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精品资料课件精选集:粤教版必修一《罗曼_罗兰》课件(6份打包下载)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精品资料课件精选集:粤教版必修一《罗曼_罗兰》课件(6份打包下载)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24 20:38:14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
“唯有心灵能使人高贵,自命高贵而没有高贵心灵的人,都象一块淤泥!”
失败对我们是有好处的,我们得祝福灾难,我们是灾难之子。
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
希望是附属于存在的,有希望,就有存在,有存在,便是光明.即使一动不动,时间也在替我们移动。而日子的消逝,就是带走我们希望保留的幻想。
罗曼·罗兰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也写诗歌、戏剧和翻译作品。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自幼喜好文学作品。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 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20 世纪20 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1942年,在孤寂与理想破灭中,在巴西与妻子双双自杀。
茨威格擅长写小说和人物传记,代表作有:
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
传记:《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
他对心理学和佛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和随笔作家。他的童年沉闷忧郁,这使他很早就向书本寻求乐趣。 14岁时,进入巴黎圣路一中学理科班,1886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去法国考古学校当了两年研究生,是罗马法国文学院的杰出才子。1895年获得艺术博士学位。同年回到法国,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讲授美术史,并抽暇从事创作。
罗兰   1903—1913年,完成了使他名垂史册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1913年,法兰西学院颁予他最高文学奖,19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8年10月,受聘为苏联科学院院士。1922——1933创作长篇小说《母与子》。1942年发表《甘地传》。1938年回故乡,写《回忆录》。1944年12月30日,逝世于克拉姆西。
  早期创作的剧本有: 《圣路易》、《群狼》、《理性的胜利》等.
高尔基与罗曼罗兰
在20世纪头一个10年连续写了三部“英雄”传记:1903年的《贝多芬传》,1906年的《米开朗琪罗传》,1911年《托尔斯泰传》。
诱惑
渊博
永恒
剖析
阐明
凌驾
鄙弃
消遣
分歧
疲倦
仰慕
阻碍
喧嚣
遗嘱
混沌
铸造
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诱惑( yòu huò)
渊博(yuān bó)
永恒(héng)
剖析(pōu xī)
阐明(chán )
凌驾(líng jià)
鄙弃(bǐ)
消遣(qiǎn)
分歧(qí)
疲倦(juàn)
仰慕(yǎng mù)
阻碍(zǔ ài)
喧嚣(xuān xiāo)
遗嘱(yí zhǔ)
混沌(hún dùn)
铸造(zhù zào)
思辩
金殴
严竣
陶治
尊守
隔决
永桓
能言善辨
迥迥有神
改正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
思辩(辨)
金殴(瓯)
严竣(峻)
陶治(冶)
尊守(遵)
隔决(绝)
永桓(恒)
能言善辨(辩)
迥迥有神(炯)
全文分几部分?
(一)(1)罗曼 罗兰就读的高师在教育方面的 特点。
(二)(2-5)高师教育对罗曼 罗兰的影响。
2 、 他获得了扎实的知识基础、无可比拟的工作 能力和勤奋精神。
3 、他与自己的好友产生了新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4、5 他对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倾注了仰慕之情。
(三)(6-7)罗曼 罗兰在高师的创作成果。
高师的教育有何特点
(1)学生与世隔绝,远离实际生活,能更好地领会历史生活。(2)教育富有成效地结合了传统精神和经过检验的方法。(3)是一所严格的学校,要求学生有不知疲倦的勤勉精神。(4)致力于全面教育,容许学生享有有限度的自由。 (5)这里曾经培养出法国最渊博的学者。
在高师的
学习对
罗曼·罗兰
的成长有
那些影响?
4、成为法国最渊博的学者之一。
1、获得较大的思想自由,建立了自己基本的历史观。
3、学习与创作,青年的梦想都受这一阶段的影响
2、获得了无可比拟的工作能力(有着善于剖析现代文化的本领;在一切领域具有扎实的有系统的实际知识)。
在文中有许多与传主有密切联系的人物,他们对罗曼·罗兰有什么影响?
