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精品资料教案精选集:粤教版必修一 第3单元 散文(1)(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精品资料教案精选集:粤教版必修一 第3单元 散文(1)(5份)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24 20:38:43

文档简介

3.11 《拣麦穗》 教案(粤教版必修1)
(一)爱的姿势,爱的震撼——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爱的奉献》片段,引出“爱”的话题。然后设悬:爱是没有具体的形态的,但只需我们用心,却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大家是否知道“爱也有姿势” 简述有关“爱的姿势”的感人小故事,引发学生对“爱”的震撼,导入新课。
(二)“爱”字初探——整体感知
(1)自由组合而成学习小组,在预习的基础上,作短时间的心得汇总、整合,由小组代言人陈述组员见解。
(2)教师抓住学生见解中的共同点作点评,肯定学生在阅读中的创见。
(3)展示时人理解,供学生作多元参照。
(4)在学生认为自己阅读有所得的基础上,请他们谈阅读的方法。
(5)教师在学生意见基础上把一些阅读的方法加以整理,供学生作为以后学习的借鉴。借此整理,亦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文的重点所在。
(三)“爱”意读、赏——融情入文
(1)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语句。
(2)按自己的理解,给找出的语句一情感基调,有感情地读出来。谈谈为什么这样处理 你为什么最欣赏它
(3)先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再举一二在班上进行欣赏。
(四)爱的询问——问题征集
首先向学生明确教师的构想:同学们,你们认为课堂这一舞台的主角是谁 其实你们才是课堂的主体,因而必须也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上、舞台上努力表现,尽可能地展示自己,让课堂成为自己走向成功的一个场所。那么大家是否准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合作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呢
(1)在学习小组中,组员把预习中碰到的问题提出,组长组织组员讨论解决,并推举出本组的“金问题”。
(2)教师即场把学生的问题在电脑中显示出来,或让学生在黑板上把问题写出来,并把提出问题的学生的名字署上。
[此举在于激发学生的发问意识与探究兴趣]
“金问题”举例:(这些问题,可在学生不知如何入手发问时,作示例之用,或作为课后的思维训练。)
①文章是写发生在“我”与“卖灶糖老汉”间的故事的,为什么要在开头用那么长的篇幅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 是否入题太慢了
[教师理解(仅供参考):文章先讲述了村姑们幻灭的梦,旨在为下文的发展作铺垫和后来“我”童年梦想的失落作映衬。]
②为什么农村姑娘们的“幻想全都变了味儿” 为什么最后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为什么不去寻找一份真正的爱
[教师理解(仅供参考):因为“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又有着多么大的距离”。
她们最后“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的原因,正如文中所说没有人“会为她们叹一口气,表示同情。也不会关心她们还曾有过幻想。甚至连她们自己也不会过分感到悲伤”。正因为当时那种妇女婚姻不自由的现状及妇女们不敢抗争的麻木,令她们不能寻找一份她们拣麦穗时幻想的真正的爱。]
③“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卖灶糖老汉”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与“卖灶糖老汉”间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教师理解(仅供参考):由“我”拣麦穗时“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蚱蜢和蝴蝶”,而且“我”还去追赶它们,“拣到的麦穗有从篮子里掉回到地里去”,绣荷包给老汉等的动作、细节描写;“大言不惭”的回答;不以那个孤苦卖糖老汉为丈夫为不体面;担心老汉早晚有一天会死去;为老汉的死“哭得很伤心”可见,“我”是纯真、可爱、贪玩、充满稚气、憨态可掬、不谙世事、善良的。长大以后,“我”常常想念他,怀念那个失落的美丽的梦,还表现出“我”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著追求。
老汉的外貌描写;与“我”的对话中说“这担子就是我的家,走到旮达,就歇在旮达”;老汉以实际行动回报了小女孩纯真的感情,每逢经过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她;不仅如此,他的爱还表现在尊重小女孩的内心上,他保护她的感情,在她懂事知道害臊后,不再称她是自己的小媳妇;他疼爱她,还因为她是个“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又少人疼爱的孩子”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苦,但善良、心细、慈祥、善解人意的老人形象。就算对一不相熟的小女孩也无私地关爱着,可见其爱的淳朴与无私。]
④怎样理解景物描写中的“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一句 文章中的“小火柿子”象征什么
[教师理解(仅供参考):“小火柿子”象征义:(可联系《最后一片树叶》辅助理解)象征着老人对“我”无私的关爱在“我”心中是不会随时间的流逝、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
