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精品资料课件精选集:粤教版必修一 散文两篇_课件(2份打包下载)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精品资料课件精选集:粤教版必修一 散文两篇_课件(2份打包下载)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24 20:38:14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冰心影集
冰心在美国疗养院
与中学同学的合影
冰心与巴金
冰心与叶圣陶
方法点拨
本课两篇短文都是随感式的散文。
这类散文往往是作者就所见所闻有感而发,不铺叙,点到即止。
当年孔子在黄河边曾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是随感式的语录体散文。
这类文章有些能说明一个道理,托物言志;有些就是表现一种生活情趣,并无微言大义。
欣赏这类文章,大可不必条分缕析,应从大处着眼,抓住关键处就行。
方法点拨
阅读欣赏一篇文章,最基本的方法有两个:
一是要从大处着眼,就是说要关注文章的那些最突出的特点、最大的特色。在文章的细微处兜来兜去,肯定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二是要从关键处切入。一篇文章,就像任何事物一样,有关键处,也有一般的地方。
哪些地方是关键处呢?一般来讲是:题目、开头结尾、议论抒情、承上启下、特别吸引你的眼球和触动你心灵的地方 ——抓住了这些关键的地方,就找到了欣赏文章之门。
一、故乡之情(1900—1913)
    
冰心(1900--1999)现当代著名作家。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其父谢葆璋是一位参加过甲午战争的爱国海军军官,在海浪、舰甲、军营中冰心度过了着男装、骑马、射击的少年生活。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更激发了她的爱国之情。1911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五四”时期,在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就读,后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1923年赴美留学,专事文学研究。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举世为之瞩目,至今仍然声誉不衰。1926年回国后,相继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
1929年至1933年写有《分》、《南归》等。还翻译了叙利亚作家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抗战期间,在重庆用“男士”笔名写了《关于女人》。抗战胜利后到日本,1949—1951年曾在东京大学新中国文学系执教。1951年回国后,除继续致力于创作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她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文学老人,儿童文学家。受基督教博爱思想的影响,冰心早期的作品,多以“爱”为主题,抒写母爱、童真、自然等内容;作品语言清丽、平易、自然、简洁、因此早期的作品有“爱的哲学”之称。晚期的作品多是抨击时弊的杂文以及充满哲理韵味的散文。《霞》和《我的家在哪里?》均是冰心的晚年力作。
二、中剪子巷(1913—1923)
“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
把我“震”上了写作的道路……
——冰心:从《“五四”到“四五”》
  



在北京东城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14号的三合院中,冰心住了10年,直到赴美国留学。中剪子巷的10年,是冰心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岁月,尤其是“五四”运动的惊雷把她“震”上了文坛,她的以《超人》为代表的“问题小说”,以《笑》为代表的白话散文,以《繁星》和《春水》为代表的自由体小诗,奠定了在中国文坛上重要的位置,在思想上开始形成了她的“爱的哲学” 。
三、留学美国(1923—1926)
             
