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一、课标解读与教学内容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位于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整本书的最后一课。
2011版历史课程标准对于这一课的要求是“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得发表,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由于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初中学生在接受上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工业革命来学习这个知识点,要使学生了解:欧洲各国工业革命期间,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令人触目惊心,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由此兴起,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基础。但是《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发生在19世纪的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因此只需了解下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了解工人阶级的悲惨处境,从而理解无产阶级为什么要反对资产阶级的统治和经济剥削,同时也为学生初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奠定了基础。
要通过鲜活、生动的事例、视频,使学生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伟大人物的革命活动和革命理想,并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科学精神以及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而奋斗的战斗精神,为学生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做准备。
对于《共产党宣言》,学生只要掌握它的最基本内容,并知道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就可以了。关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学生要理解它的诞生为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指导思想。
第四,为了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国际工人运动,《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学唱《国际歌》,知道《国际歌》的创作与流传的教学活动建议,教师可指导学生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这项活动。从巴黎公社的史实,《国际歌》的创作、翻译、传唱的情景,感受巴黎公社战士为实现理想所表现出来的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进一步理解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解放全人类的历史革命,促进学生革命人生观的形成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人身理想。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阅读教科书,梳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活动,认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实践活动中对所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思考,培养唯物史观。2.研读《共产党宣言》,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培养史料实证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认识其科学性。
3.学习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影响;梳理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历程,认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关系,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4.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培养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分析:《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一次作出了系统的阐述。《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实践活动中进行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它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是实践的产物。《共产党宣言》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的历史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提出了具体的斗争目标和发展方向。研读《共产党宣言》,分析其主要观点,把握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进步性,才能为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做好准备。
难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意义。
分析:马克思主义这一知识点本身是偏重理论化、抽象化的,在理解其诞生的意义的时候应该尽量用史实体现。学习过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运动之后,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工人运动无论在地域、自觉性还是建立政权的实践上都有所突破,从而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四、教学实施建议
案例1:导入新课
教师:2018年5月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世人庄严宣誓:“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发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中国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信仰者和发扬者。那马克思主义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诞生?其主要内涵是什么?它的诞生又具有怎样的意义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学习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案例分析:利用事实导入,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通过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宣誓,感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崇高地位,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深远影响作情感铺垫。
案例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教师:马克思诞生于1818年的德国,他经历了欧洲工业革命的时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是怎样的呢?
(展示两张具有鲜明对比的图片,一张体现资产阶级的享乐生活,一张体现无产阶级艰辛的劳动、生活场景)
学生:工业革命给资产阶级带来了更多的财富,他们的生活享乐。而无产阶级的生活非常的贫困、艰难。
教师:工业革命后的时代是一个复杂的时代,是一个矛盾尖锐的时代。无产阶级辛劳工作,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却被资产阶级占为己有,他们生活的贫困和艰辛来源于资产阶级的剥削。工业革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两极分化,进一步激化了哪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
学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教师:无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提出了改善工作条件、限制工作时间、提高劳动报酬和提高政治地位等条件。欧洲的思想理论家们也为改造社会进行了理论研究。(课件出示欧文、圣西门和傅里叶的主要思想和实践活动)这些思想家们提出了要建立一个怎样的社会?
学生:没有剥削、人人劳动的和谐、美好的社会。
教师:但是,我们也看出他们的实践活动最终都失败了。这与他们企图用什么手段改造社会有关?
学生:通过宣传教育来感化资产阶级,争取资产阶级的同情与帮助,和平地过渡到理想社会。
教师:用这样的手段在当时具有可行性吗?
学生:没有,只是一种幻想。
教师:因此他们的思想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但这些思想体现了无产阶级和社会底层人民的强烈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教师:压迫必然引发反抗。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
学生: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教师:工人阶级不仅提出了经济斗争的目标,也提出了提高政治地位的要求。三大工人起义证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但结果都失败了,这是为什么?
学生:工人运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教师:结合上述分析,从经济根源、阶级基础、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几个角度归纳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学生:经济根源: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矛盾日益暴露。
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工人运动的兴起,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
理论基础:欧洲思想文化的发展(如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案例分析:分析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梳理工业革命、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联系,了解空想社会主义,为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和科学性、进步性作了铺垫。采取教师提供材料讲述、学生归纳的形式,培养综合分析能力,认识马克思主义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培养唯物史观。
案例3: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主要革命活动
教师:请大家自主学习,阅读教科书P98-100,归纳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的主要革命活动。
学生:(1)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文章,抨击普鲁士政府
(2)马克思与恩格斯一起讨论各种理论和欧洲工人运动
(3)马克思在伦敦写出了《资本论》等著作
(4)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纲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教师:马克思与恩格斯在革命实践中共同缔造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他们深入工人,他们的理论研究与工人运动的实践紧密联系。
教师:马克思主义由哪些部分构成?