⑤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教师理解(仅供参考):如第四段中“等田野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的睡过一觉又悄悄地回到天边”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一是交代姑娘们起得很早;二是朦胧的景物描写烘托起了姑娘们朦胧而美丽的梦。而写“小火柿子”的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一是象征着老汉对“我”那无私的爱;二是起到烘托人物感情的作用。]
⑥文章中“我”为老汉的死“哭得很伤心”,为什么却又说那“疼爱我的卖糖老汉”是“陌生”的呢
[教师理解(仅供参考):之所以说老汉是“陌生”的是因为,居无定所的老汉与“我”,只有在他“经过我们这个村子”才能见上一回,联系他们的“纽带”只是一句所有人都不当真的小孩稚语。但老汉却为了一“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又少人疼爱的孩子”付出了他“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爱,因而有此一说。]
⑦文章最后一句写道“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怎样理解 对于如此珍贵的荷包,“我”却弄丢了,是否让人感到一种无奈 是否使文章传达的情感因此而大打折扣
[教师理解(仅供参考):因为“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是“我”童年梦想的载体、显现形式,它的丢失,象征着“我”童年梦想的失落。而“我”长大以后,“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但“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这说明“我”常怀念那个失落的美丽的梦,但再也难寻,从而也表现出“我”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著追求。]
(五)爱的解码——重点探究,对话互动
(1)拟用“张洁书友会”的形式,学习小组轮流以“作者”和“读者”的角色,就以上问题或新问题展开对话交流。老师是发问者,也可以是被问者,参与到这一互动中。
(2)在对话互动环节前,先向学生简介张洁及其作品的特色等,让学生能知人论文。
(3)教师据学生所提问题,作及时、灵活的调整,以期与学生同步互动。
(六)爱有明天——体验反思
设想一:
抓住文中那句“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爱进行拓展。
(1)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积累,联系与文章中“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爱相似的自己的经历或故事,谈谈自己的领悟。
(2)教师抓住学生所讲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点,如这些爱大多是单向的,那么是否意味着爱只是一种付出,不需要双向的互动 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探寻爱的真谛。
设想二:
在学生已对作品的内容、情感有了自己的相对独立的认知后,展示时人对本文的评价,给学生一个跳板,让他们自己往前走——深入作品中对超越了作品具体形象意义而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精神价值,作更深一步的咀嚼。
评价一:《拣麦穗》说透了我们生命的有限,让我们领悟了时间的无限,这就是我们忧伤的源头。但当你失去之后,你学会了加倍珍惜,学会了发现爱,这时生命和生活的美丽也就被发现了。散文还表现了人性的美好(美丽的梦想者,对梦想者予以关怀和疼爱的理解者)。
——荒林《张洁(拣麦穗)赏析》
评价二:《拣麦穗》是一曲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小女孩失落的梦与村姑们幻灭的梦的对比,还表现出作者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著追求。
评价三:《拣麦穗》如同一个寓言故事,它在询问人们:是选择约定俗成的人生,还是去做一个生命的越轨者,甘冒生命坠落的风险。
——《现代散文鉴赏辞典》
(七)爱的寄语——课堂留言板
(1)让每位学生写一句学习感言,先在小组内交流。
(2)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在学生写“爱的寄语”时,作为衬托音乐。
(3)推举出小组中的佳作,贴在黑板上让全体同学一起品味。
(八)爱意延伸——课外激趣
(1)用磁盘从网上下载张洁的有关作品,如在1980年前后发表的《哪里去了,放风筝的姑娘 》、《梦》、《盯梢》、《怀念关中》、《我不是个好孩子》等,把从童年女孩“我”的天真单纯的视角描写了充满爱与美的童年世界的散文,或小说《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分别送给被选出的本课最佳表现者,一可作为奖励,二可以此激发学生课后阅读的兴趣,使课堂得到延伸。
(2)向全体学生推介相关网站:如“水云间”等,旨在提醒学生在课余,可善用网络,以助学习。《荷塘月色》 教案
【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2. 理解景与情的关系,认识准确生动的描写及联想的作用,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能。
3.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4. 了解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 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 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教学难点】
1. 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2.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PPT配乐播放一组有关荷花的图片,让学生欣赏。(1分钟)
师:荷花深为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大家看完这些图片,有没有联想到有关描写荷花的诗文呢?
