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精品资料课件精选集:粤教版必修一《“布衣总统”孙中山》课件(8份打包下载)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精品资料课件精选集:粤教版必修一《“布衣总统”孙中山》课件(8份打包下载)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24 20:37:46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三、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理学是对儒学的创新与发展,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与佛、道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主干。
知识回顾:
至汉武帝时,儒家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
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汉代末年-唐末五代:儒学 “独尊”地位的削
弱和动摇(受到道、佛教的冲击;唐末沦为
笺注之学)
2、唐代中后期:儒学复兴运动兴起
3、北宋:儒学复兴运动声势浩大,理学应运而生.
二、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1、什么是理学?
宋明时期的理学,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2、北宋五子及其主张:
(1)周敦颐:
(2)邵雍:
(3)张载:开创理学中“气学”
(4)程颢、程颐:确定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评价)
程颐
北宋思想家,理学创立者之一。
朱熹
理学集大成者
程颢
北宋思想家,理学创立者之一。
三、理学的成熟------朱熹的学说
1、朱熹的地位:
2、主要思想及贡献:
(1)在理气关系方面:
(2)理学的修养论: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3)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
(4)理学经典方面: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集为《四书》,并为之作注,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3、朱熹理学的影响: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
四、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2、代表人物:
1、主要主张及标志
陆九渊
南宋思想家,
心学开创者
人称象山先生。
王守仁
明思想家, 世称阳明先生。
“发明本心”以求理
(1)陆九渊心学
“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2)“阳明心学”
“致良知”
“知行合一”
“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
灵明是人的心,是天理是本心是良知
小结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① “理”是世界的本原
② “格物致知”
①“心即理”、“致良知”
②“发明本心”、自我主动(共23张PPT)
作者:陈廷一
关于作者——陈廷一
  
   当代传记文学作家,先后出版了《皇天后土》、《孙中山大传》(上下卷)、《许世友传奇》三部曲、《贺氏三姐妹》、《宋氏三姐妹》、《宋氏三兄弟》、《孔祥熙大传》、《宋庆龄全传》、《宋美龄全传》、《宋霭龄全传》、《宋氏家族全书》(上下卷)、《民国岳父》、《青年孙中山》等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
关于作者——陈廷一
  陈廷一先生在文学界被誉为我国传记文学的扛gāng鼎作家。
  传记文学领域有“南叶北陈”之说,南有作家叶永烈,北有作家陈廷一。
  叶永烈——“四人帮”传
  陈廷一——《宋氏三姐妹》
  “读传记文学不读陈廷一不可;写传记文学史不写陈廷一不行。”
关于孙中山
   孙中山( 1866 ~ 1925 ),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
   
翠亨村外景
1、 1905 年 8 月, 孙 中 山 在 日 本 东 京 创 建 同 盟 会
2、1911 年 4 月 27 日 的 广 州 黄 花 岗 之 役, 在 全 国 引 起 了 巨 大 震 动。
3、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义 爆 发, 1912 年 1 月 1 日, 推 举 为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 总 统。
4 、 1912 年 2 月 13 日 辞 去 临 时 大 总 统 职, 让 位 于 袁 世 凯。
5、1913 年 3 月, 袁 世 凯 刺 杀 宋 教 仁, 孙 中 山 主 张 武 力 讨 袁; 7 月 发 动 二 次 革 命
6、 1917 年 7 月, 因 段 祺 瑞 解 散 国 会 和 废 弃 《临 时 约 法》, 孙 中 山 联 合 西 南 军 阀 在 广 州 建 立 军 政 府, 进 行 护 法 战 争。
7、 1921 年 5 月, 在 广 州 就 任 非 常 国 会 推 举 的 非 常 大 总 统, 准 备 北 伐
8、 1924 年 10 月,孙 中 山 北 上 共 商 国 是。1925 年 3 月 12 日, 在 北 京 逝 世。
关于孙中山
   孙中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卓著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他以民众为核心的“三民主义”思想以及他领导的推翻中国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的政治历史和中国民众的生活,产生了极其巨大深远的影响。
走进课文
          
   文题“布衣总统”,一个是“布衣”,一个是“总统”,这两者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呢?
孙中山“布衣总统”的称呼由何而来?
 
