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东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基本史实;“光武中兴”的原措施;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文献史料对东汉盛衰原因的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联系现实生活,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大会的建立与光武中兴
难点:东汉盛衰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两汉是指的哪两汉?
西汉和东汉。东汉王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局面。但是,东汉中期以后,却是朝纲絮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当时的朝政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二)、讲授新课:
一、光武中兴
1、西汉灭亡
背景:
西汉在汉武帝之后,国势开始逐步下降,在汉昭帝和汉宣帝之后,西汉统治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最终王莽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
王莽建立新朝:
公元9年,外戚王莽篡夺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面对西汉末年的朝政腐败,王莽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食古不化,以恢复周礼制度为执政改革的目标。他除了按周礼频繁改动官职、地名等之外,还将奴婢改称“私属”,以“王田”之名将土地国有化,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也收归国有,上述事物私人不得买卖,并计划由国家主导分配人均占有100亩田地。这些政策脱离实际,而且在推行时手段和方法不正确,遭到了上下一致的抵触。
王莽的改革严重脱离实际,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导致绿林、赤眉起义。
公元17、18年,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地皇四年(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混乱中他为商人杜吴所杀,新朝灭亡。
2、东汉的建立:
建立时间:公元25年
建立者:刘秀(光武帝)
都城:洛阳
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公元前6年腊月初六-公元57年二月初五),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今河南兰考),东汉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新莽末年,刘秀在家乡起兵。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
“祸孥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后汉书·桓冯列传》
依据材料,东汉初年出现了哪些社会问题?光武帝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东汉建立之初,社会经济凋敝、社会矛盾尖锐。
3、措施:
汉光武帝刘秀统治初期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
“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 “王莽时吏人没入为奴婢不应旧法者”
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使得自西汉末年以来农民沦为奴婢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解决了战乱之后土地荒芜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
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这样极大的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东汉政府把羌人内迁,把南匈奴内迁,把乌桓内迁,把鲜卑内迁,“鲜卑大都护偏何遣使奉献,愿得归化”。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解民族矛盾。
在光武和明帝时期,人民免去了“兵革之祸”,而有“乐生之念”。 光武以后的若干年内,“五谷登衍”,“蚕麦善收”,“吏称其官,民安其业”,出现了“天下安平”的景象。
——《后汉书·刑法志》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原因:东汉后期皇帝即位年龄及寿命
2、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形成
外戚是指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
材料: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帘,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任重道悠,利深速。……而赴蹈不息,焦烂为期,终于陵夷大运,沦亡神宝。——《后汉书·皇后纪》
材料: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自明帝之后,迄乎延平,委用渐大,而其员稍增。…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廷永巷之职、闺牗房闼之任也。…迹因公正,恩固主心,故中外服从,上下屏气。或称伊、霍之勋无谢于往载,或谓良、平之画复兴于当今。虽时有公忠,而竟见排斥。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阿旨曲求则光宠三族,直情忤意则参夷五宗。汉之纲纪大乱矣。——《后汉书·宦者列传》
东汉从和帝开始,皇帝即位时的年纪都很小,小皇帝不能理政,便由太后临朝听政,皇太后便依靠父兄,协助处理朝政,于是就形成外威专权。
待小皇帝渐渐长大成人,不再甘心当傀儡,便依靠身边的宦官,除掉外戚,夺回政权;宦官由此得到皇帝重用,又形成宦官专权。 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败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跋扈将军”
3、结果: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落。
三、黄巾起义:
1、背景:
材料一: 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材料二: “(元嘉元年)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永兴二年)蝗灾为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 ——《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
东汉末年朝政越来越黑暗,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情绪在民间蔓延。
2、张角建立太平道
经过10多年在社会底层传教,信徒已有十多万。
184年,张角经过10多年的太平道的宗教宣传,一场有组织和准备的农民起义爆发了,起义军头裹黄巾,称为黄巾军。
3、结果:
腐败的东汉王朝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面对黄巾军的强大攻势,东汉统治者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
最后黄巾军受到重挫,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因病去世,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被镇压。虽然黄巾军的主力失败了,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
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三)、课堂小结:
自刘秀建立东汉后,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措施,出现了“光武中兴”。但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专权使政治腐败、黑暗,终于导致了黄巾起义。
在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下,东汉政权土崩瓦解,名存实亡。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的豪强形成了封建军事割据,最终导致东汉的灭亡。
(四)、课堂练习:
1、“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D )
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
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D.轻摇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2、下列不属于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B )
A.下令释放奴婢 B.减轻农民的负担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禁止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3.下列有关东汉后期统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C)
A.出现官僚贵族把持政权的现象 B.不少大地主占有田庄,拥有私人武装
C.出现光武中兴 D.地方割据势力产生
4.刘秀以柔术治天下,重振朝纲的措施有( A )
①先后九次下令释放奴婢和禁止虐杀奴婢②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恢复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③提倡节俭、裁并机构、裁撤冗员 ④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A、①②③④ B、①② C、 ①③ D、 ①③④
(五)板书设计: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一、光武中兴
1、西汉灭亡
2、东汉的建立:
3、“光武中兴”的措施: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原因
2、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形成
3、结果
三、黄巾起义
1、背景
2、张角建立天平道
3、结果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