PPT:“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今天我们将来学习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起来欣赏他笔下的荷塘月色,领略他别有一番滋味的情感。
二、走近作者及时代背景(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师: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同学们应该都很熟悉吧,那么老师我想请一两位同学先为大家介绍一下朱自清,我再作补充介绍。
PPT: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炫,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师:同学们知道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在哪里的吗?
明确:清华园
PPT:走近背景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三、整体感知
1. 疏通字詞
师:现在大家对《荷塘月色》,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接下来我想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请准确地读出上面的字词。
PPT:
煤屑(xiè) 蓊蓊郁郁(wěng) 踱着(duó) 点缀(zhuì)
袅娜(niǎo nuó) 霎时(shà) 脉脉(mò) 酣眠(hān)
峭楞楞(qiào léng léng) 梵婀玲(fàn ē líng) 媛女(yuán)
纤腰(xiān) 沾裳(cháng) 敛裾(liǎn jū)
2. 课文朗读
师:大家对本课的字词都把握得不错。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篇课文,要注意其停顿、重音、语调、语速。
……
3.行踪与心情
(1)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画出作者月夜观荷塘的行踪,并对应行踪,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2)请三至五位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答案。
PPT:
作者行踪:
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回家门
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是:
颇不宁静→寻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
作者作为一个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面对当时社会现实,思想是矛盾的、复杂的。反映在这篇课文中,既有淡淡的哀愁,也有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
四、课文讲解
第1段:
师:刚刚我们已经找出了作者的行踪与心情变化,知道了课文的感情基调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下面我们将逐段对课文进行分析,我们先来看第1段。
文章的第一句话是文章的文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PPT: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如何表现失眠的郁闷心情的?
月亮升高了,马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听不见了,妻子拍着润儿也渐入睡,周围已经沉静下来了,本来可以好好想一些问题,但是,许多的是萦绕砸自己头脑中,无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
一是借助对“月亮”的描写表现夜已深。二是借助对“孩子们”和“妻”的描写反衬出“我”的失眠。
第2段:
师:第1段主要表明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那么第2段主要写什么呢?
PPT:
(1)这个自然段主要写去荷塘的小路,那这条小路有什么特点?
幽僻是主要特点,多树且是蓊蓊郁郁,,这样就更显幽深僻静。
(2)通过文章我们可以感觉“小路” 很美,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通过白天和夜晚,及没月光和今天月光的淡相比较的。
五、布置作业
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在熟读的基础上领会其场面描写的美感。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业抽查
请三至五位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
二、课文分析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对课文有了整体的认知,也对文中的第1、2段进行了分析,这节课我们将侧重对文中描写荷塘的段落(第4、5、6段)进行分析。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看第3段。
第3段:
PPT:
这段主要写作者去荷塘时的感受,请你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
“像今晚上,……现在都可不理”,这是作者感受的具体内容,作者感到在这种幽僻的环境之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在这种环境里,可以不作违心的事,不说违心的话,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抛弃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进一步点明了夜游的原因。
师:第4、5、6段是文章的重点段,也是文章描写最精彩的部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对其进行探讨。
第4段:月光下的荷塘
PPT:
(1)作者写月下的荷塘写了那些景物?