与张之洞的交往
   张之洞上联: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退回。   孙中山下联: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候——回敬。
思考:
从孙中山和张之洞的交往中,你认为孙中山表现了什么品性?
 
张之洞为什么转变态度,接见孙中山?
不卑不亢的高尚道德品质
1、孙中山不同凡响,早怀大志,年少多才
2、孙中山有很深的文学造诣
3、张之洞爱才、重才。
   文中从哪些方面体现孙中山先生身上的“布衣”色彩?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房间:不大
住   摆设:数目少,简单  简朴
   外面:客厅兼饭厅

   衣着朴素:改学生装(“中山装”) 

外表整洁
中山装

正: 孙中山 —— 俭
食 俭约
唐绍仪
反: —— 奢
伍廷芳
思考1:
“为避免惊扰群众,他总是悄悄出巡。”中的“总是”, “总统早已回府”中的“早”有何作用?
(现在的干部动不动就警车开道)
突出了孙中山一贯行事低调,不事张扬,关心群众,体贴民情的优秀品质

着普通制服
行 制止巡官 不事张扬,关心群众
绕道回府
布衣




小结:
本文主要记取了孙中山先生与张之洞的交往故事以及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的衣、食、住、行的几个生活片断,以小见大地突出了孙中山先生作为世纪伟人所具有的非凡品质和精神:早年便怀有大志,在取得一定的成就后又甘于淡泊,关心群众,并由此辐射出永不褪色的个人魅力。
1、本文只描写孙中山的日常生活小细节,是否太小气?
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可读性较强。这些日常生活所显示出的孙中山个性又与他的政治理念和人生理想方向相一致,从而有力地凸现了传主的基本思想特征。
写作技巧:
1、总分加平行的结构
2、浅显易懂的语言
3、以小见大的手法
思考2:
1、讨论:中国人的官本位意识很强,现在的腐败也严重,为什么孙中山却能做到这样的高洁呢?
2:世界上有哪些人像孙中山一样?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孙中山这样?毛泽东都具备他的这些优点吗?
1、尽管大陆不称孙中山为国父, 但他在两岸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在他的努力下, 中国摆脱了帝制, 建立了主权在民的国家。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 但他始终有自知之明没有僣越国父的称号
2、孙中山看不到北伐的成功, 也看不到北伐军一占领上海, 国共就打了起来。 如果他可以长命一点, 以他德高望众的地位或许可以压住两党的激进派, 避免武力冲突, 从而避免接下来延绵不止的战祸。
《联合早报》
资料
请你也像孙中山一样回复一条下 联 (显少年志气) :
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
1、知千年史,怀九霄志,英雄自古出少年!
2、居一间庐,明三国势,卧龙恰能定乾坤!
传记选读建议:
名作家、博学的学者写的
名人的
外国学者(或无偏见的学者)写的
高中生应多看“评传”(见识非凡,可快速提升思维能力)(共24张PPT)
作者:陈廷一
关于作者——陈廷一
  
   当代传记文学作家,先后出版了《皇天后土》、《孙中山大传》(上下卷)、《许世友传奇》三部曲、《贺氏三姐妹》、《宋氏三姐妹》、《宋氏三兄弟》、《孔祥熙大传》、《宋庆龄全传》、《宋美龄全传》、《宋霭龄全传》、《宋氏家族全书》(上下卷)、《民国岳父》、《青年孙中山》等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
关于作者——陈廷一
  陈廷一先生在文学界被誉为我国传记文学的扛gāng鼎作家。
  传记文学领域有“南叶北陈”之说,南有作家叶永烈,北有作家陈廷一。
  叶永烈——“四人帮”传
  陈廷一——《宋氏三姐妹》
  “读传记文学不读陈廷一不可;写传记文学史不写陈廷一不行。”
关于孙中山
   孙中山( 1866 ~ 1925 ),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
   
