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精品资料课件精选集:粤教版必修一 《荷塘月色》课件(9份打包下载)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精品资料课件精选集:粤教版必修一 《荷塘月色》课件(9份打包下载)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24 20:37:46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荷 塘 月 色
朱 自 清
朱自清(
1898
-
1948

原名朱自华,字佩
弦,号秋实。祖籍浙
江绍兴。
1898

11

22
日生于江苏省东海
县。
1903
年随家定居
扬州,故自称

我是扬
州人

。自幼读私塾,
所以对中国古典文学
有浓厚的兴趣。
1916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
京大学预科班,次年
该名

自清

,考入本
科哲学系

w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
创作新诗,为早期
文学
研究会成员

w
1922
年与俞平伯等创办
最早的
新诗刊物




w
1923
年发表的长诗




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w
1924
年出版了
诗歌散文


踪迹


w
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
授,创作转向散文,同
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
年出版散文集




,成了著名的散文
作家。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1932年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
1948年6月,他签名抗议美国扶日,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在严重的营养不良之下,他胃病复发8月12日于北平病逝。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赞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有诗集《雪朝》、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现有《朱自清全集》出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根据课文题目,文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文章的结构如何?
作者的行踪是如何的?
出家门
小径
荷塘
回家门
小径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理 清 思 想 感 情 的 脉 络
(渴求宁静、自由)
(暂时获得宁静)
(心中怅然)
(不再宁静)
心中失落
文章内外结构之美
散文的特点:
散文是一种艺术,艺术求美
形散而神不散:求其形索其神
1、从标题入手,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线
游踪
暗线
情感
思路 游踪 写景 感情 结构
缘由
铺垫
主体
联想
呼应
主宾分明
带门出去
走在路上
塘边受用
塘边回忆
推门进去
路线清晰
圆和完整
院子乘凉
塘边小路
月下荷塘
塘上月光
塘边树木
江南采莲
自家门前
虚实结合
主次清晰
颇不宁静
觉得自由
暂时忘却
借酒浇愁
仍不宁静
借酒浇愁愁更愁





跌宕圆转
4、整体把握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可现在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缘情写景
寄情于景
触景生情
情景关系:
作者的行踪与他的情感紧密相连:正因为在家里“心里不宁静”,所以要走出家门追求宁静,可谓缘情写景;而荷塘一派素淡朦胧,宁静幽寂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的确是“恰倒好处”,与作者的心境吻合,这幽静宁谧的境界正是作者的追求,于是他要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摆脱不宁静,得到安宁,此乃寄情于景;
情景关系:
但宁静只是片刻,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热闹与美丽,怀乡的惆怅让作者走出宁静,回到家中,是谓触景生情。形与意有机结合,是典型的情景交融,构成了朦胧优美的意境,让作者产生美的感受,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由此可见,美是心物婚媾后的产物。
时代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看不前进的方向。
返回
作者如是说:“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退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安心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哪里走》
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一般来说,写景抒情散文,分析的时候要解决三个问题,即写什么,怎么写,勾勒了怎样的意境。
1、课文中哪两小节直接写荷塘月色的?
2、先看第4节,
①写了什么
荷塘、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②作者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写荷叶、荷花、荷香的?
③这些景物在作者笔下形态如何? 有什么特点?
一般来说,写景抒情散文,分析的时候要解决三个问题,即写什么,怎么写,勾勒了怎样的意境。
1、课文中哪两小节直接写荷塘月色的?
2、先看第4节,
①写了什么
荷塘、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②作者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写荷叶、荷花、荷香的?
③这些景物在作者笔下形态如何? 有什么特点?
作者怎样描写荷叶?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写出荷叶的 什么特点?表现什么意境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本句将荷叶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写荷叶的高颀挺拔,舞女的裙因旋转而展开,用来表荷叶的浑圆和舒展,造型非常美,使人联想到月光下翩翩起舞的舞女,裙摆随舞姿飘荡洒脱,轻灵而欢快,高雅而美丽。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袅娜:原本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的样子。这里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的荷花在月光下柔美绽放姿态,令人感到亲切可爱 ,产生丰富的联想。
羞涩:原本用来形容人难为情的样子。这里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的荷花在月光下含苞待放的美好姿态,令人感到亲切可爱 ,产生丰富的联想。
作者将白花比作“明珠”“星星”实为多见,但将它比作“刚出浴的美人”很新鲜, “刚出浴的美人”身上总有一星半点的水珠,肌肤胜雪,晶莹剔透,纤尘不染自是美得难以形容
把含苞欲放的荷花喻为“明珠、星星”,形象的绘出了这一类荷花的特点:明亮、晶莹剔透、闪烁不定。把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喻为“刚出浴的美人”,表现出荷花开放时姿态的优美,色泽的光滑洁净;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通感句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指感觉的转化、迁移,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联)觉。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是由嗅觉转为听觉,“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
讨论1: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但是并没有明写月光, 甚至没有提到“月光”二字,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景物暗示月光的存在的?
   虽然没有“月光”二字,但我们却能感到月光无所不在地笼罩着整个荷塘,因为荷塘里的所有美好景色都是在月光照耀下显现的。正因为这月光,我们才能鸟瞰荷塘的全景,才能看到延伸到远方的满塘的“田田”的荷叶;正因为这月光,那“出水很高”的荷叶才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那样自然舒展的轻盈动人的姿态;那些“袅娜地开着的”、“羞涩地打着朵的”白花,才“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有圆润晶莹的光彩和隐约闪烁的光华,这些光彩和光华是反射的月光。而“缕缕”的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通感,只有在这宁静的月夜,沐浴着月光,心无杂尘时才能产生。“凝碧的波痕”是月光在荷叶波动时留下的印记。
袅 娜
羞 涩
田 田
曲 曲
折 折
荷香
荷波
流水
缕缕
颤动
脉脉
月色下的荷塘
静态
动态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
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
“泻”,用“漂”替代“浮”呢?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以流水比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动词“泻”加以点化,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
点评“泻”字
“静静”“泻”“薄薄”“浮”等字的妙用
“泻”字紧扣“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并且用“静静”两字加以修饰,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幽静之美。
“浮”字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显出雾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开的特点。青青的荷叶可以透过“薄薄”的雾气看出来,似乎雾也被染青,故称“青雾”。这样的雾才像“轻纱”。“薄薄”与“浮”字呼应,修饰雾气,突出了雾气轻、薄、透、柔的质感和动势,正和“轻纱”的妙喻,写尽梦境的朦胧迷离之感。
“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表现出月光的朦胧淡雅,引人入胜。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在这里打了比方,那么“酣眠”在文中指什么 “小睡”又是指什么 ..
本句用“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写出了月色的轻淡朦胧柔和,这很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贴切的比喻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
点评“画”字
本来是倩影映在荷叶上,却说成“画”在荷叶上,“画”含有人为的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挥墨描绘“倩影”。“画”这个动词是经过锤炼的,与“倩影”搭配很好,表现出一种趣味,也显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由视觉转为听觉,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 ,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其次,身处此境,提到梵婀玲,会很容易联想到《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其间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托,也是意象的叠加,艺术效果倍增,给原有的意境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
荷 塘 上 的 月 色
月光:
树影:
静静
青雾:
叶和花:



参差
斑驳
弯弯
稀疏
薄薄
云:
淡淡
名曲
(通感)
通感句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中的“带”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中的“带”字好,好像带子那样绵延。“带”将名词活用成量词,使它要修饰的中心语也带上了这个量词的意味,将远山那连绵飘逸的感觉写出来,比常见的量词“座、群”更有表现力。
我们是否也可以借鉴一下,仿造一个以名词代量词的句子?
他有一饼圆脸。
勾画精美语句,体会语言技巧
比喻句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
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⑤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⑥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⑦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⑧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是渴睡人的眼 。
小结:比喻具体形象
拟人句
①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到打着朵儿的……
②叶子本是肩并肩地挨着……
③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小结:拟人灵秀动人
动词
①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②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③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④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⑤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小结:动词精当生动
叠词
迷迷糊糊 悄悄 蓊蓊郁郁 阴森森 淡淡 曲曲折折 田田 亭亭 层层 一粒粒 缕缕 静静
薄薄 峭楞楞 弯弯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 隐隐约约 轻轻
小结:叠词节奏鲜明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
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
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
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
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
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
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
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
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
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
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
的月下,什
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
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
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
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
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

,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
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
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
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
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
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
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
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
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
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
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
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
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
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
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

首徐回,兼传羽杯;

将移而
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
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
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

过人头

了;只不见一
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
这样想
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
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

7
月,北京清华园。(共20张PPT)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异样。像一叶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 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还是要去一个地方——荷塘寻找自由,做个自由人。
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
朱自清
字佩弦,号秋实,现代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主要成就:
诗、散文、古典文学研究。其名作选入中学课本的有《春》、《匆匆》、《背影》、《绿》、《威尼斯》、 《荷塘月色》。
[作者资料]
荷塘月色
朱自清“四奇”
19岁考入清华
28岁任教清华
得领袖毛泽东之盛赞
数篇文章入选中学教材
[作者资料]
荷塘月色
朗读全文
[学习重点]
荷塘月色
第一部分(1—3):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感受。(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4—6):
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部分(7—8):
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偏重抒情 )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出家门
踱小路
观荷塘
赏四周
不宁静
寻宁静
得宁静
出宁静
《荷塘月色》的圆型结构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学习重点]
荷塘月色
赏析第四段
1.自由朗读。思考:在这段写景的文字中,作者的立足点在哪?
2.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方法 突出了景物怎样的美感特征?
[学习重点]
荷塘月色
立足点:荷塘边
荷叶
荷花
荷香
像 亭亭的舞女的裙
正如 又如
明珠 星星 美人
仿佛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月色下的荷塘
[学习重点]
荷塘月色
课文第四段主要写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风姿;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写出了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
“香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写出了荷香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
“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写出了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写出了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设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写荷叶的美的情致。
[学习重点]
荷塘月色
[学习重点]
荷塘月色
压缩后比较表达效果:
月光照在荷叶荷花上,荷花发出了一些香气。
小结:
作者用比喻的写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下荷塘的美丽,表达了自己当时的愉悦心情。
赏析第五段
1.自由朗读。思考: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2.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月光
月影
光与影
泻 浮 洗 笼

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上的月色
—— 朦 胧、柔 和
[学习重点]
荷塘月色
课文第五段主要写荷塘上的月色。
月色是难写之景,作者借荷叶、荷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缥缈的特点。“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写出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荷叶、荷花安谧、恬静的情状;“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写灌木黑影的斑驳和杨柳倩影的可爱。
本段从不同角度写出光和影的和谐。
[学习重点]
荷塘月色
课文第六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出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蝉声、蛙声。“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雾”写出了淡月下树色,阴暗迷蒙的特点。
赏析第六段
荷塘
月色
画 面 是
—美丽的
气 氛 是
—宁静的
格 调 是
—雅致的