荷塘:曲曲折折,用叠词,突出广度
荷叶:田田,用叠词,突出广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
荷花: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媚情态
荷波:密密的,幽雅和宁静(动静结合 拟人)
(2)叠词:
叠词不仅增强了物态情貌的形象感,而且构成鲜明的节奏,和谐的旋律,富于音乐美。
(3)比喻,拟人的分析
(4)通感的分析
什么是通感?顾名思义就是使人的各个感觉器官相同。也就是说,通感就是运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转移到另一种感觉上,凭借感受的相通,使原来不可名状的、难以言传的感受,具体生动的表现出来,收到回味无穷的效果。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此句将人的嗅觉转移为听觉,荷香如歌,若断若续,若有若无,不但形神兼备,而且新颖独特,收到回味无穷的效果。
生活中的例子:声音很粗、声音很甜、红杏枝头春意闹。
(5)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
宁静,寄予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6)找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
第5段:荷塘上的月色
PPT:
(1)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约会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照)太直白,淡而无味。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静写静景,以“轻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升)升空而去,动静太大,不合情境。
洗:突出月光柔和。(泡)太生硬。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罩)显得过于密实,厚重。
落下:表沉重,突出了“黑影”的质感。(映出)太普通。
画:如同一位画师在作画。
奏:如同一位音乐家在演奏。
(2)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会不会不协调?
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色表现的更为精妙,一个“画”字用的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月光与黑影同时存在,是和谐的。另一方面体现出了作者情感的复杂性。
(3)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于名曲得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4)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给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朦胧,和谐,给予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5)找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
第6段:荷塘四周
PPT:
(1)为什么要写荷塘四周?
突出荷塘周围环境的“静”。
(2)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即由蝉声蛙声来衬托静谧的月夜,另一方面,又突出了作者的心情,其实蝉声与蛙声一直就有,只是作者现在才听到,说明作者短暂地沉浸在荷塘的美景中,现在又回到淡淡地哀愁中了,达到以动衬静的效果。
(3)齐声朗读4、5、6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背诵4、5、6自然段。
板书
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
来路:
感受:自由——(苦闷)
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正面)月光 泻—轻柔
月色: 青雾:浮、轻纱的梦 光与景的和谐
(反面)(侧面) 黑影、倩影
树:重重、阴阴(沉郁)
四周: 远山:隐隐约约
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自远而近) 蝉鸣、蛙叫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抽查3位同学分别背诵4、5、6自然段
集体背诵
二、课文讲解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7—10自然段,思考一下“为什么引《采莲赋》和《西洲曲》?”这个问题。
PPT:
为什么引《采莲赋》和《西洲曲》?
《采莲赋》是写采莲女的爱情生活,是十分美好的,文中的“嬉游和“有趣”就说明作者的态度——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西洲曲》写采莲女则为的是思恋自己的情人的痛苦的,因而,放在这里,与前面的情景形成对比,借此引出“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自然将思绪拉回到现实。
总之,末两节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
三、艺术特色
师:总体来说,我们对《荷塘月色》这篇课文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了解了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而现在,我们要从文章的艺术特色这个角度,来鉴赏这篇课文。
PPT: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
(1)景物描写。
标题“荷塘月色”规定了作品的全境,既荷塘是月供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这一规定体现了塘中风物的总体特征。
文章通过景物描写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也颇具特色。在荷塘上,月光是“淡淡的、静静的”,云也是淡淡的,荷香、叶子、花的总体特点都是朦胧的,这正与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这种心境合拍,表现出作者忧郁、哀伤的心情。
景物描写的艺术水平:
A、通过绘形绘影绘声绘色的细致描写,传达出对荷塘景色的视听感受。
例如:描绘荷花“袅娜的开着”和“羞涩的打着朵儿”,写出了荷花盛开于待放的两种美妙形态。
B、所见与想象相结合,扩大了描写的范围,适应了抒情的需要。
例如:对荷波的描写。
C、动静结合的描写。
例如:“像亭亭舞女的裙”,“如刚出浴的美人”。
(2)情感的抒发
找一位同学回答作者感情变化的脉络。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宁静)──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喜悦)──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不宁静)──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不宁静)
作者通过景物的描写和鲜明的对比来突出自己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3)情景交融
景语既情语,文章对景物的描写,不仅仅只是描写,还有作者的感情。
例如通过蝉声的热闹来衬托出自己的哀愁。
2.品味语言
(1)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词语,创造生动的意境。
A、动词的选用。具体表现在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又如第三段“背着手踱着”中的“踱”,与“慢步”的意思接近,“慢步只能表现”动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现动作又能表现作者心情,这与作者的心情转为开朗相适应。
B、形容词的选用。“这是一条幽僻的路”中把“幽僻”换成“幽静”好不好?