翠亨村外景
1、 1905 年 8 月, 孙 中 山 在 日 本 东 京 创 建 同 盟 会
2、1911 年 4 月 27 日 的 广 州 黄 花 岗 之 役, 在 全 国 引 起 了 巨 大 震 动。
3、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义 爆 发, 1912 年 1 月 1 日, 推 举 为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 总 统。
4 、 1912 年 2 月 13 日 辞 去 临 时 大 总 统 职, 让 位 于 袁 世 凯。
5、1913 年 3 月, 袁 世 凯 刺 杀 宋 教 仁, 孙 中 山 主 张 武 力 讨 袁; 7 月 发 动 二 次 革 命
6、 1917 年 7 月, 因 段 祺 瑞 解 散 国 会 和 废 弃 《临 时 约 法》, 孙 中 山 联 合 西 南 军 阀 在 广 州 建 立 军 政 府, 进 行 护 法 战 争。
7、 1921 年 5 月, 在 广 州 就 任 非 常 国 会 推 举 的 非 常 大 总 统, 准 备 北 伐
8、 1924 年 10 月,孙 中 山 北 上 共 商 国 是。1925 年 3 月 12 日, 在 北 京 逝 世。
关于孙中山
   孙中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卓著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他以民众为核心的“三民主义”思想以及他领导的推翻中国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的政治历史和中国民众的生活,产生了极其巨大深远的影响。
走进课文
          
   文题“布衣总统”,一个是“布衣”,一个是“总统”,这两者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呢?
孙中山“布衣总统”的称呼由何而来?
 
与张之洞的交往
   张之洞上联: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退回。   孙中山下联: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候——回敬。
思考:
从孙中山和张之洞的交往中,你认为孙中山表现了什么品性?
 
张之洞为什么转变态度,接见孙中山?
不卑不亢的高尚道德品质
1、孙中山不同凡响,早怀大志,年少多才
2、孙中山有很深的文学造诣
3、张之洞爱才、重才。
   文中从哪些方面体现孙中山先生身上的“布衣”色彩?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房间:不大
住   摆设:数目少,简单  简朴
   外面:客厅兼饭厅

   衣着朴素:改学生装(“中山装”) 

外表整洁
中山装

正: 孙中山 —— 俭
食 俭约
唐绍仪
反: —— 奢
伍廷芳
思考1:
“为避免惊扰群众,他总是悄悄出巡。”中的“总是”, “总统早已回府”中的“早”有何作用?
(现在的干部动不动就警车开道)
突出了孙中山一贯行事低调,不事张扬,关心群众,体贴民情的优秀品质

着普通制服
行 制止巡官 不事张扬,关心群众
绕道回府
布衣




小结:
本文主要记取了孙中山先生与张之洞的交往故事以及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的衣、食、住、行的几个生活片断,以小见大地突出了孙中山先生作为世纪伟人所具有的非凡品质和精神:早年便怀有大志,在取得一定的成就后又甘于淡泊,关心群众,并由此辐射出永不褪色的个人魅力。
1、本文只描写孙中山的日常生活小细节,是否太小气?
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可读性较强。这些日常生活所显示出的孙中山个性又与他的政治理念和人生理想方向相一致,从而有力地凸现了传主的基本思想特征。
写作技巧:
1、总分加平行的结构
2、浅显易懂的语言
3、以小见大的手法
思考2:
1、讨论:中国人的官本位意识很强,现在的腐败也严重,为什么孙中山却能做到这样的高洁呢?
2:世界上有哪些人像孙中山一样?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孙中山这样?毛泽东都具备他的这些优点吗?
1、尽管大陆不称孙中山为国父, 但他在两岸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在他的努力下, 中国摆脱了帝制, 建立了主权在民的国家。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 但他始终有自知之明没有僣越国父的称号
2、孙中山看不到北伐的成功, 也看不到北伐军一占领上海, 国共就打了起来。 如果他可以长命一点, 以他德高望众的地位或许可以压住两党的激进派, 避免武力冲突, 从而避免接下来延绵不止的战祸。
《联合早报》
资料
请你也像孙中山一样回复一条下 联 (显少年志气) :
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
1、知千年史,怀九霄志,英雄自古出少年!
2、居一间庐,明三国势,卧龙恰能定乾坤!
传记选读建议:
名作家、博学的学者写的
名人的
外国学者(或无偏见的学者)写的
高中生应多看“评传”(见识非凡,可快速提升思维能力)(共24张PPT)
作者:陈廷一
深圳市红岭中学 张慕元
关于作者——陈廷一
  