[学习重点]
荷塘月色
下列音、形、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弥望(mí 充满)倩影(qiàn美丽)风姿(zī姿态)
B.温馨(xīng芳香)宛然(wān仿佛)惊诧(chà惊奇)
C.蓊郁(w ng茂盛)厄梦(è可怕的)恩泽(zè恩惠)
D.袅娜(li o luó柔美的样子)风致(zhì美的姿态) 倏地(shù极快的)
A
[思考训练]
荷塘月色
指出下面修辞手法有所不同的一句( )
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C.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
[思考训练]
荷塘月色
将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与括号里的词作比较,说明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1.曲曲折折(曲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互相连接)的叶子。
明确:括号中的词语不带文采,只是客观地描绘事物的状态。重叠词的使用不仅绘出了事物的状态,而且使语气舒缓,能产生音韵和谐的美感。
[思考训练]
荷塘月色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开)着些白花, 有袅娜的开着(已经盛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含苞欲放)的……
明确:“点缀”有装饰的意义在内,好像是有意为之,“开”则是客观的描述;“袅娜”“羞涩”本来都是描摹女子的姿态、神情的,这里用来写荷花,绘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像,而“已经盛开”“含苞欲放”只是客观的陈述,感彩不强烈。
[思考训练]
荷塘月色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上。
明确:“泻”有倾泻意,照应前文“如流水一般”,且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的幽静之美。“照”字太直白,缺少韵味。
[思考训练]
荷塘月色
4.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明确:“浮”显示出雾的轻飘状态,是轻而缓地出来;“升”字太硬,无法突出雾的轻和柔。
[图片资料]
荷塘月色(共25张PPT)
答案 B
A
答案 A
答案 C
A
答案 略。
EEEEEEEE(共16张PPT)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初中学过他的《背影》、《春》。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旅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课文 分析
(一)自读感受(结合时代背景)
作者不满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时又看不清前进方向,心情苦闷彷徨,思想矛盾复杂。《荷塘月色》正是作者当时生活处境和精神状态真切委婉的写照。
(二)揣摩语言,领悟感情
⒈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⒉问题:从哪些语句中,还可以了解到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思绪?
析疑
①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②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③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④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⑤ 这令我到底惦念着江南了。
景与情
⒈去荷塘途中的景:
曲径、树、月色 淡淡的哀愁
⒉荷塘边凝望的景:
① 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月光 淡淡的喜悦
② 塘上月色:月色、树影
③ 荷塘四周:树、远山、路灯光、蝉声和蛙声 淡淡的哀愁
⒊思接千载采莲景 —《采莲赋》
感情发展脉络
“ 不宁静” →欲求排遣,淡淡的哀愁→观荷塘月色,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惦念江南,欲求超脱不得。
勾画精美语句,体会语言技巧
比喻句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
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⑤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⑥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⑦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⑧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是渴睡人的眼 。
小结:比喻具体形象
拟人句
①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到打着朵儿的……
②叶子本是肩并肩地挨着……
③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小结:拟人灵秀动人
通感句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小结:通感迷离精妙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举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动词
①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②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③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④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⑤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小结:动词精当生动
叠词
迷迷糊糊 悄悄 蓊蓊郁郁 阴森森 淡淡 曲曲折折 田田 亭亭 层层 一粒粒 缕缕 静静
薄薄 峭楞楞 弯弯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 隐隐约约 轻轻
小结:叠词节奏鲜明
总结课文,启迪思维,迁移运用
本文描写的荷塘只是清华园中一个普普通通的荷塘,然而在作者笔下,却是如此的秀美静谧,令人神往。为什么?
由于:作者对景物做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对生活有深挚真切的感受,运用语言的功力很深,故有了美文《荷塘月色》。
时代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看不前进的方向。
返回(共40张PPT)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初中学过他的《背影》、《春》。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旅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听录音:听清字音,进入情景,体会文章的 感情基调。
思考以下问题:
1.找出文中的文眼。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为什么会颇不宁静?
依据有三
3.从文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句子
时代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
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看不清前进的方向。
其一,文章的写作时间。
1927
其二,作者在另外两篇散文《一封信》和 《哪里走》中提到 1927年的政治事变及他当时的感受。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着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
——《一封信》,1927年9月2日
《哪里走》文章表现了作者在剧烈动荡的年代政治方向的迷失。“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
——《哪里走》,1928年2月7日
其三,朱自清的夫人陈竹隐女士解放后撰写的回忆录 《追忆朱自清》中提到他在写作《荷’》前后的心态: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大批屠杀共产党人。时局剧烈动荡。这时,有人投敌高升,有人无耻出卖。有人胆怯害怕,有人脱逃颓废……面对着这样的大动乱,佩弦在苦闷,在思索。
他知道 ‘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而他没有那样做。对妻子儿女的顾念,使他没有像有些人那样去战斗;但强烈的爱国心和正义感,使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他追求光明,他洁身自好,他像荷花那样出淤泥而不染,并用这种 ‘自清’精神启发人们。在这种心境下,他写了《荷塘月色》。”
返回
照陈竹隐女士的说法,朱自清先生不满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时又看不清前进方向,处在一种苦闷与彷徨中,心境自然是不宁静的。
大家在文章中找找,看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出现了表现作者心境的句子。
析疑
①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②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③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④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⑤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分析
①句“另一世界”是一个宁静、超然,没有纷争,没有压制,没有痛苦的世界。此时的作者与平时的作者相比是超然的,只有安宁和平的心境,是一个摆脱了现实困扰的“自由的人”。
②句“且”字表明了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露出一丝的喜悦。
③句“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
④梁元帝的《采莲赋》描绘了一个热闹欢快的境界,作者欲想乘着想象的翅膀,飞离痛苦的现实世界,去感受有趣的事。
“可惜”一词告诉我们作者又从热闹的采莲盛况中返回了灰色的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⑤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毕业后作者又曾经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任教,写下过不少赞美江南的文章,到了清华之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
“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但难以摆脱,身处烦忧,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
总结
我们不难把握作者感情的脉博;在现实中(心里颇不宁静)的作者无法排遣心中的苦闷,因而要寻找感情的寄托。
作者才夜游荷塘,去寻找宁静。在自然环境的美丽和理想生活的憧憬中作者找到了宁静,但这是“暂时”的宁静,当作者回到家门,又回到了现实,心中的烦恼依旧。
所以,作者极力描绘了自然(荷塘月色)的美丽和古代社会的自由快乐,是借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漫步荷塘是为了排遣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撞中矛盾的苦闷之情。
感情发展脉络
心情的“不宁静”——游荷塘“排遣不宁静”——喜悦与哀愁——惦着江南更添苦闷——家门,回到现实,仍“不宁静”
情感线索:(暗线)
4、既然这是文中的暗线,那就应该还有一条明线,那么,明线是什么?
明确:行踪。
月夜出门——漫步小路——荷塘月色——回到家门
主题思想
《荷塘月色》流露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心中的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有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从课文结构看,作者的一切活动,都是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起的,当时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了波澜,定下了全文的抒情基调。
课文鉴赏
朗读课文2—6小节
1、 课文第2小节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明确:
小路上的景色:
小路(幽僻、寂寞)
树 (蓊翁郁郁)
月光(淡淡的)
淡淡的哀愁
“幽僻”、“寂寞”
寂寥
环境
烘托
抑郁、孤寂
蓊翁郁郁
压抑、苦闷
夜晚气氛
阴森森
虚写、渲染
恐怖的氛围