产生了一种新的思想境界:
1、激发着奔放的热情和增进着对世界的极其严肃的理解;
2、肩负起要用创作和生动的语言恢复人民失去的信心的使命。
在大学里,他表现出怎样的特长和人生追求
1、在描述历史方面有着巨大的才能。他醉心于文化史的描述。
2、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永远忠于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自己的思考眼界是广阔的世界而不仅仅是狭小的自我。
3、他对一切知识充满兴趣,如饥似渴地学习。
文中说:“他第一次学会了把世界史看作是各个时代的涨潮与退潮的永恒活动;对于各个时代来说,昨天、今天和明天是一个活的统一体。”你是怎样看待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关系的?
他用系统的和历史的观点,认识到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就像海潮一样有起有落。
昨天是今天的基础;今天是昨天的发展;明天是今天的提高。螺旋式上升。
1.你觉得罗曼·罗兰的品格有什么是最值得你学习的?
探 究
2.罗曼.罗兰的成长经历对我们的人生有何启示
1、追求思想的自由,富于奔放的热情并执著于自己的信念。
2、崇拜并学习伟大的思想,并且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勤奋努力的学习;怀抱崇高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努力。
1.读好大学 2.交好友
3.广博求知
4.崇拜英雄 并努力仿效
5.努力写作
答案:指崇拜的偶像。
阅读训练:读4-5段,思考:
1、“莎士比亚是他的上帝,同样也是我的上帝”一句里“上帝”是什么意思? (3分)
2、“我们常常为了莎翁齐心协力地同我们的教授作斗争”说明什么?(3分)
答案:莎翁思想在当时还不被正统教育接受
我们(罗曼·罗兰)的思想有先进性。
3、罗曼·罗兰从对莎翁的迷恋到对托尔斯泰的仰慕,其思想有什么变化?(4分)
答案:“他是一扇……大门,是……的启示”
罗曼·罗兰从迷恋、狂热到成熟。
罗曼 罗兰年轻时也“追星”,但他的“追星”和现在不少年青人的“追星”有什么不同?

提示:目的;
内容;
方式。
推荐名著
茨威格 《麦哲伦的功绩》
《罗曼罗兰传》(共18张PPT)
罗曼·罗兰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也写诗歌、戏剧和翻译作品。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自幼喜好文学作品。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 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20 世纪20 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1942年,在孤寂与理想破灭中,在巴西与妻子双双自杀。
茨威格擅长写小说和人物传记,代表作有:
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
传记:《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
他对心理学和佛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和随笔作家。他的童年沉闷忧郁,这使他很早就向书本寻求乐趣。 14岁时,进入巴黎圣路一中学理科班,1886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去法国考古学校当了两年研究生,是罗马法国文学院的杰出才子。1895年获得艺术博士学位。同年回到法国,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讲授美术史,并抽暇从事创作。
  1903—1913年,完成了使他名垂史册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1913年,法兰西学院颁予他最高文学奖,19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8年10月,受聘为苏联科学院院士。1922——1933创作长篇小说《母与子》。1942年发表《甘地传》。1938年回故乡,写《回忆录》。1944年12月30日,逝世于克拉姆西。
  早期创作的剧本有: 《圣路易》、《群狼》、《理性的胜利》
高尔基与罗曼罗兰
在20世纪头一个10年连续写了三部“英雄”传记:1903年的《贝多芬传》,1906年的《米开朗琪罗传》,1911年《托尔斯泰传》。
合作探究
解读文本
1.高师的教育有何特点
2.这里的学习对他的成长有何影响
3.在大学里哪些人与他有比较密切的联系
4.这些人对他的成长有何影响
5.在大学里,他表现出怎样的特长和人生追求
高师的教育的特点:
(1)学生与世隔绝,远离实际生活,能更好地领会历史生活。
(2)教育富有成效地结合了传统精神和经过检验的方法。
(3)是一所严格的学校,要求学生有不知疲倦的勤勉精神。
(4)致力于全面教育,容许学生享有有限度的自由。
(5)这里曾经培养出法国最渊博的学者。
在高师的
学习对
罗曼·罗兰
的成长
的影响
4、成为法国最渊博的学者之一。
1、获得较大的思想自由,建立了自己基本的历史观。
3、学习与创作,青年的梦想都受这一阶段的影响
2、获得了无可比拟的工作能力(有着善于剖析现代文化的本领;在一切领域具有扎实的有系统的实际知识)。
文中说:“他第一次学会了把世界史看作是各个时代的涨潮与退潮的永恒活动;对于各个时代来说,昨天、今天和明天是一个活的统一体。”你是怎样看待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关系的?
