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速达标】
1.生物课上常用的显微镜能对微小的物体进行高倍放大,它利用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则物镜和目镜对被观察物所成的像是( )
A.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物镜和目镜都成实像
C.物镜和目镜都成虚像
D.目镜成倒立、放大的虚像
【解析】选A.显微镜的两个透镜都是凸透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透镜叫物镜 ,相当于一个投影仪,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选项A正确,C错误,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选项B、D错.故选A.
2.下列几组数据为四只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的放大倍数,其中显微镜放大倍数最大的是( )
A.16倍,5倍 B.10倍,10倍
C.15倍,6倍 D.18倍,4倍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显微镜原理及放大倍数的正确认识.显微镜中的物镜使物体成放大的实像,目镜把这个放大的实像再放大成虚像,所以人眼最终观察到的是原物体经过两次放大得到的像,放大倍数应为两镜放大倍数的乘积,A为16×5=80倍,B为10×10=100倍,C为15×6=90倍,D为18×4=72倍.故正确答案为B.
3.关于望远镜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镜、目镜都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B.一定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
C.从目镜看到的像是放大的虚像
D.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成的像都是实像
【解析】选C.望远镜中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C对,A、D错;有的望远镜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有些不是,较复杂,B错.
4.下列关于视角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视角越大,我们看到的物体越清晰
B.视角越小,我们看到的物体越清晰
C.视角过大或过小,我们都无法看清物体
D.视角的大小与我们能否看清物体无关
【解析】选C.视角太小,分辨不清物体的细节;视角太大,看不到物体的全貌.故选C.
5.如图所示是简易天文望远镜的内部结构,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成一个的_____实像,落在目镜______的位置;这个实像经过目镜成一个正立、_____像,如果你想制作简易天文望远镜,没有现成的透镜,可以选用合适的_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镜片来代替.
【解析】远处的物体距望远镜的距离要远大于物镜焦距的2倍,所以成缩小的实像,该实像位于目镜的焦点以内,目镜起放大镜作用,所以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与物镜所成的像比较).因所用的物境、目镜都是凸透镜,所以可以用远视镜片代替.
答案:缩小 小于焦距 放大的虚 远视
6.刘军同学想用焦距为8 mm和20 mm的A、B两个透镜组装一个显微镜,但他为选用物镜和目镜犯了难,请你帮助他分析应该如何合理选择和放置才能满足要求.
【解析】显微镜的物镜焦距较小,而目镜的焦距相对较大.物镜成像在2倍焦距之外,像要落在目镜的焦点之内.
答案:焦距为8 mm的凸透镜A作物镜,焦距为20 mm的凸透镜B作目镜,并且使A、B之间的距离约为36 mm较合适.
【能力提升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关于显微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目镜和物镜位置可以交换
B.目镜的焦距比物镜的焦距大
C.物镜的焦距比目镜的焦距大
D.目镜和物镜的焦距一样大
【解析】选B.目镜的焦距大,有利于使物镜成的实像成在目镜焦点以内,目镜才能起到放大镜的作用.
2.下列关于显微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子显微镜要比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低
B.当室内光线较暗时,要用反光镜的凹面镜
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和目镜的放大倍数之和
D.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成放大的虚像
【解析】选B.电子显微镜能观察物质的精细结构,其放大倍数比普通显微镜高得多,故A错误;显微镜的反光镜有两面,一面是平面镜,一面是凹面镜,当光线较暗时,要用凹面镜,使光线会聚一些,B正确;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和目镜的放大倍数之积,故C不正确;显微镜的物镜成实像,故D不正确.
3.我国在兴隆观测站安装的反射式望远镜,是远东最
大的天文望远镜,它能看到的最弱的光的亮度相当于
200 km远处一根点燃的火柴,这种望远镜的物镜是
( )
A.凸透镜 B.凹透镜
C.凸面镜 D.凹面镜
【解析】选D.反射式望远镜的物镜是凹面镜,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故选D.
4.(2009·长沙中考)如图,有一种望远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叫做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做物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缩小的实像,它相当于一架( )
A.幻灯机 B.投影仪
C.放大镜 D.照相机
【解析】选D.照相机的原理是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5.如图描述了眼球在以一定视角观察某一物体时的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是由视角决定的.如果视角大,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大,眼睛所看到的物体就大.下面四种情况,眼睛感到最长的物体是( )
A.站在20 m远的1.6 m高的人
B.18 m远的一棵1.7 m高的小树
C.20 m远的1.7 m高的栏杆
D.40 m远的1.8 m的竹竿
【解析】选B.视角的大小与被观察物体的大小及距离的远近有关.同样大小的物体距离越近,视角越大,我们眼睛感觉到此物体越大.比较A、B、C、D可知,B选项中眼睛感到的物体最长.