加浓了
苦闷、沉重
加浓了
月光
“淡淡的”
感情
淡淡的愁云
表明
景、情吻合
2、 课文第4小节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
月下荷塘美景
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四个方面。
作者是怎样从这四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荷叶
多、生意盎然:田田
高、美:亭亭、舞女的裙
比喻
写出荷叶的风姿
写出了动态美
颜色:点缀着些白花
荷花
姿态
袅娜地开着(盛开)
羞涩地打着朵儿(含苞)
拟人
光亮
生命力和感情
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
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
明珠
星星
美质
刚出浴的美人
不染纤尘
比喻
形象生动,激发想象
荷香
嗅觉向听觉转移
相似
“缕缕清香”
与“渺茫的歌声”
时断时续
若有若无
轻淡飘渺
沁人心脾
想象的跳跃
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通感
荷波
象闪电、霎时、凝碧
比喻
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
视觉形象
听觉形象
动静结合
富有生气
清幽恬静
渺茫的歌声
小结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
写了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
月影:如名曲
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
(1)描写月光:以流水作比
(2)通过雾:薄薄的青雾
(3)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
(4)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
(5)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
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侧面:
反衬




正面
小结:
这一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写,如流水,泻;也有用景物进行反衬,如写青雾、叶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却和谐如名曲。
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令作者如痴如醉,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
这一节写荷塘的四周。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静态
近景
 远景:
(仰视)
隐隐约约的远山
从面上写:树色阴阴、
似烟雾
从点上写:杨柳丰姿
动态:
心态:我什么也没有
淡淡的哀愁
照应第二自然段
平视:
路灯-无精打采
蝉鸣、蛙叫
淡淡的喜悦
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
热闹的蝉声与蛙声的惊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但却打破了荷塘月色之宁静,也打破了作者超然物外的宁静。
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依旧笼罩在心头。
作者的心绪: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哀愁
思考:1.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
明确:
相同:
不同:
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在描写上:1.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
2.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对景物的描写更为形象、具体、生动。
在情感上:第二段主要突出作者那“淡淡的哀愁”,而第六段,则是“由喜到愁”
思考:2.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明确: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浓重的气氛。
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通感句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小结:通感迷离精妙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通感就是移觉。
举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叠词
迷迷糊糊 悄悄 蓊蓊郁郁 阴森森 淡淡 曲曲折折 田田 亭亭 层层 一粒粒 缕缕 静静
薄薄 峭楞楞 弯弯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 隐隐约约 轻轻
小结:叠词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课文小结
无边的荷香月色、良辰美景,使作者获得了喜悦,但处于喜悦之中却时而受到忧愁的牵制,即使遥想“热闹”、“风流”的采莲盛况,也只得片刻欢欣,最终摆脱不了那满怀的愁绪。作者所写的景物淡雅、朦胧,通过写景所表达的感情也是如此。从文章风格看,委婉掩抑,没有悲喜的大起大落;从作者的个性看,他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所以无论喜悦与忧愁,都是淡淡的。在写法上很好地做到了情与景的交融。
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共85张PPT)
关于月亮的诗文: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关于荷花的诗文: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周敦颐 《爱莲说》)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
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欣赏散文的一般步骤
朗读
感受
品味
评论
朗读的基本要求a:
一是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
二是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
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将自己溶入文中,你就是作者。
朗读的基本要求b:
1、理解内容
2、看到形象
3、体会情感
4、适当注意眼神
5、把握重音、语调、语速
压缩法
荷塘上是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中(是)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
替换法
方方正正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连着的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出现着些白花,有已经盛开的,有含苞欲放的。
想象法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思考1
A.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B.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参考:月下散步
参考:A.作者的行踪.B.作者思想感情.
思考2:
作者的行踪如何