——提示:昨天是今天的基础;今天是昨天的发展;明天是今天的提高。螺旋式上升。
在文中有许多与传主有密切联系的人物,他们对罗曼·罗兰有什么影响?
产生了一种新的思想境界:
1、激发着奔放的热情和增进着对世界的极其严肃的理解;
2、肩负起要用创作和生动的语言恢复人民失去的信心的使命。
罗曼罗兰
的才华与
人生追求
1.你觉得罗曼·罗兰的品格有什么是最值得你学习的?
讨论
2.罗曼.罗兰的成长经历对我们的人生有何启示
第一题提示:
1、追求思想的自由,富于奔放的热情并执著于自己的信念。
2、崇拜并学习伟大的思想,并且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勤奋努力的学习;怀抱崇高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努力。
第二题提示:
1.读好大学
2.交好友
3.广博求知
4.崇拜英雄 并努力仿效
5.努力写作
推荐名著
茨威格 《麦哲伦的功绩》
《罗曼罗兰传》
迁移延伸:根据讨论结果,选一个角度写一篇读后感(共8张PPT)
罗曼·罗兰(节选)
茨威格
走近作者: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他们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关于罗曼·罗兰: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史学家、社会活动家。他出身于律师家庭,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该巨著获得1913年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1915年获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字词掌握:
喧嚣
混沌
闭门幽居
名噪一时
重点整合:
罗蔓·罗兰性格中有哪些品质值得人们学习?
(1)超人的勤奋,不知疲倦的勤奋精神。
(2)无私无畏,具有强烈的使命感。
(3)追求真理,,向往光明。
(4)忠于信仰,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英雄主义精神。
(5)同庸俗的社会现实和腐朽的艺术所进行的不屈不扰的斗争精神。
难点突破:
1、巴黎高师在教育学生成才方面有何特点?
2、文章中说:“他创造了世界和主宰这个世界的上帝。”罗曼·罗兰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和主宰这个世界的上帝?(共20张PPT)
罗曼·罗兰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也写诗歌、戏剧和翻译作品。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自幼喜好文学作品。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 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20 世纪20 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1942年,在孤寂与理想破灭中,在巴西与妻子双双自杀。
茨威格擅长写小说和人物传记,代表作有:
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
传记:《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
对心理学和佛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和随笔作家。他的童年沉闷忧郁,这使他很早就向书本寻求乐趣。 14岁时,进入巴黎圣路一中学理科班,1886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去法国考古学校当了两年研究生,是罗马法国文学院的杰出才子。1895年获得艺术博士学位。同年回到法国,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讲授美术史,并抽暇从事创作。
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提到艺术风格时,罗曼·罗兰表示,除了“诚恳”二字,他不希望别人承认他有什么别的优点。
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
代表作:
名人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名人三传)
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哥拉·布勒尼翁》、《皮埃尔和吕丝》、《欣说的灵魂》。
在20世纪头一个10年连续写了三部“英雄”传记:1903年的《贝多芬传》,1906年的《米开朗琪罗传》,1911年《托尔斯泰传》。
  1903—1913年,完成了使他名垂史册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1913年,法兰西学院颁予他最高文学奖,19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8年10月,受聘为苏联科学院院士。1922——1933创作长篇小说《母与子》。1942年发表《甘地传》。1938年回故乡,写《回忆录》。1944年12月30日,逝世于克拉姆西。
  早期创作的剧本有: 《圣路易》、《群狼》、《理性的胜利》
高尔基与罗曼罗兰
结构
高师的教育
(五个特点)
在高师的学习
在高师的同窗好友
个人才华和人生选择
高师的教育的特点:
(1)学生与世隔绝,远离实际生活,能更好地领会历史生活。
(2)教育富有成效地结合了传统精神和经过检验的方法。
(3)是一所严格的学校,要求学生有不知疲倦的勤勉精神。
(4)致力于全面教育,容许学生享有有限度的自由。
(5)这里曾经培养出法国最渊博的学者。
在高师的教育
对罗曼·罗兰的
成长影响
4、成为法国最渊博的学者之一。
1、获得较大的思想自由,建立了自己基本的历史观。
3、学习与创作,青年的梦想都受这一阶段的影响
2、获得无可比拟的工作能力(有着善于剖析现代文化的本领;在一切领域具有扎实的有系统的实际知识)。
在文中有许多与传主有密切联系的人物,他们对罗曼·罗兰有什么影响?