6.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的天文望远镜,其物镜到目镜间的距离是( )
A.物镜与目镜的焦距之和
B.物镜的焦距与目镜的焦距之差
C.任意距离都可以
D.以上都有可能
【解析】选A.根据望远镜的成像原理,物体经物镜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像在物镜的焦点外,1f和2f之间,然后再经目镜成一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前面的实像应正好在目镜的焦点以内.故选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7分)
7.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生物,图甲中箭头表示显微镜视野中微生物游走方向,为了不使该微生物从视野中消失,则载玻片移动的方向是图乙中的_____方向.
【解析】本题考查显微镜成像时像随物体移动的变化规律:由于物体经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像的移动方向与物体的移动方向也正好相反.因此应把载玻片向D方向移动.
答案:D
8.人眼能不能看清楚一个物体,物体对我们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______,但由于它离我们眼睛很_____,再加上_____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________了.
【解析】看清物体的本质是物体或物体的像对人眼的视角足够大,而视角与物体的大小和距离的远近都有关.
答案:小 近 目镜 大
9.天文望远镜的物镜的焦点和目镜的焦点是_____的.
【解析】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的天文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来自遥远天体的光经物镜后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的“物”点也就是物镜的像点,应在目镜的焦点以内紧靠焦点的位置,由此要求,物镜与目镜的焦点重合且在二者之间.
答案:重合
10.为了纪念意大利科学家_______用自制的天文望远镜撩开太阳系神秘的面纱40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2009年定为国际天文年.
【解析】1609年8月21日,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展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按照科学原理制造出来的望远镜.
答案:伽利略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11题7分,12题8分,共15分)
11.如图是反射式望远镜的原理图,请你根据图中提示,简述它的原理.
【解析】本题通过拓展简介反射式望远镜,一是提高学习兴趣,丰富感性认识;二是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案:从遥远的天体发出的平行光线,经凹面镜反射后,向焦点会聚,这些反射光线在成像以前被一面小平面镜反射到旁侧的凸透镜,经凸透镜之后成像.
12.小明通过平面镜成像发现,物体在平面镜中成正立、等大的虚像,但是当他远离平面镜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在逐渐变小,两者是否相矛盾,请你帮助他解释一下.
【解析】物体在平面镜中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我们看物体时,它对我们眼睛所成的视角越大,我们看见的物体就越大;反之,我们看见的物体就越小.当我们远离镜面时,人与像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像对我们眼睛所成的视角越来越小,因此,在远离的过程中,虽然像的大小不变,但视角变小,我们看见的像就小了.
答案:不矛盾. 当我们远离镜面时,人与像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像对我们眼睛所成的视角越来越小,因此,虽然像的大小没有变,但视角减小,看见的像就小了.【课时速达标】
1.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当人观察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 )
A.正立、缩小的虚像 B.正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缩小的虚像 D.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析】选D.眼睛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似,是利用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如图是近视眼看物体的示意图,从图中可知,眼睛近视是因为( )
A.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弱
B.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C.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
D.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强
【解析】选B.由示意图可以看出,物体成像于视网膜之前,这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使光线过早会聚,成像于视网膜前.
3.2009年9月4日下午,温总理与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的中学生一起上课、共庆教师节,在总理周围许多孩子都是“小眼镜”.视力正常的人,物体经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对于近视眼而言( )
A.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需配戴凸透镜
B.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需配戴凹透镜
C.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需配戴凸透镜
D.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需配戴凹透镜
【解析】选B.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成像于视网膜前,矫正方法是配戴凹透镜,利用它能使光线发散的特点使像成在视网膜上.故选B.
4.小刚是近视眼,爷爷是远视眼,如图所示为小刚家书桌上的两副眼镜,则( )
A.甲眼镜是小刚的,乙眼镜是爷爷的
B.乙眼镜是小刚的,甲眼镜是爷爷的
C.两副眼镜都是小刚的
D.两副眼镜都是爷爷的
【解析】选B.近视眼需配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来矫正,而凹透镜只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所以乙是近视眼镜.同样远视眼需配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来矫正,凸透镜能成放大的虚像,所以甲是远视眼镜.
5.在合适的照明情况下,正常的眼睛观看25 cm远的物体时,既清楚又不会感到疲劳,因此把25 cm的距离称为正常眼睛的明视距离.通过专业检测,发现某人眼睛的明视距离小于25 cm,那么他的眼球对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线聚焦情况可用如图所示中的图_____表示,配戴_____制作的眼镜可以得到矫正.
【解析】此人的眼睛明视距离比25 cm短,也就是说物体经人眼成的像落在视网膜前,是属于近视眼,应用凹透镜矫正.