参考2:家里----路上-----荷塘------(路上)----门前(家)
作者的行踪: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四周
思考3:
去荷塘和回家都要经过路上,两者的写法有何不同 为什么这样
1.避免重复.
2.表明去了荷塘之后感情上没有什么变化.
3.给人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结构上很简洁.
思考4:
梳理作者的感情历程。
心不宁静----独处求静----无所有-----惦念江南。
思考5:
A.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
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
步呢 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文眼)
B.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还没有掌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实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 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
时代背景:
思考6:
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
----寻找宁静
思考7:
那么,作者找到宁静了么
思考8:
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是什么
几段文字的写作侧重点有何不同
参考8:
对象是荷塘月色。
第四段侧重荷塘,写月色下的荷塘。
第五段侧重月色,写荷塘上的月色。
第五段写荷塘四周。
行文思路1(行踪)
家里----路上-----荷塘------(路上)----门前(家)
行文思路2:
第一部分:1 点明心境,交代缘由。
第二部分:2-3 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第三部分:4-6 荷塘月色,景语情语。
第四部分:7-8 江南采莲,向往崇敬。
行文思路3:
心里颇不宁静
观赏
去荷塘
荷塘
月色
淡淡的喜悦
四周
淡淡的哀愁
联想
采莲
西周曲
淡淡的喜悦
回到家中
依旧不宁静


景语皆情语
情景交融
淡淡的哀愁
第一部分分析(1)
1.大意:点明心境,交代缘由.
2.文眼,像乐曲的主旋律,回荡全文.
3.第三句前半句,反衬作者连日来的苦情;
4.后半句烘托环境的静谧.
5.全段创造出孤寂氛围,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第二部分(2、3)
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2.A.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
B.写景:曲折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树,淡淡的月光.
C.作用:描绘荷塘周围情景,烘托作者的内心----苦闷和哀愁.
3.A.独处心境.
B.独处之喜悦.
C.跟“另一世界”相对的是“现实世界”.
D.对社会现实不满.
E.暂时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后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F.进一步点明夜间出游的原因.
G.“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从压抑和不自由中暂得宽余,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
第三部分4—6/4
思考9:
(1).本段具体写了什么 各突出了什么
(2).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好在哪里
(3).哪些词语用得好 好在哪里
参考9
1.荷叶----繁盛茂密. 荷花----洁白袅娜
荷香----幽微清雅 荷水----饱含深情
2.比喻.拟人.通感.
3.叠词: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缕缕.密密.脉脉.
其它:弥望.点缀.袅娜.羞涩.风致.
叠词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韵律美,渲染出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
以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叶子,有一种舒展、旋转的美。荷叶本是静的,作者想像它是动的,这是以动写静,以虚写实。
用写女子姣美神态的词来写荷花,
赋予荷花生命的活力和感情,拟人手法
写出了荷花的情态美。
用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
用“歌声”比“清香”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感觉的印象,即“感觉的相通与转移”)而这样的感觉也只有在静静的月夜下才感受得到,就更突出了宁静的氛围。
本 体
喻 体
原句
相 似 点
荷 叶
白 花
(荷花)
清 香
舞女的裙
一粒粒
的明珠
碧天里
的星星.
刚出浴的美人
渺茫的
歌 声
……
……
……
……
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
很相似
月光下,白色荷 花与一粒粒
的明珠相似
白花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
碧天的星星相似.
荷花的纯净洁白和刚出浴的美人相似.
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的
断断续续,若有若无
通感:利用各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法。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举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 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视觉转为听觉)
月下荷塘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水
动静结合
曲 曲
折 折
田 田
袅 娜
羞 涩
思考10:
这一段写到月色吗
这一段作者的心情如何呢
参考10:
1.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所写景物皆是在淡淡月色下的荷塘美景.
2.淡淡的喜悦.
第三部分4-6/5
思考11:
1.本段写了什么内容
2.所用的修辞手法
3.找出用的生动传神的词语.
第5段:
荷塘中的月色
月光如水
薄雾似纱
花叶如梦
黑影斑驳
杨柳如画
光影似曲
以“流水”喻“月光”,用“泻”而不用照,
写出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景象,化静
为动,有动感美。
用“浮”不用“升”,像“梦”,分别表现了雾的轻飘柔美的的姿态,有状态美。
叶子与花在“牛乳中洗过”,写出了叶和
花洁白而鲜艳,有色彩美。
总体看,写出了迷人的梦一般的幻景.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漂”替代“浮”呢?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
结论
“浮”突出静态美,
“笼”可与之对照。
“漂”突出动态美,
“笼”不能与之对照。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 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
荷塘上的月色
光:
月光
(泻)
青雾
(浮)
叶和花
(洗)
影:
参差、
斑驳、
弯弯、
稀疏
从色彩美→
幻觉美→
语言美→
形态美
刚与柔的对照
(线条的美
节奏的美)
乐曲
(通感)
荷塘
月色
画 面 是
—美丽的
气 氛 是
—宁静的
格 调 是
—雅致的