(2)善用叠词
A、 “悄悄地披了大衫”一句中的“悄悄地”有什么表达作用?(说明动作很小心,作者不愿惊动家人)
B、“轻轻地推门进去”一句中的“轻轻地”有什么表达作用?(说明动作很轻,作者不愿惊动家人)
C、“路上阴森森的”一句中的“森森”有什么表达作用?(用光亮的“暗”衬托出“我”郁闷的心情)
D、“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么表达作用?(用月光的“淡淡”来衬托喜悦的“淡淡”)
E、“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么表达作用?(突出叶子长得茂密)
F、“(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复有什么作用?(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G、“荷塘的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一句中“远近”“高低”的重复有什么表达作用?(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3)善用比喻、拟人、通感修辞手法,是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意境。   
A、如“袅娜的开着的”、“羞涩的打着朵儿的”、“刚出浴的美人”拟人手法的运用使荷花形神兼备。
B、通感手法的运用。描写客观事物时,凭借各种感觉间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观上的感受一到另一感官上,使难以言传的感受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耐人寻味。
四、学生自由阅读。
五、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4、5、6自然段。   
2.完成《赢在课堂》中的练习。
板书
情景交融
艺术特色 用词恰当
品味语言 善用叠词
善用修辞(比喻、拟人、通感)《我与地坛》教案
一、学目标:
1、人文——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2、知识——散文的阅读理解。
3、能力——回忆性散文的片段写作,注意内心描写。
二、学安排:两课时
三、学设想:343+情境感悟式和问题研讨式
1、切入点(拎动点):
天下母爱——残疾人母亲的母爱。
2、制高点:
母亲深沉、痛苦又毫不张扬的爱(行为、内心)。
3、增长点:
回忆性散文的写作技能: ①设想人物内心世界
②情景交融
4、延伸点:
对亲情的感悟;设想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法。
5、语言:
把握好课文的感情基调进行朗读训练,学习描写与抒情语言。
6、思维:
形象思维和分析归纳。
7、迁移:
联系自身进一步认识母爱;回忆性散文的写作技巧。
四、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内容(课文第一部分)
1、配乐朗诵,从整体上把握感情基调。
2、通过分析,把握文章整体思路。
3、领会本文语言特色。
4、带感情朗读文段。
[第二课时]
▲学内容(课文第二部分)
▲学目标:
1、品味散文的语言和意境;
2、加深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对亲情的感悟;
3、设想人物内心世界从而更好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训练配乐朗读的能力。
▲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天下的母爱都是相同的:无私,伟大。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史铁生笔下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我与地坛(节选),作者:史铁生。一个操劳的母亲画面相继在电脑屏幕上显现]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去理解体会作者在母亲去世之后,所感悟到的母爱。(显示学目标)
二、研讨文中母亲行为描写部分
(一)学生配乐朗读1、2、8自然段,分三位同
学进行。认真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感情。
(二)问题研究:
刚才三位同学朗读得很好,抓住了课文的基本感情基调:作者在回忆中带着淡淡的哀愁与悲伤。读起来语调比较缓慢、沉重。
下面我们来进一步理解课文。(以下问题相继在电脑屏幕上出现)
1、请同学们把书上1、2、8段中描写母亲行为的句子找出来,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感情。
2、学生讨论
3、小结:从这些行为描写可看出,母亲对儿子的感情除了伟大、无私外,由于面对的是一个残废儿子,所以有更多的痛苦而毫不张扬的爱。
残疾人的母亲母爱(独特的表现形式):伟大,痛苦而毫不张扬。
三、研讨文中母亲内心描写的部分
1、提出问题:
课文中有一句话:“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作者设想了哪些具体的内容?请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2、作者的这些设想对描写母亲祈祷什么作用?