答案:甲 凹透镜
6.一近视镜片为-250度,它是_______,焦距为_____米,焦度为_______屈光度.
【解析】眼镜的度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衡量眼镜折光能力的常见数值,与光学中的焦距的关系是D=100× ,其中的“+”,“-”号表示是凸透镜或凹透镜.
答案:凹透镜 0.4 2.5 m-1
7.(2009·宜昌中考)图是非正常眼睛的示意图,请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画出合适的透镜用于矫正.
【解析】由题中的非正常眼睛的示意图可知,物体成像于视网膜前,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应该配戴凹透镜矫正.
答案:
【能力提升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人眼是一个高度精密的光学系统,下列围绕人眼的讨论,错误的是( )
A.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B.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的像距大于2倍焦距
C.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D.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是倒立的
【解析】选B.人的眼睛像一架照相机,照相机成像在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也应在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B错.
2.关于远视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明在医院经过鉴定是远视眼,说明他的眼睛非常好,看物体非常清楚
B.远视眼要配戴凸透镜来看清近处物体
C.远视眼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过强造成的
D.远视眼不管看近处还是远处物体,成像都在视网膜的后面
【解析】选B.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由于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所以A、C、D项都是错误的.为了矫正远视眼,要配戴凸透镜.
3.(2010·广州中考)图中a、b是同一人的两幅照片,b图中他拿的眼镜( )
A.属于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B.属于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C.属于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D.属于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解析】选B.由a、b两图比较可知,镜片把眼睛放大,相当于放大镜,是凸透镜;远视眼是由晶状体变薄,折光能力减弱引起的,故用凸透镜矫正,B对.
4.光线经眼球的晶状体折射后,能成像于视网膜上.如图所示,是小亮设计的正常眼球成像模型,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相当于视网膜 B.蜡烛相当于晶状体
C.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 D.光屏相当于晶状体
【解析】选C.眼球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似,其中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相当于视网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选C.
5.(2009·蚌埠中考)小红的明视距离是:左眼20cm,右眼10 cm,她想配眼镜矫正,其左眼、右眼选择的镜片分别是( )
A.+100度,+600度 B.+600度,-100度
C.-600度,-100度 D.-100度,-600度
【解析】选D.正常人的明视距离是25 cm, 小红的明视距离是:左眼20 cm,右眼10 cm,比正常人的明视距离都小,说明小红的两只眼睛都近视,应配戴凹透镜矫正;右眼的明视距离更小,说明右眼近视得更严重,配戴的近视镜片度数更大.故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11分)
6.2010年6月6日是第十五届全国爱眼日,主题是“关注贫困人口眼健康,百万工程送光明”.
(1)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透镜.视网膜上成的像是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2)要科学用眼,注意用眼卫生.读书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_______cm.
【解析】了解眼睛的成像原理,了解近视的成因,爱护眼睛,保护眼睛,是青少年防治近视的关键.
答案:(1)凸 实 (2)25
7.张老师上课时,观察远处同学时要摘下眼镜,而看近处课本时又要戴上眼镜,这样戴上摘下,非常不方便.张老师的眼睛属于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小军将一种新型眼镜送给了张老师,如图所示,镜片A区厚薄均匀,B区可以矫正视力.现在张老师就可以通过_____区看书,再不需要频繁戴上摘下眼镜了.
【解析】近视眼可将近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即能看清近处物体,看不清远处物体;而远视眼则是将近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即能看清远处物体看不清近处物体.本题中张老师能看清远处同学,看不清近处课本,因此张老师的眼睛属于远视眼,看近处物体时应用凸透镜矫正,故选B区矫正.
答案:远视 B
8.眼睛是靠调节______的平凸程度来改变焦距而获得清晰像的,物体通过眼睛后成在视网膜上的是一个______立的实像,但是人的感觉却是______立的实像,这是因为人的眼睛与生俱来就已经习惯于这种感受:看物体时,视网膜上成倒立的实像,人们的感觉就是正立的实像.
【解析】此题从光的角度说明了眼睛是怎样看到物体的,同时又从神经感觉的角度说明人的感觉与视觉的统一.
答案:晶状体 倒 正
9.小明从眼镜上取下一块镜片,透过镜片观看邮票上的文字(如图所示).小明用的镜片是_______透镜,所成的是_______(选填“虚”或“实”)像.小明将此镜片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然后在镜片前放置一眼镜(如图所示),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向后移动光屏,像又清晰了.此眼镜是_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解析】通过图示可以看出,透过镜片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像,所以是凸透镜,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像时,像是与物同侧的虚像,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在凸透镜与光屏之间插入一眼镜后,当把光屏向后移动一段距离时像才变清晰,说明加入的眼镜延迟了光线的会聚,因此是一个发散透镜,所以此眼镜是近视眼镜.