第三部分4-6/6
思考12:
1.本段写了什么 跟哪一段相照应
2.重点写什么
3.写作思路如何
4.本段的情感转折点在哪里
5.景物总体特征如何
参考12;
1.本段写荷塘四周环境,跟第二段相照应.
2.重点写树.
3.写作思路:总写树之多----树色----树姿----树梢上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
4.情感转折点是:“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表明仍摆脱不了绵绵的愁绪。
5.景物清淡朦胧,宁静悠远.
朱自清看到的景构成的画面给人一
种什么样的感觉?
----朦胧、静美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朱自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宁静的荷
塘月色呢?
----心情好,兴致高
朱自清有没有得到宁静呢?是不是
真正的宁静?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得到宁静,不是真的宁静
树色“阴阴的”具有一种朦胧的感觉,月光淡淡的,好像作者的心头也有一层挥之不去的愁云。灯光“没精打采的”毫无生气。蝉声蛙声的热闹更衬出了“我”心境的不宁静,有淡淡的哀愁。作者还是无法得到真正的宁静。
以乐景写哀情
从课文内容看,作者是边走边看的,看了又有所想,他想到了什么?
----江南旧俗
他为什么会想到江南旧俗呢?
----①心里宁静,但宁静里又有淡淡的
哀愁。(“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
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
了。”)
----②深化主题(回到过去,说明对现
实不满,尤其是最后不觉到了家更说明
摆脱不了现实,宁静也只是片刻的。)
第四部分7、8
1.江南采莲,向往憧憬.
2.想到江南采莲风俗乃是由眼前之景而触景生情,表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也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
4.最终没有解脱出来.“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可看作是作者又回到现实。5.文章首尾呼应,全文在孤寂的氛围中结束.
全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写月光和写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描写交错,抒情和写景交融,形成一幅素雅、朦胧、静美的画面。文章用词精当,语言清丽,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动词的选择、叠词的使用、博喻和通感的运用,不仅描写形象,而且十分传神。
A:语言技巧的运用
1.自然清新新颖,不欧化;
2.遣词造句准确,贴切 比喻、通感、叠词:”轻轻”、”悄悄”、“曲曲折折”、“田田”、“阴阴”等。
B:融景于情,即景抒情。
写作特点:
作业:
背诵课文4—6段。
摘抄词语
几个问题的探讨
1.《荷塘月色》之美的三个层面:
一是外观形态美.此又包括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二是内在意象美.静到极点又美到极点的“荷塘月色”心态化、意化了,苦闷、烦躁、求静之“意”则物态化、象化了,意、象交汇,产生了内在意象美。三是文化意蕴美。作者为何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深沉的孤独和苦闷的心绪?可以从社会学、伦理学、哲学意味、原型理论各角度探讨。
2.关于作者的“不平静”。(共85张PPT)
www.
关于月亮的诗文: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关于荷花的诗文: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周敦颐 《爱莲说》)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www.
www.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
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www.
www.
欣赏散文的一般步骤
朗读
感受
品味
评论
朗读的基本要求a:
一是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
二是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
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将自己溶入文中,你就是作者。
www.
朗读的基本要求b:
1、理解内容
2、看到形象
3、体会情感
4、适当注意眼神
5、把握重音、语调、语速
压缩法
荷塘上是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中(是)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
www.
替换法
方方正正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连着的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出现着些白花,有已经盛开的,有含苞欲放的。
想象法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思考1
A.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B.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参考:月下散步
参考:A.作者的行踪.B.作者思想感情.
思考2:
作者的行踪如何
参考2:家里----路上-----荷塘------(路上)----门前(家)
作者的行踪: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四周
思考3:
去荷塘和回家都要经过路上,两者的写法有何不同 为什么这样
1.避免重复.
2.表明去了荷塘之后感情上没有什么变化.
3.给人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结构上很简洁.
思考4:
梳理作者的感情历程。
心不宁静----独处求静----无所有-----惦念江南。
思考5:
A.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
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
步呢 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文眼)
B.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还没有掌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实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 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
时代背景:
思考6:
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
----寻找宁静
思考7:
那么,作者找到宁静了么
思考8:
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是什么
几段文字的写作侧重点有何不同
参考8:
对象是荷塘月色。
第四段侧重荷塘,写月色下的荷塘。
第五段侧重月色,写荷塘上的月色。
第五段写荷塘四周。
行文思路1(行踪)
家里----路上-----荷塘------(路上)----门前(家)
行文思路2:
第一部分:1 点明心境,交代缘由。
第二部分:2-3 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第三部分:4-6 荷塘月色,景语情语。
第四部分:7-8 江南采莲,向往崇敬。
行文思路3:
心里颇不宁静
观赏
去荷塘
荷塘
月色
淡淡的喜悦
四周
淡淡的哀愁
联想
采莲
西周曲
淡淡的喜悦
回到家中
依旧不宁静