冰心以优异的成绩从燕京大学毕业,并获得了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1923年8月,冰心横越太平洋,来到波斯顿。
四、风雨燕园(1926—1938)
   冰心回到祖国,回到燕园,已是秋天了。表面平静的校园和家园,无法阻隔世界接连发生的一次次的震憾,从北阀战争到“四·一二”事变到“三·一八”东三省沦陷,冰心对她一贯主张的“爱的哲学”进行了反思,融进了新的内容。自1929年起,冰心和吴文藻在燕南园内,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冰心的创作成就和吴文藻的学术成就,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五、生命从80岁开始(1976—1999)
   粉碎“四人帮”后,冰心万分欣喜,面对祖国“四化”建设的新生活,再度燃起了创作激情。此时的冰心已过古稀之年,但她打算“生命从80岁开始”。像年轻人一样,她出国访问,她不断写作,她经常会见国内外的客人;她为教育呼吁,对儿童说话,替妇女进言,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着不懈的努力;她时有新作佳作问世,时有惊世警句出现,常常引起文坛和社会的关注,80岁之后的冰心,再度形成了又一个创作高峰,形成了壮丽的晚年景观。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二十世纪杰出的文学大师,小说、诗歌、散文、儿童文学和翻译诸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
主要作品有:小说《小橘灯》诗歌集《繁星》《春水》儿童文学《再寄小读者》(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是我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
受基督教博爱思想的影响,冰心早期的作品,多以“爱”为主题,抒写母爱、童真、自然等内容;因此早期的作品有“爱的哲学”之称。晚期的作品多是抨击时弊的杂文以及充满哲理韵味的散文。《霞》是她晚期哲理散文之一。
3、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文章并未着意去描写霞,而是借霞来表达一个人生哲理。什么哲理?(主要抓哪几段来体会?)
可以从生活、学习、社会、自然中找到类似的东西,来加以印证吗?
5、6、7三段
人生哲理:
人生在漫长的道路上,总会有快乐和痛苦,一个人要能够享受快乐,也要能够享受痛苦,只有经历过无数的快乐和痛苦之后,才会感到人生的充实。
讨论下面几句话的含义:
1、作者为什么说四十年代在英文《读者文摘》上看到的那个句子是“很使我惊心的句子”?
四十年代,冰心正值不惑之年,她经历了人生的历练与积累,逐渐领悟到“云翳”与“黄昏”的关系,了解到人生是由“够多的云翳”构建的,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种人生磨难,时光苦短的感慨让她更深刻地审视生命的意义,因此这句话有了让她茅塞顿开的启迪。
2、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
提示:人的一生经历越多,他的人生愈加美丽,在他的一生中令他经常回忆的痛苦或快乐的事更是璀璨多彩的。
经历过痛苦和磨难的人生(生命)才最有价值。
3、东方不亮西方亮,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上走去……
本意是“人类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
言外之意是“我好像又回到了青年时代学习生活过的美国”。
哲人们喜欢把人生比作一日之中的日出与日落。面临生命的黄昏,也许人类中的任何一员都摆脱不了这种难言的感伤、惆怅。但是,对于一位热爱生命,不懈追求的人来说,他渴望永远燃烧自己。
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走去。
音乐鉴赏,深化理解
听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体会本文的深刻含义,并畅谈自己的学习后感。
迁移活动
运用象征的手法,赋予以下词语可以寄寓的象征义,并尝试写成一段短话。(也可以自选题材)
1. 灯光—— 4. 白色——
2. 绿色—— 5. 彩虹——
3. 红色—— 6。粉笔——
人生路上甜苦和喜忧 愿与你分担所有 难免曾经跌倒和等候 要勇敢的抬头 谁愿常躲在避风的港口 宁有波涛汹涌的自由 愿是你心中灯塔的守候 在迷雾中让你看透 阳光总在风雨后 乌云上有睛空 珍惜所有的感动 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 阳光总在风雨后 请相信有彩虹 风风雨雨都接受 我一直会在你的左右
总结:霞象征着人生的精彩、幸福和快乐,只有快乐和痛苦相互衬托,相互重叠,才能构成精彩、幸福、完整、充实的人生。
从全文看,文章以《霞》为题,有三大妙处:一.“霞”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二.“霞”蕴涵着人生的哲理;三.“霞”象征着人生的精彩、幸福和快乐。
我想有个家 我想有个家 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 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 我想有个家 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在我受惊吓的时候 我才不会害怕 谁不会想要家 可是就有人没有它 脸上流著眼泪只能自己轻轻擦 我好羡慕他受伤后可以回家 而我只能孤单的孤单的寻找我的家
——《我想有个家》
什么是家?
家是避风的港湾,是我们可以
依靠的阵地,安顿我们的身心。
家是……
家有两种,一种安顿我们的身体,
一种安顿我们的灵魂。
在冰心的心中,“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家是不是就是一栋房子,我们在其中吃饭、睡觉的地方? “家”是不是还要有亲人与关爱?对于出门在外或侨居国外的人来说,故乡或祖国是他们的“家”吗?
在冰心的心中,“家”的含义是什么?请找出文中的根据。你觉得什么才是真正意义的“家”?
冰心在中剪子巷的家
“只有住着我的父母
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
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为什么?
灵魂深处
永久
空间
时间
重要性
血肉亲情永相连
“只有住着我的父母
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
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练习二:为何在“家”前加“灵魂深处永久的”几个字?
目的是为了强调,强调“家”在我思想深处的位置,是其他任何地方都不能比的。
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早年,特别是童年生活的眷念。另一方面是对童年所代表的人生的真、善、美的眷念。
从“走过许多黄土铺地的大街小巷,街上许多行人,男女老幼,都是‘慢条斯理’地互相作揖、请安、问好,一站就站老半天”可以看出当时的时代有什么特点?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友善、平和亲切的。当时的人们都是无忧、无虑、无争、无斗。
作者“一无所有”的是什么?那她究竟有什么?
作者这样说,一方面想强调表白自己心中有一个朝思暮想的家,
另一方面说明自己的精神是富有的。
“一无所有”表面写“无权”、“无官”、“无款”,实际写自己非常富有,有别人所没有的精神财富。
冰心“一无所有”的是“权、官、级、款”等名利、物质,而她拥有的应该是无限丰富的“爱与真”。
总结:全文贯穿一个“家”字,首先写梦中追寻,表达渴望回家的迫切心情。接着,写梦醒时的追寻,表达对家的真切眷念。最后,在回顾中追寻,表达了自己所写的“家”的言外之意,深化了“家”的含义。同时,通过两个世界的对比,强烈的反映出现实社会中的阴暗、肮脏,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的眷念,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对现代人精神归宿的关注!
晚霞满天的时候,我们都是一叶寻找家园的小舟。
冰心妙语录: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季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家”是什么,我不知道;但烦闷、忧愁,都在此中融化消灭。
假如生命是无味的,我不要来生。
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
我想有个家 我想有个家 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 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 我想有个家 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在我受惊吓的时候 我才不会害怕 谁不会想要家 可是就有人没有它 脸上流著眼泪只能自己轻轻擦 我好羡慕他受伤后可以回家 而我只能孤单的孤单的寻找我的家
——《我想有个家》
对于你而言,
“家”意味着什么呢?
在一般意义上说,家是一种生活;在深刻意义上说,家是一种思念。
在更深层次上说,家是一种永远的精神家园。
扩展延伸:春水体
冰心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下面是冰心诗集《繁星》中的两首短诗,请仿照其形式,另选描写对象,编写句子。
(一)
空中的鸟,
何必和笼里的同伴争噪呢?
你自有你的天地!
(二)
柳花飞时,
燕子来了;
芦花飞时,
燕子又去了;
但她们是一样的洁白呵!
课后作业 :
完成《学海导航》的相关练习(共54张PPT)
广州市第63中曾翠影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古道 西风 瘦马,夕阳夕下,断肠人在天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西外山……”(李叔同)
落日飞鸟还。忧来不可极。
竹树澄远阴。云霞成异色。(谢眺)
“落日熔金照秋山,飞霞似火不销寒, 轻烟罩水兰舟逝,旧梦随风坠云边。
“落日映江波,依稀比颜色。”