答案:凸 虚 近视
三、作图题(4分)
10.人在水中看物体会成像在视网膜后,相当于人眼的晶状体变_____(选填“厚”或“薄”).潜水员戴上潜水镜实质上是在眼前加上一个空气层,如图.请根据图中已有的光路,完成光路图,画出物体A的大致位置.
【解析】人眼的晶状体变薄,晶状体折光能力变弱时,物体才成像于视网膜后.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从水进入空气,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完成光路图,作出A点.
答案:薄 光路图如图所示.
四、实验探究题(5分)
11.(2009·贵阳中考)在探究“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和矫正方法”时,冰蓉同学选择了如下器材:蜡烛(模拟所视物)、水凸透镜(模拟人眼晶状体,并与注射器相连)、光屏(模拟人眼视网膜)、光具座等.(注:水凸透镜的凸起程度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入或吸取水的多少来调节.)
(1)她安装并调整好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置于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当向水凸透镜内注入水,使透镜更凸后,发现光屏上已无烛焰清晰的像,若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应在水凸透镜前放置一块______透镜;若撤去放置的透镜,应将光屏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水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2)根据上述实验,可知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里的水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光屏相当于视网膜;水凸透镜注水后变得更凸,折光能力更强,把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应在视网膜的前方放一块凹透镜减弱水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可使像后移呈在光屏上,或减小像距,把光屏移到像的位置.
答案:(1)凹 靠近
(2)其晶状体较正常人眼的晶状体更凸(或像成在了视网膜之前或晶状体偏折能力强或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
五、阅读材料题(5分)
12.给美人鱼设计眼镜:阅读鱼的眼睛的资料,为美人鱼设计一副能在陆地上看报纸的眼镜.
鱼的眼睛
在清亮的水中,睁开眼睛,你会发现,一切都模糊不清.这是因为光从水中进入眼睛,会减弱眼的折射能力,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所以,生活在水中的鱼,为了能在水中看清物体,鱼眼的晶状体比人眼的晶状体要凸得多,近似球形,鱼以此来增强它折射光的能力.
假设美人鱼的晶状体是由玻璃制成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玻璃和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的光路如图所示.
请根据以上情况分析,美人鱼来到陆地上应配戴什么眼镜.
【解析】此题应从光的折射来理解美人鱼眼睛在水下是如何看清物体的,其眼球的折光能力相对于空气中有何不同来分析.
答案:从题图中可见,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偏折角度更大.当美人鱼来到陆地上时,眼睛中的晶状体对光的偏折能力增强,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相当于近视眼,故应配戴由凹透镜制成的近视镜.1.如图为上海航拍照片——世博会中国馆,在航空摄影时,照相机的胶片上所成的像是( )
A.正立缩小的虚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析】选D.航空摄影中的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选D.
2.放幻灯片时,银幕上出现了一面旗,它的形状如图所示,则幻灯片上的旗应是图中的( )
【解析】选B.幻灯机的结构和调节与投影仪类似,为了观众观察方便,银幕上的像应是一个正立的像,这就需要将幻灯片倒置.幻灯机镜头或照相机镜头成像时,物与像是全方位倒置,不仅上下倒置,左右也倒置,故B正确.
3.小明做了一个实验,将蜡烛、凸透镜放在如图所示的位置上,从蜡烛的另一侧透过凸透镜用眼直接观察到一个正立、放大的烛焰的像,利用这种成像原理可以制成
( )
A.平面镜 B.照相机
C.幻灯机 D.放大镜
【解析】选D.由图可知此凸透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选项中只有放大镜是成此类型的像,故选D.
4.某同学把照相机、投影仪及放大镜成的像作了比较后,他认为这三种仪器所成的像具有如下特点,其中错误的是( )
A.实像都和物体分别居于透镜两侧
B.虚像都和物体在透镜的同一侧
C.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D.虚像都是放大的,实像都是缩小的
【解析】选D.总结照相机、投影仪及放大镜的成像特点:实像都是倒立的,且像与物位于透镜的异侧,虚像都是正立的,且像与物位于透镜的同侧,虚像都是放大的,实像有放大的也有缩小的,D说法错误.
5.如图所示,鱼缸中只有一条
小鱼,而眼睛从A点可以观察
到两条,一条鱼的位置变浅,
另一条鱼变大.前者是由于光
在水面处发生________形成
的________像(选填“实”或“虚”);后者是由于鱼缸的_______侧部分(选填“左”或“右”)等效于凸透镜而形成的_____像(选填“实”或“虚”).
【解析】鱼看起来变浅,是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而形成了升高的虚像;鱼变大是因为鱼缸右侧部分等效于凸透镜而形成的正立、放大的虚像.