   当代传记文学作家,先后出版了《皇天后土》、《孙中山大传》(上下卷)、《许世友传奇》三部曲、《贺氏三姐妹》、《宋氏三姐妹》、《宋氏三兄弟》、《孔祥熙大传》、《宋庆龄全传》、《宋美龄全传》、《宋霭龄全传》、《宋氏家族全书》(上下卷)、《民国岳父》、《青年孙中山》等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
关于作者——陈廷一
  陈廷一先生在文学界被誉为我国传记文学的扛gāng鼎作家。
  传记文学领域有“南叶北陈”之说,南有作家叶永烈,北有作家陈廷一。
  叶永烈——“四人帮”传
  陈廷一——《宋氏三姐妹》
  “读传记文学不读陈廷一不可;写传记文学史不写陈廷一不行。”
关于孙中山
   孙中山( 1866 ~ 1925 ),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
   
翠亨村外景
1、 1905 年 8 月, 孙 中 山 在 日 本 东 京 创 建 同 盟 会
2、1911 年 4 月 27 日 的 广 州 黄 花 岗 之 役, 在 全 国 引 起 了 巨 大 震 动。
3、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义 爆 发, 1912 年 1 月 1 日, 推 举 为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 总 统。
4 、 1912 年 2 月 13 日 辞 去 临 时 大 总 统 职, 让 位 于 袁 世 凯。
5、1913 年 3 月, 袁 世 凯 刺 杀 宋 教 仁, 孙 中 山 主 张 武 力 讨 袁; 7 月 发 动 二 次 革 命
6、 1917 年 7 月, 因 段 祺 瑞 解 散 国 会 和 废 弃 《临 时 约 法》, 孙 中 山 联 合 西 南 军 阀 在 广 州 建 立 军 政 府, 进 行 护 法 战 争。
7、 1921 年 5 月, 在 广 州 就 任 非 常 国 会 推 举 的 非 常 大 总 统, 准 备 北 伐
8、 1924 年 10 月,孙 中 山 北 上 共 商 国 是。1925 年 3 月 12 日, 在 北 京 逝 世。
关于孙中山
   孙中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卓著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他以民众为核心的“三民主义”思想以及他领导的推翻中国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的政治历史和中国民众的生活,产生了极其巨大深远的影响。
走进课文
          
   文题“布衣总统”,一个是“布衣”,一个是“总统”,这两者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呢?
孙中山“布衣总统”的称呼由何而来?
 
与张之洞的交往
   张之洞上联: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退回。   孙中山下联: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候——回敬。
思考:
从孙中山和张之洞的交往中,你认为孙中山表现了什么品性?
 
张之洞为什么转变态度,接见孙中山?
不卑不亢的高尚道德品质
1、孙中山不同凡响,早怀大志,年少多才
2、孙中山有很深的文学造诣
3、张之洞爱才、重才。
   文中从哪些方面体现孙中山先生身上的“布衣”色彩?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房间:不大
住   摆设:数目少,简单  简朴
   外面:客厅兼饭厅

   衣着朴素:改学生装(“中山装”) 

外表整洁
中山装

正: 孙中山 —— 俭
食 俭约
唐绍仪
反: —— 奢
伍廷芳
思考1:
“为避免惊扰群众,他总是悄悄出巡。”中的“总是”, “总统早已回府”中的“早”有何作用?
(现在的干部动不动就警车开道)
突出了孙中山一贯行事低调,不事张扬,关心群众,体贴民情的优秀品质