落日铺江红碧透,风情万种胜潇湘。” 《簟诗》

火烧云 红红的
在天那边升起
哦 那里去了
归鸟衔走的太阳
山那边 一汪泪盈盈的湖
夕阳 橙橙地
漾起无数金鸥
归帆载着渔歌枕着海的梦呓
慢些 慢些 袅袅的炊烟
别把天幕染黑别把月儿染黄
别滚落
那两颗星星
山那边
无数个逝去的落日
有多少片遗失的飞羽
就有
多少个金黄色的梦
---曾翠影
林 夕
你 伫立在黄昏的雪野上
沉思 滑撬留下的灰痕
瑟缩的风
哀鸣这凄婉的林夕
和你苍白的投影
绿色早已埋没在 冰封的记忆里
落日 燃烧着 你沉默的泪水
将你和迷茫镀金
梦 在黄昏的雪野
消融 消融……
---曾翠影
浪花

是一个赶潮的孩子
梦里 都在聆听 海的呼唤
等待我的 却是
渔归的落日
那深沉的失落里
浸透了我的坚韧和苦涩
片片金帆
谱写着
一曲曲生命的绝响
---曾翠影
落日
沉默 许久许久
茫然地寻觅
那棵梦里的橄榄树
在冬与春的码头
夏与秋的交界
拾集
曾有过多少春诗 夏吟
曾有过 多少秋风 冬雪
终于 在斑驳与暮色里
找到 失落已久的禅的故事
---曾翠影
一、故乡之情(1900—1913)
    
冰心,中国现代和当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翻译家和优秀的社会活动家。原名谢婉莹,1900年10月5日(农历庚子年闰8月12日)生于福建福州府隆普营一个海军的家庭,祖籍福建长乐。冰心出生7个月,在襁褓中随父母离开福州,直到1911年11岁时,父亲谢葆璋辞去烟台海军学校校长的职务,举家南归回到故乡,次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福州女子师范预科。
“福州在我的心里,永远是我故乡,因为它是我的父母之乡。”
二、中剪子巷(1913—1923)
“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
把我“震”上了写作的道路……
——冰心:从《“五四”到“四五”》
  



在北京东城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14号的三合院中,冰心住了10年,直到赴美国留学。中剪子巷的10年,是冰心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岁月,尤其是“五四”运动的惊雷把她“震”上了文坛,她的以《超人》为代表的“问题小说”,以《笑》为代表的白话散文,以《繁星》和《春水》为代表的自由体小诗,奠定了在中国文坛上重要的位置,在思想上开始形成了她的“爱的哲学” 。
三、留学美国(1923—1926)
             