答案:折射 虚 右 虚
6.有两只干净且相同的玻璃杯,一只盛满纯净水,一只是空的,上面盖着盖子,你怎样用眼来判断哪只杯中有水?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比较盛水的杯子与空杯子在成像上的不同,盛水的杯子相当于一个焦距很短的凸透镜,与放大镜相似.
答案:把手放在杯后,透过杯子观察手指,能使手指变大的是装有水的杯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如图所示是照相机的成像示意图,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照相机使用的是凸透镜
B.照相机使用的是凹透镜
C.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D.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解析】选A.照相机使用的是凸透镜,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选A.
2.如图所示,左边的实线框内是广州亚运会吉祥物“乐羊羊”在胶片上的图样,若把投影仪的反射平面镜卸掉,该胶片的像成在天花板上,这时天花板上看到的像的形状为( )
【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是投影仪的成像特点,胶片在投影仪中是用来作为成像的物体,经过凸透镜后,在天花板上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像,故选A.
3.(2010·广安中考)“五·四”青年节那天,学校请来摄影师给我们拍毕业照,列好队后,他发现有几位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内,这时他重新调整照相机的正确方法是( )
A.照相机向前移,镜头向前伸
B.照相机向前移,镜头向后缩
C.照相机向后移,镜头向前伸
D.照相机向后移,镜头向后缩
【解析】选D.要使几位同学进入取景框内,需增大照相机与同学的距离,则照相机应向后移,此时像变小,像距变小,镜头应向后缩.
4.如图所示是我国发行的第一套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特种邮票.用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观察这张邮票上较小的图案,则邮票到透镜的距离应( )
A.大于10厘米 B.大于20厘米
C.小于10厘米 D.小于20厘米
【解析】选C.放大镜在使用时应使眼睛靠近放大镜,使眼睛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故邮票到透镜的距离应小于10厘米.
5.(2009·包头中考)在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照相机成像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属于反射成像的是②
B.属于折射成像的是①③④
C.成实像的是①②③
D.成虚像的是②③④
【解析】选A.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它成的是倒立的实像;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它成的是正立的虚像;放大镜为凸透镜,利用的是光的折射原理,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成的是正立的虚像;照相机的镜头为凸透镜,拍照时成的是倒立的实像;故选A.
6.如图所示,小刚将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贴近书本,透过玻璃杯观看书上的鹦鹉图片(圆圈中的鹦鹉图与书本中的鹦鹉图实际大小相等),他所看到的虚像可能是( )
【解析】选A.这是一道和实际观察联系非常紧密的题目,实际观察可知,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相当于柱形的凸透镜,对物体左右放大,而上下不放大,A对.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9分)
7.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照相机、摄像机已经进入了普通家庭,它们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透镜,拍摄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的______(选填“虚”或“实”)像.
【解析】照相机、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拍摄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答案:凸 实
8.如图所示是幻灯机的工作原理图.幻灯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镜.为了使观众看到正立的像,幻灯片要______(选填“顺着”或“倒着”)插入架上.用强光照射幻灯片,幻灯片上的画面在屏幕上形成____(选填“实”或“虚”)像.
【解析】幻灯机的原理是利用凸透镜成像,成的像是倒立(相对于幻灯片)、放大的实像,所以幻灯片要倒着插入架上.
答案:凸透 倒着 实
9.(2009·宜昌中考)从圆形金鱼缸的侧面观察缸内水中的金鱼,看到的是金鱼正立的、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解析】从有水的圆形金鱼缸的侧面看水中的金鱼,相当于用放大镜看金鱼,看到的是金鱼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答案:放大 虚
10.如图是照相机镜头成像原理示意图.在图中所标的a、b、c三点中,点____表示凸透镜的焦点.吴力在家里的阳台上用数码相机(焦距可调)拍摄下了株洲天元大桥美丽的夜景,如图甲、乙所示.结合题图乙分析可知,拍摄照片_______时,镜头焦距调的较大.
【解析】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所以a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结合题图乙分析可知,物体距镜头距离一定时,镜头焦距越大,所成的像越大,即拍摄照片乙时,镜头焦距调的较大.
答案:a 乙
三、简答题(6分)
11.爷爷在用放大镜观察古董时,上面的字被放大了,这是为什么?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字是实像还是虚像?用这个放大镜观察远处的景物你会发现什么?
【解析】放大镜是一个焦距较短的凸透镜,用放大镜观察古董时,字体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内,我们看到的就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若用这个放大镜观察远处的景物时,会看到远处景物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答案:见解析
12.(2009·太原中考)如图是小云同学将两纸筒M、N套在一起制作的模型照相机.当用来看远处景物时,在半透明纸上可得到清晰的____________像(选填“虚”或“实”);接着再看近处物体,若还想得到清晰的像,应将纸筒M、N间的距离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析】半透明纸相当于照相机的胶卷,上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看近处的物体,若还想得到清晰的像,应将纸筒M、N间的距离变大.