着普通制服
行 制止巡官 不事张扬,关心群众
绕道回府
布衣




小结:
本文主要记取了孙中山先生与张之洞的交往故事以及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的衣、食、住、行的几个生活片断,以小见大地突出了孙中山先生作为世纪伟人所具有的非凡品质和精神:早年便怀有大志,在取得一定的成就后又甘于淡泊,关心群众,并由此辐射出永不褪色的个人魅力。
1、本文只描写孙中山的日常生活小细节,是否太小气?
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可读性较强。这些日常生活所显示出的孙中山个性又与他的政治理念和人生理想方向相一致,从而有力地凸现了传主的基本思想特征。
写作技巧:
1、总分加平行的结构
2、浅显易懂的语言
3、以小见大的手法
思考2:
1、讨论:中国人的官本位意识很强,现在的腐败也严重,为什么孙中山却能做到这样的高洁呢?
2:世界上有哪些人像孙中山一样?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孙中山这样?毛泽东都具备他的这些优点吗?
1、尽管大陆不称孙中山为国父, 但他在两岸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在他的努力下, 中国摆脱了帝制, 建立了主权在民的国家。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 但他始终有自知之明没有僣越国父的称号
2、孙中山看不到北伐的成功, 也看不到北伐军一占领上海, 国共就打了起来。 如果他可以长命一点, 以他德高望众的地位或许可以压住两党的激进派, 避免武力冲突, 从而避免接下来延绵不止的战祸。
《联合早报》
资料
请你也像孙中山一样回复一条下 联 (显少年志气) :
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
1、知千年史,怀九霄志,英雄自古出少年!
2、居一间庐,明三国势,卧龙恰能定乾坤!
传记选读建议:
名作家、博学的学者写的
名人的
外国学者(或无偏见的学者)写的
高中生应多看“评传”(见识非凡,可快速提升思维能力)(共27张PPT)
答案 A
答案 B
C
B
答案 略。(共31张PPT)
南京中山陵
南京中山陵
孙中山上海故居
孙中山与宋庆龄
关于作者——陈廷一
   当代传记文学作家,先后出版了《皇天后土》、《孙中山大传》(上下卷)、《许世友传奇》三部曲、《贺氏三姐妹》、《宋氏三姐妹》、《宋氏三兄弟》、《孔祥熙大传》、《宋庆龄全传》、《宋美龄全传》、《宋霭龄全传》、《宋氏家族全书》(上下卷)、《民国岳父》、《青年孙中山》等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
关于作者——陈廷一
   陈廷一先生在文学界被誉为我国传记文学的扛鼎作家。
   传记文学领域有“南叶北陈”之说,南有作家叶永烈,北有作家陈廷一。
   “读传记文学不读陈廷一不可;写传记文学史不写陈廷一不行。”
关于孙中山
   孙中山( 1866 ~ 1925 ),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
   
翠亨村外景
1、 1905 年 8 月, 孙 中 山 在 日 本 东 京 创 建 同 盟 会
2、1911 年 4 月 27 日 的 广 州 黄 花 岗 之 役, 在 全 国 引 起 了 巨 大 震 动。
3、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义 爆 发, 1912 年 1 月 1 日, 推 举 为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 总 统。
4 、 1912 年 2 月 13 日 辞 去 临 时 大 总 统 职, 让 位 于 袁 世 凯。
5、1913 年 3 月, 袁 世 凯 刺 杀 宋 教 仁, 孙 中 山 主 张 武 力 讨 袁; 7 月 发 动 二 次 革 命
6、 1917 年 7 月, 因 段 祺 瑞 解 散 国 会 和 废 弃 《临 时 约 法》, 孙 中 山 联 合 西 南 军 阀 在 广 州 建 立 军 政 府, 进 行 护 法 战 争。
7、 1921 年 5 月, 在 广 州 就 任 非 常 国 会 推 举 的 非 常 大 总 统, 准 备 北 伐
8、 1924 年 10 月,孙 中 山 北 上 共 商 国 是。1925 年 3 月 12 日, 在 北 京 逝 世。
关于孙中山
   孙中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卓著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他以民众为核心的“三民主义”思想以及他领导的推翻中国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的政治历史和中国民众的生活,产生了极其巨大深远的影响。
走进课文
    文题“布衣总统”,一个是“布衣”,一个是“总统”,这两者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呢?
孙中山“布衣总统”的称呼由何而来?
 与张之洞的交往
   张之洞上联: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退回。   孙中山下联: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候——回敬。
思考:
从孙中山和张之洞的交往中,你认为孙中山表现了什么品性?
 
