗歌主要是写了湘君赴约不遇时的情感活动。诗歌讲述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
2.诗的开头渲染了什么环境气氛?对于全诗起了什么作用?
此诗开头所渲染的环境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有力地渲染了湘君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的心理。这是一个环境气氛都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这里诗人用朴素的语言,以清秋的景色构成一个美妙而略带轻愁的意境。这样一开始就有力地衬托了湘君久候恋人不来所勾起的怅惘。
结构图解
湘夫人
总结中心
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的忧愁、懊恼的心情和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深挚的爱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PAGE
-
3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