答案:实 变大【课时速达标】
1.(2009·自贡中考)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5 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某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20 cm处,可得到一个(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析】选A.根据题意,此凸透镜的焦距为15 cm,所以此时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可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故选A.
2.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需要在空中的飞机上向地面照相,称为航空摄影.若使用航空摄影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50 mm,则底片到镜头的距离为( )
A.10 mm之外 B.50 mm左右
C.略大于50 mm D.等于50 mm
【解析】选C.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且物距越大,像距越小,但像距最小也不能小于或等于焦距.航空摄影物体离镜头很远,这样像距很小,接近镜头的焦距,故选C.
3.夏天的早晨,树叶上常常会有一些露珠.透过这些露珠看到的叶脉会更清楚,这是由于露珠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使叶脉放大了.这种情形下,叶脉应该位于“凸透镜”的( )
A.焦距以内 B.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C.二倍焦距处 D.二倍焦距以外
【解析】选A.透过这些露珠看到的叶脉会更清楚,说明“露珠凸透镜”相当于放大镜,凸透镜做放大镜用时,物体要位于焦距以内,故选A.
4.小方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当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则( )
A.得到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得到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把蜡烛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清晰像变小
D.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要得到清晰的像,应向左移动光屏
【解析】选C.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A、B错;把蜡烛向左移动,物远像近像变小,C对;像与物移动方向是一致的,蜡烛向右移,像也向右移,要得到清晰的像,应向左移动光屏,D错.
5.(2010·綦江中考)凸透镜对光有____作用;把一个焦距是3 cm的凸透镜当放大镜使用时,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应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 cm.
【解析】本题考查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和成像规律,解决此类问题必须熟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凸透镜当放大镜使用时,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应小于1倍焦距.
答案:会聚 小于
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首先应调节凸透镜、光屏和烛焰,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大致_____在.如果凸透镜焦距为10 cm,物距为25 cm,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的实像.在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_______.
【解析】为了使所成的像完整的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该使凸透镜的光心、蜡烛的焰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凸透镜焦距为10 cm,物距为25 cm,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的成像情况与此类似.
答案:同一高度 缩小 照相机
7.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光屏上已成清晰、缩小的像.当烛焰向透镜靠近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若要观察到烛焰放大的虚像,烛焰到透镜的距离应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透镜的焦距.
【解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像的大小、虚实及像的位置,都要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规律为“物近,像远,像变大”.
答案:远离 小于
【能力提升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2009·益阳中考)某同学用焦距为15 cm的凸透镜做成像实验,将蜡烛放在距凸透镜25 cm处的主光轴上,则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得到一个( )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缩小的虚像 D.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析】选B.由于焦距为15 cm,物距为25 cm,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体位于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时,通过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选B.
2.某兴趣小组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记录并绘制了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u跟实像到透镜的距离v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
A.60 cm B.40 cm
C.20 cm D.10 cm
【解析】选D.如题图所示,当物体位于20 cm处时,其像与凸透镜的距离为20 cm.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只有当物体位于2f处,像与凸透镜的距离也为2f.因此,我们可以推出2f=20 cm,即f=10 cm.
3.把高4 cm的发光棒立于焦距为5 cm的凸透镜前,在凸透镜后的光屏上成了2 cm高的像,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可能是( )
A.7.5 cm B.12.5 cm
C.4.5 cm D.10 cm
【解析】选B.发光棒高4 cm,光屏上成的像高2 cm,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物距u>2f,即u>10 cm,可能是12.5 cm.
4.小明同学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保持透镜位置不变,把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换,则( )
A.光屏上有倒立、缩小的实像
B.光屏上有倒立、放大的实像
C.光屏上有正立、等大的虚像
D.光屏上没有像
【解析】选A.在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同样在凸透镜成像中光路也是可逆的,物像互换,所以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换时,在光屏上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选A.
5.(2010·自贡中考)以下是学习了关于“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知识后,总结出的关于实像和虚像的一些特点,其中错误的是( )
A.虚像不可以用光屏承接
B.平面镜和凸透镜所成虚像的大小都与物体到镜的距离有关
C.实像一定能用光屏承接
D.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
【解析】选B.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倒立的实像,且在2倍焦距外,是缩小的,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是放大的,故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可以用光屏承接,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只与物体的大小有关,与物体至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故B项说法错误.