1、好友:P40“在充满着神秘热望的交谈中……这一信念”
3、对托尔斯泰的迷恋:可见他对英雄人物的崇拜,为生活而奋斗。
2、对莎士比亚的迷恋:促使他与好友们齐心协力与教授作斗争。
产生了一种新的思想境界:
1、激发着奔放的热情和增进着对世界的极其严肃的理解;
2、肩负起要用创作和生动的语言恢复人民失去的信心的使命。
好友对罗曼罗兰的影响
总结罗曼罗兰的才华与成就
斟酌文中语句
1、p39 “像雷兰在……未来教师”
类比,表明高师培养学生是严格有序的,与外界隔绝的。
2、P40“在这里,在高师……新的精神境界”中的“精神境界”指什么?
指“他们就彼此……也在所不惜”
你觉得罗曼·罗兰的性格有什么是最值得你学习的?
1、追求思想的自由,富于奔放的热情并执著于自己的信念。
2、崇拜并学习伟大的思想,并且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勤奋努力的学习;怀抱崇高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努力。
写作特点:
1、介绍传主,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有机结合
2、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的人突出传主(衬托)
推荐名著
茨威格 《麦哲伦的功绩》
《罗曼罗兰传》(共6张PPT)
一、 作者介绍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以小说和传记见长,小说代表作《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传记有《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茨威格对心理学和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小说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和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心灵热情的描摹。
传主介绍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代表作品有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等。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提到艺术风格时,罗曼·罗兰表示,除了“诚恳”二字,他不希望别人承认他有什么别的优点。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
思考:罗曼·罗兰就读的高师有教育方面有何特点?高师的教育对他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A、这里的学生与世隔绝,远离实际生活,能更好的体会历史生活。(与世隔绝) B、这里的教育富有成效的结合了传统精神和经过检验的方法。(方法有效) C、这是一所严格的学校,要求学生有不知疲倦的勤勉精神。(要求严格) D、这里致力于全面教育,容许学生享有有限度的自由。(全面发展) E、这里曾经培养出法国最渊博的学者。(成果突出)
讨论:罗曼 罗兰的性格中有哪些品质最值得你学习?