3、学生讨论回答
4 、小结:作者通过母亲的行为进一步探求母亲伟大而痛苦的内心世界。作这些设想,使母亲的形象更加血肉丰满,逼真可信。从中还给我们带来的写作启示是:写文章,既要反映客观世界,也要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使塑造的人物形象更逼真感人。
5、为了进一步体会作者笔下的母爱,全班集体有感情地朗读第九自然段。
四、总结:母亲对作者的作用
1、全班齐读第十自然段
2、讨论思考含义:
母亲对我的爱,从哪句话可以表现出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3、小结: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电脑显示)
车辙与脚印是重叠在一起的。是母亲的脚印伴随着作者完成思想的转变的过程,也正是因为深沉、痛苦而毫不张扬的母爱给了作者生存的力量,作者才成了一位名作家。
4、MTV(满文军的《懂你》),再次感受母爱的伟大。
五、写作特点研究
学完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归纳可借鉴的写作特点是:(电脑显示)
①形散神聚。回忆漫长岁月的日常生活要理出一条思路来。
②写作,既要反映客观世界,也要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点在讨论设想作用时我们已提过了)
六、迁移练习
1、上节课布置同学们在预习中写一篇回忆性短文:
走进母亲的内心……
下面我请几位同学朗诵自己的作品。
2、学生配乐朗读。
七、作业:
1、课外阅读:《秋天的怀念》、《好运设计》、《黄土情歌》等史铁生的其他作品。
2、以回忆散文为文体,写一篇随笔。
3、名著、名片推荐:
高尔基《母亲》
获奖电影《漂亮妈妈》冰心散文两篇:《霞》《我的家在哪里 》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研读重点段落,深入领会语句的深层含义鉴赏作品的哲理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朴素纯美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
作者有关生活哲理的提示.
三.教与学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几个屈指可数的著名女作家中,冰心是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一个.她以朴素.流畅的笔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人情美的画卷,今天让我们走近冰心,再次聆听她亲切的呼吸.
(二)作者简介
冰心(1900.10.5—1999.2.28),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其父谢葆璋是一位参加过甲午战争的爱国海军军官,在海浪、舰甲、军营中冰心度过了着男装、骑马、射击的少年生活。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更激发了她的爱国之情。1911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五四”时期,在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就读,后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1923年赴美留学,专事文学研究。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举世为之瞩目,至今仍然声誉不衰。1926年回国后,相继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1929年至1933年写有《分》、《南归》等。还翻译了叙利亚作家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抗战期间,在重庆用“男士”笔名写了《关于女人》。抗战胜利后到日本,1949—1951年曾在东京大学新中国文学系执教。1951年回国后,除继续致力于创作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冰心著译作品: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春水》、《繁星》,儿童文学集《小桔灯》。另有《冰心著译选集》(三卷)、《冰心文集》(六卷)等。
  主要译作有:(叙)凯罗·纪伯伦《先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穆拉·安纳德《印度童话集》(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55年),(印度)泰戈尔《吉檀迦利》(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初版,1983年再版),《泰戈尔剧作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园丁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诗集》(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诗选》(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泰戈尔抒情诗选》(香港万里书店,1959年),《泰戈尔剧作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泰戈尔小说选》(合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泰戈尔诗选》(《吉檀迦利》、《园丁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马亨德拉《马亨德拉诗抄》(合译,作家出版社,1966年),安东·布蒂吉格《燃灯者》(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等。
(四)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思考
1、《霞》一文,选材上跨越了广阔的时空,表现在
时间上-------- 空间上---------
2、文中说“但我直到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仔细揣摩这几句话,回答以下问题。
(1)这句如何理解?(2)这两句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3.本文的神聚表现在全文处处围绕对人生的感悟上,且这种感情是不断深刻的.试以说明.