张之洞为什么转变态度,接见孙中山?
不卑不亢的高尚道德品质
1、孙中山不同凡响,早怀大志,年少多才
2、孙中山有很深的文学造诣
3、张之洞爱才、重才。
   文中从哪些方面体现孙中山先生身上的“布衣”色彩?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住 简朴
  房间:不大
    摆设:数目少,简单  
    外面:客厅兼饭厅

   衣着朴素:改学生装(“中山装”) 
   外表整洁
中山装
食  俭约
正: 孙中山 —— 俭
唐绍仪
反: —— 奢
伍廷芳
思考1:
“为避免惊扰群众,他总是悄悄出巡。”中的“总是”, “总统早已回府”中的“早”有何作用?
突出了孙中山一贯行事低调,不事张扬,关心群众,体贴民情的优秀品质
行 不事张扬,关心群众
着普通制服
行 制止巡官
绕道回府
布衣




小结:
本文主要记取了孙中山先生与张之洞的交往故事以及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的衣、食、住、行的几个生活片断,以小见大地突出了孙中山先生作为世纪伟人所具有的非凡品质和精神:早年便怀有大志,在取得一定的成就后又甘于淡泊,关心群众,并由此辐射出永不褪色的个人魅力。
1、本文只描写孙中山的日常生活小细节,是否太小气?
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可读性较强。这些日常生活所显示出的孙中山个性又与他的政治理念和人生理想方向相一致,从而有力地凸现了传主的基本思想特征。
思考2:
1、讨论:中国人的官本位意识很强,现在的腐败也严重,为什么孙中山却能做到这样的高洁呢?
2、世界上有哪些人像孙中山一样?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孙中山这样?毛泽东都具备他的这些优点吗?
请你也像孙中山一样回复一条下 联 (显少年志气) :
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
1、知千年史,怀九霄志,英雄自古出少年!
2、居一间庐,明三国势,卧龙恰能定乾坤!
扩展·迁移:
  1、你还知道哪些名人的“简朴”的事例?
  2、联系实际,谈谈你是怎样看待“简朴”的?你认为在现今社会怎样才算是做到了简朴?
传记选读建议:
名作家、博学者写的传记
关于名人的传记
外国学者(或无偏见的学者)写的传记
高中生应多看“评传”(见识非凡,可快速提升思维能力)(共23张PPT)
“布衣总统”孙中山
文体常识
[传记]: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具有记实性、文学性、史料性等特点。(自传/他传;史实性传记/文学传记)
宇宙里最为丰富的世界是人的世界,最为复杂的生命是人的生命。
传记是直接、多层面、显性和隐性地表现人的世界、人的生命的最基本形式之一。
作家作品
陈廷一,当代著名传记文学作家,风格通俗,初以《宋氏三姐妹》阔步文坛。后主要出版了《皇天后土》、《孙中山大传》、《宋氏三姐妹》、《民国岳父》等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1990年设立“李耳文学基金会”。
本文选自长篇传记文学《世纪伟人——孙中山》。
读传记文学不读陈廷一不行;写传记文学史不写陈廷一不行。
——梅洁
学习目标
1、理解传记如何围绕中心选材;
2、了解和学习伟人的高尚品质。
传主生平
[孙中山]:字德名,号逸仙。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中国同盟会主要创始人。1866年11月12日诞生于广东香山县。1982年在香港学医,后在澳门、广州行医。1984年组建兴中会。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选为临时政府总统。
传主生平(续)
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组织中华国民政府任非常大总统。1924年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59岁。
“布衣总统”孙中山
“布衣”是什么意思?
孙中山为何被称为“布衣总统”?
围绕“布衣”与“总统”双重身份的关系,课文如何组织材料?
为总统作传,为何从“布衣”角度入手?
布衣
由于封建王朝等级森严,贵族和平民百姓在衣着上有严格的区别。
古代贵族穿帛衣服的居多,庶人穿不起帛而只能穿布的,所以“布衣”就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称。
后来多以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布衣总统”
孙中山为何被称为“布衣总统”?
其一,总统出身于布衣,源于“布衣”;
其二,孙中山具有总统的身份同时具备“布衣”的品德。
“布衣总统”四层含义
第一部分(1—4)虽为布衣,却胸怀总统大志
(介绍“布衣总统”这个称呼的来源)
第二部分(5—14)虽为总统,却保持布衣本色
(介绍孙中山先生的俭朴作风)
第三部分(15—17)总统热爱布衣
(孙中山先生外出的情形)
第四部分(18—25)总统深受布衣爱戴
(群众对孙中山先生的拥护—布衣的总统)
“布衣”的傲骨
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与张之洞的交往,体现出孙中山的什么品格?
——早怀大志、不卑不亢
“布衣” 的高贵
孙中山的布衣特色,主要由“衣食住行”四个方面体现:
住:房间不大、摆设简单——简朴
衣:改学生装为中山装——朴素整洁
食:食用简单,待客一样——俭约
行:不扰民众——亲民淡泊
(民主思想)
孙中山办公室
孙中山故居
中山装
写作特色—以小见大
课文选取了孙中山先生的几个生活片断,突出了孙中山先生作为世纪伟人所具有的非凡品质和精神——
早年便怀有大志,在取得一定的成就后又甘于淡泊,关心群众。
以小见大,课文辐射出孙中山永不褪色的个人魅力。
补充内容(1)
写作特色:对比
1、张之洞的傲慢和孙中山的高远志向的对比
2、孙中山的简朴和唐绍仪、伍廷芳的奢侈生活的对比
3、孙中山的“平等”意识和民众的爱戴之情的对比
补充内容(2)
“布衣”、“剪辫”、“睡狮”应如何理解?
——“布衣”是平民百姓的代称;
“辫子”是清王朝专制统治的标志,因而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行为标志是剪辫子。“剪辫”在这时期成了反对满清、推翻帝国、追求共和、倡导民主的一种行为象征。
“睡狮”是引用拿破仑的话,代指尚未觉醒的中国。
补充内容(3)
“警种一鸣森森森,睡狮齐猛醒”用了什么修辞?
——比拟(拟声)、比喻。这句北伐军军歌表现出革命者的豪情和革命气概。
文中写到围观的人齐呼:“总统万岁!”,应如何理解?
——表现了人们对孙中山的热爱。但从今天的眼光来看, “总统万岁”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中国百姓个人崇拜、将孙中山与中国古代帝王将相类比的封建思想倾向。
补充内容(4)
孙中山语录:
1.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
2.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3.事功者一时之荣,志节者万世之业。
4.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5.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6.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
7.努力向学,尉为国用。
小结
本文通过记叙孙中山先生与张之洞的交往故事以及他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的衣、食、住、行的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了孙中山先生作为世纪伟人所具有的非凡品质和精神,以及永不褪色的个人魅力。
思考·作业
1、在当今竞争的社会里,应该如何看待孙中山总统简朴、甘于淡泊的精神?
2、查找几个关于孙中山先生的故事,深入领会他的伟人口格。
3、阅读一至两篇短小的自传,比较不同传记的写作特色。
结语
黑格尔说过一句话:历史题材有未来的东西,找到了,作品就永恒。
在人身上,同样也有未来的东西,找到了,人便成了永恒。
孙中山先生是公认的中国二十世纪第一位伟人。他的思想理论是中华民族高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共20张PPT)
“布衣总统”孙中山
陈廷一
传记基本常识
什么是传记?
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简称为“传”。
通过展示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精神风貌,让读者了解传主的成长过程,进而分析总结人物一生成败的经验教训。
传记的分类(补充)