冰心以优异的成绩从燕京大学毕业,并获得了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1923年8月,冰心横越太平洋,来到波斯顿。
五、风雨燕园(1926—1938)
   冰心回到祖国,回到燕园,已是秋天了。表面平静的校园和家园,无法阻隔世界接连发生的一次次的震憾,从北阀战争到“四·一二”事变到“三·一八”东三省沦陷,冰心对她一贯主张的“爱的哲学”进行了反思,融进了新的内容。自1929年起,冰心和吴文藻在燕南园内,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冰心的创作成就和吴文藻的学术成就,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六、抗战萍踪(1938—1946)
1938年秋,冰心离开北平,来到战时的大后方云南昆明,此时,虽有短暂的安宁,但国破山河碎,冰心依然苦恋着北平,恨不能掮着旗帜,杀入北平“那美丽尊严的躯壳!”在这种心情下,1940年冬,冰心来到了重庆,开始了忙碌的战时生活。然而,“皖南事变”发生了,冰心对国民党产生怀疑和失望,上了歌乐山顶,过着清高而清苦的生活,郭沫若赞之为:“微怜松石瘦,贞静立山头。”
九、“文革”十年(1966—1976)
   自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整整十年,疯狂与愚昧,动荡与苦难,“文革”中的冰心,受到冲击和批斗,面对苦难,却从未动摇过对党的信念,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她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为苦难的祖国尽心尽力地工作。她坚信,春天永远属于人民,青春永远属于劳动者。

十、生命从80岁开始(1976—1999)
   粉碎“四人帮”后,冰心万分欣喜,面对祖国“四化”建设的新生活,再度燃起了创作激情。此时的冰心已过古稀之年,但她打算“生命从80岁开始”。像年轻人一样,她出国访问,她不断写作,她经常会见国内外的客人;她为教育呼吁,对儿童说话,替妇女进言,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着不懈的努力;她时有新作佳作问世,时有惊世警句出现,常常引起文坛和社会的关注,80岁之后的冰心,再度形成了又一个创作高峰,形成了壮丽的晚年景观。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提到四十年代读到过“很使我惊心的句子”。第五自然段中写到自己几十年后的体会“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
(1)使作者心惊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体会里的“云彩”实质上是指什么?
1、 在品味冰心平易自然简洁含蓄的语 言,感悟文中蕴涵的丰富哲理
2 、在朗读中体悟散文的艺术手法和语用。
思考
教学目标:
自读课文,分组讨论 交流:
文中你最有感触的句子?(共鸣)
文中你最不理解的句子?
文中你最欣赏的句子?
知识点击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三项是 [ ]
A.作者认为生命中的云翳既有快乐,也有痛苦。
B.生命中的痛苦造成了晚年美丽的黄昏。
C.作者认为生命中自然存有痛苦,但不是只有痛苦。
D.留恋、惆怅“近黄昏”的时节,就是欣赏生命的晚景。
E.本文语言朴素、淡雅,但表现力却深沉有力,富有哲理。
F.本文体物时把云彩写得璀璨多彩,述怀时写得深沉有力,意味隽永。
1.(1)自己从小喜爱的霞竟是从云翳中产生的(意思对即可)。
(2)生命中的快乐和痛苦(意思对即可)。
2.人类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答成别的不给分)。
3.B、D、F
哲人们喜欢把人生比作一日之中的日出与日落。面临生命的黄昏,也许人类中的任何一员都摆脱不了这种难言的感伤、惆怅。但是,对于一位热爱生命,不懈追求的人来说,他渴望永远燃烧自己。
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走去。
《霞》是冰心调动了全部的人生体验凝聚而成的佳作。她认识了生命,领略了人生,遍尝了人生中的各趣;经过长期的思索,对宇宙和人生获得了更冷静睿智的认识。人间的阴晴圆缺,人世的悲欢离合,个人的喜怒哀乐,仿佛那不同的云彩在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光明和暗影组成了整个的人生,造就了人生的魅力。对人生的本质的体会,达到了透彻的境界。
写文章的人需具备怎样的修养才能达到冰心的清丽、自然、简洁、含蓄、富有哲理……?
专题探究
怎样的人生到“只是近黄昏”时会依恋,
怎样的人生到“只是近黄昏”时会惆怅?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冰心
  1999年2月28日晚9时,冰心在北京医院仙逝,享年99岁。冰心的离去,引起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各种报刊、媒体,为此刊发大量的文章,报导和怀念这位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冰心的逝世与成就,同时,人们以独特的玫瑰方式,送别他们所爱的冰心老人。
“人类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
拓展训练(课后作业)
自读《我的家在哪里》品味冰心先生文中蕴涵的精神追求及巧妙的构思。
完成课后练习二 三 四。
完成《语文学习册》《散文两篇》相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