4.<我的家在哪里 >中说:”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作者为何要在”家”前加”灵魂深处永久的”几个字
5.<我的家在哪里 >结尾处说”我这人真是”一无所有””.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你认为她真的”一无所有”吗 为什么
板书
<霞>
眼见------云翳-------------霞光
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所想------痛苦-------------快乐
<我的家在哪里 >
梦(迷惘的精神)-------------寻找家
走过甜酸苦辣的生命路途后,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现----------------------寻找灵魂永久的家《沙田山居》教案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情达意的技巧。
2、 理解作者笔下的神妙的山水之美和淡淡的乡愁。
【教学重点】
揣摩、分析文章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含蓄的情感、传神的文字,充分理解作者的乡愁情结。
【教具准备】
幻灯机
【教学手段】
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
1、有位台湾诗人曾写过一首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乡愁》,表达了其对祖国大陆的深情,大家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余光中)。那么有没同学能背出这首诗呢?(点评朗读,这首诗写出了作者淡淡的哀愁,所以朗读诗要注意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
乡愁
余光中(台湾)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我们知道余光中先生首先是作为诗人而闻名的,后来才写散文,他把散文与诗比作自己的左右手,刚刚我们了解了余光中先生的“右手”,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左手”——《沙田山居》,一起来体会他的“左手”有什么特点及其所蕴涵怎样的感情。
2、余光中: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原籍福建永春人。台湾当代作家、学者。著有《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听听那冷雨》等。主要成就体现在诗歌和散文的创作中。“乡愁”是他作品的一大主题。
3、 文题背景:余光中于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的教授。文章是他 “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黄昏”十八个月之后写成的。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全文描写的对象是作者在香港九龙半岛沙田的一处居住环境,主要写了围着我的山和围着山的海。
2、 思考:文章那些段落主要是写景,写了什么景?概括一下
明确:课文第二、三、四、五、六段主要写景;
第二段:海天相应;
第三段:山中风光;
第四段:山势远眺;
第五段:雾中山色;
第六段:风中奇观。
三、探究研讨
1、 朗读课文第二段,探究下列问题。
(1)划出段中比喻句、拟人句,体会其妙处。
(2)“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淼的南海……”中的“困”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3)找出有叠韵词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2、 默读课文第三段,思考下列问题。
(1)“问余何事栖碧山,……,是松风代山答了。”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2)“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想想作者为什么把山比作高僧,有什么意味?
3、 文章结尾处的诗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以一首诗收尾,照应开头,使含蓄在整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明朗化,令读者回味全文,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
4、 作者在课文第三段写到沙田山居的风景如此美丽,作者也自称是个“山人”,但在文中结尾却说“我亦桓景,即使王粲,也不能下楼去”,表达前后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面对“人为骚音”诗人做不得山人,忘不了尘世,割不断故国之情,摆脱不了魂牵梦绕得乡愁,用三个典故表明下楼去为祖国统一出力。山景好愿做山人,但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
5、 全文不着一字乡愁,却多处是乡愁,请在文中找出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小组讨论)
四,小结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以“站在阳台看山景”为线索,细腻描绘了居家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突出“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的主题。文中作者对山水的光影、声音、态势、烟云的传神描绘,让我们回味良久。文章深厚的文化内涵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及祖国文化的热爱,从中可以体会作者心中深深的乡愁。
五、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余光中的诗《北望》,体会诗人割不断的故国之情。
北望
一抬头就照面苍苍的山色
咫尺大陆的烟云
一缕半缕总有意缭在
暮暮北望的阳台
那几盆海棠和仙人掌上
栏干三面压人眉睫是青山
碧螺黛迤逦的边愁欲连环
迭嶂之后是重峦,一层淡似一层
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
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
而历史,炊黄梁也无非一梦
多少浪子歌哭在江湖
最后总是向昆仑的荒古
落下鸿蒙一丸老太阳
炼不完,一炉赤霞与紫霭
月,是盘古的瘦耳冷冷
在天安门小小的喧哗之外
俯向古神州无边的宁静
夜深,香港黯了千灯
阳台一角便伸入北斗
板书:
乡愁
风中奇观
雾中山色
山势远眺
海天相应
山中风光
站在阳台看山景