创作方法
篇幅长短
立传人物
历史性传记(记史实为主)
传记文学(记各种人物为主)
大传
小传
自传
自述平生
他传
他人代传
传记的特征 (两个)
真实性
生动性,可读性
这篇课文是属于什么类的传记呢?这篇课文的传主是谁?
明确:他传,传记文学,大传
孙中山
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大家所熟悉的“中山”因而得名。
孙中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卓著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他以民众为核心的“三民主义”思想以及他领导的推翻中国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的政治历史和中国民众的生活,产生了极其巨大深远的影响。
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一个问题,孙中山先生既然是民国总统,又为何称为布衣呢
何谓“布衣”?
“布”与“帛”相比,前者质粗而价低,后者质精而价高。
由于古代贵族穿帛衣服的居多,庶人穿不起帛而只能穿布的,所以“布衣”就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称。后来多以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我们在古代不得志的文人文章里常常见到这一称呼——一介布衣。
整体感知
“布衣”与总统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
明确:
一方面指总统是出身于布衣,源于“布衣”;
另一方面表明孙中山既具有总统的身份,同时又具有布衣的品质。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1-4
这一部分说明了“布衣总统”这一称呼的由来。
1.称呼的由来是由于什么事情呢?
求见张之洞
2.张之洞看了“名片”后不仅拒而不见,而且退回了名片,说明张之洞存有怎样的观念?
明确:张之洞虽作为推行新政的一代名臣,但仍是受封建帝制影响的官僚,在他的心中有分明的封建等级观念,但我们要肯定一点是张之洞还是善识人才的,能做到礼贤下士。
3.从孙中山先生回敬张之洞的话中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
①孙中山先生早怀大志。
②孙中山有很深厚的文学造诣。
③孙中山先生不卑不亢。
第二部分
课文从哪几方面来写孙中山先生的“布衣”品质呢?
明确:住、衣、食、行