6.(2009·河北中考)如图是物体A通过凸透镜(透镜未标出)成像的示意图.当凸透镜放在哪点时,才能产生图中所成的像A′(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解析】选C.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从图可知成倒立缩小实像,故像距小于物距,凸透镜应放置于c点.故选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8分)
7.如图所示的上海世博会中国图像馆两张照片,假若拍摄这两张照片的照相机镜头的焦距相同,则在拍完甲照片后改拍乙照片时,应将照相机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拍摄对象,同时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照相机暗箱的长度.
【解析】由题图可知乙照片上的像比甲的大,根据成实像的规律,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增大,可得照相机靠近拍摄对象,同时增大暗箱长度(暗箱相当于像距).
答案:靠近 增大
8.(2010·南京中考)如图所示,小明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凸透镜的焦距是10 cm,当烛焰在图示位置时,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的实像.在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______.
(2)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___(选填“向上”、“向下”或“不”)移动.
【解析】本题考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记凸透镜的成像情况.
(1)通过观察图可知,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所以它的成像情况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2)可以通过过光心的光线来判断,当蜡烛变短时,从蜡烛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心后向上移动,所以它的像也会向上移动.
答案:(1)放大 投影仪 (2)向上
9.如图所示,小华参观展览会,在一个小展室里面见一个女导游在介绍商品,试着与她握手,却发现是一个虚拟导游,可望而不可及.后来他发现这个女导游只是在一个玻璃屏风后倒立的电视机屏幕上经过处理的一个形象而已.则这个玻璃屏风是______镜,这个虚拟导游是______(选填“虚”或“实”)像,电视机与玻璃屏风的距离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分清这个虚拟导游是个实像,是电视中人物的实像.
答案:凸透 实 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
三、作图题(6分)
10.(2009·南昌中考)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光屏上所得到的像.请你在图上大致画出其所对应的物体.
【解析】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像距在二倍焦距之外,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应在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
答案:
四、实验探究题(8分)
11.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
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________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________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请你指出其中一条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
(3)调整后,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16 cm处时(如图乙),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__的实像(填写像的性质); _______(填光学仪器)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如果将蜡烛在乙图的基础上远离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___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在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成像的规律.
答案:(1)会聚 11
(2)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焦点以内(或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
(3)放大 投影仪(或幻灯机) 靠近1.下列透镜中属于凸透镜的是( )
【解析】选A.凸透镜是指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不能只看一面是否是凸面.
2.如图所示,透镜对光的作用正确的是( )
【解析】选D.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B中的凸透镜对光起了发散作用,故B是错的;凸透镜能使从焦点发出的光变成平行于主光轴的光,故A错,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C中的凹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故C是错的.
3.下列是关于透镜光学性质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
A.凡是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都不变
B.经透镜后其光线是发散的,该透镜肯定是凹透镜
C.经透镜后其光线是会聚的,该透镜肯定是凸透镜
D.以上说法都正确
【解析】选A.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会聚是指入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更靠近主光轴但折射光线可能是会聚的也可能发散.发散是指入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更远离主光轴,但折射光线可能是会聚的,也可能是发散的.
4.(2010·重庆中考)图是一束平行于主光轴并射向凹透镜的入射光线,请画出穿过透镜的折射光线.
【解析】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5.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在图中填上适当的透镜.
【解析】本题应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及光路的可逆性原理来分析填图.
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如果把一个玻璃球分割成五块,其截面如图所示,再将这五块玻璃a、b、c、d、e分别放在太阳光下,那么能使光线发散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选B.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a、c、d、e为凸透镜,b为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选B.
2.如图所示,通过透镜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解析】选D.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故A、B选项错;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C选项错,D选项正确.
3.有媒体报道:在烈日下洗车,水滴所产生的效果会使车身局部产生高温现象,时间长了车漆便失去光泽,对这一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
A.水滴相当于平面镜,能使车漆发生折射而失去光泽
B.水滴相当于凸透镜,能使光聚在车身的局部而产生高温
C.水滴相当于凹透镜,能使光聚在车身的局部而产生高温
D.水滴相当于凸透镜,能发散光使车身的局部产生高温
【解析】选B.水滴向外凸出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使车身局部产生高温.
4.小星同学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方法如图所示.他注意到让凸透镜正对阳光,但没有仔细调节纸片与透镜的距离,在纸片上的光斑并不是最小时,就测出了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L.那么,凸透镜的实际焦距
( )
A.一定小于L
B.一定大于L
C.可能等于L
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
【解析】选D.由于太阳距离地球很遥远,从太阳射到凸透镜的光线可以认为是平行光.正对太阳光时,平行光线将平行于主光轴入射,将会聚于透镜另一侧的焦点上,但若纸片不在焦点处而是靠近或远离焦点时,在纸片上的光斑就不是最小,所以焦距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故选D.
