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元件微型化
节约空间
节约材料
有利散热
电阻定律
问题: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由导体自身的因素决定,
那么,
思考1:导体的电阻R到底由哪些因素决定呢?
与长度有关
与材料有关
与横截面积有关
一、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1.实验目的:
在相同温度下, 探究导体的电阻R与导体的长度L、横截面积S、材料之间的关系
控制变量法
3.实验方案:
实验探究
2.实验方法:
同种材料,S一定,改变L,测R
同种材料,L一定,改变S,测R
不同材料,L一定,S一定,测R
思考2:这些因素与电阻可能存在怎样的关系?
实验探究
4.主要实验器材:
材料:
横截面积:
长度:
通过Cu、Fe、N1C2三种材料对比测量
通过N1C2串联或并联改变横截面积
通过连接在刻度尺上的镍铬合金导线直接测量
5.实验电路
1次
2次
3次
长度
横截面积
材料
电压
电流
电阻
结论:
6.实验数据:
理论探究
电阻串联
电阻并联
R∝L
R∝ 1/S
实验结论:
同种材料,S一定,电阻R与L成正比
R ∝L
同种材料,L一定,电阻与S成反比
二、电阻定律
同种材料的导体,其电阻R与它的长度L成正比,与它的横截面积S成反比;导体电阻与构成它的材料有关
2、表达式:
1、内容:
3.适用条件:温度一定,粗细均匀的柱状金属导体,或均匀的电解液
?是比例常数,它与导体的材料有关,是一个反映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称为材料的电阻率
三、电阻率
1.意义:反映材料导电性能好坏的物理量
在相同长度、相同横截面积的情况下,电阻率越大,导体的电阻越大
2.表达式:
?由材料和温度决定,与L、S无关!!!
3.单位:欧·米( )
几种导体材料的电阻率
2.纯金属的电阻率较小,合金的电阻率较
1.不同材料的导体电阻率不同
3.金属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5.0×10-7
5.0×10-7
5.0×10-7
镍铜合金
4.4×10-7
4.4×10-7
4.4×10-7
锰铜合金
1.44×10-7
1.0×10-7
0.89×10-7
铁
7.10×10-8
5.3×10-8
4.85×10-8
钨
3.80×10-8
2.9×10-8
2.67×10-8
铝
2.07×10-8
1.7×10-8
1.43×10-8
铜
2.07×10-8
1.6×10-8
1.48×10-8
银
100℃(Ω?m)
20℃(Ω?m)
0℃ (Ω?m)
温度
阻
率
材料
电
4.某些合金的电阻率几乎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从表格数据看出哪些信息?
:电阻率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
:电阻率相对大,隔绝导电
导电性能
(电阻率)
:电阻率相对小
如:锗、硅、砷化镓、锑化铟
如:陶瓷、塑料、橡胶
4.电阻率与材料类别的关系
导体与绝缘体没有严格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超导现象:有些物质当温度降低到绝对零度附近时它们的电阻率会突然变为零
导体
绝缘体
半导体
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金属:
T
半导体:
T
热敏电阻
光敏电阻
有些几乎不随T变化
电阻温度计
某些材料当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时
=0
R=0
半导体的导电性能具有可控性
5.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合金:
超导体:
标准电阻
6.导体的电阻和材料的电阻率的区别
电阻反映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性质,电阻大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
电阻率反映材料导电性能好坏的性质,电阻率小的材料导电性能好.
电阻率大的材料,电阻不一定大,电阻与ρ、S、L都有关系
7.两公式的区别
是定义式
是决定式
四、应用
R1和R2是材料相同、厚度相同、表面为正方形的导体,但R2的尺寸比R1小很多.通过两导体的电流方向如图所示.这两个导体的电阻有什么关系?你认为这种关系对电路元件的微型化有什么意义?
a
b
a
h
R1
电流方向
b
R2
h
R1 = R2
同种导体材料的电阻与表面积无关,只与导体的厚度有关,只要保证厚度不变即可,有利于电路元件的微型化
1.思考与讨论
2.如图示,两个截面积不同长度相等的均匀铜棒接在电路中,两端电压为U,则( )
A.通过两棒的电流强度相等
B. 两棒的电阻相等
C.细棒两端的电压U1大于粗棒两端的电压U2
I1
I2
U1
U2
AC
3.一白炽灯泡铭牌显示“220V,100W”字样,由计算得出灯泡灯丝电阻R=484?,该阻值是工作时的电阻值还是不工作时的电阻值,两者一样吗?为什么?
不一样
100W是额定功率,是灯泡正常工作时的功率,所以484?是工作时的电阻;当灯泡不工作时,由于温度低,电阻比正常工作时的电阻小,所以小于484?。
4.一段均匀导线对折后并联在一起,其电阻是原来的多少倍?
若把这根导线均匀拉长为2倍,其电阻是原来的多少倍?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到了以下内容:
1、基本知识:
电阻定律
电阻定律
电阻率
2、探究方法:
观察猜想—实验探究—理论探究—归纳---结论
控制变量法
3、探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