房间:不大
摆设:数目少,简单
外面:客厅兼饭厅

改学生装为中山服
(中山服的由来)
外表整洁
(表里如一)
居所简朴
朴素整洁

正:孙中山
反:唐绍仪
吴廷芳
生活俭约

总是悄悄出巡不惊扰民众,不事张扬
制止巡官挥刀驱人群
亲民淡泊
(不扰民众)












重点语句分析·思考
1.“总统不是皇帝,而是公仆”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明确:“民主、平等、博爱”的思想
2. “为避免惊扰群众,他总是悄悄出巡,不声不响”这句中,“总是”能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不能。
“总是”是频率副词,强调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已形成一定的习惯,说明不事张扬,行事低调的作风,突出孙中山亲民淡泊优秀品质。
3.群众见到孙中山的时候,一起高声呼喊:“大总统万岁!”你觉得这个口号表现了群众怎样的心情?这个口号妥当吗?为什么?
(1)孙中山基本的政治主张“三民主义”是以民众为核心的,“民主”、“平等”、“权利”等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帝制,而且提高了广大民众的社会地位和政治素质。因此,孙中山受到了民众的爱戴和拥护。
(2)孙中山身体力行着自己的民本思想,遇事首先想着百姓,避免惊扰百姓。孙中山尊重民众,同时也受到了民众的欢迎和支持。
(3)“大总统万岁”的口号,在今天看来,也有其不妥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中国百姓的个人崇拜、将孙中山与中国古代帝王将相类比的封建时代的思想倾向。也说明了封建思想的毒害,根深蒂固。
4.“许多商品换上了‘共和’、‘庆胜’、‘北伐’等新商标。在一家面摊前,人们踊跃争先剪辫子。”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剪辫”在当时象征着什么?
明确:说明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人们争着走出专制统治的束缚。
《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至也。”明代以前,汉族人都留满发,不剪也不剃。1644年满清王朝取代了明朝,要求汉人一律剃发留辫。辫子是清王朝专制统治的标志。因而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行为标志是剪辫子。
剪辫子在这时期成了反对满清、推翻帝国、追求共和、倡导民主的一种行为象征。
5.“警钟一鸣森森森,睡狮齐猛醒”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明确:
比拟(拟声)和比喻。
警钟比喻革命,睡狮比喻中国人民
用睡狮来比喻中国有两层含义:
1.中国本质是一只狮子,是强大的,无论任何时候都具有爆发的潜力;
2.中国在沉睡中还未觉醒,因而要暂时承受着被欺凌。
小结
这篇文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通过描写传主孙中山的日常生活细节,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同时,这些日常生活所显示出的孙中山个性又与他的政治理念人生理想方向相一致,从而有力地凸现了传主的基本思想特征。
要书写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和复杂行为历程的人物对象,既可以展示传主自身的重要的政治观念或重大的社会活动。
也可以像这篇文章一样,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又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同时这样的传记写法还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作业
1.认真完成课后练习
2.上网搜集一位名人的逸事,说说这体现了什么品质,以及对现实的意义。
历史性传记:或叫正传,又叫史传,是传记的标准形式。
往往运用史学笔法,对传主的生平经历进行严谨求实的叙述,偏重传主在历史事件或某种学术背景中的作用的记叙。
文学传记:以文学的笔法和语言来描写和刻画传主。
把历史事件、时代精神只是作为传主活动的背景,而偏重对传主的生平作文学的描写,尤其注意对人物性格,内心世界的描写,塑造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并对传主的各种人性形态表现进行深刻而生动的阐释和揭示。
它具有明显的浓厚的文学色彩,从而实现文学传记特有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