景语皆情语
情景交融
淡淡的哀愁
第一部分分析(1)
1.大意:点明心境,交代缘由.
2.文眼,像乐曲的主旋律,回荡全文.
3.第三句前半句,反衬作者连日来的苦情;
4.后半句烘托环境的静谧.
5.全段创造出孤寂氛围,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第二部分(2、3)
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2.A.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
B.写景:曲折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树,淡淡的月光.
C.作用:描绘荷塘周围情景,烘托作者的内心----苦闷和哀愁.
3.A.独处心境.
B.独处之喜悦.
C.跟“另一世界”相对的是“现实世界”.
D.对社会现实不满.
E.暂时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后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F.进一步点明夜间出游的原因.
G.“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从压抑和不自由中暂得宽余,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
第三部分4—6/4
思考9:
(1).本段具体写了什么 各突出了什么
(2).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好在哪里
(3).哪些词语用得好 好在哪里
参考9
1.荷叶----繁盛茂密. 荷花----洁白袅娜
荷香----幽微清雅 荷水----饱含深情
2.比喻.拟人.通感.
3.叠词: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缕缕.密密.脉脉.
其它:弥望.点缀.袅娜.羞涩.风致.
叠词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韵律美,渲染出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
以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叶子,有一种舒展、旋转的美。荷叶本是静的,作者想像它是动的,这是以动写静,以虚写实。
用写女子姣美神态的词来写荷花,
赋予荷花生命的活力和感情,拟人手法
写出了荷花的情态美。
用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
用“歌声”比“清香”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感觉的印象,即“感觉的相通与转移”)而这样的感觉也只有在静静的月夜下才感受得到,就更突出了宁静的氛围。
本 体
喻 体
原句
相 似 点
荷 叶
白 花
(荷花)
清 香
舞女的裙
一粒粒
的明珠
碧天里
的星星.
刚出浴的美人
渺茫的
歌 声
……
……
……
……
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
很相似
月光下,白色荷 花与一粒粒
的明珠相似
白花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
碧天的星星相似.
荷花的纯净洁白和刚出浴的美人相似.
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的
断断续续,若有若无
通感:利用各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法。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举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 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视觉转为听觉)
月下荷塘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水
动静结合
www.
曲 曲
折 折
田 田
袅 娜
羞 涩
思考10:
这一段写到月色吗
这一段作者的心情如何呢
参考10:
1.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所写景物皆是在淡淡月色下的荷塘美景.
2.淡淡的喜悦.
第三部分4-6/5
思考11:
1.本段写了什么内容
2.所用的修辞手法
3.找出用的生动传神的词语.
第5段:
荷塘中的月色
月光如水
薄雾似纱
花叶如梦
黑影斑驳
杨柳如画
光影似曲
以“流水”喻“月光”,用“泻”而不用照,
写出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景象,化静
为动,有动感美。
用“浮”不用“升”,像“梦”,分别表现了雾的轻飘柔美的的姿态,有状态美。
叶子与花在“牛乳中洗过”,写出了叶和
花洁白而鲜艳,有色彩美。
总体看,写出了迷人的梦一般的幻景.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漂”替代“浮”呢?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www.
“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
结论
“浮”突出静态美,
“笼”可与之对照。
“漂”突出动态美,
“笼”不能与之对照。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 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
荷塘上的月色
光:
月光
(泻)
青雾
(浮)
叶和花
(洗)
影:
参差、
斑驳、
弯弯、
稀疏
从色彩美→
幻觉美→
语言美→
形态美
刚与柔的对照
(线条的美
节奏的美)
乐曲
(通感)
荷塘
月色
画 面 是
—美丽的
气 氛 是
—宁静的
格 调 是
—雅致的



第三部分4-6/6
思考12:
1.本段写了什么 跟哪一段相照应
2.重点写什么
3.写作思路如何
4.本段的情感转折点在哪里
5.景物总体特征如何
参考12;
1.本段写荷塘四周环境,跟第二段相照应.
2.重点写树.
3.写作思路:总写树之多----树色----树姿----树梢上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
4.情感转折点是:“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表明仍摆脱不了绵绵的愁绪。
5.景物清淡朦胧,宁静悠远.
朱自清看到的景构成的画面给人一
种什么样的感觉?
----朦胧、静美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朱自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宁静的荷
塘月色呢?
----心情好,兴致高
朱自清有没有得到宁静呢?是不是
真正的宁静?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得到宁静,不是真的宁静
树色“阴阴的”具有一种朦胧的感觉,月光淡淡的,好像作者的心头也有一层挥之不去的愁云。灯光“没精打采的”毫无生气。蝉声蛙声的热闹更衬出了“我”心境的不宁静,有淡淡的哀愁。作者还是无法得到真正的宁静。
以乐景写哀情
从课文内容看,作者是边走边看的,看了又有所想,他想到了什么?
----江南旧俗
他为什么会想到江南旧俗呢?
----①心里宁静,但宁静里又有淡淡的
哀愁。(“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
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
了。”)
----②深化主题(回到过去,说明对现
实不满,尤其是最后不觉到了家更说明
摆脱不了现实,宁静也只是片刻的。)
第四部分7、8
1.江南采莲,向往憧憬.
2.想到江南采莲风俗乃是由眼前之景而触景生情,表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也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
4.最终没有解脱出来.“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可看作是作者又回到现实。5.文章首尾呼应,全文在孤寂的氛围中结束.
全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写月光和写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描写交错,抒情和写景交融,形成一幅素雅、朦胧、静美的画面。文章用词精当,语言清丽,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动词的选择、叠词的使用、博喻和通感的运用,不仅描写形象,而且十分传神。
www.
A:语言技巧的运用
1.自然清新新颖,不欧化;
2.遣词造句准确,贴切 比喻、通感、叠词:”轻轻”、”悄悄”、“曲曲折折”、“田田”、“阴阴”等。
B:融景于情,即景抒情。
写作特点:
作业:
背诵课文4—6段。
摘抄词语
几个问题的探讨
1.《荷塘月色》之美的三个层面:
一是外观形态美.此又包括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二是内在意象美.静到极点又美到极点的“荷塘月色”心态化、意化了,苦闷、烦躁、求静之“意”则物态化、象化了,意、象交汇,产生了内在意象美。三是文化意蕴美。作者为何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深沉的孤独和苦闷的心绪?可以从社会学、伦理学、哲学意味、原型理论各角度探讨。
2.关于作者的“不平静”。(共25张PPT)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2、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
想去荷塘边散步?
(文眼)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1、本文描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月下荷塘散步
预习检查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朱自清《一封信》