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教师:(展示三部分构成的简单介绍,突出三部分的理论基础来源)从这张图中,我们还能看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是在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教师:(播放讲述马克思、恩格斯实践活动及革命友谊的视频)谈谈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伟人具备哪些崇高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A:坚持不懈地为人类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崇高精神。
学生B:不畏强权、坚持真理,为大众谋福利的无私精神。
学生C: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纯洁、深厚的革命友谊也深深感动我。
教师:从他们身上,我们也认识到了怎样的友谊才是真正的友谊。朋友之间应该志同道合,能一起为自身不断成长、进步,为社会的发展而努力,能为实现理想相互关心、鼓励、帮助。
案例分析:通过自主学习,培养阅读能力。教师着重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于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活动,认识理论来源于实践。感受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崇高精神和他们之间的友谊,对青春期的学生的交友观、人生观进行正确指引。
案例4:研读《共产党宣言》,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概括《共产党宣言》中阐明的主要观点。
材料一
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材料二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材料三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表明,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已不再能适应已经发展了的生产力。社会化的大生产必然要求消灭私有制,代之以与它相适应的公有制。
材料四
现代工人阶级……是现代社会中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们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并肩负着建设共产主义新世界的伟大使命。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材料五
共产党人不屑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A:材料一认为原始社会之后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教师:马克思肯定了阶级斗争在历史中发挥的作用。
学生B:材料二肯定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到非常革命的作用。
教师: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在阶级斗争的历史中也发挥过积极作用。
学生C:从材料三和材料四能概括出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的观点。
教师:材料三揭示了哪一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导致其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学生:社会化大生产必然要求消灭私有制。
学生D:材料四和材料五体现《共产党宣言》号召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教师:马克思还提出无产阶级应该在政党的组织下进行革命斗争,他创建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什么?
学生:共产党。
教师:从上述材料,我们能看出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建立在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深刻剖析之上,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推动了社会进步,资产阶级是这样,无产阶级的斗争也必将如此。有了唯物史观作为理论的根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才有了科学性。除此以外,马克思主义还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方式的指导——暴力革命,组织的建立——共产党,目标的指引——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些建议都真正具有可行性。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真正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
案例分析:研读《共产党宣言》,分析其主要观点,培养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归纳能力,培养历史理解能力。教师通过从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和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具体指导两个方面进一步归纳、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真正具有科学性,为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做铺垫。
案例5: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
(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过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的基本史实之后,提供材料)
材料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指引世界工人运动由自发阶段发展到自觉革命阶段,工人运动开始从某个区域走向国际联合,把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改善和提高了工人的经济、政治地位。
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工人运动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进行了实践,开创了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的新篇章。
教师:依据材料第一段指出,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工人运动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今天所学史实加以证明。
学生:世界工人运动由自发阶段发展到自觉革命阶段,工人运动开始从某个区域走向国际联合,把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第一国际的建立能够证明。
教师:材料第二段中“工人运动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进行了实践”,其中第一次实践指哪一事件?
学生:巴黎公社运动。
教师:第一国际的建立和巴黎公社运动的爆发乃至后来的国际工人运动、社会主义革命都证明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和深远影响。
学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案例分析:以材料为依托、以史实为佐证,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培养学生结合所学分析材料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素养。
案例6:总结
教师: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结合材料一分析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法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正处于上升时期,工业化过程尚处于早期阶段,工人阶级刚刚诞生,力量相对弱小。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当时还不具备取得胜利的客观条件。
学生:法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正处于上升时期,工人阶级刚刚诞生,力量相对弱小。
教师:这种原因分析运用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哪一观点?