5.一种手电筒上所用的聚光电珠如图所示,其前端相当于一个玻璃制的凸透镜,为了使灯丝发出的光经凸透镜后变成平行光,应把灯丝放在( )
A.焦点处 B.焦点以内
C.焦点以外 D.任意位置
【解析】选A.此题以日常生活中的聚光电珠作为研究对象,将物理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结合光路的可逆性可知,从焦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所以选A.
6.如图所示,一块玻璃砖内有一个“椭圆
形的气泡”,当一束平行光线垂直射到玻
璃砖上时,其光线透过玻璃砖后的光线
将( )
A.比原来发散 B.比原来会聚
C.仍是平行光线 D.无法判断
【解析】选A.考查对透镜对光的作用的深刻理解.本题目中有气泡的玻璃砖可以被看做是由两个凹透镜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复合透镜组,对光线起到了两次发散的作用,所以光线一定比原来更发散,故正确答案为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8分)
7.(2009·玉林中考)如图所示,小丽同学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透镜与纸的距离,直到纸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表明凸透镜对光线有_____作用,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______.
【解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纸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答案:会聚 焦距
8.当小玲在观察阳光通过甲、乙两个眼镜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时,发现两个眼镜形成的光斑不同.阳光通过眼镜甲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亮,而阳光通过眼镜乙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暗,由此可以判断眼镜甲是_____透镜,眼镜乙是______透镜.
【解析】阳光通过眼镜甲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亮,说明甲眼镜对光起会聚作用,是凸透镜;阳光通过眼镜乙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暗,说明乙眼镜对光起发散作用,是凹透镜.
答案:凸 凹
9.为了防止森林火灾,在森林里不允许随地丢弃透明的饮料瓶,这是由于雨水进入饮料瓶后对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镜,它对太阳光的_____作用,可能会导致森林火灾.
【解析】装水的饮料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易导致火灾.
答案:凸透 会聚
10.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 削冰令圆”就是把冰块制成_____镜.要得火,应把“艾”放在镜的____位置.
【解析】太阳光大致是平行光,用冰制成的凸透镜,正对太阳,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在另一侧焦点上会聚,如果“艾”放在焦点上(“艾”为艾草,干的艾草易燃),就可以被点燃.
答案:凸透 焦点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11题6分,12题3分,共9分)
11.在图中,已知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画出对应的折射光线或入射光线.
【解析】画透镜中的折射光线或入射光线时,要从透镜对光的作用来分析,抓住主光轴、光心、焦点这几个关键来作为参照点,熟悉几条特殊光线的画法.
答案:
12.(2010·广州中考)根据图中经透镜折射后的光线画出入射光线.
【解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过焦点,由此可知入射光线应与主光轴平行.
答案:
四、实验探究题(5分)
13.如图所示,透明玻璃瓶内有一根
细线,细线下端系有一个泡沫塑料小
球,请你设计一个小实验,在不打开
瓶盖和不损坏玻璃瓶的情况下,使瓶
内的细线断掉.(器材可以根据需要自选)
【解析】考查应用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答案: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从主光轴较远处向接近凸透镜焦点方向移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倒立的实像越来越大
B.像到透镜的距离越来越小
C.像到透镜的距离先变大后变小
D.像先放大后缩小
【解析】选A.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只要物体在焦点以外成的像都是倒立的实像,且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也越来越大,故选A.
2.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可能是( )
【解析】选B.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且虚像与物体位于透镜同侧,眼睛通过透镜看时应为B图.
3.(2010·扬州中考)把图所示的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的地方,在透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位置可找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下图中的
( )
【解析】选B.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符合这一特点的是B.
4.探究烛焰通过焦距是10 cm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所示,此时 ( )
A.a为物距
B.b为焦距
C.凸透镜成放大的烛焰像
D.若蜡烛、透镜不动,仅移动光屏,烛焰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解析】选C.透镜的焦距f=10 cm,从题目所给的图片看出,凸透镜位置刻度是40 cm,烛焰位置的刻度值是48 cm,物距u=48 cm-40 cm=8 cm5.如图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还需要调整的是_______,调整后烛焰能在光屏上成______立的实像,若想使像变大,应将蜡烛向_____移.
【解析】从图可以看出,光屏的高度过高,所以应降低光屏的高度,因为烛焰在焦距以外时,在光屏上将成倒立的实像,且烛焰越靠近焦点,所成倒立的实像越大.
答案:降低光屏的高度 倒 右
6.(2009·上海中考)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设计的实验报告(部分)如下,
请填写空格处的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的器材和步骤,实验器材可用光具座或刻度尺;实验时应先记录凸透镜的焦距,并注意使光心、焰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
答案:光具座(刻度尺) (1)焦距
(2)同一高度 (3)光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