例如:追求自由的思想,富于奔放的热情,执着与自己的信念,崇拜并学习伟人的思想并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勤奋努力学习,崇高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坚持努力等。
思考:作者如何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形象的。
第三段:三位大师与他的互相影响,产生了一种新的思想境界。 第四段:引用了罗曼 罗兰自己写的材料表现突出对于莎士比亚的迷恋。 第五段:通过写罗曼 罗兰对托尔斯泰的崇拜突出罗曼 罗兰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和认识。 第六段:引用了许多材料评书斯宾诺莎的那种柔和的精神光辉从此永远照亮了他的心。 (共17张PPT)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这时期他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 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等。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曼·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 约翰·克利斯朵夫》序
献   给
各国的受苦、奋斗、而必战胜的自由灵魂。
——罗曼·罗兰
我们印行《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个定本①的时候,决定采取另外一种分册的方法。以前单行的十卷,实际是归纳为三大部分的:
一、约翰·克利斯朵夫:1.黎明;2.清晨;3.少年;4.反抗。
二、约翰·克利斯朵夫在巴黎:1.节场;2.安多 纳德;3.户内。
三、旅程的终途:1.女朋友们;2.燃烧的荆棘;3.复旦。
现在我们不以故事为程序而以感情为程序,不以逻辑的、外在的因素为先后,而以艺术的、内在的因素为先后,以气氛与调性(tonalité)来做结合作品的原则。
这样,整个作品就改分为四册,相当于交响曲的四个乐章:第一册包括克利斯朵夫少年安俪的生活(黎明,清
晨,少年)《约翰·克利斯朵夫》最初陆续于《半月刊》上发表,以后又出十卷本的单行本,又合成三册本与五册本的两种版本。此四册本的版本,作者称之为定本(édition dé?finitive)。描写他的感官与感情的觉醒,在家庭与故乡那个小天地中的生活,——直到经过一个考验为止,在那个考验中他受了重大的创伤,可是对自己的使命突然得到了启示,知道英勇的受难与战斗便是他的命运。
第二册(反抗,节场)所写的,是克利斯朵夫象年轻的西弗里德①一样,天真,专横,过激,横冲直撞的去征讨当时的社会的与艺术的谎言,挥舞着堂·吉诃德式的长矛,去攻击骡夫,小吏,磨坊的风轮,和德法两国的节场。这些都可以归在反抗这个总题目之下。
第三册(安多纳德,户内,女朋友们)和上一册的热情与憎恨成为对比,是一片温和恬静的气氛,咏叹友谊与纯洁的爱情的悲歌。
第四册(燃烧的荆棘,复旦)写的是生命中途的大难关,是“怀疑"与破坏性极强的"情欲"的狂飚,是内心的疾风暴雨,差不多一切都要被摧毁了,但结果仍趋于清明高远之境,透出另一世界的黎明的曙光。
在《半月刊》上初发表的时候(1904年2月—1912年10月),每卷卷尾都附有两句拉丁文铭文,那是刻在哥特式大教堂的正堂门口圣·克利斯朵夫像的座下的:
①西格弗里德 瓦格纳歌剧中的主人公,为瓦格纳创造的理想人物,为旧安俪(瓦格纳说是黄金统治的安俪,即资本主义安俪)崩溃后的新人物。罗曼·罗兰创造的克利斯朵夫亦是一种理想的未来世界的人物,但他的活动是在艺术方面。
当你见到克利斯朵夫的面容之日,
是你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
  作者借用这两句,表示他私心愿望约翰·克利斯朵夫对于读者所发生的作用,能够和对于作者发生的作用一样,就是说,在人生的考验中成为一个良伴和向导。
考验是大家都经历到了;而从世界各地来的回响,证明作者的愿望并没有成为虚幻。他今日特意重申这个愿望。在此大难未已的混乱安俪,但愿克利斯朵夫成为一个坚强而忠实的朋友,使大家心中都有一股生与爱的欢乐,使大家能不顾一切的去生活,去爱!