思考1:作者的行踪是怎样的?
诵读感知
小径
小径



思考2:整体把握,划分层次
一(1—3)
二(4—6)
散步所见
散步缘起
散步所感
三(7—10)
诵读感知
思考2:整体把握,划分层次
4、月下荷塘
5、河上月色
6、四周景色
课文鉴赏
1、作者在描写月下荷塘时,
具体描绘了哪些景物?
第四段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荷韵
课文鉴赏
2、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第四段
手法、
艺术手法、
艺术技巧
1、抒情手法
2、修辞手法
3、描写手法
(1)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
(1)比喻
(2)拟人
(3)夸张
(1)对比反衬
(2)虚实结合
(3)动静结合
(4)远近结合
(5)正侧面结合
(6)用典
课文鉴赏
2、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比喻--
(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
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清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
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第四段
(1)修辞手法:
通感
(清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
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以一种感觉来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手法
“金字塔法老身边的透气孔 ,闻到路过的驼铃 ”
“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 ”
课文鉴赏
田田的荷叶
叶间的荷花
缕缕的清香
颤动的荷波


田田的叶子
零星的白花
凝碧的波痕
脉脉的流水

动静结合
远近结合

月下荷塘
第四段
2、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2)描写手法:
课文鉴赏
1、作者在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时,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月光
青雾
荷叶荷花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月光如……和花上;
虽然是……别有风味的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轻纱的梦
高处丛生的灌木……如鬼一般
弯弯的杨柳……画在荷叶上
轻盈飘忽
安谧恬静
阴森恐怖
秀美可爱
从不同角度写出荷塘里雾光、花叶、树影交相杂糅的朦胧月色。
一泻无余,朦胧暗淡
第五段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课文鉴赏
第五段
2、勾出本段中你喜欢的句子,思考总结语言的特点。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 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金志华
语言特点:朴素、典雅、充满诗意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课文鉴赏
第五段
“泻”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课文鉴赏
第六段
1、本段写荷塘四周,写了哪些景物?
树色
远山、路灯光、蝉声、蛙声
浓淡相间
——浓墨渲染
——淡彩勾勒
2、叠词的运用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远近高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东东泉,高高下下树。”
朱自清(1898-1948)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匆匆》《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绿》等。
情感品味
江泽民同志为纪念朱自清诞辰一百周年题诗
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
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
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
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
本文写于1927年7月,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当时革命失败,作者处于苦闷彷徨中。
情感品味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我只是行为上主张一种中和主义”
“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
情感品味
请快速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
早已无福消受了。
6、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颇不宁静
寻求宁静
暂得宁静
失去宁静
结构小结
小径
求宁静
不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文章
线索
暗线:情感变化
明线:空间变化
圆形
结构
小径
写“月”的诗句:
1、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3、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唐]李白《峨眉山月歌》)
4、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若此。
([唐]李白《把酒问月》)
相关链接
5、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7、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唐]刘禹锡《石头城》)
8、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唐]徐凝《忆扬州》)
9、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宋]晏殊《蝶恋花》)
10、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写“月”的诗句:
相关链接
写荷花的诗句:
1、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唐]杜牧《齐安郡中偶题》)
2、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昨尘。惟有绿荷红菡萏,舒卷开合任天真。([唐]李商隐《赠荷花》)
3、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宋]周敦颐《爱莲说》)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周敦颐《爱莲说》)
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7、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宋]杨万里《暮热游荷花池上》)
相关链接(共24张PPT)
rùn
xiè
wěnɡ
duó

shà



báo


shènɡ
chénɡ
fān
Pān


xiān
qiàn
nuó

闰月
姓闫
点缀
辍学
敛裾
前倨后恭
惦记
掂量
采莲
喝彩
昏暗偏僻。
享受,得益。
满眼。弥,满。
美好的容貌和举止,也指风味、风趣。
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文中有深浅
美丽的影子。
a.因遥远而模糊不清;b.因没有把握而难以
柔美的样子。多用于形容女子姿态优美;还
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不一的意思。
可以用来形容草木柔软细长,如:春风吹着袅娜的柳丝。
预期。
参差
斑驳
渺茫
苍茫
风致
风韵
独游荷塘的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小路、树木、月色
时间、地点和缘由
对旧游之地江南
月下暂得的逍遥之
乐和短暂的人生的自由感
荷塘
月色
对美好、自由、光明
江南采莲的风俗
的向往
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
情景交融
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
EEEEEE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