学生:政治制度有经济基础决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教师:(出具材料二、材料三)
材料二
马克思认为“公社以其审慎温和著称的措施,只能适合于被包围城市的情况”列宁说: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则提供了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机会。
材料三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使马克思主义从理想变成了现实。1918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毛泽东等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教师: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巴黎公社的失败不仅没有证明马克思主义是错误的,而且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之后的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不断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重大胜利。
教师:英国曾评选马克思为千年思想家第一名,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活动在世界各地开展。结合所学分析,一百多年过去了,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还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对世界影响深远?(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以下课件进行梳理)从以上内容的梳理,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学生:理论要与实践紧密结合。
教师:(课件呈现习近平对马克思永葆青春的相关讲话)从习总书记的讲话中,我们可以再次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永葆美妙之青春的两大关键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因此,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习近平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讲话
学生:实践和创新。
案例分析: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释巴黎公社运动的原因,引导学生辩证认识巴黎公社运动在无产阶级斗争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的作用。再用两则材料补充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列宁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并于学生八年级学习中国近代史中的相关史实建立联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培养运用唯物史观解释历史的能力。通过课堂小结勾勒马克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空想到科学——理论到实践——理想到现实——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这一大脉络,引导学生认识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关系,认识实践与结合实践创新是理论永葆青春的秘诀,培养学生的史学素养。
五、评价方案与设计思路
(一)评价目标
内容
要求
识记
理解
应用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
√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
√
(二)评价方案
▲课堂评价方案:
教师:请大家在雄浑激昂的《国际歌》中写下这节课的几点收获,可以是知识上的、方法上的或者是思想上的。请几位同学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学习收获。
学生A: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有了它的指导,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学生B: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人类进步事业无私贡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C: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才能永葆青春。
学生D:我们要学习马克思、恩格斯,为创建和谐、美好的社会不懈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
设计思路:学生自己总结课堂学习收获,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进行检测,尤其是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养成情况的一个灵活地反馈方式。
▲课后评价方案:
1.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评价马克思时说,他“并未将自己限制在理论上和写作上。在他的一生中,为组织和鼓动工人们,他将知识活动同各种尝试结合起来。”与材料意思相符的马克思活动有(
)
①指导了英国宪章运动
②在法国和英国参加工人团体活动
③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共产党宣言》
④与恩格斯共同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评价解析:此题考查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的识记,正确选择D。
2.它发表于170年前,是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这里的“它”是(
)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共产党宣言》
D.《人民宪章》
评价解析:此题考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正确选择C。
3.某一国家的大工业越发展,该国工人想要弄清他们作为工人阶级在有产阶级面前所处地位的愿望也就越强烈,工人中间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就越扩大,对《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该“《宣言》”是(
)
A.《独立宣言》
B.《人权宣言》
C.《共产党宣言》
D.《联合国家宣言》
评价解析:此题考查对《共产党宣言》内容的识记和马克思主义诞生历史意义的理解,正确选择C。
4.《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关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认识正确的有(
)
①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锐利的思想武器
②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科学依据
③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④为如何改善资本主义提供了依据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评价解析:此题考查对马克思主义内涵和诞生意义的理解,正确选择C。
5.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相结合,产生了(
)
①空想社会主义
②列宁主义
③毛泽东思想
④邓小平理论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评价解析:此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相结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发展,旨在让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和发展具备深远影响,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正确选择C。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5分)
材料
1835年,马克思在高中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大学毕业后,马克思颠沛流离,时常面临饥饿的威胁,但他初心不改,始终坚持忘我工作,终于在1848年和恩格斯发表了一部震撼世界的著作。该著作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号召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
在该著作发表71年后的1919年冬,陈望道开始翻译这本著作,并得到陈独秀等人的大力支持,第一部中译本终于在1920年8月出版。该书初版1000册,很快售罄,到1926年5月,已经重印了17版。之后,该著作的各种版本很快在上海、广州、四川等地传播,影响力不断提升。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都反复研读过该著作,并深受影响。1921年,拥有50多位共产党员的中国共产党正式诞生。
170年来,该著作传播到世界各国,被翻译成200多种文字,出版上千种版木,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社会政治和人文社会科学著作。
——据麦克莱伦、陈红娟、苗体君、董彦、李安顺等人有关论著
(1)材料中多次提到的“著作”指什么?该著作的发表标志着哪一重大理论的诞生?(2分)
(2)根据材料,指出是什么理想信念促使马克思完成了这部伟大的著作?(1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该著作对近代中国的影响。(1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该著作为何具有如此持久的生命力?(1分)
评价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的识记,同时也考查学生阅读历史材料,提取、归纳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
(1)《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2)为人类福利而献身。(3)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4)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