罗曼·罗兰
一九二一年一月一日于巴黎
50岁之前,罗曼·罗兰一直默默无闻,深居简出。50岁以后,罗曼·罗兰声名鹊起,成为整个欧洲争论的焦点。争论伴随着他的后半生,直到他孑然一身走完人生之路,仍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罗曼·罗兰逝世后,有关他的评论更是众说纷纭。然而,文学艺术界的口诛笔伐并没有击败罗兰,他注定要为世人所理解。
茨威格,梦一般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孕育出的文学天才,一位深邃的世界主义者与和平主义者。用生命去感知并促进个体之间、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对未知世界、个人命运充满无尽好奇与创作的激情,心理分析的方法悄无声息地融入他的作品之中,探寻人类内心深处跌宕多变的激情,关注个体的痛苦与顽强不息的挣扎,这使得他的作品跨越了国别与民族的界限,在世界各地的读者心中点烯人性之光,并成为他们汲取人生哲思的无尽源泉。他用自身的生命与苦难时代抗争的不屈恣态也永远留在了纷繁的历史记忆之中。
目录
第一章 生平 1、引言2、童年 3、学生时代 4、高等师范学校5、来自远方的信6、罗马 7、升华 8、积淀9、勇士10、蛰居11、苦耕12、迟到的名声13、欧洲之光 第二章 早期作品 1、作品背景 2、抱负 3、创作系列 4、被人冷落的系列剧 5、信仰悲剧:《圣路易斯》和《埃尔特》6、《圣路易斯》7、《埃尔特》8、吹向法国舞台的革新之风9、鼓动人民10、确定戏剧类型 11、独树一帜的艺术家 12、革命戏剧 13、《七月十四日》 14、《丹东》 15、《理性的胜利》16、《群狼》17、没有回应的呼唤18、《总有一天》19、剧作家 第三章 英雄传记
1、深谋远虑2、自古英雄多磨难3、《贝多芬传》4、《米开朗琪罗像》5、《托尔斯泰传》 6、未完的传记 第四章《约翰·克利斯朵夫》 1、圣克里斯托弗2、失而复得3、滥殇4、难以尽述的作品 5、角色分析 6、英雄交响曲 7、伟大的创造力8、约翰·克利斯朵夫9、奥利维尔10、格拉齐亚11、约翰·克利斯朵夫及其伙伴12、约翰·克利斯朵夫及各民族 13、法国印象 14、德国印象 15、意大利印象 16、犹太人 17、代代相传 18、逝世 第五章 戏剧谐谑曲 第六章 欧洲的道德心 后记
威廉·莎士比亚(英国)(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出身于英国中部一富裕市民家庭,二十一岁去伦敦谋生。 他在剧院当过演员,后来写剧本。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英国由封建制度进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的新矛盾,塑造了一系列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他一生共写了三十七个剧本(包括历史剧、喜剧、悲剧和传奇剧)、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两首叙事长诗。 莎士比亚是语言艺术的大师。他的剧本多是诗体,他的十四行诗构思巧妙、音韵谐和、意境优美,充分表达了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
俄国作家。1828年9月出生在图拉省一个有名望的贵族世家。早年父母先后去世。童年和少年时代受过严格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进入喀山大学学习,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1847年因不满学校教育,辍学回到家乡雅斯纳亚 ·波里亚纳。他在自己的庄园里试图改善农民处境,未获成功。1851年随长兄赴高加索,当了一名志愿兵,后又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托尔斯泰从50年代开始创作。早期作品主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1851~1857)、军事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6)、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以及赴西欧旅行时写下的小说《琉森》(又译《卢塞恩》)(1857)等。60年代初,他的创作进入高潮,除完成中篇小说《哥萨克》(1853~1863)等作品外,还创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1866~1869)。70年代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73~ 1877)。70年代未80年代初,他在长期精神探索的基础上,完成了世界观的激变,与本阶级决裂,转向宗法农民一边。这时他加强了对专制制度的批判,但又进行“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的说教。80年代以后,托尔斯泰仍不断有杰作问世。189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此外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哈泽·穆拉特》(1904)、《舞会之后》(1911)、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活尸》(1911)等。晚年的托尔斯泰始终为自己的思想情绪与农民有距离而深感痛苦,为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农民有巨大差距而十分不安。1910年11月10日离家出走,途中患肺炎,20日病逝于阿斯塔波沃车站。终年82岁。
我们曾经敬奉之至的多少座丰碑都已坍塌破碎,被动荡夷为平地;罗曼·罗兰树起的丰碑却挺过枪林弹雨,穿过唇枪舌剑,傲然屹立。 他的作品是人们强大的精神支柱,在这个骚动的世界上,一切具有自由灵魂的人们,都可以到这儿寻求安慰。 他的著作经过高温熔炉的反复冶炼,盈溢着一种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以及对人类无限深情的眷爱。他恰像一具精致的小提琴,既能弹奏出无限温柔与和谐嫩口天婴般的妙唱,也能加入到庞大乐队中合奏出汪洋大海汹涌澎湃的洪音。他的思想在席卷欧洲的战争风暴中巍然不动。 他的目标不是成功,而是忠于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